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枭途-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不容易熬到了金国当时的京师会宁府,金人又举行了献俘仪式,命令赵佶、赵桓二帝及其郑皇后、朱琏二后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后妃和宗室等人袒露上体,到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复又下令皇太后郑氏、皇后朱琏入金宫“赐浴”。

    朱琏不堪污辱,先是上吊,被人救起,然后投水自杀身亡。

    怀清履洁,得一以贞。众醉独醒,不屈其节。

    比起赵佶、赵桓父子等人的懦弱,朱琏这一女子,反要强得多得多得多。

    自打朱琏一出现,蔡仍的目光就没离开过这个贞节烈女。

    蔡貌见状,压低声音道:“六叔,你胆子可真大,连太子妃的心思都敢动。”

    蔡仍听了,赶紧收回目光,道:“休要胡说,这要是传出去,不仅我要遭殃,咱们蔡家都会受到连累。”

    蔡貌不以为意道:“安了,太子一向宽厚,不会因为这些小事而开罪于人的,况且,太子妃在嫁人之前就与她的两个妹妹一道是京中青年才俊想娶的对象,意淫她们的人多了,也不差六叔你一个。”

    蔡貌语气一转,又道:“话说,六叔你其实是有机会娶到朱家的女儿的。”

    蔡仍微微一怔,问道:“此话何解?”

    蔡貌道:“六叔难道不知榜下捉婿?”

    这事蔡仍还真知道。

    宋朝是中国科举制度最完善的时代,考试取士成了为朝廷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科举胜出者名利双收待遇丰厚,致使人们把赶考走仕途作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而一旦金榜题名,那娶达官贵胄家千金的“洞房花烛”也就马上接踵而至了。

    但官位毕竟有限,经不起天下人争抢,因此只有佼佼者才有望胜出,所以大家只得卧薪尝胆寒窗苦读,“不及第不成家”便成了一些人的誓词。

    甚至连宋真宗赵恒都在诗中表达了这层意思:“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便造就了宋朝有众多未婚的大龄青年乃至大龄壮年。

    这也影响了大宋的女人的择偶标准。

    既然做官的吃香,大家闺秀们自然挤破头争当官夫人。

    于是,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便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

    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

    这种“捉婿”,简直就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很多人都将习俗所重视的阴阳吉凶、家世背景等抛之于脑后,甚至是这位新及第进士是否还是单身都来不及考虑。曾有一个新及第的年轻举人,体貌亦不凡,为一权势之家看中,其家便派出十多个壮丁将青年簇拥至其家,该青年既不拒绝,也不逃避,而是欣然而往。不多时,一位着高官袍服的人来到青年面前,问道:“我只有一个女儿,长得并不丑陋,愿意嫁与公子为妻,不知可否?”此青年深深鞠了一躬,推辞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固然是件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说,怎么样?”围观众人见状哄堂大笑,随即散去。

    有时年龄也是可以不用考虑的,有一个叫韩南老的人,考中了进士,很快便有人来向他提亲,他并未拒绝,而是作了一首绝句:“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所以说,像蔡仍这样的今科进士,非常抢手,有都是人想招甚至是想抢之为婿,更何况,蔡仍年轻俊朗又出身名门望族,因此就更抢手了。

    只不过,发榜当天,蔡仍并没有亲自去看榜。

    事后,蔡仍又很快就放弃了前程远大的文官,进入卑贱的武途。

    这才导致,没有人来招蔡仍为婿。

    蔡貌道:“如果六叔你没有选择弃文从武,就凭你今科第四名的身份和咱们蔡家的名望,一定能求得朱家女为妻。”

    蔡貌看了朱琏一眼,又道:“据说,太子妃并不是她们三姐妹中最漂亮的一个,最漂亮的是太子妃的堂妹朱慎儿,传闻她的美貌并不在大小刘妃之下。”

    说到这里,蔡貌看向蔡仍,道:“六叔,怎么样,后悔了吧?”

    虽然已经成为事实,并且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可对于蔡仍的选择,很多人还是难以理解,这其中就包括蔡貌。

    蔡仍笑笑,没接这个话茬,而是问道:“梁衙内几时能安排我拜见梁太尉?”

    蔡貌用下巴一指梁师成身边围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人,说道:“看这架势,见也只能是等筵席完的时候了。”

    蔡仍点点头,他也是这么认为的。

    这时,蔡仍眼角的余光突然看到一个人脱离了人群,独自一人往不远处的园林走去。

    别误会,这人不是个女人,而是一个男人,而且还是一个身材有些圆润(微胖)的中年男人。

    此人姓赵名鼎。

    没错。

    他就是那个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赵鼎。

    刚刚偶然间得知赵鼎的姓名之后,蔡仍就一直留意他。

    见赵鼎落单了,蔡仍立即对蔡貌说道:“我去方便一下。”

    说完,也不等蔡貌回复,蔡仍就径直向赵鼎走去……

    ……
………………………………

第四十九章 两面三刀

    …

    身骑箕尾壮山河,气作中原胜概多。

    立赞建康开左纛,左挥羯虏倒前戈。

    孤忠惟有皇天在,万口莫如国是何?

    直待崖州沧海涸,英雄遗恨始消磨。

    赵鼎。

    集才、智、忠、谋、勇于一身,不骄、不傲、不嫉、不妒,韩世忠、岳飞、吴玠、刘锜、杨存中、包括张俊和刘光世全都是在他的支持下才打了一次又一次胜仗成为名将,他整了合南宋的一群乌合之众辅佐赵构两次亲征均大胜而归,两度为相为南宋打下一百五十余年根基。

    呜呼!不可谓伟人乎?

    佐国元勋,忠简一人!

    力挽安邦,忠烈昭著。千古名相,不朽颂传!

    如果赵构坚持一直用赵鼎,而不是用秦桧取代赵鼎,南宋最后的局面一定要好得多,赵构最后也不会名声那么差。

    熟知两宋时期历史的蔡仍,如果在两宋时期找一个第一人才,他十有八九会将票投给赵鼎。

    所以,一见赵鼎落单,蔡仍立即跟了上去。

    等到周围的人所剩无几,蔡仍开口道:“元镇兄请留步。”

    赵鼎听言,止住脚步,然后转过头来。

    让蔡仍没想到的是,赵鼎竟然一口就道出蔡仍是谁:“原来是蔡指挥。”

    蔡仍不禁有些诧异!

    自己知道赵鼎,是因为自己熟知两宋历史、熟知赵鼎的辉煌履历,这才留意赵鼎的。

    赵鼎为什么也知道自己?

    蔡仍没有隐瞒自己的诧异,他问:“元镇兄知道我?”

    赵鼎笑道:“蔡指挥不也知道我吗?”

    蔡仍笑道:“小弟知道元镇兄是因为留意到了元镇兄的才能,元镇兄为何知道我的?”

    赵鼎眼珠微微动了动,然后不动声色的说道:“大宋建国一百六十年,只有一个蔡子因弃文从武,我如何能不留意?”

    蔡仍道:“怎么可能只有我一个,咱们大宋向来都有文臣领兵打仗的传统,我只不过是在机缘巧合下学了一身武艺,所以才想亲自上疆场杀敌罢了。”

    赵鼎仿佛开玩笑一般道:“我还以为蔡指挥是想直接领兵。”

    虽然没有镜子照看不见自己此时的神情变化,可蔡仍仍敢肯定,有那么一瞬间自己的表情一定是僵住了。

    “以赵鼎之能,一定是看到了吧。”蔡仍如是想道。

    因此,蔡仍没有选择遮掩,而是继续笑道:“如今咱们大宋的很多军队都不堪一战,而国战又快要爆发了,兴许决定大宋命运的时候就快到了,我想统领一支能战之师为国征战,有错吗?”

    毕竟是才刚刚接触,赵鼎就是再料事如神,也不可能预料到蔡仍有取大宋而代之的念头,所以,赵鼎略带尴尬的道歉道:“是我以小人之心度蔡指挥君子之腹了。”

    蔡仍道:“元镇兄这说得是哪里话,的确如元镇兄所说的那样,我有直接领兵的心思。”

    听了蔡仍此言,赵鼎刚刚压下去的怀疑,立即就又浮现了出来。

    只不过,现在的蔡仍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指挥使、现在的大宋虽然内忧外患但再怎么说也是一个看起来富强的大国,因此,赵鼎就算怀疑蔡仍之志,也不敢断定,所以,赵鼎只能暂时将此事放下,转移话题道:“不知蔡指挥叫住我,所为何事?”

    蔡仍其实根本就没想好跟赵鼎说什么,他跟过来就是为认识赵鼎的,可这话不能这么说——这么说了以后,没准会引起警惕心非常高的赵鼎的怀疑。

    就在蔡仍不知说什么是好的时候,他眼角的余光突然看见一个人。

    此人生得高大魁梧,外表很像一员武将。

    细细观之,他仪容整洁,应该是很注重穿戴。

    此时,此人正在跟周围之人夸夸而谈,而他所谈之言,正是用兵之道。

    蔡仍计上心来,他道:“元镇兄似乎有些不屑与谭安抚为伍?”

    赵鼎道:“蔡指挥慎言,谭安抚浴血边疆,与国有功,前途似锦,赵鼎怎会不屑与之为伍?”

    蔡仍哈哈一笑,道:“元镇兄又何必骗我,你若是真与你所说得一致,又怎么脱离他们,独自来到这里?”

    不待赵鼎解释,蔡仍就看向谭稹,又道:“谭安抚虽然在这次与西夏决战当中立下大功,但官家想让他成为童太傅的继任者,却是选错人了。”

    赵鼎听言,神色微动,他道:“蔡指挥为何会这么说?”

    蔡仍简明扼要的说道:“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听蔡仍将谭稹比作纸上谈兵的赵括,赵鼎嘴角微微上扬,笑道:“蔡指挥如此评价上官,就不担心自己的仕途吗?”

    “呃……”

    蔡仍不禁有些愕然,“上官?什么上官?”

    赵鼎笑容更盛,道:“蔡指挥难道没有听说,谭安抚已经被任命为殿前副都指挥使了。”

    蔡仍一听,神情立即变得有些尴尬!

    金吾卫正是隶属于殿前司下属的殿前都指挥使司。

    赵匡胤当年黄袍加身之前当的就是殿前都指挥使——只不过,赵匡胤当年称之为殿前都点检,后来宋朝为了避讳才改为殿前都指挥使。

    高俅的太尉之职其实只是一个荣誉称呼,真正让高俅掌握中央禁军的其实就是殿前都指挥使,这个职务基本相当于后世的全国武装部队最高指挥官。

    而谭稹竟然成了殿前副都指挥使。

    那谭稹可就成了高俅的副手,成了名义上全国武装部队第二高指挥官。

    而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殿前副都指挥使分管所有禁军部队统制、训练、戍守等职务。

    换而言之,谭稹可以说是正好跟蔡仍的前途息息相关。

    不过——

    这一点都不影响蔡仍为了跟看出谭稹深浅的赵鼎相识而大加评论谭稹只会纸上谈兵并不是真正懂兵、真正能带兵打仗的武官。

    但话又说回来,蔡仍可不是真的愣头青,真会傻啦吧唧的在背后议论自己的顶头上司,看不起自己的顶头上司。

    恰恰相反,蔡仍已经准备好了,明天就带上重礼去恭贺谭稹高升,继续为自己铺前进的道路。

    没错!

    蔡仍就是这么两面三刀,就是这么不择手段的变强!

    ……
………………………………

厚颜再求一次。

    首先谢谢上周帮我冲榜的兄弟们。

    谢谢“你笑我笑”——重点谢下笑哥,好几个盟主、舵主都是笑哥帮我求的,谢谢,万分感谢!

    谢谢“2333616”!

    谢谢“魔界天魔”!

    谢谢“血剑狼王”!

    谢谢“莫道夜销魂”!

    谢谢“阴影下的鬼王”!

    谢谢“~魂殇~”!

    谢谢“自由疯皇”!

    谢谢“冰封龙神”!

    谢谢诸位兄弟上周帮我冲榜,好人一生平安。

    对于你们这些好人,我无以为报,只能好好写这本书,报答大家。

    另外,也谢谢其他帮我冲榜的人,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我没办法把你们的名字一一写上,所以,抱歉,我只能笼统的感谢一下。

    那个……再说个事。

    这周是我新书期的最后一周,最后一次冲新人榜的机会。

    跟大家解释一下,并不是说,这周完了我这本书就要上架了,而是这周完了,我这书就发书一个月了,就再也不能上新人榜了。

    额外曝光的机会只剩这一周了,所以,还得再求大家帮帮忙,求大佬们再赏我点。

    我保证,这周再结束了之后,就再也不跟大家求打赏了——当然,有大佬愿意打赏,我也是万分感谢的。

    我也知道,求钱冲榜这种事,可一而不可二。

    可这新人榜真的关系到我这本书的成绩,很重要,所以,我才不要脸再次开口的。

    我再跟大家说实话,就在刚刚,我其实已经给我自己冲了一个盟主了,那个一串数字的号,就是我的小号。

    可我一个人,真冲不动这新人榜——我这一个盟主,用不了一天,就得掉下来。

    所以,我才厚颜无耻的再求大家帮忙的。

    多了我就不说了,也不是啥光彩的事,我只说,如果有人能帮帮我,我一定铭记于心,感激不尽。

    谢谢谢谢谢谢,跪谢了!!!
………………………………

第五十章 宰相之才

    …

    在与蔡仍认识之前,赵鼎心中的蔡仍,是一个叛逆的少年郎(赵鼎如今已经三十有四,他的儿子都与蔡仍年纪相仿了),否则蔡仍又怎么会干出弃文从武的荒唐事?

    与蔡仍短暂的接触过后,赵鼎又觉得蔡仍是一个愣头青,连自己的上官都敢非议。

    可在与蔡仍深入交谈了之后,赵鼎才发现,他错了,大错特错,蔡仍之才恐怕比他所知道的任何人其中也包括他自己都要高出一大截!

    “……放开对稀缺资源的管制,允许其在竞争市场上自由交易,无疑是使资源配置实现优化的最有效途径。

    本朝开放的土地政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唐朝相比,本朝的粮食产量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究其原因,一是朝廷对土地私有的承认和对垦荒的鼓励,促使农民大量开垦荒地,以至于耕地面积激增;二是土地拥有者之间的竞争,使得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被创造和采用;三是租佃制度的完善使得小农户可以用较低的代价获得生产资料,承受风险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总而言之,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积极扩大产量,更新技术,结果就是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科技的发展。而朝廷不断旁敲侧击,进一步将本朝推向物质繁荣的顶峰。

    本朝的土地政策的积极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上。土地兼并的盛行和生产技术的改良,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朝廷积极发展工商、采矿、纺织、加工业等行业,如此一来,又进一步导致商品经济的繁荣。

    只不过,土地兼并往往是农民暴乱爆发的诱因,因此历朝历代才会对兼并现象大力遏制,本朝出了不少人杰,他们制定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但这终究只是缓解,并不是彻底解决了这个矛盾,所以这个矛盾早晚还是要爆发的,事实上,现在这个矛盾应该就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宋江一伙暴乱就是信号……”

    为了折服赵鼎,蔡仍也是尽了全力,不仅跟赵鼎说了很多超出这个时代的见识,还将北宋王朝的根本问题、根本矛盾拿了出来刨析给赵鼎听。

    这让赵鼎听得是如痴如醉,很多以前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赵鼎用请教的语气问道:“不知子因可有解决土地兼并所带来的问题的办法?”

    蔡仍道:“彻底解决的办法没有,应该说目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缓解的办法,我这倒是有一些。”

    “一些?”

    赵鼎肃然起敬!

    他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思路,而蔡仍却有一些,这差距也太大了吧!

    蔡仍道:“今天时间有限,我只跟你说三个吧……这第一个,颁布新的法律,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并且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同时计亩征钱,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

    蔡仍所说的第一个办法就是明朝由桂萼在嘉靖十年提出,之后由张居正于万历九年推广到全国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的转变,也打击了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

    只听了蔡仍的一条鞭法,识货的赵鼎就暗暗叫好,他心道:“此法绝了,如能依此法变革,绝对可以再创一个盛世!”

    赵鼎仔仔细细的跟蔡仍请教了一番一条鞭法之后,蔡仍道:“这第二个法子,由朝廷规定,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新生人口的人头税,然后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钱,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蔡仍说的这第二个法子就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也就是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它是真正的将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废除,这一制度的实行,可以大大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人口增长,而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生自由之后,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

    听了蔡仍的摊丁入亩,赵鼎心下竟然生出了一丝嫉妒之心,尤其是当他看到了蔡仍的那张无比年轻的脸庞之后,他心道:“这世间竟然有如此天才!”

    赵鼎很快就压下心中的嫉妒,然后仔仔细细的跟蔡仍请教摊丁入亩的细节。

    等赵鼎将蔡仍所知道的摊丁入亩之法榨得七七八八了之后,蔡仍主动道:“这第三个方法,就是改变税收。”

    赵鼎请教道:“改税?怎么改?”

    蔡仍道:“这说来就话长了,时间有限,我就简单跟你说两个税法吧……这第一个便是印花税,这种税是对合同、凭证、书据、账簿及权利许可证等文件征收的税种……”

    赵鼎是何等的聪明,没等蔡仍说完,他就一拍大腿,道:“商人心甘情愿,税期广,成本低,一箭三雕,蔡贤弟真是绝世天才!”

    蔡仍现在正在折服赵鼎,准备将来收赵鼎为己用,哪能谦虚?

    他又道:“这第二种税是遗产税,是以被继承人去世后所遗留的财产为征税对象,向遗产的继承人和受遗赠人征收的税,通过对遗产和赠与财产的调节,防止贫富过分悬殊……”

    赵鼎仔仔细细听过了之后,已经对蔡仍再也生不出半点嫉妒之心了。

    赵鼎很快就想明白这遗产税的高明之处了,它不仅能很有效的调节贫富差距,还能与印花税相得益彰,这两个税如果运用好,绝对能令朝廷变得更有钱。

    赵鼎心道:“都说蔡太师是财神,那是因为蔡子因还没有展露他的才华,否则这财神之名绝落不到蔡太师的头上。”

    念及至此,赵鼎冲蔡仍郑重一拜,心悦诚服道:“子因真有宰相之才!”

    赵鼎此言一出,还没等蔡仍作出反应,远处的一个听了蔡仍和赵鼎说话良久的美人的眼睛就是一亮,然后她对身边的贴身侍女吩咐了两句,侍女就径直向蔡仍走来……

    ……
………………………………

第五十一章 美人

    …

    “太子妃有请。”

    听了朱琏贴身侍女的话,蔡仍有些懵了:“朱琏想见我,这是什么操作?”

    一旁的赵鼎想提醒蔡仍小心点,别卷入皇储之争,断送了自己的前途,可终究因为朱琏的贴身侍女离二人太近,赵鼎提醒的话没能说出口。

    蔡仍看了不远处的朱琏一眼,然后扭头对赵鼎说:“我先去拜见太子妃,改日再登元镇兄的门拜访元镇兄。”

    言毕,蔡仍就与赵鼎告辞,然后跟着朱琏的贴身侍女来到朱琏的近处。

    蔡仍拜道:“臣蔡仍拜见太子妃。”

    朱琏一副礼贤下士的语气说道:“蔡指挥快快请起。”

    蔡仍听言,直起身来,看向朱琏。

    离近一看,蔡仍发现,朱琏比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