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残明霸业-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家不应该把娃娃送上战场,所以我不能看着你随我一起赴死。”

    这位少年同样是十五岁,这是戚金从军时的年纪呀。

    少年猛摇头,泪如雨,就是不肯离去。

    戚金无奈笑了笑,用自己粗粝的大手拭去少年脸颊的泪水说:

    “别像个小姑娘似的,丢我们戚家军的脸,记住,以后要照顾好自己,让你走还有一个原因。”

    “要为戚家军留下一颗种子?”少年瞪着清澈的大眼睛,他的确很会遐想。

    “还留屁的种子。”

    戚金侧头望天,一脸的桀骜,他当然有桀骜的资格。

    戚家军于嘉靖四十年台州之战始,大破倭寇于龙山,又将倭寇一路追杀至雁门岭,戚家军伤亡仅仅数人。

    福建横屿之战,戚家军面对四面环水没有渡桥的城池,更是不可能有一艘船只。

    戚军神一声令下,麾下便硬是抱着稻草填壕而进,斩杀倭寇两千二百余。

    于福清和牛田,踏破倭寇六十余营,斩首无数。

    平海卫之战,斩首两千七,追杀斩首三千余。

    脑海里快闪过那些必定要让戚家军荣耀千年的光影,就如同一行行多彩的胶片。

    还有他随叔父戚继光镇戍蓟州、永平和山海关的那十六年,先后杀败蒙古骑兵十万计。

    只是想到这里,戚继光停顿了一下,心生怆然。

    戚家军每次战役的牺牲都从未超过百人,包括戚继光被排挤到广东以后,又十年,他戚金率三千戚家军进攻日寇主力死守的高丽城,大破之。

    而现在呢,别说距离戚继光麾下那支戚家军已经过去三十年,就算距离攻打高丽王城的那支戚家军也已经二十年了。

    老狗无牙,唯有回忆。

    现在的戚家军,几经庙堂政客们的撕扯,其实已经不复当年无往不胜的战力,否则就算再次面对十万草原铁骑,戚家军依然敢说可以战而胜之。

    “今天,戚家军战损的超低记录,恐怕要告破了,呵呵。”

    戚继光惨笑,他目光温柔地看向那个同自己当兵时年龄一般大的少年,似乎看到了自己韶华青葱的影子。

    问什么种子?他微微摇头说:

    “孩子,此战之后,大明便是真的真的再无戚家军了。”


………………………………

第三百一十二章 九死宁销烈士肠

    虽然这不是戚金想看到的,但是。。。。。。他又必须去做到,他必须把叔父还有那么多故去的戚家军百战老卒曾倾注一生锻造的一支无敌之师亲手竖立起一座碑铭。

    将军百战死,死而无悔。

    见自己若是犹豫,孩子更是不肯走,戚金便又为这个孩子的活命编织了一个理由:

    “我必须同川军还有戚家军全体同袍一起战死浑河南,这是身为军人的使命,完成了使命,相信我也再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少年郎竖起耳朵听着,戚金一脸正色道:

    “娃娃,你要帮我转一个口信给高使君,告诉他,他的恩情我记下了,因为戚金此生再无以相报。”

    少年呆愣了片刻,到底也没敢问戚将军,到底谁是他口中的那个什么高使君。

    其实作者也没有考证过戚金临战之前,口中所谓的高使君是何许人也。

    大概猜测,戚金自张居正死后,戚继光被打发到广东,全体戚家军将领几乎都因他们最强大的支持者张居正的关系而遭受到了万历亲政后的倾轧排挤。

    戚金本人也从军功累积的副总兵的任上被革职拿问。

    直到十年后的第一次抗倭援朝,光有辽东边军有些不太够,于是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儿的万历小娘子才将戚家军众将领们纷纷重新提拔起来。

    万里二十一年,戚金率三千戚家军随国朝顶级名将李如松远征朝鲜。

    四万明军向丰臣秀吉和宇喜多秀家指挥的十四万日寇发起一次又一次进攻。

    在攻破朝鲜王都高丽城的大战中,戚金和戚家军功居第一,大破日寇。

    战后的戚金却是没有得到晋升,只是从原任的游击将军改为刘河的游击将军。

    朝鲜之战又十年后,他才重新做回了二十年前自己被撤之前的副总兵的位置,不过这次的防区尤为关键,是镇守南直隶江南副总兵。

    也许戚金要感谢的这位高使君,便是在这次升迁的过程中力荐了他的伯乐吧。

    毕竟有句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

    而张居正和戚继光相继故去后,戚金以及戚家军诸将在朝中便无依无靠,哪怕你们曾是天下第一强军,那又如何?

    只要朝中无人,照样是功劳别人领,大战你先死。

    不过戚金会提到这位高使君,更多的,是为了给这个小孩子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看到那个少年一步三回头的走了以后,戚金便是抽出战刀,目光扫视屹立在周边的战士们,他对全体戚家军以及童仲揆和陈策的本部人马高喊着:

    “为了戚家军的荣耀,为了大明铁军三百年的军魂,众将士们,你们准备好与我戚金一起,去同金军死战了吗?”

    戚家军声如雷动,他们的战斗意志也感染到了陈策和童仲揆部。

    “死战,死战,戚家军死战!”

    对,死战,戚家军死战,但有一名戚家军,全体便是戚家军。

    对这一幕感到又好气又好笑的陈策陈老将军也小孩子一样挥舞着老拳跟着一群小家伙们叫嚷起来:“死战,死战!”

    自嘲的是,他陈策一生英雄,最后一战竟然好像是被人绑架着来的,连总兵的位置都被架空了。

    不过他若是不同意戚金的意见,戚金也没有办法。

    童仲揆是没注意,周敦吉吼两嗓子,他就吓一激灵,戚金一握刀,他就腿软。

    而陈策不一样,陈策的作战经验太丰富了,他若是不肯赴死,那么我不撤退,我去白塔堡和四万北军汇合,你有意见吗?

    当然了,前提是此时那四万北军依旧干巴巴站在白塔堡没被吓跑。

    可北军跑与不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也不失老将军的智慧呀,却丢了老将军的一世英名,所以,老将军很随和的,成全了这个后辈的美意,慷慨一战而已。

    临大事儿不可夺,这才是汉家儿郎,是汉家老卒和新兵的骨气。

    公元1621年,大明天启元年,戚家军老卒戚金,率三千袍泽,与总兵童仲揆,参将张明世,还有粤军老卒陈策一起,大明平辽的三位总兵一位参将激昂慷慨,一同战死于沈阳城!

    东北春天的午后,阳光和煦,清风拂面,这本该是青年男女郊游踏春,思慕爱情的好日子。

    却是在这样的好天气,发生了一场与历史上楚霸王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同样的,冷兵器战争史上最为激烈,最为血腥,最为热血的搏杀。

    仅仅一个上午,在浑河北岸,周敦吉与麾下永宁军全部战死,酉阳军战死一千七,金军右翼四旗伤亡近万。

    午后的战场又转移到了浑河南岸广阔的平原上,努尔哈赤出动了八旗军的全部,恶战之下,戚金、陈策、童仲揆率所部数千明军慷慨赴死。

    老将军陈策,已经古稀之年,战死之时,刀伤十几处,热血枯干。

    没有资料显示同为广东人的他,和陈璘有没有亲戚关系,但是陈策曾随陈麟一起参加了蜚声中外的露梁海大战,斩杀日寇两万余。

    三年后又随陈璘平叛播州,此后留在四川,直至升任遵义副总兵。

    遵义在明朝,归四川辖地,而且遵义在明朝平播之战以前,就叫做播州。

    老将军平叛播州,镇戍播州,一直到辽东战事开启。

    他战死后,朝廷赠谥号为‘忠’,并在他的家乡东莞,立祠纪念这位老英雄。

    他的祠堂有一副写得极漂亮的挽联,上书:

    六师何日不张皇,一旅能来扞朔方。

    馘折四千雄虎贲,风传草木尽鹰扬。

    孤忠岂乏封侯骨,九死宁销烈士肠。

    汉垒云连成底事,军中独有一陈汤。

    浑河南岸的平原战场,无疑是更有利于金军骑兵的展开的。

    而一天内连番的大战从没有一刻停歇,石柱军将士水米未沾。

    有些人穿着厚厚的盔甲,十几刀都砍不死,跑得却比兔子还快;有些人饿着肚子,却不代表他们不可以同敌人决战。

    这当然是一场决战,至少努尔哈赤已经派出了全部八个旗,已经将金军的全部兵力投入到战场。

    诚然,优势早已经倾向到了金军的一边了,明军的北兵四万精锐仍然在白塔铺伸着脖子作壁上观。


………………………………

第三百一十三章 整军再战浑河南

    整个浑河战场,努尔哈赤剩下的兵力依然将近十万人,而战场上唯一仍在死战的石柱军,只有两千余。

    这还要说是秦良玉治军,无论是对军法、对阵型、对兵器还是盔甲,方方面面无一不是做到细致入微。

    浑河北岸,石柱军之所以能够在铁骑和炮火下坚持到最后,除了军中铁一般的纪律和军人素质,还要仰仗秦良玉专门给石柱军装备的甲胄。

    石柱军的甲胄说来简单,就是棉内衬的铁叶甲,然而不同的是,石柱军的铁甲外层,还有一副绵甲。

    也就是说其实每一名石柱军都是身着两幅甲胄在同金军作战。

    而穿起两幅甲胄,对士兵的体力要求自然和很高,不过这一缺点对于石柱军来说不是问题。

    优点则是石柱军可以将流弹和弓矢对己方造成的杀伤降至最低,甚至近战遭受枪扎刀砍,也依然无碍。

    不过甲胄再坚实,被数十倍的敌军围攻,战况是血淋淋的。

    有戚家军留下了几百辆战车,石柱军挪开戚家军的尸体,用两军的战车将战阵的四面都围了起来,避免被金军骑兵直接冲击。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他们全军覆没的时间。

    然而八旗军全都久于战阵,对这样的铁桶阵有着许多办法。

    他们把用战车圈起来的石柱军当成了羊圈里的绵羊,用铁齿钢牙肆意围着石柱军撕咬。

    “大哥,这才是真正的弹尽粮绝呀,呵呵,怎么样,你我兄弟就要一起去阎王殿那里走上一遭了。”

    秦民屏歇上一口气儿,起伏着胸口说话,说话时还鞠了一把脸上的血水,语气并无失落,反而是说不出的快意。

    秦邦屏嘴角勾起,冷笑道:“哼,大丈夫死则死矣,哪怕还剩下一名石柱军,我们也依然是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天下强军。”

    秦翼明没有听到父亲和叔叔之间的对话,他在阵前刚刚奋力抢回了戚金的尸体,将他放入阵中,大口喘息着,却是周身犹如痛饮了甘泉一般的畅快凉爽。

    “戚总兵,您走好,黄泉路上等着我们,呵呵,不过说起来,老敌酋这回该知道怕了吧?哈哈,咱们可是早就够本儿啦!”

    那些手推的战车啊,只是如积木一般结合在一起,并没有城墙一般结实,在金军步骑的猛攻下,摇摇欲坠。

    战车被金军的挠钩拉得不住晃动,战车上的石柱军挥动长枪不断与金兵对刺。

    胳膊都已酸胀,可许多金兵的人马依然被手臂渐渐开始失去知觉石柱军的白杆枪穿成串儿。

    金军不计代价,一浪又一浪的围扑,石柱军全体依然死战,咬牙坚挺着大明辽东最后的一道战阵。

    渐渐地,战车外围的尸体越堆越高,几乎要与战车齐平了,于是石柱军便跨出战车,踩着尸山当做高地,继续与金军殊死搏杀。

    许多金兵开始踏着尸体如饿狼般飞扑上去,徒手抓枪尖,抱住石柱军士兵滚落,然后便会看到各处都在赤膊拳脚,扼住喉咙,或石头、或短刀。

    有的士兵直接头碰头和敌人对撞,两军全都是要死一起死的同归于尽的架势。

    这可比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志愿军血战霉菌的画面残酷太多了。

    毕竟志愿军不怕死,霉菌害怕呀。

    然而在浑河血战中,遭遇的便是两支全都不怕死的军队。

    战阵越来越动荡,多处的尸山已经被金军攻了上去,秦邦屏已经不再中军坐镇,他和秦民屏也都和秦翼明一样,来到阵前分别把守着一面。

    这样的厮杀根本看不到日月,抬眼全是砍落下来的刀枪剑戟,低头看到的全是马蹄。

    十万金兵虎狼般红着眼睛,怒视战阵发疯般拥向前来。

    到处是嘶吼的喊杀,到处都是红了眼的金边疯狂的挥刀声。

    石柱军同样全都一脸厉色,咬牙坚挺。

    若不是他们的训练有素,哪怕在最后时刻依然能够排列出一道又一道严密的枪林,便是一两个时辰前就已经被十万金边撕得粉粉碎了,撕碎的连骨头都不剩。

    两军都恨不得要把对方嚼烂,尤其石柱军主将秦邦屏的方向,俨然已经成了老罕王进攻的最重点。

    老罕王在秦邦屏的这个方向投入了大批的精锐,许多的墨尔根、巴图鲁、还有正黄旗的巴雅喇军。

    罕王最清楚不过,他用马鞭指着正在金兵的浪潮中奋力扑杀的秦邦屏说:“哼,整个浑河之战打成这步田地,大多是拜这个石柱军的南蛮子所赐。

    而石柱军若是主将都战死了,接下来的战局将不会再有任何悬念,所以,嗯,尽快斩了他。”

    他说话时,目光还似不经意的扫了一直在他说话时点头哈腰的李永芳一样,而后,便把这位沈阳城上的第一功臣给无视了。

    然后老怀甚畅掐着腰居高临下继续道:“哈哈,明军虽偶有一些敢战的将士,然则却是后继无人呢。

    经此一役,消灭了石柱军,我八旗于辽东战场,将再无敌手。”

    几大贝勒都笑而不语,不是他们不想说,而是都十分害怕老罕王的暴脾气,生怕一不小心说错啥。

    拖顶捧屁的勾当他们不需要,老子儿子之间不需要这个。

    在罕王面前,他们只需要在挖坑埋人时张嘴,在需要自保时掬一把辛酸泪,便够了。

    李永芳则毫无觉悟地讪笑着说:“罕王说的正是啊,明军白塔铺的四万精锐,被四贝勒一通好打呀,如今已经不敢上前了。

    什么狗屁的十总兵的援军,才来了一半儿,要是再来几支。。。。。。。”

    李永芳话说到一半儿就被自己‘哏喽’噎住了,他敏锐的发现罕王投过来的眼光已然不太友好了。

    可不是么,努尔哈赤八成也在想:说得轻巧,还尼玛再来几支,你当是暴发户上苍蝇馆子点菜呢?

    要是明军再来几支能打的,我还hold住吗我?

    八阿哥皇太极,便是四贝勒,罕王所有儿子,生下来便是阿哥,可贝勒是后封的,您得凭军功,或者凭恩宠。


………………………………

第三百一十四章 死为社稷秦邦屏生卫社稷秦素贞

    满洲历史上,第一个受封的贝勒便是大贝勒。

    唯有大阿哥褚英不是受封贝勒,而是被明确立为太子。

    不过才三十多岁便被开国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和扈尔汉,还有一帮亲兄弟们给合着伙搞死了。

    这和李唐的宣武门之变没两样,越是雄才伟略,越是笑着杀人。

    杀了你你还得谢我,那才是最高境界,就比如李世民杀窦建德;忽必烈杀文天祥。

    褚英被冤杀后,只等到皇太极领四大贝勒成功继位了,才又封他为广略贝勒,从这个封号便可见褚英的才略之强悍。

    老罕王脾气爆,脾气不爆他也不敢讨伐大明啊,那才是一身虎胆。

    可身为汉人的李永芳最会顺毛,而且他在给老罕王顺毛的时候总会顺带着给一众贝勒爷们托腚捧屁,就是从这一战开始,李永芳便成了罕王出征时铁打的跟屁虫,从不离左右。

    要是到清宫里做太监,老李肯定比会玩儿暧昧的安德海还有那位和他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李莲英还要吃香。

    大局已定,所有压阵观战的金军将领都心情放松了下来。

    就是在一家子罕王贝勒们谈笑风生中,战死了秦良玉的胞兄,秦邦屏。

    然而战争就是这么残酷,秦家老家主秦葵在四个儿女都还小的时候,便是厉兵秣马,以执干戈以卫社稷的组训,教育他的子女和族人。

    换回来的结果是秦家一门忠良,满门英烈。

    不过秦邦屏并不觉着亏,反而对战死沙场这一结果有着欣然的准备。

    如他所说:大丈夫就是这样,死则死矣,哪怕还剩下一名石柱军,我们也依然是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天下强军。

    战场上大明的日月旗,旗杆上抱着一双粗粝的大手。

    这双大手的主人身子略倾斜着手拄着他的战旗,身体空悬,脚撑大地。

    他的态度像是在爱抚一个安详入睡的小宝宝,残破盔甲的身姿是那么冰冷,态度却那样的安宁柔和,似乎嘴角还挂着笑容。

    秦将军战死的没有怨言,他战死前似乎还想把这面侵满敌人鲜血的残破战旗插得更深,让它永远迎风矗立。

    所有战死在这面日月旗下的大明英烈们都一样,生卫社稷,死为社稷。

    战场上只剩下秦良玉的弟弟秦民屏、侄子秦翼明及千余石柱军在苦苦支撑。

    他们身陷在十万敌军的重围中已经毫无脱身的可能,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和周敦吉、冉见龙、戚金还有他们的将军秦邦屏、秦邦翰这些大明英烈们一样的宿命。

    对,这就是军人的宿命,坚守阵地便是坚守着心中的忠诚,为了忠诚于社稷家国,他们从来不惧一死,绝不畏惧强敌。

    而这支军队的宿命与袍泽们唯一不同的是,他们还有一支援兵!!!

    他们还有最最强大的灵魂!

    在苍天的边际,地平线上升起两根雁翎凤翅,刺破着太阳的光晕,渐渐现出全影。

    大音希声,马蹄悠然。

    散布在各处的金军哨探,有人发现了这一幕,想要拨马回禀,却是被突兀破空的一根羽箭直透后心。

    口中喷出一口黑血的哨探堕马后,被战马拖回到老罕王面前。

    而那凤翅双翎的女将身边,一名金甲少年郎,潇洒地把一张强弓收了回去。

    那头顶双翎凤翅盔的女将左右,乍然排开两展长翼,如在碧野中翱翔的神鹰。

    而这位女将便像是这神鹰的双眼,是它雪亮的灵魂。

    雁翅阵的骑兵如一道奔雷,从骄阳中杀出,如一道金光,刺破着整片大地。

    金光只一簇,也能穿破乌云,飞跃千里。

    苦战中的石柱军看不到来人,老罕王却是看到了那匹拖着死去哨探来到近前的马匹。

    “怎么可能,明军竟然还有援兵?”

    努尔哈赤虎目圆瞪,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相信整个辽东的明军,不会有哪怕一人敢于在此时对他的十万大军发动突袭。

    甚至于如今的整个大明,都没有一员武将可以入老罕王的法眼了。

    然而这名美丽的女将就是来了,她面色冰冷,紧咬朱唇,修挺俊逸的剑眉下,一双鹿目炯炯有神。

    女将身披青藏双色纹绣绵甲,腰间系着一条五千年沙场,独有的一条战裙。

    一袭海蓝色的披风裹挟着怒气,胯下是那匹黑白双色的马儿,甩着暴雪般的马尾,飘扬着极富诗意的马鬃,却如一头神兽,劈波斩浪,踏破荆棘。

    战马之上的女军神,跌宕如潮头白链,眼见便要冲入敌群的她,腰横的两柄八十斤重剑,仓朗朗拔出。

    “杀!”

    随着女军神一声呐喊,战马如风没入敌群,身后马祥麟并五百精骑齐声一句:“杀!”

    五百精骑暴躁如一条黑龙入海,辗转腾挪,掀起阵阵飞沙走石。

    这位在石柱军最后的存亡时刻终于拍马赶到的,还能是谁?

    她当然便是女军神秦良玉了。

    二十几岁便和夫君马千乘一起出兵平叛的她太知道大明的军界那些摆不上台面的事情了。

    袁应泰留在辽阳不出,却要调遣辽东十个总兵的几乎所有兵力驰援沈阳,这简直就是拿战争当做儿戏!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袁应泰的安排,无疑是在告诉努尔哈赤和明军自己人说:怕死的就别来,拿不定主意的就各自为战,敢死的必死,因为呢,我哪儿也不去。

    身在榆关那畔,得到袁应泰从辽阳传来的邸报后,秦良玉便觉着这事儿基本有点儿悬。

    于是坐镇山海关的女军神终于坐不住了,她立即向朝廷请命,要亲自走这一遭,天启皇帝对秦良玉的话一向都是只点头,从不驳她面子。

    而且还有一种皇帝谕旨叫做天下所有文武,谁都不可以拨了秦良玉的面子。

    听说过还有谁下发过这样的谕旨吗?

    人天启皇帝就是这么皮。

    没说让所有文臣武将都把秦良玉当女菩萨供起来吧,可谁听过有皇帝亲自下旨要天下文武见到某一个人后都要以礼相待的吗?

    这是多么大的殊荣?


………………………………

第三百一十五章 杀入敌群

    谁说木匠皇帝不好?木匠皇帝虽然文盲,但很懂得与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