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盛唐-第5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军的大队人马,已经到了!”
“为了赞普、为了吐蕃,努力杀敌啊!”
……
这番话起了反效果,本来崔耕说唐军大军已至大家还有些将信将疑。但是现在,吐蕃人自己都这么说了,那还有假啊?
跑吧!
顿时,不少吐蕃人开了小差,偷偷撤离战场。崔耕等人越发骁勇,纵横战场,好不威风!
殷利德此时真是气的想吐血,好么,自己废了半天劲,为了吐蕃出了那么大的力,竟然被吐蕃人当做了叛徒。
最关键的是,自己的家眷现在还掌握在吐蕃人手里呢。不把这顶帽子摘了去,自己的家眷绝对有性命之忧!
想到这里,他将自己的亲兵两百人集中起来,道:“你们齐声喊叫:殷利德依旧效忠吐蕃,为表清白,殷利德迎战敌军。唐军大部并未赶到,大家且勿后退。”
“是!”
这两百人乃是他的私兵,马上高声呼喝起来,吐蕃人这才军心稍定。
紧接着,殷利德带着这两百人的部队,向着郭子仪行进的方向迎了上去。
殷利德的防区乃是渭源县和长春谷,算是唐军的战略要地之一。郭虔把他放在这里,当然是非常相信他的能力。
果然,殷利德的战阵之能相当拿得出手,带领这两百人虽不能胜,却也成功阻滞了郭子仪的前进。
这就够了。
吐蕃这边有大几万人呢,只要心中不慌,郭子仪和张守绝对讨不了好去。渐渐地,有吐蕃人加入了战团,局势开始向不利于唐军一方逆转。
殷利德哈哈大笑,道:“郭子仪,现在你黔驴技穷了吧?哼哼,明年的今天,就是你的祭日!”
郭子仪久战不胜,额头上也渗出了细密的冷汗,往后偷瞄道:“崔兄,崔兄,你倒是想想法子啊!你不是说,咱们这次有八成胜算吗?”
崔耕心说,我哪料到,这次偷袭敌营,会出这么多变故呢?在历史记载中,王谎称唐军主力已到,吐蕃人自相践踏,看起来挺容易的嘛!
当然了,尽管是这么想的,他可不会说出来,只是加油鼓气儿道:“郭兄再坚持一会儿,咱们的援军马上就到!里应外合之下,吐蕃人定然大败亏输!”
殷利德一阵冷笑,道:“援军?做梦去吧!唐人现在知道不知道长春谷的变故,还不一定呢。”
然后,又和郭子仪战在了一处。
崔耕往后一指,道:“你看,我们的援军不是到了吗?”
“啊?”殷利德心神一震,赶紧回头观瞧,却发现什么都没有。
郭子仪趁机挥舞马槊猛攻,将殷利德的头盔打落。
然而,也就是到此为止了,殷利德凝神应对,一边打着一边喊着“姓崔的,你无耻!如此诓人,算什么英雄好汉?”
崔耕笑道:“我可没骗人,不信的话,你再往后瞅瞅?”
殷利德怎么可能再次上当?继续大战郭子仪。
随着吐蕃人不断反攻,唐军的境况越发恶化。饶是有黄有为、杨玄琰、剧士开的保护,崔耕身上也挂来了彩了,形势非常危急。
殷利德得意道:“崔炎,你今儿个就交代在这儿吧!哼,我让你耍小聪明,我让你耍小聪明,这就是报应!”
“谁耍小聪明了?”崔耕道:“我们的援军真的来了!”
殷利德只是不信,但他忽然发现,参战的吐蕃人越来越少,与此同时,自己的后方一阵大乱。
“难道唐军的援军真的到了!”
殷利德刚要回头,就听到身后一阵雷鸣般的马蹄声迅速由远及近。
“杀!”
随着一声暴喝,殷利德直感觉脑后恶风不善。然而,他此刻在全力应付郭子仪,再想躲已经来不及了、
顿时,一颗大好的头颅冲天而起!
王海宾哈哈大笑,道:“不过尔尔么!子仪、守不必担惊,少要害怕,俺王海宾带着先锋军救你们来了!今儿个就让你们明白明白,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
郭子仪惊喜道:“王节度,您怎么来了?”
王海宾嘴角微撇,傲然道:“你以为俺姓王是怎么活到现在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自从结了梁子,我一直在防着殷家使坏呢。只是没想到,殷利德竟然如此丧心病狂,勾结吐蕃。”
“那现在咱们该怎么办?”
“今儿个就是今儿个了,俺们先锋军立功的机会到了,随我冲啊!”
“喏!”
有了王海宾这五千生力军的加入可不得了,吐蕃人的大军本来就被崔耕等人冲了个七零八落,现在他们这五千人结成整队四处游走,哪里有吐蕃人的军兵猬集,就向着哪边攻击,将其冲散。
虽然人数依旧远少于吐蕃军,但已经完全掌控了战局的节奏。
半个时辰后,吐蕃人不仅再也无法纠集起成规模的抵抗,而且士气为之夺,开始四散奔逃。
若事情到此截止的话,“长春谷大唐双耀六百破十万”的传说,很快就会如同“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一样,成为人们口中的传奇。
可正在这时,远方的山脊上,出现了唐军的旗帜。
在众多甲士的簇拥下,有一身着明黄服饰的人登高远眺,观望整个战局。
他喃喃道:“想不到真有吐蕃军将咱们的粮道切断了,要不是我大唐将士忠勇无双,朕就得做了那吐蕃人的阶下之囚啊!”
………………………………
第1223章 大军成骑虎
没错,此人就是当今的大唐天子李隆基。
原来他在朝堂上说要御驾亲征,被大臣们以各种理由给否了。主要理由就是:你御驾亲征没什么卵用,相反地大家还要派重兵保护你,得不偿失。
但李隆基经历了唐隆、先天两场政变,颇以为自己不含糊,虽然嘴里没说,但内心深处,对大臣们的说法嗤之以鼻。
这个情绪,敏锐地被崔把握到了。
于是乎,他给李隆基出了个主意:以太子李瑛为太子监国,宰相刘幽求、崔日用、陆象先辅佐。姚崇、张说以及自己和李隆基一起,带着万骑兵奔赴前线,不摆皇帝的仪仗,也不用特殊的保护。
如果此战打赢了,那就宣布是皇帝陛下的功劳。
如果打输了,那当然就是前方将领的过错,皇帝陛下一直在长安,何尝去过什么前线?
什么?你说这么干太上不得台面?当初秦赵的长平之战,秦军以白起秘密为将,那可是千古传诵的奇谋妙计啊!
当然,秘密易将和皇帝秘密御驾亲征是两回事儿,但李隆基确实想去,还是揣着明白当糊涂的采纳了这个建议。
他先找了张说商量,那暗含的意思:你要不同意没关系,朕带着姚崇去。张说心想那哪成呢?姚崇这老货阴着呢,在皇帝身边扇阴风、点鬼火,给我穿小鞋咋办?于是乎,点头应允。
姚崇听说张说都同意了,也忙不迭地表示要和皇帝同行。
于是乎,李隆基、崔、姚崇、张说君臣四人一起,带着五千名万骑兵,秘密赶到了渭州城,见到张仁愿,并且召王以及郭虔议事。
然而,还没等李隆基展现过人的军事之才呢,王海宾已经派人送来了消息殷利德背叛大唐,数量不明的吐蕃部队攻占了长春谷,唐军的粮道已经被截断。军情紧急,自己来不及请示,已经趁着吐蕃军立足未稳之际,对其发动猛攻。
李隆基听了这个消息,一口老血好悬没喷出来。
好么,合着自己费了半天劲,从长安来到渭州城,就是为了让吐蕃人瓮中捉鳖啊!
他赶紧调兵遣将,准备派遣大军夺回长春谷。
可大军刚刚集结完毕,又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传来,坏消息是吐蕃人这次出动的大军足有十万人,好消息就是王海宾的进展然颇为顺利,吐蕃的十万大军,现在竟然已经溃不成军!
幸福来得太快,李隆基简直要乐疯了。
首先,这场天大的危机已经被王海宾解除了。其次,五千唐军破吐蕃军十万,这是多么大的胜利?足以祭告太庙了。
还有最关键的,这场胜利是自己到了渭州之后取得的,从小的方面讲,可以给自己脸上贴金,说是自己指挥有方所致。从大的方面讲,简直可以直接吹自己洪福齐天,保佑王海宾取得了这场大胜了。
所以,他不再隐藏身份,带领群臣,登上高山观战。
但见果然,唐军五千纵横沙场,将吐蕃军十万杀得狼奔豕突。李隆基心里高兴,不由得连连赞叹。
不过,李隆基这么高兴,其他人心里就犯嘀咕了。
首先犯嘀咕的就是唐军诸将,不夸张地讲,这些人就没一个看王海宾顺眼的。现在可好,王海宾不仅五千破十万,而且有了救驾之功,还有最关键的,此事是在皇帝陛下的眼皮底下发生的。王海宾日后平步青云,是显而易见的事儿,这大家如何能忍?
还有个不高兴之人,就是当朝宰相崔。
没错,殷利贞的后台就是他。当初那收人头税的主意,也是崔出的。
在崔耕等人看来,殷利贞此举是祸国殃民。但在崔看来,却是未雨绸缪,有大功于国的大好事。
大唐与四夷连年交战,财政早晚有支撑不住的那一天。到时候,哪个官儿能聚敛钱财,哪个官儿就能得到皇帝的青睐。就在朝廷的财政捉襟见肘之际,殷利贞将一大笔钱财献上去,岂不马上就飞黄腾达?到时候,就是崔自己,也可以在皇帝面前尽显先见之明了。
然而现在,殷利德叛变投敌,王海宾争光露脸,有一天殷利贞和崔联络的事儿暴露出来,他还能有个好吗?
这可咋办?
正在崔发愁之际,忽然有王海宾派出的小校来报,王海宾已经阵斩了叛徒殷利德,更有郭子仪、张守联手斩了吐蕃大将盆达延。
现在吐蕃军群龙无首,崩溃在即,还请陛下发兵,彻底歼灭吐蕃这十万大军,以求全胜。
崔马上起了歪心思:殷利德已死,若是王海宾再死了,殷利德投吐蕃的事儿,不就死无对证了吗?就是说王海宾公报私仇,故意陷害殷利德,也是非常符合逻辑地嘛。甚至用不着王海宾死,只要他在皇帝面前没那么大分量,此事都大有回旋的余地。
殷利德背叛大唐的事儿总不会和崔商量,他现在还不知道殷家的家眷已经迁往吐蕃,根本就洗不白了。
想到这里。崔指着山下的战场道:“陛下,微臣以为,王先锋的建议固然很好,但陛下最好还是不要发兵。”
“嗯?此言怎讲?”
“陛下请想,王先锋五千破十万,这是多大的功绩?就算配享武庙都不过分。现在陛下为求全胜,派诸将出战,知道的是陛下从大局考虑,不知道的,恐怕还会以为陛下担心王节度功高震主,以诸将分其功劳呢?”
“一派胡言!”姚崇怒道:“王海宾一个四品官儿,陛下会担心他功高震主?”
张说对于要不要马上出兵,是无可无不可。但现在听姚崇这么说了,就马上唱反调道:“姚相您乃当世大贤,当然觉得此事不可能。但世间愚夫愚妇甚多,很可能就如此想。再者让王将军独得五千破十万的大功,也更有利于鼓舞我军士气不是?若是诸将相助,就未免白璧微瑕了。”
最后这句打动了李隆基,毕竟王海宾立的功劳越大,越显得自己这个皇帝受命于天啊!
不过,他直觉上还是隐隐感觉不妥,看向诸将道:“你们以为呢?”
诸将哪有愿意给王海宾帮忙啊?当即,齐齐跪倒在地,道:“陛下明鉴,还请让王先锋独得此功。”
姚崇见诸将如此一致,也不敢说话了。这么多人联合起来,别说自己了,就是李隆基也不能轻易违逆啊。
当即,李隆基拍做出板决定,不派援军,就由王海宾所部这五千人,将眼前这十万吐蕃军歼灭。
战阵上,王海宾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一边纵马奔驰,一边暗暗寻思,完了!现在俺老王已经骑虎难下了。
………………………………
第1224章 迟则生巨变
以王海宾的性格,他要是真能独得此功,哪还会向后方请求援军?
事实上,莫看他现在表面上风光,实际上已经虚弱之极面对如此大胜,人非常兴奋,可以挖掘自身的潜力。但马可不行,已经有上百匹战马直接累死了,剩下的战马也将近脱力。
现在,唐军骑兵的速度已经大为减慢,时间久了,必然会被吐蕃人反败为胜。
本来这也没什么,历史上王的偷袭敌营,也不是把那十万人剿灭了,给敌人重大的杀伤,再从容退去,就足可以称为“七百破十万”了。更何况,王海宾此行还阵斩了敌军主将!
然而,现在的情况,王海宾实在退不得。一来,吐蕃军堵了粮道,不把这些吐蕃人彻底击溃,唐军就虽胜犹败。
二来,皇帝在后面看着呢,这种情况下,自己怎么能说不行?
强行逞能,这就是王海宾的性格缺陷。他可以要求其他诸将帮自己,但绝不会承认,是自己独自解决不了问题才寻求帮助的。最后人家从大局考虑,真的来援助了,事后甭想从他那听半句感谢的话。
类似的事情,他已经不知道干过多少回了。要不然,他怎么会在唐军内人憎鬼厌的?
现在崔以及诸将正是看穿了他的窘状,才故意要坑他一把。也只有李隆基没经过什么大战,才以为他真能歼灭吐蕃这十万大军。
本来这也没什么,这么多人已经集结待命了。王海宾再犟,死到临头也得退兵。
这时候唐军诸将再出兵援助,一样可以夺回长春谷。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战阵中。
郭子仪累得鼻洼鬓角热汗直淌,怒道:“朝廷为何现在还不派援军来?这是要眼睁睁地看着我等累死吗?”
王海宾道:“不知是哪个小人,嫉妒咱们的功勋,向陛下进了谗言!哼,说得好听,是让咱们独得此功。实际上,却是不让咱们立功!”
张守也是一阵郁闷,发牢骚道:“就算有小人进谗言,郭帅怎么不给咱们说话?”
崔耕意味深长地道:“我就奇怪了,不是说圣天子英明神武吗?怎么就那么容易被小人蒙蔽了?”
“呃……”
这就是说皇帝的坏话了,其他人都没敢搭茬。但内心之中,就是忠君爱国的郭子仪,都隐隐觉得李隆基的所为,着实和英明神武不怎么沾边。
正在这时,杨玄琰忽然尖叫道:“不好,危险!”
“什……什么危险?”
“不知道,就在东边!”
“东……东边?”
当时,长春谷西边是唐军主力,长春谷内是吐蕃这这十万大军的主力,但长春谷东边还有吐蕃小股部队在留守。
难道说……是吐蕃的小股部队来援了?
崔耕心中一紧,往东望去,功夫不大,就见果然,远方烟尘滚滚。
这种情况,到底是有吐蕃人的小股部队在虚张声势,还是大股部队来援,不大好判断。但是,再加上杨玄琰的直觉的话,答案简直呼之欲出。
崔耕惊呼道:“不好,吐蕃的援军到了,咱们赶紧退!”
然而,崔耕等人看到了援军,吐蕃人自然也看到了。被王海宾打得极为憋屈的吐蕃人士气大涨,开始拼死反击,阻滞唐军的回归之路。
另外,王海宾对吐蕃人的援军是否到了将信将疑,往回进攻并不坚决。
等到众人亲眼看到一万左右的吐蕃骑兵已至的时候,再想跑已经来不及了。
王海宾拨马就走,不敢硬抗。
废话,人家都是生力军,人马都在最佳状态,自己这边却是鏖战了近两个时辰,人困马乏,上去硬抗,那不是找死吗?
好在那伙骑兵的目的并不是他们,而是直接呼啸而过,横亘在了先锋军和唐军主力之间。准确地说,是在吐蕃军之前修好的工事前停了下来。
原本吐蕃军被崔耕等人冲得大乱,王海宾没费什么力气,就冲破了这些工事。现在这些吐蕃骑兵一到就找到了关键,在这些工事处驻守。唐军再想突破这些工事,根本就不是短时间内能办到的事儿。
完全可以说,吐蕃这一万骑兵的突然出现,简直是神来一笔,将战局再次扭转!
“竖子敢尔!”
王海宾怒骂一声,勒住缰绳,真不知如何是好。
继续攻击吐蕃军,那是自己找死。撤军?后路已断!最关键的是,东边烟尘滚滚,还有大队的吐蕃骑兵赶来。
他看向郭子仪等人道:“你们说怎么办?”
“这……”郭子仪和张守都是智勇双全的主儿,可不会说什么“拼了”之列的莽撞话,都心思电转,寻求那一线生机。
崔耕想起王故智,道:“事到如今,逃回去已经不可能了。为今之计,只有反其道而行之,往后突围。”
“往……往后?”
“不错!吐蕃人的主要目的是截断粮道,可不是歼灭咱们这五千来人。咱们拼死往后进攻,说不定就能逃出生天。”
“好!就这么干了!”
王海宾的军事才能不是盖的,当即点头应允,非但如此,还慨然道:“张守和郭子仪为锋,崔炎为腰,本将军殿后!”
“将军,不可,还是您坐阵中军!”
“少特么的嗦!”王海宾猛地一摆手,道:“让你崔炎断后,你断得了吗?”
“我……”崔耕脖子一缩,道:“要不……让子仪兄弟断后?”
“哼,那张守一人为锋,一定能破得了阵?还是说我和张守一起做先锋?”
现在的情况下,先锋和断后之人的危险程度差不多,崔耕一阵语塞。
王海宾道:“废话不说了,这是军令,执行吧!”
“喏!”
当即,诸将各司其职,往东边冲了过去。其实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之计,比正面冲击吐蕃那一万大军强点有限。
功夫不大,就接连遭遇吐蕃大军的拦截,全赖郭子仪和张守勇武,冲了过去。
但是时间久了,接连有战马体力不支倒地,崔耕等人的速度越来越慢,形势越发危急。
眼瞅着一支两千人左右的吐蕃骑兵追来,王海宾大吼一声,道:“传俺的命令,其余先锋军继续前进,近卫亲军……止步!”
“喏!”
他身边的五百骑兵勒住了缰绳。
王海宾咧嘴一笑,道:“今儿就是今儿了,瓦罐不离井口破将军难免阵前亡大家随俺,杀敌!”
“喏!”
………………………………
第1225章 子仪心思动
王海宾一马当先,冲着吐蕃骑兵冲了过去。
五百侍卫亲兵毫不犹豫地紧随其后,只在顷刻间,就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
王海宾的性格跟关老爷差不多,傲上而不凌下。跟他合作的人,恨他恨得牙根都痒痒,但其手下都觉得他还可以。
所以,无论崔耕还是郭子仪,都对王海宾没啥不好的看法,所以这五百侍卫亲军甘愿随他赴死!
当即,五百久战之军,怀着必死之心,绽放出了最后的光芒,杀得那两千吐蕃军节节后退。
当然了,人力有时而穷,也就到此为止了。
一刻钟之后,又是一支两千人的吐蕃兵杀到。唐军越战越少,不断有战马倒毙。
王海宾胯下战马乃是一匹宝马良驹,还可以支撑得住。此时他已经身中十余箭,浑身上下鲜血淋漓,却还呼喝连连,大声邀战,更显壮烈。
这时候,战场的外围,出现了一群吐蕃贵人的身影。
为首一人看年纪在六十上下,、身材瘦高,面色和煦,头发花白,看起来不像是个吐蕃人,而是一名来自中原的儒生。
然而,现在没有吐蕃人敢小瞧于他,此人正是统领这四十万大军的主帅,现如今的吐蕃国相韦乞力徐尚。
事实上,自从吐蕃太后赤玛类秉政以来,韦乞力徐尚就是吐蕃大相。只是刚开始,他没什么实力,人人只以为他是个过渡人物。
然而,任由朝堂上风云变换,韦乞力徐尚一直屹立不倒,才慢慢有人觉得,此老恐怕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
后来,吐蕃车骑长迟扎陆贡和太后赤玛类和解,其中韦乞力徐尚出力甚多,人们更是对他刮目相就看,
然而,事实证明,他们还是低估了韦乞力徐尚。
趁着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崔耕被迫迁往岭南道之机,,韦乞力徐尚和太后联手,突然发动政变,除去了车骑长迟扎陆贡及其附属势力,如今韦乞力徐尚在吐蕃的权力,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此刻,望着战场中王海宾中左冲右突,韦乞力徐尚叹了口气,道:“大唐人才何其多也!王海宾都如此勇猛,本相真想看看,那逃走的大唐双耀,又是何等英雄?”
旁边的吐蕃大将是司秦海道:“大相可是起了爱才之心?”
“爱才?”韦乞力徐尚摇头道:“你以为此人会投降我吐蕃?如果他真的贪生怕死的话,就不会主动留下来断后了。”
“那您的意思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