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燕王-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色渐暗,已到傍晚,夜间溃坝,是最理想的灭敌时机,杨丛义决定动手毁坝。
随即征召数十名宣威军,他们腰绑绳索,手拿铁锹,慢慢从山丘下到水坝边,水坝东西同时开动,将水坝与山丘相接的地方,分别铲出一条三尺来宽,三尺多深的小沟。
等外侧水沟铲好,众人爬上山丘,杨丛义一声“防水”,守在水坝内侧,靠近湖水一侧的宣威军,迅速将水沟最后一段铲通。
湖水瞬间将两尺来宽的水沟灌满,哗啦啦流出水坝,冲向坝外的封土堆。
小沟水流集中,迅速将土堆冲出一道泥沟,滚滚而下,汇进下边的大河。
不多时,土堆便以眼睛可见的速度开始奔溃,大片大片的泥土滚进河中。
天将黑时,只听一声巨响,外侧加固水坝的封土堆终于全部崩溃,滑落进大河,将河口挡住。
用不了多久,水坝就会奔溃,众人很想看看溃坝之后,五丈高的水墙直冲而下,是多么壮观的景象,但天色已经彻底暗下来,想看是看不到了,除非水坝能坚持到明天。
未免出意外,宣威军全军退回营地,任何人不得走下山丘。
这一夜,宣威军营地里没有人休息,全都在等溃坝那一刻来临。
夜间,不知道等了多久之后,正疲乏之际,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众人精神一振。
“溃坝了!溃坝了!”漆黑的营地响起了一阵阵激动的喊叫声。
他们为此等待了多久啊,水坝奔溃,便意味着下游的敌人要全军覆没,这一刻,他们完全可以庆祝。
宣威军在黑夜中大喊大叫,肆意狂欢。
而杨丛义听到那声巨响之后,彻底放下心来,倒头在嘈杂声中,沉沉睡去。
………………………………
第297章 趁胜西进
第二天一早,杨丛义来到山丘,只见山丘上已经站满了宣威军和那梭镇人。
他分开人群,到了前边一看,就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一眼向南边望去,只见那里出现了大大小小无数的水潭,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远处,原本茂密的树木,此刻全部伏到在地上,或水潭中,视线中除了少数几棵还歪歪斜斜的站在那里的大树,便再无挺立的东西,由北向南,一马平川,许多地方,地面什么植被也没剩下,只剩黄色的沙土。
下游的一切,都被奔涌而下的大水冲毁,就连双峰口两侧的山丘也被冲掉厚厚一层,谷口下方原本宽七八丈,如今已在十丈以上。
众人看着眼前的景象,忍不住议论纷纷。
看过之后,杨丛义回到营地。
敌人不可能在夜间逃掉一个人,面对数丈高的巨浪,就是在白天,也没有逃生的机会,此战宣威军完胜!
老族长一早闻讯而来,笑盈盈的恭喜宣威军取得大胜。
杨丛义说这场大胜离不开老族长和那梭镇百姓的帮助,等他回到钦州,一定将他们的功勋禀报知州大人,到时定有恩赏。
老族长闲聊一会儿满意而归,便要带人返回那梭镇。
为他们的安全考虑,杨丛义建议他们晚些时候再下山,等宣威军查探过镇子之后,确认没有敌人,再下山不迟。
那梭人接受了杨丛义的建议,大部分人返回北部山区,只留了几十人在双峰口,听候老族长使唤。
敌人的前哨探子估计已经到达华石镇,很可能发现北路军全军覆没,也许他们就是南路军最后的活口,必须要将他们抓为俘虏,不然这一战灭了多少敌人,可不太方便说清楚,很多敌军的尸体顺流而下,应该很难找到了。
罗聪带领两百宣威军,在那梭猎人帮助下回到那梭镇,他们要在这里布下埋伏,将敌军的探子全部俘虏。
双峰口内的湖水彻底退去,还有几根原木横在山谷河流两岸,宣威军一番布置,将几根原木变成连通两岸的桥梁。
杨丛义顺着桥梁来到对岸,找到姚昶,让他带领两百人南下,找到苏仲和潘诚,三部汇合之后,以苏仲为主,南下东兴镇,若有敌军,全部歼灭,将东兴镇收回手中后,暂且不要西进。等他跟罗聪汇合,带队南下东兴,再做决定。
姚昶领命,稍作准备之后,当天上午便带领两百宣威军,在那梭人帮助下离开双峰口,迂回南下。
一天之后,罗聪回来了,一起带回来的还有四个李越人。
罗聪说原本不止这四人,但其他人负隅顽抗,还伤了宣威军,于是便把不投降的全杀了,可这四人不知道说的什么话,一句也听不懂。
其他人死了就死了,只要还有活口就好,杨丛义并不介意多杀几个敌人,现在他们口粮不足,自己人吃都还嫌不够,哪里能有多的粮食来养俘虏。
杨丛义亲自审问那几个俘虏,发现他们那话,他也听不懂。其实也不奇怪,李越人多数会说中原话,但总会有不少人出自西边大山深处,说他们部落的话语,也许这几个刚好就是少数部落的人。
审不出来便算了,直接关押起来,带回钦州再说,钦州地界不小,距离李越不远,总会有听得懂他们说话的人。
一队宣威军带着杨丛义给毛知州的战报和四个俘虏离开双峰口,奉命返回钦州。
那梭镇已经安全了,那梭人该返回他们的镇子。
杨丛义跟老族长告别后,带上剩余的宣威军,迅速过河南下,到东兴镇与苏仲等人汇合。
宣威军人数不多,又轻装简行,在那梭向导帮助下,不用五天时间,便顺利到达东兴镇。
东兴镇之前是一县县治所在,在宋以前是钦州西部地区中心,最繁华的所在,宋之后,东兴镇地区改属安远县,县治的位置消失之后,之前的繁华随之不再,但始终还是整个钦州西部地区的核心,数百年来人口保持在两三千人左右,没有继续衰落,但也没有再繁华起来。
不久前,李越人到来之后,将东兴镇占领,据为已有,由于他们想长期占领,是以房屋建筑并未大肆破坏,但当地不听话的百姓还是杀了数百人。
苏仲、潘诚、姚昶三人,接到杨丛义命令后,带着宣威军迅速南下,只用三天时间便到了东兴镇,他们分兵东、北、西三路,将东兴镇包围,而后攻进镇内,将留守在这里的两百余名李越敌军全部拿下,由于敌人过于凶悍,虽然宣威军兵力有巨大优势,也只抓了三个俘虏。
拿下东兴镇之后,宣威军接管了李越人留在此地的所有军资,当然这些军资有的是从李越运来的,有些是沿途抢来的。李越敌军原本准备拿下安远县和钦州城之后,将这些军资运过去,跟大宋据城打消耗和持久战,所以这批军资数量不少,足够四千敌军一个月消耗。
苏仲等人拿下东兴镇后,没有盲目西进,但也派了一些探子过河往西刺探敌情。
在他们夺回东兴两天后,杨丛义带着七八百人也来到这里。
五人开了个小会,对宣威军接下来如何行动进行商讨。
苏仲、潘诚建议继续往西,一路打到边境,将所有入侵的李越人全部赶出去,入侵的敌人先前在华石镇被消灭一千八百余人,几天前在那梭镇外,又被一场大水淹死四千余人,钦州境内的敌人不多了,应该一鼓作气全部歼灭,彻底收回钦州所有土地,哪怕是一个小村,或是一个小寨。
姚昶、罗聪也建议往西,继续收回一些村寨,但不易派遣大部宣威军,再往西没有繁华的地方,留守的敌人应该也不多,同时也不建议一直打到边境,李越来攻打钦州,原本就做好了准备,派遣了六七千人,现在宣威军突然出现在东兴镇,那李越军队哪里去了?必然会引起李越人怀疑,若一路打到边境,他们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应当见好就收。
四人都觉得应该西进,杨丛义随后告诉他们,这次李越人可不单单攻打钦州,他们的主力其实是在北边的郁林州和左州,郁林州已经被全部占据,左州也有大部分土地在李越人手里,现在邕州总管府调集广南八州兵力在左州与李越人对峙,双方各有兵力四五万人。
钦州出现的李越人应该是一路奇兵,可惜钦州靠海,自北向南的河流实在太多,他们又不熟悉地形,行军速度远远比计划滞后,往往还没到一个地方,哪里的人听到消息李越入侵便跑光了,不是藏进山里,便是往东跑,所以李越入侵的消息早早就在钦州传开了,却迟迟见不到他们的身影。
因此钦州敌军被全部消灭的消息还是要低调,既然安远县、钦州城已经没有危险,宣威军不妨就在东兴镇驻扎,控制住东西通道,伺机而动。或可趁左州两军对峙之机,从背后切断李越军队的粮道,逼迫敌军撤退。
杨丛义一番话,让四人大吃一惊,原来他们之前都不知道,广南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本来以为只是入侵钦州,不想这李越人胃口倒不小,妄想吞下广南数州土地。
当又听杨丛义说要宣威军驻扎东兴镇,伺机北上左州,更加觉得不可思议。驻防钦州的军队,没有朝廷命令,能随便跑去左州吗?监军的胆子也太大了!当即就有人提出疑问。
杨丛义回道,宣威军现在是清剿钦州境内的敌军,不管南路、北路都要清剿,现在是在打仗,去北路追击敌军,追到左州也没什么错,伺机立个大功,朝廷还能追究不成。
商讨一番之后,宣威军按杨丛义的意思放弃西进,休整两天后,留下三百人驻守东兴镇,其他人北上,寻找李越人,伺机截断他们的粮道。
在休整的两天里,杨丛义又派遣一队宣威军,从东兴镇外乘船向东,回到钦州,一是将俘虏送回去,向钦州知州汇报战果,二是争取一批军资军械。
苏仲、潘诚与李越敌军周旋时消耗的羽箭太多,如今全军平均下来,每人只有一壶箭而已,他们人少,北上不能与敌短兵相接,需得弓箭压制,才能进退自如,掌握主动。
从东兴镇乘船往东,不足百里便到钦州城外,一队宣威军,搭乘三艘小船,不到一日便赶到钦州城外。趁天还没黑,他们带着俘虏和杨监军的战报迅速赶往钦州城。
二更天时,他们终于赶到钦州城下,叩门许久,经过好一番盘查,前后耽搁了小半个时辰,才得以入城。
一进城,他们便被守军送往州衙,通报之后,又等小半个时辰才见到知州毛奇。
毛奇拿着杨丛义的战报,连道三声好,对宣威军赞不绝口:“好,宣威军先在华石镇歼灭北路敌军一千八百人,又在那梭歼敌四千余人,现在又夺回东兴镇,短短半个月内,连立三功。难得!难得!”
………………………………
第298章 深入敌后
随后对对负责送信的宣威军押官道:“你回去告诉杨监军,宣威军能如此迅速全部歼灭入侵钦州的李越人,收回大部分土地,本州很是高兴,待派人赶赴那梭、东兴核实之后,本州一定为杨监军和宣威军请功!”
押官当即谢道:“多谢知州大人!宣威军此次跟敌军交战,军资军械损耗较多,特别是羽箭,请知州大人多调拨一些,加以补充!”
毛奇笑道:“好说好说,只要能把钦州全境收复,宣威军所需,本州一定想办法满足。”
押官道:“时间紧迫,战机稍纵即逝,明天我等就要从海路返回东兴,请知州大人早做准备。”
毛奇道:“好,一路劳顿,你们先下去休息,明日一早就为宣威军调拨军资。”
“多谢知州大人!”押官道谢之后,退出厅去。
毛奇拿着战报,早已兴奋的没了睡意,北部、南部两路李越敌军六千多人,先后被宣威军歼灭,安远县危机已解,就连东兴镇也重新抢了回来,将敌军赶回东兴以西,现在看来,钦州已然稳固无忧。
宣威军不愧宣威军之名,当真了得!等他们彻底将钦州境内的敌人清扫一空,也许可以向邕州总管府举荐一下,让他们再立新功。
第二天一早,钦州州衙通知宣威军前去领取军资军械。
毛奇很慷慨,调拨了大批物资给杨丛义的宣威军,这次回来的人少,根本搬不了那么多,幸好先前两批押送俘虏回到钦州城的宣威军没有离开,三队人马会合,势力大增。
在钦州州衙帮助下,所有物资装船后,从钦州城外的钦江,顺江而下,一个多时辰便到达宣威军战船、海船停靠的海岸。随后将物资从小船搬上海船、战船。
两个时辰之后,三队人驾着四艘海船、六艘战船,起锚升帆,一路向西,驶回东兴镇。
罗聪留守东兴镇,杨丛义、苏仲等人带领一千八百人北上,他们每人两壶箭、一张弓、一柄刀,外加十天口粮。
他们每走一天路程就会换一个本地向导,如此一来,总能找到北上的捷径,行军速度大大加快。宣威军一天急行军到达那桐,迅速除掉在此地驻守的二十多名李越敌军之后,继续西进,又用一天时间到达峒中,此地留守的敌军较多,足有一百多人。
宣威军以雷霆之势将峒中拿下,之后在此休整半天,并将后续计划做了调整与更改。
峒中连通三地,东进可到那梭、扶隆,进逼安远县和上思县,北上可达桐棉、那楠,进逼左州和宁明,西进可达平辽、仙安,直通李越边境。此地乃是军事重地,不得不防。
宣威军再次分兵两百,驻扎峒中,其余人继续北上寻找机会。
从峒中北上之后的路渐渐不好走,山越来越高,谷越来越深,人烟也越发稀少,若不是有峒中请来的向导,宣威军定然寸步难行。
两天之后,他们到达桐棉,此地也被李越人占据,敌军不多,迅速被清剿一空。在此地,杨丛义等人终于探听到李越大军的消息。
原来李越大军跟邕州总管府的人马对峙之时,悄悄派了一支五千人的精兵,从桐棉、那楠、江北绕道北上左州,从大宋守军背后狠狠一击,惊慌失措之下,大宋守军败退,左州城如今已被李越人占据,大宋军马退守扶绥。
郁林州、左州两州之地都丢掉了,扶绥背后就是邕州城,扶绥再丢掉,就只能退守邕州,那这一仗可不知道要大到什么时候才是结束的时候。
翻开地图,众人细细商讨一番,决定深入地方背后,骚扰一番敌军粮道。
桐棉、那楠的山路不好走,从此地去江北再到左州,路程虽近,却不适合运送粮草,因此那一路敌军打此路过之后,再无敌军前来,不然倒是可以在这儿伏击一次敌军。
“我们就去宁明!”商讨许久之后,拿不定注意,毕竟深入敌营太危险,但杨丛义以为,越是危险,偷袭得手的机会也越大,于是最终拍板,去宁明大干一场。
桐棉同样留下一百人,他们的任务除了驻守,便是打探消息,西边平辽、仙安,北边那楠、江北,都要派人出去看看,情况不对,便派人给宣威军大部队报信,其他人撤往峒中。
其余一千五百余人,在向导帮助下,急行军两天,到达寨安附近,再往北数里便是宁明县城。
三营人马在一起,目标实在太大,对不管是潜伏还是偷袭,都大大不利。
于是杨丛义、苏仲、潘诚各带一营人,一营往西,一营往东,一营往北,分头潜伏,打探消息。
杨丛义带一营宣威军往北,半天之后到达宁明县城附近,却被十几丈宽的河流所阻,随即全军潜伏在城南河边,一边派出探子渡河潜进城内打探县城内的消息,一边搜集船只渡河。
由于此地早已被李越人拿下,大军都东进直扑邕州,宁明反倒成了李越人大军的后方,防守甚是松懈,派出的探子很快渡河,进入宁明。
杨丛义看着眼前的大河有些发愁,在方圆五里之内找了一圈,除了发现几条两丈来长的小船,再无其他船只,除此之外还发现,宣威军所在位置不远,居然是一个两河交汇的河湾,另一条大河足有二三十丈宽,流向朝北。
这个意外的情况,让杨丛义、苏仲等人十分被动,一千五百人被河流隔在南边,不能西进,不能东进,更不能北向渡河。
无奈之下,只得派出探子,让他们沿那条较窄的河流往上游寻找,搜寻能渡河之处。
宁明周边偶尔房屋,也都是空的,从蜘蛛结网的情形看,至少一个月以上无人居住。此地既然已经被李越人占据,本地百姓,不是逃了,便是被杀了,周围无人,也并不奇怪。
苦等无事之时,杨丛义再次拿出地图,看着地图上一条由西往东,贯穿整个广南南部,连通郁林、左州、邕州、横州、贵州等地。
看着看着,心中一动,地图上虽然画的很简单,一条曲线,几个拐弯,但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条河应该流入广东境内,由广州附近入海,那么如此一来,眼前这条河应当也是汇入地图上这条大河才对,这条河就有二三十丈宽,地图上的河流至少应该有四十五丈宽了,这么大一条河流,如果用来运送粮草辎重,完全够了,只是不知道李越人会不会利用这条河流。
一天之后,潜进宁明的探子带回来消息,宁明地方不大,可人却不少,至少聚集有两千敌军,数千百姓,其中有一个地方很可疑,敌人看守严密,无法靠近,只能看到有许多百姓在李越人监管下,不停的搬运东西。
重兵看护,搬运东西。在这儿能搬什么?李越人果然不会放着河流不用,既然他们拿下了左州,还要进攻邕州,这条从郁林直通邕州的大河,既可以运兵,也可以输运粮草辎重。
杨丛义当即叫来苏仲和潘诚,将这一消息告诉他们,并要他们想办法,尽快渡河,对岸的敌人很可能正在准备运送一批辎重,必须赶在运走前销毁,给李越人制造点麻烦。
被困在河边一两天,正心情烦闷,突然听到这个是好消息,苏仲、潘诚立即兴奋起来,自告奋勇带人去找渡河门路。
半天后,苏仲派人送来好消息,他们在五里外架起了一座木桥,可以安全渡河。
这又是一个好消息,杨丛义迅速将宣威军带过去。
一到目的地,杨丛义就见河边摆放了数十具宣威军尸体,眼中顿时一寒。
“这是怎么回事?”
苏仲有些为难的回道:“搭桥时出了点意外。”
“早跟你们说过,宣威军个个都是精锐,他们的性命很精贵,是用来立战功,报效国家,报效朝廷,不是用来挥霍浪费!”宣威军人数不多,出征在外,死一个便少一个,这还没开始打仗,就死了数十人,让他如何不生气。
“监军,苏老二也是搭桥心切,急躁了一些,一个疏忽才让他们陷进河里,都是为了打胜仗,还请监军宽恕。”潘诚在一旁劝解。
“出征在外,暂不跟你计较。记好死者姓名,按战死抚恤。”此时不宜节外生枝,当务之急是先拿下宁明。
“是。”苏仲低头。
潘诚带着一营宣威军当先过河,杨丛义一营随后,苏仲则殿后收尾。
过河之后,他们没有立即赶往宁明,而是潜伏。
据探报得知,由此进宁明路程不过六七里,一路平坦,没有沟渠河流,半个时辰即刻到达。按杨丛义等人的计划,等天黑之后,直扑过去,杀死守卫,将所有物资毁掉。
敌军至少有两千,而宣威军只有一千五百人,如果与敌军正面硬拼,杨丛义没有把握能胜。
况且此地距离郁林城应该不超过百里,援兵随时会到,宣威军一战不成,就得马上撤退,不然等敌军反应过来,派兵拿下桐棉,他们便无路可走,难逃灭亡的命运。
………………………………
第299章 夜袭敌营
天色渐渐暗下来。
“传令出发!”杨丛义一声令下,传令兵迅速前去向苏仲、潘诚传令。
此战苏仲、潘诚两营要打硬仗,他们得先出发埋伏。
下午探子探得更详细的情报,宁明是座小城,共有东西两门,东门外两里便是一条大河,宽四五十丈,河岸停有上几百艘大小船只,正有数千人将一批批物资从东门运出,搬到河岸装船,大半船只已经装好,相信不久之后就会离岸。
根据这些情况,杨丛义、苏仲、潘诚三人制定了一个“围尸打援”的计划,由杨丛义亲自带人将岸边的敌军拿下,放火烧船,引诱城内的敌军出来救援,而苏仲、潘诚各带一营宣威军趁夜埋伏在东门外,像在华石镇一样,以弓箭射杀冲出东门救援河岸粮草辎重的敌军。
苏仲、潘诚带领的宣威军迅速出发,向东门外潜去。
等他们全部离开之后,杨丛义这才带着最后一营人,慢慢往东边河岸赶去。
今晚无月,夜色朦胧,十丈之外便已看不清人影。
宣威军摸黑在寂静的夜里,悄悄赶路。
一个多时辰后,约二更天左右,杨丛义终于赶到东门外的河岸边。
看着岸边微弱的灯火,宣威军在几十丈之外停了下来。
杨丛义要等苏仲、潘诚布好埋伏阵型,同时也要等最好的时机到来。二更天还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