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江湖不乱-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此刻马车里的那位老人,斜靠着身子,微眯着眼,虽说已是入春的季节,可老人腿上还放着一条毛毯,更给老人增加一股暮气沉沉的感觉。
“小朱?”老人像是很吃力的睁开眼,张开嘴动了动唇。
一身大红蟒袍的朱指挥使听到老人喊自己,郑重其事,立马弯下身子掀开马车窗户的帘子。
“先生何事?”
老人往窗外探出头看了看,问道:“到剑洲了?”
那位朱指挥使默然点点头。
老人看到后面那不远不近吊着的一千骑军,咦声道:“怎么一眨眼功夫多了这么多人?”
朱指挥使闻言笑了笑,如果是在大明寺的犯人看到这笑容,肯定就跟见了黑白无常的锁魂铁链一样,直接要磕头求饶了。饶是那四十名锦衣卫中离马车稍近的几个,看到自己的顶头上司笑了,都是心中生出一股无名寒气,赶紧低下头,假装没看见继续赶路。
“过一线江时,多了三百骑,到江州时,那儿的知府知道是先生您后,又派了三百亲军进去,加上出城时陛下给的三百御林军,可不得这么多人嘛。”朱指挥使笑道。
老人靠回马车里,低语道:“小朱你应该在皇宫里保护陛下的,我一个都快要入土的糟老头子,有那三百御林军就够了。”
这位威名与恶名共存的朱指挥使闻言诚惶诚恐,赶紧说道:“先生不要说那么不吉利的话!”
老人开怀笑道:“小朱你太较真了,放心,我有几年可活我心中有数,起码这两年还死不了。”
朱指挥使闻言如释重负喘口气。
他扭头看向老人,心有所感,道:“比起先生,我朱自清才是烂命一条。自小没爹没娘,一天就想着能吃饱穿暖就行,想着日后哪一天被自己偷荷包的主人抓住打死了,一辈子也就那么回事了。那一年家乡闹灾荒,若不是先生赏我一口饭,带我进了京城,恐怕自清早早就饿死了。先生的一饭之恩与知遇之恩,自清一辈子肯定报答不完,下辈子自清还做您的家奴。”
马车里的老人突然感觉有些疲倦,唏嘘道:“一辈子那么长还没过完,说什么下辈子。”
本命朱自清的锦衣卫指挥使语气坚定:“自清只认先生,先生要我忠心陛下,我就忠心陛下。先生要我配合东方大明,我就配合东方大明。若有一天,先生要我死,我便立马就去死。”
老人闭上眼,双手插袖,紧了紧身子,呢喃了两个字,细不可闻:“快了”
在这行人走进剑洲没多久,约莫才一里地,就有一群人驻足等候迎接了。
只是这次负责迎接的人与前两日迎接长生宗的人相比,地位不知高了多少倍。最前面两人,正是总督萧索和巡抚朱玄德,二人身后自然就是剑洲知府,再往后,文武众臣泾渭分明,皆是四品以上官阶。
乌泱泱数十人,包揽了剑洲各地只大不小的官员,并排整齐的列在道路中央,态度恭敬。
朱自清在距那群人十米距离外,挥手停住队伍,四十名锦衣卫动作一致,几乎同时右手按刀。
肃杀之气顿时扑面而来。
一些胆子小的的官员,文官居多,虽然隔着有些距离,可还是被眼前这阵仗吓得六神无主,双腿直打摆子。
朱自清跟离自己最近的一名锦衣卫说道:“跟后面的领将说,除了陛下的三百御林军外,其余人都可以回去了。”
这名锦衣卫领命调转马头疾驰而去。
前方,萧索和朱自清两人走出迎接的人群,而后慢步走到负责护卫的锦衣卫跟前,缓缓压低身子直至下跪。
两人后方,全部剑洲官员连忙紧跟着下跪。
马车门帘被人掀开,里面的老人探出身子,或许是天上阳光有些耀眼,他没立马下车,而是伸出手掌抵在额前,先遮了遮太阳。
“末将”
“下官”
文武众臣,齐声敬声道:“拜见蔡太师!”
除了衣服华丽外,跟寻常田家老翁一般无二的老人这时才出马车站定身子,他摆摆手,轻声道:“都起来吧,地上怪凉的。”
“谢蔡太师!”
人群中的剑洲知府李大人远远的看到那个并不高大甚至还有些佝偻,但深知自己一辈子哪怕两辈子都攀不上的背影,暗中咂嘴。到今日他才知道为什么萧索和朱玄德在长生宗的人都走后还不各自回府,原来都是在等这天,在等这位老人。
李大人又偷偷看了那名老人一眼,欣慰一笑。书生当如此啊!
宋家剑庐里,两个年龄加起来已经超过两百岁的老人,此时大眼瞪小眼,都在生着闷气不说话。
只不过瞪大眼的是那之前一剑带来漫天云海的剑谷云氏当代谷主云山尽,至于瞪小眼的,自然就是那王依山了。
云山尽生气是因为之前那场对决,最后阶段王依山的无理手让他胸中郁闷,主要是让他丢了面子,所以不忿。
而王依山,他生气的原因不在云山尽,而在宋家小宗主对云山尽的殷勤态度上。
“王老头,你最后是不是认输了,所以才不接我那一剑?”云山尽语气轻佻的问道。
“放你娘的屁!”王依山跳脚,却是指着云山尽身边给他摇扇的宋逸安骂道,“你小子叫我师傅这才几天,眨眼间就背主求荣了?”
宋逸安尴尬的停下手,赶紧赔笑脸道:“二师父您别生气嘛,我这就给你扇风还不行吗?”
“什么二师父?叫师傅!”王依山眉毛胡须皆是倒竖而起。
云山尽突然乐了,志得意满,“宋小子真是有眼光!”
没想到王依山却是冷笑的瞥了眼云山尽,道:“你别在那得意,你以为那大师傅轮的上你?”
“你什么意思?!”云山尽腾地起身,一把拉过宋逸安,“说!这大师傅是不是我?”
宋逸安哭笑不得,硬着头皮微微摇了摇头。
“哈哈!”王依山开怀大笑,“云老儿,论资排辈,你最多也就是个三师傅。”
“我呸!谁是大师傅,我云山尽不服!”
“哈哈!云老儿,你打不打得过我都还另说,还真有脸皮去做宋小子的大师傅!”
“王老头,之前是你不敢接云某的剑,众目睽睽都看到了,现在说我打不过你,也不知咱俩是谁有脸没皮!”
“放你娘的屁!现在出去咱俩再单练练?”
“云某不跟手下败将打。”
老罗此时早已不声不响从剑庐偷偷溜了。
宋逸安看着为了这么个芝麻点小事,两个神仙人物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心里无奈之余全是不可理解。
难道神仙本就是这样子的?这就是传说中的返璞归真?
宋逸安心中唏嘘,他其实清楚,王依山或许真有收自己为徒的打算,至于云山尽,纯粹是在这跟王依山斗气才那么说的。但是,不能收徒也不代表不能教自己一些东西吧?
比如那看着就如饮酒一般醉人的御剑术?
宋逸安想到此就忍不住要笑出声来,心里打定主意,不管使出什么招式,一定要让云山尽教自己御剑之术。
他又一想到自己的束发礼竟邀请到了这么多神仙人物,虽然其中部分苦衷与诡谲云波他也从宋龙鸣那了解了一些,但能请到这么多寻常百姓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的人,心里还是不免一阵激动。
云山尽和王依山吵累了,看见宋逸安在那儿偷笑,没好气道:“你小子在那乐什么!”
宋逸安赶快收起嘴角笑意,应付道:“云老神仙,小子在想您来山庄前的场景,真是让人神往啊!”
没想到云山尽红了个脸,神色尴尬道:“神仙二字委实不敢当啊!”
一旁的王依山平声静气道:“还算你云老儿有自知之明,宋小子老夫劝你一句,别总没事把神仙什么的挂在嘴边,要是遇见脾气不好的搞不好真揍你!”
王依山缓口气,继续说道:“当世能称之为神仙的,也只有武当山那位”
说到这,王依山忽然意识到自己说错了什么,闭嘴不说话了。
在宋家山庄的仆人都知道,武当山对于自家小宗主就是一个忌讳,半句都提不得。
宋逸安不以为意,即使王依山不说是谁他也知道,因为自己的哥哥就是那个人的徒弟,而且从没上山时就是。
………………………………
第二十三章·束发礼——风云际会(四)
大明朝建朝至今不过五十年,两代人而已。开朝皇帝明太祖征战一生,居功至伟,堪称千古明君。五十年前中原九州还处于九大诸侯国乱战时代,中原分裂,连年战乱,而北部边疆又时常遭到草原部落袭扰,民不聊生。
明太祖高瞻远瞩,独断乾坤,力排众议施行朝堂与江湖合作的国策,最后终得以灭八国,一统中原。而作为整个大明朝国策实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首要考虑的江湖势力便是宋家剑炉。
三十年前明太祖驾崩后,四皇子朱明和即明太宗即位。太宗上位后继续沿用朝堂与江湖合作的国策,并再次放宽限制,推崇武道,奉道家为国教。三十年间大明朝休养生息,江湖庙堂两相安,国力日渐强盛。十年前太宗调重兵赴北部边疆,亲征北原,趋蛮夷八十里,并剿灭北原大小部落数十个,功绩震古烁今。
太宗在位之年,大明朝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可称太平盛世,强盛之势直追五百年前,号称千年不朽的大阳王朝。
长安城皇宫内,明太宗朱明和倚在尚书房的椅子上,面前皇案上照例码着三四摞高高的奏折。今日这位以勤政著称的皇帝陛下没有挑灯连夜批示奏折,只是半眯着眼,不知在想什么。
宛如整个王朝的定海神针蔡太师去了东南剑洲,那位他的家奴,朱明和私下更愿意称之为家狗的朱自清不出意料跟了去。想到这,朱明和冷笑了笑,江湖莽夫一辈子也只能是一介莽夫!朱自清的本事他朱明和再清楚不过,甚至是欣赏,要不然也不会给他赐国姓。他也几次三番试探,可那位朱指挥使都只奉蔡太师为主。
蔡先生啊,朕是真心拿你当国士,以帝师待之,朕不会害你,先皇靠你才打下这大明基业,朕还想靠你帮着朕的儿子一统天下呢。
只是武神东方大明。
朱明和眼神蓦地变得阴冷。这位诸侯乱战时代的天下名将,自从先皇驾崩,他从未正眼看过朕一次!父皇说了要重用之,朕知道父皇你是要用东方大明牵制蔡先生。蔡先生不会反,他一介书生,求的自然也仅仅是名。而武神东方大明是由江湖入庙堂的,父皇你对之一直心存芥蒂。所以朕一直还是沿用您的国策,以江湖牵制东方大明,同时壮大自己皇家的势力。这几年朕呕心沥血,也算颇有成效。朝堂上那东南总督萧索是朕的人,西面将军孙满甲也是朕的的人,朝堂外江湖中的木家剑阁与剑谷云氏,朕都有暗手。可宋家剑庐却是最大的麻烦也是最大的助力。宋家若是一天不入朝为官,朕就一天寝食难安!
“咚”!
朱明和不由一拳打在椅子把手上。
一旁值夜的老太监吓了一跳,却也是不敢出声询问。
至于皇帝陛下的这番心理自述自然是无人知晓了。
除了金山寺的主持和武当山那一群道士外,接下来要数寒酸的肯定就是木家剑阁这几个枯槁剑士了。
从西北一路风沙弥漫,木真青这几人身上衣服破倒没破,只是脏的都快认不出身上穿的是衣服了,抖一抖身子,估计就要有几斤沙子掉落。
西北苦寒,故中原大地素来都不把西北算在内,文人仕子高官权贵更是不会前往那里,而前诸侯九国时期,占据西北的诸侯梁国,民风彪悍,向来被中原其他八国鄙视,称之为北蛮子,也只有和北原那些真正的蛮子相比,西北百姓才算有点尊严可言。
这样的情况直到大明统一九国才结束,西北是真正的中原门户,在太祖皇帝时,就已经大力资助西北建筑边防了。到了如今太宗皇帝时,更是有亲自带兵驱蛮夷八十里的壮举,真正视西北为国中重地。要不然,也不会隔三差五的就派东方大明来这里巡边了。
但饶是这样,西北的自然环境还是改变不了,朝廷倾力资助,十分中有八分其实都是用在了边防上,民生设施改善甚微,即便是一州知府,还得算计着用水用米,有钱花不出去也是个难题啊。当官的尚且如此,老百姓更不用说,那由老百姓组成的江湖自然也不会太有起色。由古到今,江湖一词素来都是中原所代表。木家剑阁立于西北长达千年之久,早已是独占鳌头的存在。这样的江湖豪门,一路应该会有当地官员接待,最不济也会有使剑的江湖侠士招待才对。可事实上却没有。不是木真青等木家剑客学武当那群道士刻意低调,而是他们本来就很低调。
木真青出了自家剑阁,并没有直接南下前往宋家剑庐,竟是冒着漫天黄沙“洗礼”,先沿北而行。
他要去见一个人。
天下赋税有一半都用在了这西北边防上,绵延上千里的防线,固若金汤,一气呵成。虽然中间被两座城池分割成了三段,但谁都知道这是一条防线,也由一人主导领防。
因为朝堂中大多人都知道这西面将军与当今皇上不对付,八方将领中,孙满甲是除了东方大明外,年龄也是辈分最高的一个,仰仗着与先皇太祖的关系,经常不给应该是侄子辈的太宗陛下好脸色,东方大明也因此常常训斥他。而最重要的是,这孙满甲以前是东方大明的一个骠骑督尉,说白了,就是东方武神的一个马前卒。所以,即便西面防线当今天子不可理解的交给了孙满甲领防,其实文武众臣都心知肚明,就是交给了东方大明而已。
今日北面防线的主城楼上,一位身材高大,身着便服,头发灰白的中年人站在城头,眯着眼远眺更北方的荒漠。
北面将军徐浮屠身披重甲,微低着头站在中年人身后两三米处,默默无闻,两脚不曾前移半步。
“北面防线我一直都很放心,也是对你放心,还因为一旦日后发生战火,这里才是北原铁骑真正进攻的方向。”中年人幽幽说道。
“谢大将军信任!”徐浮屠沉声道。
能让八方将领之一的北面大将军如此谦卑,还称之为大将军的人,除了大明朝的武神东方大明外还能有谁。
东方大明转过身,笑着问道:“当年皇帝陛下本意是让你做南面将军的,我知道,离家近些嘛。可后来我实在是惜才,南方那种温柔乡,自古对于我们这种沙场武夫就是英雄冢,所以我极力跟陛下请柬,把你又调在了我的麾下,做了这北面将军。徐浮屠,我这样做,你恼不恼我?”
徐浮屠不由身心轻松,也是笑着回应道:“卑职不敢。”
说卑职不说末将,则说明他徐浮屠一辈子都是他东方大明的马前卒,不是大明朝什么北面将军。
东方大明走近徐浮屠,难得打趣道:“是不敢,不是没有?”
徐浮屠笑笑不说话,不置可否。
“你小子!”东方大明挥挥袖子,故作怒容道,“滚滚滚,这里一会儿要来个客人,你先下去吧。”
客人?
徐浮屠不由心生疑惑,这里可是军中要地,此城更是戒备森严,光外城军营中就有数万精兵,城内锦衣卫之类的碟子更是数不胜数,有人要来做客,您不亲自去接他,还真怕他进不来这城里啊。
“卑职告退。”
有疑惑归有疑惑,但是大将军说的话,自然有他的道理,徐浮屠向来对东方大明都是言听计从,从不会多话,乖乖离去。
东方大明面向西面,两眼又微眯着,驻足而立久久不动,不知在想什么。
十年前的那场太宗亲征,涌现出了许多有才华的年轻将领,徐浮屠、孙满甲、萧索都是从那个时候一战成名。贫民老百姓关注的更多的是战争胜利了,至于后面发生的一系列风波,他们没心思关注,却也是距离他们有些遥远。
战争后的风波自然来自庙堂,东方大明清楚,十年前为何太宗要突然亲征北原。天下人都知道那一战过后,许多年轻将领纷纷被提上来做了八方将领,但是没人去想过原先那些老将都去了哪。一朝天子一朝臣,是自古不变的真理。太宗既然登位,首先要做的肯定是将朝堂上下来一次大换血,文官还好说,没有实权,找个理由说罢官就罢官了,可武将呢?尤其是那些跟随太祖征战一生,佣兵自重的异性藩王。显然,战争是最好的削藩方法。东方大明一念及此,不由悲从中来,十年前那一战自己的战友,老卒战死不计其数,原先的八大藩王也是如今八方将领的前身,除了他东方大明和孙满甲外,四人战死,一人因战事失利被处死,一人告老还乡。东方大明知道太宗还留下自己和蔡太师的用意,北原不灭,两人都还有用处。
东方大明突然目露凶光,可皇帝陛下你二十年间对我东方大明如此防备,就这么不信任我吗?!萧索明面上对我恭敬有加,难道真当我不知道陛下三年前已将他的儿子秘密擢升为了御前侍郎?孙满甲假意与朝廷虚与委蛇,实则才算是真正的“国之栋梁”,真当我看不出来?!朱明和啊朱明和,三十年前我都没反,现在我会反?大明,北原,天下,你以为我要与你争夺这些?你也太小看我东方大明了!
东方大明心有所感,想起了一些旧人旧事。他抬起头仰望天上,怔怔出神,“日后我若是在那儿碰到你,算我输,心服口服。”
如今已经有很少人知道,五十年前,还未及冠就已经出师长生宗文武两院的东方大明,与某人打了个赌,毅然由江湖入庙堂,开启了一段神奇传说。
………………………………
第二十四章·束发礼——风云际会(五)
下了城楼的徐浮屠,没有直接回军营,而是抱着一种好奇心态步行到城门口,想看看这个大将军口中的客人是个什么人物。万一那个客人真进不了城,自己也好领一下路不是。
守门士兵看到这位八方将领如此行径,不明就里,可也不敢询问,更不敢去打招呼,就只是简单行了个军礼后,各司其职去了。
徐浮屠靠在城墙上,卸下头上铁盔,吹了吹,而后很用心的用袖子擦擦本就光亮的铁盔。就在徐浮屠准备带上铁盔的一刹那,一道暴怒吼声响彻在身畔。
“大胆,什么人?!”
喊声的是守门士兵,一开始他们是暴怒,紧接着就是惊惧,最后成了满脸不可思议。
因为他们看到高过城墙的天上,有一个人在向城中飞来!
徐浮屠一个激灵,寻常士兵或许看不到,但他徐浮屠是习武之人,甚至武学境界还不低,自然一眼就看到了天上那人的脚下踩着一柄剑。
御剑飞行!
剑上那人隐约可以看出相貌,是一个中年人,身穿青衫,带着高帽,很是儒雅。
别人不知道那人身份,可作为北面将军的徐浮屠,常年混迹在西北地带,又怎么会认不出来那人是谁?
“来者止步,再前进一步杀无赦!”
城中隐蔽之处,有数道人影冲出,如蚱蜢一般,脚尖一点地面,便蹦出两三丈高,借着有些高的房屋,两步就上了城墙之上,与御剑之人遥遥相对。
城墙之上的几人身穿的飞鱼服上都绣有金边,这也表明了这几人不是寻常锦衣卫,至少也是百户级别。
御剑之人两眼始终向前,不为所动。
可几名锦衣卫百户却都是随着御剑之人越靠近自己,身上莫名出现的压迫感就越重,最后当御剑人飞至头顶上时,几人早已半跪在了城墙上,更别说去拔刀迎战了。
御剑人刚飞入城,只听一阵如狂风呼啸般的声音响起,天上一处密密麻麻出现了上千支箭矢,遮天蔽日,笼罩于御剑人头顶方圆十丈范围。
徐浮屠心神激动,神弩营已经出动,他还真想看看武力极致对上朝廷大军,究竟谁更强上一些。
结果让他很失望,御剑人只是一挥袖,一道肉眼不可见的气机屏障出现在前者头顶,如一面大伞。而那漫天剑雨便像是真成了雨一般,打在御剑人头顶三丈处,便砰然炸裂。
虽说那只是神弩营其中一队人马,发挥不出“雷雨箭阵”十分之一的威力,可也不至于这般不济事吧?
徐浮屠越发感到不可想象,江湖武夫武力练到极致,岂不是便真的天下无敌了?百万军中如过廊都不是问题,区区一个皇帝陛下又能奈之如何?
想到这徐浮屠猛然一个激灵,顿时清醒许多,后怕自己怎会有这样的想法冒出。
而远方百米外的神弩营正准备发动第二轮剑雨时,内城城楼上东方大明朗声道:“木真青,是想跟我耍威风吗?”
话声落,神弩营利索回弩收箭,整齐撤回军营。那几名锦衣卫撤下城墙,一两个闪身就消失在了城中。
正是出门不去南面先来北面的木家剑阁阁主木真青,御剑直冲东方大明而去。
这场闹剧来得快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