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梦幻初唐-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显然是不一定的。
先把东西收了再说,至于倭国人所求的事情嘛,呵呵,看心情了。
………………………………
第三百二十一章 这是一次创举
中秋后,就在倭国人东家进西家出的忙着送礼拜会各位重臣,公国,郡王亲王的时候,武元庆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别的地方。
也不能说他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了,更准确的说是因为他老爹的缘故,所
<;font color=";blue";>; 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内容更新后,需要重新刷新页面,才能获取最新更新!<;/font>;
。
………………………………
第三百二十二章 炸药桶
原本历史上,唐朝后来科举考试的时候就是归吏部管的,主考官是吏部员外郎,官职不大。因为各部的长官是尚,副长官是侍郎,各部下边分四个司,司的长官是郎中,副长官就是这个员外郎。别看是吏部下边一个
<;font color=";blue";>; 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内容更新后,需要重新刷新页面,才能获取最新更新!<;/font>;
。
………………………………
第三百二十三章 一人灭一国
九月份的时候,伊吾城主到长安朝贡归附。伊吾是西域的一个小城邦国家,具体地点相当于后世哈密那一片。
说起来伊吾隋朝的时候就内附过一次了,隋朝还在其地设置伊吾郡。只是隋朝末年的时候,控制力下降,然后突厥强盛起来,伊吾城主才向突厥称臣。现在颉利一灭,伊吾城主就赶忙率他所属的七城降唐。
对伊吾先归附隋朝,又归附突厥,现在又归附大唐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武元庆倒是没什么厌恶不满的。
他很理解这种只拥有几个城池的小国家的生存法则,那就是依附强者。几个城池几万人,可用之兵也许只有几千人,甚至更少。
周边又都是巨无霸的邻国,夹缝里求生存,不左右逢源的话,早就被灭掉了。
当然对于伊吾这种情况,武元庆也更说不上什么同情,小国寡民活的战战兢兢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李世民对伊吾城主的归附也只是简单表示了一下欣慰,然后透露了一点准备在伊吾设置西伊州的想法,然后就交给鸿胪寺接待了,怎么设置西伊州,用不用屯兵还是只是单纯的羁縻州都还要讨论。
自从灭掉突厥后,每个月都有来归附的小部落小国家,对这些国家武元庆也看不上,除了倭国,百济,新罗这三个国家,其他国家的事情他都懒得理会。
只是简单宴请了一下伊吾城主后就把接待的事宜交给了手下的郎中。
他则每天有事没事就往城外的馆舍跑。
“为什么你每次来都要叫人陪着啊,不是我,就是青雀,要么就是小恪,据说还有两次是叫的长乐。”昨天长安刚下过雨,地上泥泞不堪,长安城里都是如此,更别说城外了,从马车上下来,李承乾走一步滑一下,一边小心挪步一边不满的抱怨。
“你小子,哪来这么多废话。要不是我没有理由插手吏部的事情,担心别人攻击我越权,也不好每天无缘无故的矿工,你以为我想叫你们啊。”武元庆走在前边头也不回的说道。
“哈,说实话了吧,我就知道你没这么好心,说什么让我们跟你出来见见世面,切”李承乾鄙夷的冲武元庆的后背数了数中指。
大唐贤良敏慧的太子殿下,跟着武元庆好的不知道学了多少,反正骂脏话,竖中指这些坏东西学的那是倍儿溜。
“这也是见世面好不好。每天在深宫里你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啊。”武元庆说。
“我每天都在看奏折,各地有什么大事小情的,从奏折里我都能看出个大概来”李承乾样子很得意,皇帝经常会就一些奏折上的事情靠他,他每次的回答虽然不一定多么合适,但也基本都能得到皇帝老子的夸奖的。
“你可拉倒吧,你还真以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啊。别说那些奏折都是尽量往好了说,单说每份奏折就那么点篇幅,你能从上边看出些什么呀。”武元庆不赞同的摇头。
“奏折上都看不出来,那来这里就更加看不出来了好不好。”李承乾一脸无语。
“那可未必。你听”说话间,两人正好经过馆舍食堂,虽然已经是午后时分,但是里边还有人在用饭。武元庆指了指里边,让李承乾听。
李承乾疑惑的侧耳倾听。
“只见武元庆武侯爷大喝一声,呔,你们这些倭寇蛮夷太放肆了,竟敢欺我大唐子民,当我大唐无人吗,来来来,吃本侯爷一枪。然后武侯爷擎着丈八火尖枪飞身上前,一枪就将倭国正使挑飞了数十丈”
里边还在继续,李承乾却已经没兴趣听下去了:“呵呵,你们家说书这项业务展的很快嘛,几天功夫都已经展到这儿来了。只是,这就是你要我听的?这就是要我见的世面?跑这么远的路出城,你就是想让我听听你武侯爷的英勇事迹?”李承乾皮笑肉不笑的看着武元庆。
“哈哈”武元庆好尴尬,里边这家伙竟然擅改剧本,连西游记里的火尖枪都给整出来了,跨度尼玛太大了。好好的写实故事,瞬间给变成了玄幻仙侠类的了。
“失误,这完全是失误,这家伙可能是说到重点情节了,太兴奋,声音太大了,把我让你听的给压下去了。”
“哼”李承乾不信冷哼。
“哼哼”武元庆回以两声,然后一拉李承乾的衣袖说道:“在外边听不到,我们进里边听。”
武元庆当先推门走了进去,李承乾被拖着不情不愿的也走了进去。
“武兄你也没吃吗”一走进去就有人和武元庆打招呼。
“没吃呢,王兄你也没吃吗”武元庆笑呵呵的回礼。
“正吃着呢”这个姓王的考生指了指面前的碗筷。
和武元庆打招呼的这位王姓考生是武元庆昨天才认识的。
武元庆几乎每天都来这里跑一趟,每当有新到的考生,都会上去攀谈几句,问问籍贯啊名字啊。这个考生昨天到的时候武元庆正好就在馆舍,照例上去攀谈,完了还热心的帮他办理住宿。
武元庆拉着李承乾走过去坐下,看了一眼同坐一桌的另一个没见过的考生问道:“在下武瞾,不知兄台高姓大名啊”。
姓王的考生急忙开口介绍:“武兄,这位是赵恒,昨天下午才到的,和我住一个宿舍。”
“哦,原来是赵兄,失敬失敬。”武元庆笑着施礼。
“武兄客气了,昨天在下一到,就听王兄提起过武兄,王兄还说要给介绍,只是晚饭的时候却没有见到武兄,实在遗憾。”赵恒大大方方的回礼到。
“哦,在下在城里亲戚家落脚,晚饭那时候已经回城了”武元庆解释到。
“我就说怎么没见到你人呢,原来如此,哈哈,害我昨晚担心了一晚上”姓王的考生爽朗的大笑,笑罢看了李承乾一眼问道:“对了,这位小兄弟是?”
“瞧我,都忘了介绍了,这位是我小舅子叫李乾”武元庆笑着指了指李承乾,然后又给李承乾介绍姓王的考生:“这位是王玄策,来自洛阳。”
………………………………
第三百二十四章 岳丈不待见
王玄策这个名字在后世那是家喻户晓,如雷贯耳好吧,这话其实很扯淡的。这名字在后世没多少人知道,武元庆还是从一部叫功夫瑜伽的电影宣传片里知道的这个人。
然后知道这人是大唐贞观年
<;font color=";blue";>; 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内容更新后,需要重新刷新页面,才能获取最新更新!<;/font>;
。
………………………………
第三百二十五章 图谋更多
“哦,其实没什么啦”王玄策笑着摇头,看样子不准备复言。。
“没错,真的没什么,就是王兄讲他在东海见过的巨鱼而已。”赵恒也笑着说道。
“巨鱼?有多大,传说中鲲那么大吗”别看武元庆经常喊李承乾钓鱼玩,但能钓上来的顶多也就一尺左右,过一尺多的李承乾同学也就在御花园的湖里看到过。能用巨来形容的鱼到底有多大,李承乾很是好奇。
《庄子·逍遥游》中记载“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大家都明白李承乾说的意思,王玄策再次摇头:“鲲鹏只说只是谣传,世间哪里会有那样的庞然大物。我在东海见到的鱼虽然巨大,但观之也不过数丈长短而已。”
听说不是鲲鱼,李承乾虽然有些失望,但数丈长短的鱼还是让他惊呼出声。
说是在东海见到的,但其实只是两年前王玄策游历到东海边的时候在海滩上见到了搁浅的巨鱼尸体而已。
因为是第一次见那么大的鱼,所以王玄策当时看的非常详细,记得也很清楚,听着王玄策的讲述,武元庆马上就明白他说的巨鱼是什么东西了。
要说起来,海里的巨鱼其实有很多的,就拿鲨鱼来说,里边的虎鲨和大白鲨体长都可以达到六七米也就是两丈的样子。
不过王玄策说的这种鱼体长三丈有余,应该不会是鲨鱼,而且有须,更不可能是虎鲨和大白鲨了。
加上说这种鱼头顶背部位置有很大的孔,又还能搁浅在海滩上,武元庆断定王玄策见到的一定是某种鲸的尸体。
“武元武瞾,你知不知道这种鱼啊”就在武元庆想着的时候,李承乾在一边推了他一把问道。
这小子,差点说漏嘴了,武元庆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知道,怎么了。”
“这种鱼叫什么,吃什么的,你有没有见过活的啊”李承乾腆着脸好奇的问。
王玄策和赵恒两人也是一副好奇宝宝的样,想看看武元庆能说出些什么高见来。
有机会炫耀武元庆是不会放过的,在三人期待的眼神中点了点头说道:“当然见过,而且还见过很多种类呢”,只是有些话却放在心里没说,见过的确是见过,但那都是在电视上见过而已,什么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的。至于活的,呵呵,他除了老家的草鱼,鲤鱼之类的外,连活的螃蟹都没见过呢,谁让他悲催的连海洋馆都没去过呢,就连动物园也交了门票钱看过些免二次收费的,像大熊猫,小熊猫等还要门票的都没舍得去看。
要说水里的物种,他看过最大的活的就是海豚了,因为动物园里看海豚表演是免费的,只是想和海豚照相需要花钱。
“别卖关子赶紧说”李承乾催促。
“谁卖关子了,清清嗓子也不行啊”习惯性装逼被李承乾毫不留情的点破,武元庆好不尴尬,可他死不承认还要辩解。
“切”李承乾眼神中表达着鄙夷之情。
“咳咳”武元庆干咳几句,赶紧切入正题:“王兄说的这种巨鱼我管它叫鲸,也可以叫鲸鱼。但它并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这个哺乳动物呢就是指像牛马羊之类的动物一样,不是卵生而是胎生,和人也一样,在肚子里孕育后代的。鲸的体型普遍巨大分为须鲸和齿鲸,而其中的须鲸体型更是没有小的,最小的体长也在两丈左右,最大的须鲸能有十丈左右。齿鲸大的也能有七八丈以上,最大的齿鲸是抹香鲸,名贵的龙涎香就是产自这种抹香鲸。”
武元庆把自己所知道的鲸的习性等等详细讲了一遍,鲸的具体样子他只是从电视上看到过所知不多,不过这点王玄策是真见过实物,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但是鲸捕食的过程,浮出水面通过背上的鼻孔换气喷出的巨大水柱等等却是被武元庆讲的精彩纷呈,绘声绘色。
相比于这种闻,王玄策和赵恒两个考生显然还是对时政比较感兴的。
说过了鲸鱼,王玄策没两句就又说到了他老家洛阳那边私学的昌盛。据他说前两年皇帝让各地兴建官学,洛阳作为东都,自然是热烈响应,而且长安对洛阳呢也很是重视,所以洛阳的官学相比以前增加了数倍,入学也成了一种风潮。
不过这种官方政令都远不及今年四月份皇帝一道开科取士的旨意来的有效果。
自从皇帝下了开科取士的旨意以后,洛阳兴建的私学在短短数月之内就过了官学的数量,大的乡绅地主建私学,中小地主也不甘人后跟着建。
“这个很正常,这些乡绅地主不缺钱,但是他们缺地位。钱赚到一定程度自然就开始有了更高的追求。比很多很多钱更让人向往的自然是权势,他们谋求权势不但是提升地位的需要,也是在为了保护他们拥有的财富。士农工商,士永远都是排在第一位的。“武元庆淡淡的说道。
“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而这些乡绅地主里边很多都是被归入商人行列的。以前朝廷取士的时候,贱籍,商人等都是不在取士的范畴里的。被压制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陛下放宽了这个限制,他们自然是要抓住机会提升自己的地位,增加自己的话语权了。
“在下只是看到了这样的事情,却想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而武兄却是一下参透了其中的玄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下佩服,佩服啊。”王玄策极为叹服的说道。
“哈哈,过奖过奖了”武元庆嘴上谦虚,实际上心中还是很得意的。
“武兄不必谦虚,王兄所说的在下在家乡也看到了,在下家乡虽不如王兄所在的洛阳,但是这种办私学的却也不算少见,正如武兄所言,随着陛下放宽取士的门槛后,很多以前不在被选拔之列的人都开始行动起来,最近几年的科考他们很多人肯定是赶不上了,但是越往后这样的人必然会越多了。”一旁的赵恒说道。
………………………………
第三百二十六章 冷门
“都还不知道赵兄是哪里人士呢”武元庆笑着问。。
“陇右天水郡人”赵恒说道。
“原来赵兄是天水人啊,不错好地方。”武元庆赞到。
“武兄说笑了,哪里能算的上好地方。”赵恒摇头苦笑。
“赵兄才是真谦虚,天河注水的传说在下可还是听说过的哦”武元庆一副我是读书少,但是你可别想骗我的样子。
“天河注水?我怎么没听过。”李承乾在旁边眨巴着眼好奇的问。
“叫你平日多读书多读书,你就是不听,现在傻眼了吧”武元庆随口埋汰到。
“滚”李承乾怒目而视。
“哈哈,你们两个真有意思。”王玄策笑哈哈的说道:“据说很久以前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密茂”。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加上干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里,忽然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顿时,大地连续震动,在轰隆隆巨响声中,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人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给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设的一个郡,起名“天水郡”。这也就是天水郡名字的由来。”
“原来如此”李承乾小脑袋点了点,感觉这名字来的好神奇呀。
“只是传说而已,岂可当真”赵恒说道。
“传说自是不能当真,不过说天水是个好地方在下也不是胡说的。光说天水的地理位置就相当的优越,正好处在大唐和西域连接的重要节点上。不管是从长安远赴西域的商队还是远道而来的西域胡商,天水都是他们的必经之路。有着东来西往的商队云集,天水在整个大唐来说也都算得上是富庶了。这样的地方要算不得好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能算好的呢。”武元庆这番话主要是说给李承乾听的。
也不枉武元庆的苦心,李承乾听明白了,关于天水武元庆说的重点无非就是两个字,有钱。
只是要是武元庆要知道他就听出天水有钱这两个字来非气的吐血不行,有钱是重点吗,当然算是。但是最重点的却是天水的地理位置,正好是在丝绸之路上,大唐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怎么也绕不过天水的。
而赵恒姓赵,姓赵的人多了本不足为奇,但是来自天水,又姓赵那就该重视一点了。
宋代的百家姓里姓赵的排第一,因为皇帝姓赵,赵钱孙李嘛,在后世姓赵的也是排在前几位的大姓。
这两点都说明赵姓从古代起那就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姓氏。而但凡这种大姓在古代都是有郡望的,赵姓在唐朝最响亮的郡望就是天水赵氏。
赵姓祥地在后世的山那个西省,曾是晋国六卿之一。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
后来赵韩魏三家分晋,赵家就建立了赵国。后来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
后来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赵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陇右,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也就开始世代居住在天水,经过多年展形成一个望族天水赵氏。
赵氏在天水的地位相当于在晋阳的王氏,不过赵氏的影响力基本局限在天水郡一地,而王氏这种大门阀则是在整个河东道,乃至关中和中原地区都有非凡的影响。
但不管怎么说,在天水赵氏就是地头蛇土皇帝,就算皇帝的政令到天水,要没有赵氏的配合,也是很难顺利执行下去的。
当然赵恒姓赵,但不一定就是天水赵氏的人。可是只要有可能,这个人就应该被重视起来。
李承乾未来当了皇帝,这样的人都是能用到的,而且很有用处的。虽说这样想的有点远了,但是未雨绸缪总是不为过的。
看李承乾眨巴着眼的呆萌逗比样,武元庆心下苦笑,现在跟这小子说这些,真是对牛弹琴。
摇摇头武元庆把有点远的想法抛到脑后。
“王兄,赵兄,你们此番准备考取的是哪一科?”武元庆问道。
由于他的出现,李世民不在专注一明经和进士科,而是把明算科也就是算术科,还有其他例如明法等也提到了等重的位置。
武元庆想知道眼前的这两位有没有谁是准备报考明算科的。
“我考的是进士科”
“我考明经科”
两人异口同声说话,一个进士一个明经,就是没有武元庆想听到的明算。
擦,狗日的董仲舒,狗日的陈旧观念,明明算术也是很重要的,竟然得不到重视。
白瞎了老子专门参与的出题了。
“为什么你们不选明算科或者明法科呢?”武元庆问道,他想知道原因,以后也好针对性改变。
“武兄说什么胡话,我们从蒙学之日起学的就是经史,寒窗苦读这么多年也一直都是经史,哪里学过多少算学和律法,要报考明算明法,那不是明摆着考不上吗?”王玄策好笑的摇头说道。
“王兄说的没错,而且算学,律法都是小道,想要管理政务还得靠先贤传下来的经史才行。”赵恒很是赞同的点头,说起算学,律法更是一脸的不屑。
“小道你妹小道,竟然敢看不起算学,老子最强的就是算学好不好。”武元庆心里疯狂吐槽。
“不过,听武兄提起,在下倒是想起昨天听有几位闲聊,他们好像报考的就是算学,律法的好像有那么两位,听话里的意思应该以前是在衙门当小吏的。”王玄策回忆了一下,有些不太确定的说到。
“你确定?”武元庆有些急切的追问。
“嗯,应该是吧,我听他们聊的时候是这么说的。”王玄策点点头说道。
哈哈,有人报考就好,有人报考就好。
各地归拢起来的考生档案还没有全部送达吏部,武元庆也就没问过老爹各科的报名情况。
方才听王玄策和赵恒两人所言,他还担心没人报考明算,明法这些科目呢,要真是没人报,那乐子可就大了。
好在王玄策给了一个还算好的消息。
………………………………
第三百二十七章 送温暖
武元庆,李承乾两人打了半碗饭,有一口没一口的吃着和王玄策,赵恒两人又说了小半个时辰的话,一直到这两人准备回房看书方作罢。。
随后两人在馆舍东转西转了半天才离开回城。
贞观四年又是一个丰收之年,过完八月中秋节后,北方各地开始忙着收秋这一项一年中最重要的工作。
武家在晋阳的封地不知道收了多少粮食,不过武元庆在武功县封地的秋收情况确实非常直观的。
大棚的情况就不说了,种完春季那茬蔬菜后就歇工了,现在这时候方才开始种冬天的。
而其他的地却是只种的一茬,也就是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的这茬。
其中玉米和土豆是重中之重,虽然具体收了多少还没有统计,不过土豆一亩地在二十石以上,玉米的亩产也达到了十二石的样子。
不过这两种虽然产量高,但由于种子的原因,实际产量却是算不上多的。
不过就算粟也就是小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