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残明霸业-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没多久阿敏就又笑嘻嘻地来了,这一次真的把整个朝鲜打到了吐血为止。

    胜利搬师后,阿敏又随太宗攻打锦州、宁远,也就是宁锦之战,在大明和袁崇焕来说,这是一场大捷,后金损兵万余人,太宗被气得烙下病根,甚至连损失也不比老罕王努尔哈赤的宁远之败少多少。

    见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是块难啃的硬骨头,皇太极准备绕道了。

    而袁崇焕多次上书崇祯劝其加固京北长城防线,奈何心硬、耳软、多疑、轻杀的崇祯皇帝这次耳根子偏偏不软,就是不听袁崇焕的。

    后金天聪四年,大明崇祯元年,皇太极率二十万八旗军入关,连克永平、滦州、迁安遵化等地。

    袁崇焕率关宁军飞奔三昼夜,疾行二百六十里紧急救援,关宁四猛将之一的赵率教率四千骑兵赶在战前抵达三屯营。

    结果尼玛三屯总兵朱国彦却不给他开门。

    四千骑兵因为匆忙来援,根本没有粮草,人马饥饿。

    听闻情报说金军正毕竟遵化,赵率教立刻全军上马继续西行,并在遵化城宿营野外。

    无他,遵化守将同样不给他开城门。

    四千精锐隔日便被后金军的右翼四旗十倍之敌包围在遵化城外,赵率教全军覆没,遵化守军作壁上观,一代名将就此饮恨沙场。

    直等到二十万八旗军在大明的京畿重地祸害了一年,秦良玉等十三省勤王大军陆续赶到,两军在广渠门准备决战,皇太极又见故人秦军神,未战先怯。

    崇祯见状大喜,忙令决战总指挥满桂率军追击,此时袁崇焕还在狱中,崇祯这样安排关宁军将领就没仔细考虑考虑?

    结果满桂被皇太极反杀,关宁四猛将死了第二个。

    崇祯以为皇太极是怕了,可人皇太极怕的是秦良玉,又不是你朱由检。

    皇太极击杀满桂于永定门两里外,人家在离开京师前还留下一块牌匾,上书‘百官莫送’。

    意思不是说不让你们送行,而是劝说你们可别再来送死了。

    皇太极的永定门最后一战结束后,率领八旗主力撤出关外,留下四座城池给阿敏把守。

    两个月后,准备完毕的明军又由兵部尚书孙承宗挂帅,意图对遵永四城发动反击。

    可大战之前莫有良将啊!

    对于这次反击,有满桂的前车之鉴,明军诸将谁都心中没底,根本没人出来请缨,除了秦良玉。

    对了,除了秦良玉主动请缨,还有一个被迫出兵的祖大寿。

    祖大寿是为了以自己的战功救出狱中的袁督师,当然这是被孙承宗给忽悠的,等战后,袁崇焕被凌迟,孙承宗兑现不了承诺,祖大寿便和关宁四猛的另一位何可纲,二人率军出关,并且一怒平了山海关,从此驻扎大凌河,不听朝廷宣调,也不投降后金,处于半自立状态。

    说起遵永大捷那一战,用红朝伯仲之间的林帅盛赞粟军神的话说:“粟裕竟打神仙仗。”


………………………………

第二百八十九章 遵永大捷功至伟

    在大明百万军中,近千上将军们看来,有阿敏及数万八旗军把守的遵永四城,就如同当年的沈阳城一样,根本难以攻克,所以根本没人出头送死。

    而秦军神率五千白杆兵,配合经过遵化和广渠门大战之后不足四千的关宁军,两军合计不足万余,面对数万八旗铁骑,竟然在五天之内攻克四城。

    这样的辉煌战果在泰昌、天启、崇祯两朝,都是空前绝后的。

    是年二月,秦良玉和祖大寿先攻滦州,阿敏依然表示不屑,遥控指挥滦州金军与白杆兵恶战。

    然而白杆兵是秦良玉亲手训练的山地特种部队,其作战优势不是野外战阵,而是山地战和攻城战。

    白杆兵及善于攀爬,阿敏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呢,滦州城门就被白杆兵给占了,这下一举奇袭成功,阿敏连发兵救援都来不及。

    次日,秦良玉追击清军散卒,率军又来攻打迁安,再一次轻易攻克。

    要问为何白杆兵攻打城池就会这样迅雷不及掩耳?

    看过现代特种兵训练的视频大概就会知道,普通士兵想要徒手攀登五层楼几乎不可能做到,而训练有素的特种兵完成徒手攀登五层楼,绝不会超过五十秒。

    这就是差距,也同样是白杆兵和明军各路军阀的差距。

    已经带着数万援兵上路的阿敏这下真急了,不能够啊,按道理说我这防御战法是先挫敌人锋芒,而后援兵一拥而上,痛打落水狗。

    这战法比《三国演义》里的桥段都精彩多了,没道理眼睛一闭一睁,城池就没了啊?

    再一闭一睁,索性没了两座城?

    为了反败为胜打退秦良玉,二贝勒阿敏决定主动出击,抛弃《三国演义》那些糊弄鬼子的桥段,陪秦良玉玩儿一次大的。

    这里要说明一下,镶蓝旗旗主阿敏被称为二贝勒,两红旗旗主代善也是行二。

    可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阿敏是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的二儿子。

    然后呢,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死后,代善被封为和硕贝勒,位列四大贝勒之首,序称大贝勒。

    阿敏的二贝勒,是在爱新觉罗家族中行二。

    虽然连丢滦州和迁安两座坚城,可阿敏并没有气馁。

    当然了,浑河大血战,老汗王努尔哈赤亲自挂帅,四大贝勒四小贝勒悉数上阵,十万天兵踏下的铁蹄也没在狂野中拿下一个秦良玉,这事儿一直是爱新觉罗家族心口的一根刺,阿敏想要靠自己一个人搬回来的。

    两天拿下滦州和迁安两座城池后,又来到遵化城下的秦良玉也很快发现到了阿敏企图。

    阿敏在城外摆开步骑精锐,想要在遵化城外与秦良玉决一死战。

    结果秦良玉不仗义,如同八路一样,和鬼子拼刺刀之前,铁炮子的给。

    阿敏的步骑军没等展开,便是被秦良玉先用大炮轰,再是步兵冲。

    灰头土脸的阿敏刚重新站好队形,白杆兵整齐划一的集团冲锋便杀到了眼前。

    白杆枪铁画银钩,枪钩破马甲,枪尖透血肉。

    阿敏反戈相向的骑兵反冲锋,却又会撞上秦良玉的车阵和被当做拘马的白杆枪。

    这还不算,二贝勒的步骑冲锋还要时不时被头顶的箭雨和眼前的火枪成片成片割麦子,阿敏头大如斗,一时间八旗军死伤更甚。

    阿敏兵锋遭受重挫,秦良玉指挥若定,眼见时机已到,便抽出两把七八十斤的重剑,率亲卫骑兵以及祖大寿的四千关宁铁骑来一混合双打,对阿敏的步骑精锐发起两面包抄冲上去砍人。

    有白杆兵在正面居中平推,两翼又遭受到秦良玉祖大寿两员悍将的骑兵突袭,阿敏顿时就被打得散黄了。

    数千八旗铁骑在白杆兵的长矛面前撞了个稀巴烂,秦良玉骑兵的两翼包抄又将阿敏的数千步甲包围在阵中,阿敏一看无法施救,于是掉头便跑。

    裹挟在包围圈里的数千步甲精锐,被秦良玉的步骑联动吃了个一干二净。

    虽然遵化之战令阿敏损兵近万,可二贝勒仍然表示不服,又在永平城下继续摆开了阵势。

    可永平之战的结果比遵化还惨,原因是八旗军的步甲损失殆尽,只剩下骑兵了。

    而人们只听说满八旗以弓马得天下,和努尔哈赤多次交战的女真叶赫部却更正说:八旗的步甲才是第一。

    可步甲第一的八旗军遇到了白杆兵也是一次次败北,到了永平之战,阿敏手中没了重步兵,靠着骑兵抵死冲阵?简直与送死无异。

    遵化之后,第二次在城外遇到了骑马冲锋的秦良玉。

    与遵化恶战时阿敏的猝不及防和狼狈不同,这一次的阿敏显得异常冷静。

    可越是冷静,面对战局的不断恶化,阿敏一颗想要冲上去和挥舞双剑东砍西杀的秦良玉力拼一场的心就愈发清醒下来。

    他在战马都已经奔驰起来后收住了马缰,想起那场亲身经历的浑河大血战,面对这位无敌的女杀神,阿敏竟然怂了。

    秦良玉出嫁马门,十八卷兵书做陪嫁,除此外,还有她闺中钻研十余年的秦家阵法。

    白杆兵就是秦良玉在秦家阵法中的一大创举,车阵、枪炮、弓弩、白杆枪的完美结合,还有对士兵的千锤百炼。

    可以说秦良玉的秦家阵法,哪怕面对戚继光的《绩效新书》也不遑多让。

    秦家阵法面对满八旗和流寇时的一系列战果更是让所有人承认了秦良玉的韬略武功独步天下的不二地位。

    二贝勒阿敏啊,曾经一个人踏平朝鲜的人物,打出了连丰臣秀吉十四万倭国精锐都没打出来的巨大战果,让朝鲜国王李倧先后两次跪在自己面前啃自己的脚后跟。

    可直到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战,永平之战,自己才终于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秦良玉无疑就是大明最后一朵仙葩,打得二贝勒数万精锐满地找牙。

    永平丢了,阿敏跑了,秦良玉仅用五天的时间,便将耗时一年的北京城保卫战中沦陷的关内四镇全部收复。

    史载这五天的激战中,秦良玉衣不解甲,屡屡冲锋在前,和八旗铁骑硬碰硬的厮杀。

    这场被称为“遵永大捷”的胜利中,女军神居功至伟。


………………………………

第二百九十章 二贝勒的十六宗罪

    不说是成王败寇吧,同为当时中国最强的军队,阿敏和数万八旗的浴血厮杀也的确值得被后人尊重。

    然而骄横的阿敏不禁折损精锐万余,战败逃窜,他自己还因为秦良玉太过狠武而付出了血的代价。

    遵永大捷以秦良玉的完胜而告终,也预示着震动整个大明的北京城保卫战终于可说是被女伟人凭一己之力硬生生给画上了个大句号。

    北京城保卫战结束后,居功第一的女军神得到了崇祯在金銮殿外平台的召见。

    知道洪承畴宣布投降后是在哪儿被召见的吧?

    是在沈阳故宫的平台,意思差不多一样,这是帝王对臣子的最高礼遇。

    平台单独召见无算,崇祯还为她一人赋诗四首,前文说了,崇祯一辈子就正儿八经写了五首诗,其中有四首赠予秦良玉。

    丹青先画美人图嘛,至于什么彩带啦、绸缎啦、钱币啦,倒是有些不值一提了。

    同样是参加了北京城保卫战,辽东将士得到的赏赐是真金白银,而女军神的居功第一,得到的只是一大堆铜钱。

    可女军神对此毫无怨言,没有军饷怎么办?难道和其他勤王大军一样纵兵行抢吗?

    她没有,她在帝都中驻扎的四川营胡同内率领五千功勋纺纱织布,自己赚军饷,还拿织成的布匹和老百姓换军粮。

    比起石柱军的五千功勋糙汉被女军神逼着纺纱织布的憨态,战败后的二贝勒,境遇则是有些让人泪奔了。

    阿敏被皇太极秋后算账了,回到沈阳城后,其带回辽东的余部被命令进入城中,而阿敏和归他管得代善次子硕托等人则需要在城外十五里等着。

    然后阿敏的军权就这么被夺了。

    而被允许进入都城的部众们,总兵以下守备以上的将官们则同样是被集体绑到了议政殿。

    然而皇太极看到这些被绑起来的将官们以后,啥也没说,直接就哭了。

    尼玛太惨了,暗骂秦良玉这个女人,怎么把他的一群虎将们打成了这副样子,不用乔装给个饭盆儿就直接可以出门要饭去了。

    缓了口气儿的皇太极,是一边哭一边骂呀,他骂:“明兵两三个月间,怎么会突然变得如此之强?难道学了什么神术了不成?

    就是学了撒豆成兵的本事,秦良玉的军队也比你们的军队少太多了。

    朕终于明白了,不是秦良玉狠武,而是你们一个两个的都太过懦弱啦。

    汉人那点伎俩朕还能不清楚吗?

    不过都是虚张声势罢了。

    你,图尔格!还有你,纳穆泰!

    瞧你们两个狼狈的,要知道朕当初是看中了你们两人的能力而重用你们。

    朕让你们领军镇守滦州,你们当初在朕面前信誓旦旦夸下海口,说什么‘战必克,谋必成。’

    可结果呢?

    朕那么信任你们两个,结果你们两个非但没有守住滦州,结果还带头逃跑!

    你俩说,你俩现在还有何颜面站在这里?”

    图尔格和纳穆泰其实心里都很委屈,想对皇太极说,面对秦良玉时第一个逃跑的不是我俩,而是大汗您啊!

    可这实话要是敢说出来不就立马得被一刀咔嚓了吗?

    图尔格于是一脸戚色地辩解道:“滦州之战,臣是确实打不过秦良玉啊;

    而连丢了三城后,溃兵来到了最后把守的永平城以后,我是极力劝谏贝勒们不要后退,不要后退,要出兵迎敌。

    可贝勒们的兵是出了,可兵出的快,被揍回来的更快,而且根本就没有回城,全都径直逃出关外呀。

    我是如何劝说贝勒们不要放弃,贝勒们也都不听啊。

    大汗,不是国军不能打,而是共军太强大呀。五天连丢四城,那是从来都没遇到过的事儿。

    还有就是秦良玉这么生猛的明军将领,也是将士们从来都没遇到过的呀。”

    皇太极擦了擦哭红的眼睛道:“贝勒们不听,所以你们也就跟着溜回来了?

    如果贝勒们投敌卖国了,你们是不是也要和麾下将士们一起跟着贝勒们去投敌卖国啊?

    朕看是你们自己想念家里的老婆孩子了,巴不得赶快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拎着回家。”

    将官们大多都是死罪,可皇太极只是对他们痛骂了一顿,然后夺爵、革职、抄没了家产,然后了事。

    所谓的夺爵,日后还可以凭战功再升回去,可阿敏就没这么好糊弄过去了。

    当初舒尔哈齐被边帅李成梁一通忽悠,造了哥哥努尔哈赤的反。

    造反失败后,舒尔哈齐被囚禁,几个儿子被罕王用这是罕王处决反臣的一贯手段,点起一把大火活活烧死。

    只有阿敏是在皇太极的苦劝之下,才被罕王放过一命。

    皇太极对阿敏有救命之恩,才有了后来的台吉蹬位,四大贝勒并座。

    如今,皇太极却又要亲手除掉他。

    遵永战败后,皇太极便已经给他罗列了十六大罪状,说他对台吉不满;说他当初攻克朝鲜后试图自立单干。

    说他在永平失陷之前大肆屠杀永平百姓,劫掠财货妇女带回了关外。

    当然还有连丢了遵永四城,被秦良玉打得狗血淋头,这才是皇太极暴怒翻小肠的导火索。

    不过鉴于阿敏的弟弟济尔哈朗也有兵权,皇太极最后并没有直接杀掉阿敏,而是丢给了他六处庄园两座花园和二十个奴仆,让他和自己这些年弄到手的妻妾一起被幽禁着,聊赖中度过余生的十年。

    处于恍惚中的尚可喜,刚刚回到现实,按照目前所能拿出的最好方案,以四千步甲进攻正面的一千五百白杆兵,以五千精骑掠向秦良玉左翼最薄弱的一千五百广西军。

    几乎都是三比一的优势,却转眼间又被秦良玉打得恍惚了。

    四千步甲硬撞向一千五百白杆兵的车阵,白杆兵的战车并非秦祚明驾乘的那种马拉战车,而是手推车。

    但是不要因为是手推车就小觑了这种战阵,在军神戚继光的《绩效新书》和》《练兵实纪》,里,除了鼎鼎大名的鸳鸯阵,野战中最具实效也最常见的便是这种以手推车编织而成的车阵。

    战车、长矛、火枪、弓弩,壶头山俯冲下来的辽东步甲几乎复制了阿敏的遵化之战。

    面对秦良玉的白杆兵前赴后继,战车下被白杆枪戳成筛子,被弓弩射成刺猬,被火枪将身体变成大炮仗。


………………………………

第二百九十一章 德胜壶头山

    秦佐明在阵前指挥战车和白杆兵,秦拱明在阵后指挥弓弩和火枪。

    一个冲锋,辽东军八百步卒殒命,第二次冲锋,稀里哗啦死了三百,剩下的全都不顾一切向后退却。

    左翼侯性留下的广西军确实不禁打,奈何尚可喜的骑兵刚刚陷入广西军的人群想要践踏,就听到了阵阵梆子响。

    梆子时石柱军特有的通讯工具,梆子一响,隐藏于战场之外的一千五百石柱军骑兵便抽刀而进。

    齐齐的马蹄声,呐喊声,当先的是六员大将,三男三女。

    为首一员老将,头上凤翅双翎格外眨眼,手持双剑气息平缓却煞气逼人。

    一袭千年独有的绵甲战裙,不用自报家门,任何人都知她无上的荣光和身份。

    马门秦氏的战旗左右,是秦翼明和马万年中青两代翘楚。

    在他们二人的旁边是秦子佩和邓茹两员女将。

    只是在邓茹身前还有一个跨步冲锋的独臂将军,断臂牵着邓茹的战马,手中握着一柄大锤。

    梆子声后,辽东骑兵呆愣了三秒,转而在尚可喜的嘶吼下,放弃对广西军的绞杀,直奔这六员大将和他们身后的骑兵而去。

    五千对千五,四比一,尚可喜决死一搏。

    人说倍则攻之十则围之,为何数量处于绝对优势的尚可喜反而要决死一搏呢?

    那么就要问一问对面的来将都是何人了。

    女军神年七十有余,两柄七八十斤重剑在她手里仍像是握着两根棒棒糖,准备戏弄对面的尚姓顽童。

    然而胯下那匹桃花战马驰骋如电,跌宕如潮头白链。

    两军转眼便是潮头撞潮头,五千辽东精骑瞬间便如大海般包裹住了区区一千五百石柱骑兵。

    可这一千五百骑兵又如海中被冲刷的礁石一般瞬间炸起。

    秦良玉的双剑砸在清军身上犹如一声声闷雷,惨嚎声凄厉的难以视听。

    秦翼明和马万年的两挺白杆枪如长蛇吐信,一排排重甲壮汉被两杆长枪依次洞穿,血柱如泊泊跃突的泉水。

    秦子佩的双刀威武,秦祚明的金锤霸气,倒是邓茹略显悠然了些,只负责在丈夫身后补刀便是。

    可那一柄眉尖长刀被她几乎当做了砍柴的斧头,每一斧下去,劈柴立即便是咔嚓了。

    六员战将便负责了将近二十米的正面,身后便是六路骑兵纵队。

    六纵骑兵犹如连着锁链的铁浮屠,不是被五千辽东军包围,而是虎入羊群,居中平推,绞杀得敌人血肉模糊。

    几个呼吸之间,辽东军便被穿透,打马回转,六员大将又一次出现在阵前。

    而辽东骑兵却是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了秦良玉的骇人听闻。

    胸腔憋闷的不是怒火,而是泫然欲泣的草木悲声。

    辽东骑兵转身后,便看到了秦良玉一次冲杀,拆卸掉的近千名战友和战马的尸体。

    他们终于相信了这位无敌沙场四十年的女军神在战场之中不是人畜无害,而是人畜不留啊。

    “杀!”

    再是一声呐喊,女军神收剑换枪,又是第一个冲杀出去。

    用剑是因为面对强敌时,女军神两件兵器可以砍死更多,而且两柄重剑在手,攻守相宜。

    收剑换枪是因为任何敌人在同女军神第一次对打之后,接下来便绝不会再去怎么想着要她的命,而是全都会想着不被她把自己的命拿走。

    这便会让女军神一个回合之后,再要面对的敌人全都想要躲着她,而不是送上门来。

    女军神的暴雨梨花白杆枪,就是用来追杀的,一枪下去可以洞穿三四米之外的敌人,你想跑?我还要比你更快的桃花宝马。

    尚可喜的盔缨都被吓得‘咻咻’乱颤,他感觉浑身都不得劲儿,骨头都有些软了。

    只一个照面之后,余下四千精骑心中的念头便全尼玛是逃跑。

    这同皇太极的二十万八旗还有遵化城下阿敏的数万步骑的心态何其的像啊?

    每一个不服之人,都会被女军神打到跪地唱征服为止。

    信邪的皇太极跑了,不信邪的阿敏死了,半信不信的尚可喜终于感同身受了。

    远处再看自己的四千步甲,也如同野狗被狸猫的爪子狠挠过一般,夹着尾巴嗷嗷叫着躲避白杆兵的冲阵。

    这场仗,九千对三千,难道就真的连一炷香都挺不过去吗?

    再想想浑河之战,秦良玉四千五百对十万,平局。

    广渠门之战五千对二十万,皇太极鞋都跑飞了。

    遵化之战五千对五万,阿敏损兵近万,石柱军死伤忽略不计。

    尚可喜觉着自己错的太离谱了,他错就错在竟然打起了秦良玉的鬼主意。

    以为粘上毛,自己这只猴子就算是成精了,没想到秦良玉成精日久,身上的毛早都掉光了。

    玩儿阴谋诡计,俩人根本不是一个段数。

    石柱军步骑分兵而进,辽东军各自逃命,就连白杆兵左右两翼的广西军一见己方既然可以以少胜多,也各个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士气大振,挥刀前冲。

    正所谓兵败如山倒,得胜如卷席。

    三千辽东步甲被困于壶头山与明军大阵之间,尚可喜想要去救,中间又横亘着秦良玉的一千五百铁骑。

    “算了,打不过便撤吧!”尚可喜咬着牙一甩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