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扛着AK闯大明-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边。

    万望诸位书友珍惜那些帮助过你而又不求回报的挚友。


………………………………

第180章 城下之盟

    从城外回来,刘鸿渐刚到自己府上屁股还没坐热,牛管家便前来禀报。

    “老爷,那个满脸毛的鞑子一直请见您,都好几次了!”

    牛管家对塞外之人向来看不上眼,但他也知道这人对于老爷的重要性,是以刘鸿渐刚回来,便前来通报。

    要说这察哈尔使者孛罗赤也真是够憋屈,他来京城也好几天了,除了当天见过侯爷外,便一直被禁锢在后院的一座不大的小屋中,就连上个厕所也有下人跟着。

    部族之中风云变幻,大汗和太后皆是等着他带回好消息以稳定人心。

    而这个大明的侯爷呢,既不说同意,也不说反对,甚至直接把他无视了,就这么吊着他,一吊就是好几天。

    虽然前日过年,侯府的下人也是好酒好菜的招呼了他,但蒙人是不过年的,他现在只盼着这位大明新贵能召见他,尽快磋商合盟之事。

    “哈,这个老家伙沉不住气了啊!喊他过来吧!”如果牛管家不说,刘鸿渐还真把这厮给忘了。

    没办法啊,贵人多忘事嘛!

    而且是你察哈尔危在旦夕,而不是我大明,适当的压一压,对谈判只会有好处。

    得了下人的通报,孛罗赤喜出望外,火急火燎的跟着下人前往中厅。

    可快走到中厅时,突然又放慢了脚步,面色也恢复了往日的风轻云淡。

    “侯爵大人,鄙人闻大明乃是礼仪之邦,可大人却把一个国家的使者置之一墅,此便是大明的待客之道吗?”

    即使心里再着急,该装还是要装的,孛罗赤压住心里的不安,面色不愉道。

    “哈哈,这位菠萝大人,亏你还自诩学识渊博,难道不知这两日我大明在过年吗?

    这春节啊!可是整个大明的大节日,朝廷不上班儿!

    哦,对了,咱大明过年可热闹了,菠萝大人没出去瞧瞧吗?”

    刘鸿渐对孛罗赤的指责丝毫不在意,反而言语上关心起了他。

    看来是大明对这些游牧部落太放纵了,都敢自称国家了,连个‘都城’都是移动的,算哪门子国家!

    小样儿,让你装,继续装,不把你惹毛了,算我输!

    “你……”孛罗赤气的差点一口气没提上来。

    学识渊博、却不知大明过年的习俗,这不是指着和尚骂贼秃吗?

    况且不是他不想出去走走,他也想出去看看大明的夜景,顺便探查一下大明的虚实。

    但是你门口那几个壮汉是咋回事?还有那个老管家,没事时不时就在门口转悠,那表情、那眼神看他跟看怪物似的。

    更何况,即使你大明过节,难道不知国事为重吗?真是岂有此理!

    只是几句话,便能把蒙古部落部长级别的大佬气成这样,不得不说,还是崇祯皇帝的气量大啊!

    “菠萝大人为何动怒啊,莫不是本候哪里说错了?莫急莫急,年纪大了可不能经常动怒,对血管可不好,万一血气上涌血管崩裂,贵国又失一栋梁啊!”

    刘鸿渐也不管孛罗赤能不能听懂,只是面上继续‘关心’着这位爱装C的蒙古大佬。

    “菠萝大人,我大明皇帝前日已有口谕,答应与贵部结盟。”见老头气的伸出手指着他脸憋的通红,刘鸿渐真怕这厮突发脑溢血。

    玩笑归玩笑,把人气死了,可就不好玩了!

    是以刘鸿渐赶紧道出实情算是给孛罗赤降了降火。

    “不知大明皇帝陛下指定哪里为互市地点?”虽然气的不行,但一听到这个消息孛罗赤马上熄了火,毕竟他是来办事的,不是来抄家的。

    只要事情办妥,其他的都不重要,在他看来,这便是忍辱负重了吧!

    “菠萝大人别急,本候还没说完呢!鉴于贵部失信在先,是以本来陛下是不同意结盟的,好在本候知道贵部的难处,把嘴皮子都说破了,终于使得陛下首肯。

    但是,贵部必须献上良马三千匹,聊表歉意……”刘鸿渐边说边察言观色。

    “此事老夫代大汗答应了!”孛罗赤对但是这个字眼十分敏感,还以为大明又要狮子大张口。

    要知道他之所以如此急切的要跟大明互市,是因为自从大明的安国候收复了陕xi、山xi后,断绝了商人与诸部落的私下交易(走私)。

    而守卫边城的那位唐峯将军更是油盐不进,任凭他如何贿赂行事,就是不同意互市。

    大明离了蒙人顶多就是缺马,而蒙人却除了马,啥都缺!

    由于蒙人不事生产,大到矿石、锦缎,小到柴米油盐甚至缝衣针,皆是要靠大明支撑。

    听到面前这位爵爷的要求,孛罗赤高兴坏了,他还以为大明要用割地来要挟,谁知道竟然是三千匹马。

    他察哈尔部可是幅员辽阔,有数不尽的草场、牧民,三千匹马而已,只需三五个部落随便凑一凑就出来了。

    “菠萝大人莫要急,本候还没说完呢!”刘鸿渐一看孛罗赤的脸色便知道,价码要低了。

    事实上这差事本来是应该由礼部来谈,但刘鸿渐与那礼部尚书马士英向来不对付,想让这些腐儒拉下脸皮来跟北蛮要东西,怕又是来几句有失大明体面吧!

    然后便摆着官架子,絮絮叨叨说些什么大明皇上胸怀宽广之类没用的屁话,让北蛮感恩戴德的回去交差。

    好名声有个屁用,又不能当饭吃,是以最后刘鸿渐还是请示了皇上,请求他来全权处理此事。

    “贵部必须以十二两银子一匹的价格,在半年之内,向我大明提供良马两万匹,如果到期不能兑现,互市立即取消!”

    边关的茶马互市,良马市价是十五两一匹,刘鸿渐倒不是差那三两银子,只不过有便宜不占是王八淡。

    “贵国是否过于苛刻了!”孛罗赤面色阴沉,虽然两万匹良马他察哈尔倒是出得起,但是要在半年之内,还是以十二两的价格。

    这回去怎么交代?这是城下之盟啊!

    “哼,谁让你们出尔反尔,不拿出些诚意来,如何让我大明朝廷相信你们,这便是大明的最终条件,如果菠萝大人做不了主,那么就请先回去请示你们的阿什么布大汗吧!”

    “是阿布奈大汗!”

    “这不重要。”

    孛罗赤怒不可遏,但只思虑了片刻,便服了软。

    “那么请问侯爵阁下,互市地点是何处?”没得办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大同府!本候代大明皇帝陛下预祝大明与贵部结盟成功!”


………………………………

第181章 万事皆备(为本书第一位盟主 芭芭拉Y 加更5/5)

    时光飞逝,忙忙碌碌中,一转眼正月便过去。

    这一个月间刘鸿渐可忙活坏了,阎应元三人走后,不仅万岁山千户所需要他操心,就连军械所也需要经常去督查。

    没办法,底下人哪里还能找来像阎应元三人般,心思缜密而又懂得他心思的管事人。

    好在忙里忙外一个月,收货也是颇多。

    首先是在一帮子铁匠、铸匠的苦心钻研下,老式十二孔手动煤球机在历经第六十三次失败后,终于在前几日研制成功。

    而相对简单的煤球炉子,早在一月中旬便已问世。

    当在刘鸿渐的亲力亲为下,煤球燃起来的那一刻,所有曾付出努力的人皆是高兴的欢呼起来。

    刘鸿渐也是说道做到,当场赏赐了老孙头和另外一个老匠人纹银五百两,并着人带他们去户部除匠籍。

    刘鸿渐的举动赢得了所有匠户的欢呼,匠籍的枷锁已捆绑他们世世代代不知多少年,如今只要努力,即使没有重大贡献,五年以后,自己的子孙便可自由。

    五年,就算再苦再累也值了。

    而除去匠籍的匠人如果不是脑子有问题,皆是不会提出离开大营,毕竟他们除了手里的活计啥都不会。

    在这里薪俸、待遇又高,管事的说话又好听!

    当刘鸿渐拿出新的文书让他们签订契约后,这些匠人皆是眉头不皱的把自己卖给了刘鸿渐。

    契约规定,他们有生之年只可在军械所做工,而军械所按规定按月支付薪俸,有重大贡献者,如何奖赏,犯了大错,如何惩处,皆写的明明白白。

    哪里有压迫,哪里便有反抗,雇佣制,契约精神,方是长久之计。

    匠人们有了奔头,皆是干劲儿十足。

    本来按照原来的计划,既然煤球机研制成功,应该马上实现量产,但哪知竟然双喜临门。

    有了一堆能力还算不错的铁匠支持,煤球机研制成功的第二天,弗朗茨竟然把遂发枪也捣鼓出来了。

    这可是大事,遂发枪实验当天,当弗朗茨扣动扳机的那一刻,刘鸿渐终于是遏制不住内心的狂喜。

    大笔一挥,直接赏赐了弗朗兹纹银两千两。

    但出乎意外的是,弗朗茨对银子并不怎么感兴趣,只是边比划便向刘鸿渐说明,他想要战斗、想要战争。

    说完还指了指旁边的万岁山千户所驻地。

    他本就是个狂热的战斗份子,喜欢战争甚于金钱,若不是为了身边的舒尔茨,他现在也许还在德意志享受死亡边缘的起舞。

    刘鸿渐当然没有马上同意,但也没拒绝。

    条件是必须教会十个工匠掌握遂发枪的制作技术,并着全体铁匠、铸匠全力赶制第一批两千杆枪。

    刘鸿渐答应当这批枪交付之日,便是他进入军营之时,而且至少是百户的职位。

    有舒尔兹这个不爱战争的情人在,刘鸿渐倒是不怕弗朗茨中途跑路,天津卫的港口也已着人选址,待到宝船厂督造成功,舒尔兹这个西方船匠方有用武之地。

    遂发枪的研发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无非就是少了个发条钢轮,多了块燧石和击砧,下一步便是研制定装纸壳子弹了。

    所谓定装,便是将弹丸、底火和发射药结为一体,可以大大节省装弹时间。

    书中也明确写着先遂发,后定装,然后便是后装枪,现在看起来也不过如此,但技术瓶颈这东西,有时候限于思维模式、有时候限于工业水平。

    这一过程欧洲人足足用了两百年。

    然后便是线膛枪、米尼弹……

    当然,刘鸿渐现在也没时间研究定装,他也没打算把这些先进技术交给弗朗茨。

    天知道这些老外心里都咋想的,万一哪天不开心跑路回国了,不是给自己找事吗?

    这么先进的东西,自然要找自己人来干。

    但目前来说,还是先生产一批遂发枪凑活用,好在多加训练后,遂发枪的发射效率足足比先前的火绳枪快了一倍,而且精度也大为提高。

    这一个月以来还有件大事,便是崇祯发布诏令,大明全国征兵五十万,皆以营兵制薪俸对待。

    郑芝龙虽然是海上霸主,但老巢却在福建周边,没办法,台湾盗被荷兰人霸占,荷兰人战舰颇多且战力高于他的帆布战船,他也不想两虎相争。

    而海外又没什么依靠,再说不就点粮食嘛,郑芝龙倒是答应的很爽快,这让崇祯龙颜大悦,直接赏赐了郑芝龙一件蟒袍。

    有了粮食的支持,崇祯只川蜀的秦良玉部便批准了兵源十万,而原江北四镇也由兵部尚书李邦华举荐,四位参将升任四镇总兵,征兵十万。

    宣辽、延绥防线九边重镇征兵十五万,剩余的十五万名额便归属京营。

    征兵、练兵是个麻烦活儿,刘鸿渐这京营提督当然不会去干,于是乎去年跟他一起守城的参将李怀忠便成了替罪羊。

    被刘鸿渐举荐为京营副提督,专门负责征兵、练兵。

    就这刘鸿渐还经常去找崇祯大帝抱怨,说什么工作压力大,苦不堪言要求加薪云云,崇祯自然不理会他的胡搅蛮缠。

    西山工地上,数千民壮齐心协力之下,军械研究所和一排排的温棚拔地而起,朝廷征收的一船船土豆番薯也已通过漕运运抵京城。

    而自陕xi、山xi而来的顾然直接把土豆番薯分去一半,两地的民众对刘鸿渐感恩戴德,有了顾大通的全力周济,大多百姓都在等待春季的到来。

    听闻侯爷发布命令让他们把一半耕地种植这些新玩意,连站出来反对的人都没有,因为安国侯有诺,两地三年之内免除一些税赋。

    且两地的地主皆被连根拔除,没有地主恶霸,土地重新分配到他们手中,就算一半土地全部断产,他们也依然饿不着。

    刘鸿渐深感欣慰,两地若土地改革若成功,等半年后有了收成、新军也练成,他,便要犁地了!

    一个月以来忙忙碌碌的,把刘鸿渐折腾的不行,好在万事已备,剩下的便是等待了。

    等待春天、等待新军、等待第一批遂发枪……

    二月二,龙抬头。

    刘鸿渐忙完了诸多事务刚刚回到家中,一个日盼夜盼的大爷终于来了。

    PS:本章为过渡章节,节奏太慢了,看的心急!

    PS:干掉两罐红牛,第一位盟主大大的加更终于完成,感谢诸位的支持,接下来还有另外一位老哥的五更,容寒寒慢慢来,有点累。


………………………………

关于明代宫廷内部的一些称谓小考

    关于明代宫廷的一些称谓。

    (一)面称

    1、书面语及重大节庆问候语。

    皇太子,亲王向父皇帝进贺表笺或参加重大节庆,自称“长子某”“第几子某”或“王某”,称父皇帝“父皇陛下”,称皇后“母后殿下”。向祖皇帝,则自称“长孙某封某”或“第几孙某封某”,称皇帝“祖父皇帝陛下,”称皇后“祖母皇后殿下”。向兄皇帝,自称“第某弟封某”,称皇帝“大兄皇帝陛下”,称皇后“尊嫂皇后殿下”。向叔伯皇帝,自称“第某侄封某”,称皇帝“伯父/叔父皇帝陛下”,称皇后“伯母/叔母皇后殿下”。

    (二)口语

    (1)皇子称父亲“爹爹”、“父皇”、“陛下”。如:《谷山笔麈?记叙一》:皇子(朱祐樘)辄抱上颈,呼曰“爹爹。”上悲泣下。/《明季北略?内臣献太子》:太子曰:“……二速以皇礼葬我父皇,母后。”/《明史?神宗本纪》:穆宗尝驰马宫中,谏曰:“陛下天下主,独骑而骋,宁无衔橛忧?”。

    (2)内官称皇帝“万岁”、“万岁爷”、“爷爷”、“万岁爷爷”、“皇爷”。《酌中志》:万岁已有皇子,第不知耳。/奉使内臣仰尊万岁爷法度,不敢妄肆。/《见闻杂记》:“奴不能复事爷爷矣。”。

    (3)内官称太子“小爷”、“千岁爷”、“主儿”。《先拔志始》:“打上宫里去,撞一个打杀一个,打杀了小爷,吃也有你的,穿也有你的。”/《明季南略?太子一案》:且云“奉新皇爷旨,迎接小爷进京。”/《酌中志》:着人托王伴读安转送东宫,说:“陈矩顶上千岁爷,乞睿览此书。”。

    (4)帝后等长辈称皇子“哥儿”。《先拔志始》:神庙召皇太子至,大声谕曰:“哥儿,你莫恐。但去读书写字。”/《天启宫词》:泰昌元年,帝已登基,李选侍犹称帝曰:“我哥儿。”

    (5)皇帝或皇子称亲密内臣“某伴”:《明史?宦官传》:(万历)时与小内竖戏,见保入,辄正襟危坐曰:“大伴来矣。”/太子(祐樘)偶从内侍读佛经,吉入,太子惊曰:“老伴来矣。”/《定陵注略》:上(万历)曰:“冯伴伴来,奈何?”群阉曰:“既奉皇爷处分,渠怎敢来?”。

    (6)称皇后、皇妃为“娘娘”:《酌中志》:东宫王娘娘,京师人。西宫段娘娘,南直人。/其后公主薨,值中宫张娘娘偶病,范娘娘即慧妃封皇贵妃者,天启四年二月三十日诞二公主。

    (7)称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等为“老娘娘”:《酌中志》:光庙自元配孝元贞皇后郭老娘娘会诞公主未育外,有孝和皇后王老娘娘诞先帝。

    (8)皇子兄弟间互称“哥哥”、“弟弟”:《七修类稿?英宗复位实录》景皇帝闻钟鼓声,问左右云:“于谦耶?”左右对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崇祯宫词》:熹宗大渐前数日,帝跪窗前问安,因言:“弟弟何瘦,需自保重。”。

    三、自称。

    (1)皇帝自称“朕”或“我”。

    (2)后妃自称“妾”、“臣妾”、“女儿”:《彤史拾遗记》:上以问妃,妃曰:“……有吴吏部家人撷来京,而妾家买之。”/《明史?礼志》:“皇后北面称臣妾,跪受。”/《三桓笔记?上?崇祯》:凡东西宫对上言,皆自称女儿。(这个可以从别的资料考证,民间亦有此说法,如《庚己编?芭蕉女子》:女子殓衽拜曰:“儿焦氏也。”这是夫妇私下的昵称。

    (3)皇子对帝后自称“儿”、“儿子”、“臣”:《崇祯宫词》宫中所奉宣懿康昭刘太妃者,神宗妃也。帝以主慈宁宫,礼之如太母。尝朝岁节毕,帝就便坐,俄欠伸偃别塌。太妃戒勿惊,命尚衣谨覆之。左右植以竢。顷之,上觉,起摄衣冠,谢曰:“神祖时,海内少事,至儿子多难,苦枝梧,两夜省文书,未尝交睫,在太妃面前惛然不自持,一至此。”/光明殿供安玉帝像。正月九日,十二月二十五日帝并到行香,其朝礼之辞,每自称儿子。/定陵出土万历帝谥册,文物编号x18:4 “孝子嗣皇帝臣常洛稽首百拜上言臣惟圣人久道勤年乘巩固之基……”(4)皇太子自称“本宫”、“我”:《先拔志始》:又奉东宫传谕:“……本宫反复参详,料庞保,刘成反复凌虐于差。”/(东朝)传语:“东厂饶得我,即饶郭先生罢。”《枣林杂俎?东宫》:吴竣公曰:“……谕东宫称讲官先生,余官官人,自称本宫。”。

    (5)藩王自称“孤”:《弘光实录抄》:(福藩由崧)谕诸臣谓:“人生忠孝为本,今大雠未报,孤不能事君。先王殉节,国母播越,孤不能事亲,无遽登大宝之礼。且闻东宫与永、定二王尚在贼中,或可致之。又桂、惠、瑞三王皆叔父行,惟诸先生择贤迎立。”《南明史?绍宗本纪》:(唐藩聿键)谕曰:“孤闻天地立极,必有不可晦之日月;帝王御世,断无不可变之辛夷。”

    四、背称。

    (1)宫中称太子“长哥”。《先拔志始》:慈圣故问曰:“外廷诸臣多说该早定长哥,如何打发他?”/《春明梦余录》:将退,有旨:令宣长哥来与先生每见一见。

    (2)宫中称宫人“都人”。《先拔志始》:神庙对曰:“道他是都人的儿子。”

    五、官员女眷

    一品大人的老婆叫夫人

    二品大人的老婆也叫做夫人,

    三品大人的老婆叫淑人

    四品大人的老婆叫恭人

    五品大人的老婆叫宜人

    六品大人的老婆叫安人,

    七品大人的老婆叫儒人。

    PS:看到有书友在评论区关于称谓提出不少意见,寒寒谢过书友提醒了,以后会多多注意。


………………………………

第182章 天工不开物

    安国候府的门口停着一辆马车。

    马车边上则站着一个头戴平式幞头巾、身着灰青色长衫的老者,脸颊虽瘦削但却给人硬朗的感觉,灰白相间的山羊胡修整的也是极为工整,整体看来虽不说鹤发童颜,也是精神矍铄。

    老人背负着双手,双眉微蹙,似乎有什么心事。

    “来人可是宋老吗?”刘鸿渐自得知宋应星前来,再不顾身体的疲惫,甚至小跑着从中厅而来。

    “鄙人宋应星,见过安国侯爷!”宋应星拱手弯腰行礼,如今他虽早已是一介草民,但身上却有着举人的功名。

    “宋老不必客气,本候出此下策召见您,还望宋老多多包涵啊!”刘鸿渐面露微笑道。

    “侯爷召见,宋某本该听命前往,奈何家中诸事繁琐,是以还望侯爷见谅!”宋应星也是一番客套。

    中国人就是这样,即使心里都知道咋回事,但就是不明说。

    “哪里哪里,宋老一路舟车劳顿,辛苦了!本候刚刚已令后厨备好酒菜为宋老接风洗尘!

    宋老,请!”刘鸿渐伸手示意宋大爷先行,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

    “不知侯爷召见在下到底有何事?难道是为了那个叫蒸汽机的东西?”一直走到中厅刘鸿渐也没出言,宋应星心里一直痒痒。

    本来他此番前来还有些惴惴不安的,他去年才刚刚辞官归隐,自然听说过安国候的大名。

    但刘鸿渐在南方的名声并不怎么好。

    按理说,刘鸿渐以霹雳手段平定了辽东、山xi、陕xi动乱,把九边重新连成一线,应该是大明的幸事。

    但也正因为如此,北方动乱虽然暂时平定,通往边塞之外的商路却也被刘鸿渐拦腰斩断。

    不仅如此,刘鸿渐还把两地的商贾全部连根拔起,这简直是在打他们士族的脸啊!

    断了人的财路,就是不给人活路,于是乎南方士族皆是发动舆论攻势,把安国候渲染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