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兴-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世杨保证他会完成自己的承诺。
事实上,如果文仲能够早点基础这封信,那么江南的战事大概就会结束了。
但他是一路逃到闽省延平府永安县之后才写这封信的,因而当徐世杨收到这封信,并且交由使者送出回信这段时间,局面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这种变化并非是向着对大周有利的方向,而是正相反。
看到大周在江南统治的崩溃在即,一些地方和外国的野心家自然想着趁此机会捞一票大的。
就在延平府隔壁的泉州府,时任泉州市舶司蒲受畊叛周降华。
按道理来说,此时叛周降华的大周官员并不少,这个人也并不怎么显眼,但不知是为了向华夏邀功还是想要搜敛财富,蒲受畊带着自己的手下和一帮帕尔斯商人(我们知道,这个时代的海商都是半商半盗的武装人员),在泉州大肆搜杀大周宗室,进而引发了对全城的大规模洗劫。
一时之间,泉州成了人间地狱,据不完全统计,被蒲受畊搜杀的赵氏宗族及姻亲有三千多人,一同受害的平民百姓和各国商人则有六万之巨!
蒲受畊和他的团伙通过这场大规模劫掠得到了惊人的财富,只是在向莆田府继续进攻的时候,遭到了当地军民和南少林寺组织的抵抗力量狙击,才没有把悲剧扩散到泉州之外的地方。
受泉州宗室被自称“降华”的蒲受畊屠戮的惊吓,文仲在还没等来徐世杨回信的情况下,不得不带领小朝廷避走汀州府,继续南下。
徐世杨得知泉州的悲剧后,愤怒的把桌子都掀翻了。
这不仅仅是因为吓跑了小朝廷,让战事继续拖延,更重要的原因是:华军南下数月,歼灭大周军队数十万,但两军加起来造成的伤亡也没有泉州一地几天时间流的血多!
“谁让那个混蛋杀戮赵氏宗族的!?老子到现在一个赵氏宗族都没杀,他老小子杀了三千!?居然把孩子都杀了!?”
徐世杨在前敌司令部大帐中暴跳如雷:
“而且那个王八蛋又是怎么牵扯到老百姓身上的!?老子一路战战兢兢,连行军速度都不断放慢,就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战祸兵灾!结果老子都做到了,他居然把这大好形势打破了!而且还给老子泼脏水!!!”
“这个叫蒲受畊的家伙到底是哪里来的王八蛋!?”
跟着徐世杨一路行来的军官们被暴怒的徐世杨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他们都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状态的总司令。
只有几个将官还敢壮着胆子回话。
海军的李飞虎小声说道:“那个人叫蒲受畊,祖上是帕尔斯人,闽粤首富,家资万贯。他本人担任泉州市舶司已经快三十年了,在泉州根深蒂固……”
“祖上是帕尔斯人?”徐世杨双目通红的看向李飞虎。
“啊?”李飞虎被吓了一跳,他怔怔的回答:“是,对,他祖上确实是帕尔斯人,不过在华夏已经生活三代人了……”
徐世杨一字一顿的说道:
“养!不!熟!的!白!眼!狼!”
“冯三虎!”
“属下在!”
“你带骑兵队先行,即刻前往泉州!”徐世杨恶狠狠的命令道:“逮拿蒲受畊土匪集团!敢反抗者格杀勿论!”
“是!”
“罗海涛李飞虎!”
“在!”
“在!”
“封锁闽省海岸,不准外国商船进出!凡帕尔斯船,不论良善先行扣押!”
“是!”
“是!”
“把那个叫蒲受畊的王八蛋带到本帅面前来!”
……
抓捕蒲受畊并不困难,他也没想逃跑,直到看到冯三虎,这个人还得意洋洋的派人给冯三虎送来三个赵氏宗女,以此作为贿赂,希望这位徐世杨面前的红人能够帮他说些好话,允许他升做泉州知府——他觉得屠戮前朝宗室是对新朝最大的忠诚。
然而冯三虎直接翻脸,六千华军骑兵纵马入泉州,把蒲受畊的私人武装力量一顿暴揍,然后进入蒲家庄园,抓捕蒲受畊及其全部家人党羽。
八月十五那天,徐世杨带领近卫军骑快马进入泉州。
一踏入这座曾经世界上最繁华的港口城市,满目疮痍和遍街的尸首让徐世杨七窍生烟。
这次南下,徐世杨从十八年前就开始布局,逐渐渗透控制江南的舆论,拉拢江南的豪族,在百姓心中树立华夏的正面形象,让江南人认同华夏胜于认同大周。
多管齐下,原本应该应该名留青史的史上伤亡最小的统一战争,结果被一个帕尔斯裔的白痴破坏掉了!
徐世杨既觉得伤心,又觉得委屈,自己之前十八年的工作,被这个混蛋泼了一大桶污水,把他浇的透心凉。
“杀!”
徐世杨咬着牙命令道:
“既然这么喜欢杀,那就杀个痛快!”
“闽省,不,搜杀江南所有帕尔斯人!”
“凡帕尔斯男人,不论老少一个不留!女子为奴!永不翻身!”
“杀光!!!”
………………………………
第674章 豺狼当道
徐世杨是华军的创建者,也是这支所向无敌的强军统帅,他在华夏帝国的权威无可置疑。
如果他命令不得在某个地方制造杀戮,那么华军必然没人敢随便杀人。
但如果他要求杀光某些人,那么华军也会毫不留情的执行这个命令!
所以,当徐世杨下达杀光所有帕尔斯人命令的时候,华军这个跨越时代的怪兽立刻行动起来。
命令通过传令兵一层层、一级级向整个江南传递,江南地区的华军和所有工作组立刻行动起来,首先在自己的辖区内排查帕尔斯人。
当然,内陆地区其实没那么多帕尔斯人,真正找出帕尔斯人的,是一些江南的沿海港口城市,包括浙省和闽省已占领的地区在内,大概一共有7000多人被捕。
按照徐世杨的命令,其中所有男性不论老少一律处决,而女眷被变卖为奴,而且永世不得翻身。
一共只找到七千人,徐世杨认为这不足以偿还枉死的六万民众,因此搜杀范围被扩大到江北,登州、岛城、大阪、江户等北方港口城市,以及高丽和琉球两个属国的城市,也被下令立刻扣押所有帕尔斯人——不管他们是商人还是定居者。
他们同样是男人被处死、女性为奴,所有家产充公。
徐世杨打算用从帕尔斯人那里得来的财产,给枉死的泉州居民做为赔偿。
具体能够赔偿多少钱,目前还没有统计出来,不过根据已有的财富估算,大概每个枉死者可以平摊150贯左右的赔偿,。再考虑到很多泉州人实际上已经阖家遇难,最后的实际赔偿大概会是每位遇难者200贯左右的样子。
对于遇难者的家属来说,这并不足以抚慰他们内心的伤痛,但总算能够多少表明华夏帝国对泉州事件的愧疚。
作为泉州事件的最后处理,共和1795年9月初1,徐世杨亲自在泉州监刑,对蒲家所有男丁进行处决。
蒲受畊本人,以及所有泉州事件的主谋和主要执行者,均被判处凌迟。
其家人中的其余男性,被徐世杨下令炮决。
蒲受畊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孙哭喊着被绑在炮口前,然后在大炮的怒吼声中化为齑粉。
即使是他这样的白眼狼,也被眼前的这一幕刺激的嚎啕大哭。
当然,没过多久,他连哭都哭不出来了,一名侩子手用一柄小刀把他身上的肉一小片一小片的割了下来,按照凌迟之刑的标准,侩子手将在他身上活割三千刀!
……
实际上,在大周即将灭亡的此刻,想要从这曾经是天下第一富庶的国家身上要下一块肉来的豺狼还有很多。
因为路途遥远,通讯不畅,徐世杨9月底才得到消息,大周南方的大越国趁朝廷衰弱,联合南方土司出兵二十万,占领了钦州、廉州,并且包围了邕州。
邕州知州苏缄拒绝投降,领全城军民拼死抵抗,双方此时还在邕州城下僵持。
另外一面,地处西南的大理也向大周提出了领土要求,只不过大理与大周关系一向不错,因此大理没有直接出兵,而是修书一封给文仲,他们希望得到桂省和川省的部分土地,作为交换,大理将接纳大周小朝廷在大理流亡。
大理段氏政权在信中告诉文仲,大周已经肯定无法保住这两省土地,因为越军已经占领了桂省三个州,如果他不愿意把土地给友好的大理,那么这些土地将落入大越之手。
川省也是这样,吐蕃人分裂的很厉害,但他们一直窥视川省的领土,高原各部得知大周即将灭亡,川省被华夏隔离在外之后,都在出兵下山,各自划分地盘,在川省攻打抢掠。
大理表示,自己会给川、桂两省人民与大理人同样的待遇,这可比被越人和吐蕃屠戮好得多。
刚刚进入粤省惠州府龙川县的文仲突然发现,大周小朝廷已经走投无路了。
北方是华夏大军。
往东和往南走是大海,海上有华军的舰队。
往西走,桂省有穷凶极恶的交趾人,有绵里藏针的大理人,也有野蛮的吐蕃人。
天下之大,居然没了小朝廷的容身之地……。
即使是文仲,此时也不得不承认:
“大周,真的完了……。”
就在小朝廷蹲在龙川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个负责跟徐世杨和谈的小使团终于赶在朝廷再次出发之前追上了文仲。
也是在这里,文仲得到了徐世杨给自己的确切答复。
“许我们在海外建国?”
垂帘听政的杨太后惊讶的问:
“这是那叛贼许的条件?是真的吗?”
“回太后,此话不准。”文仲低着头,缓缓答道:“北朝的意思是,允枢密使徐世松在海外建国,之后陛下和太后都可前往徐世松的封国。”
“是徐世松大人表示,愿意在封国继续维系大周朝廷。”
杨太后不说话了,她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这些话中的信息。
作为隆道皇帝的皇后,杨太后之前并无任何施政经验,她对国际国内局势和下属臣僚的看法基本来自丈夫平时有意无意的私下评论。
因此她始终觉得徐世杨是叛贼;徐世松不可靠只是不得不用;文仲忠诚但他跟北方也有关系;包拯可信但是长于刑名而非军事……。
已死的童贯,被俘的翁书平更是不用多说,那俩货色连北方的民兵都打不过。
总的来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让抱着这种偏见且无任何经验的菜鸟来做这种决定,确实挺难为人的。
“包大人怎么看?”杨太后转头问可以信赖的包拯。
“臣觉得,可是答应。”包拯有些直接的回答:“陛下现今已经无处可去,大越、吐蕃都是敌人,大理毕竟是外国,绝非宜居之地。”
“至于华夏,他们一直自诩给全天下汉人做主,陛下也是汉人,他们理应善待才对。”
这理由不是很能说服人,徐世杨或许会放过其他人,但他会不会放过陛下和赵氏宗族,这可就难说了。
毕竟,只要大周的皇帝还活着,对心念大周的义士来说,大周就不算灭亡。
这对新朝是个不安定因素。
何况……
“北人在泉州杀戮宗室!”
虽然这事是蒲受畊干的,而且他做这事的时候华军离泉州还很远,但那个时候这姓蒲的毕竟自称已经叛周投华。
………………………………
第675章 统一
“泉州之事必非北人所愿。”
文仲对此倒是很肯定,徐世杨或许会杀宗室,但他肯定不会牵连到泉州的普通人。
“如何证明?”
杨太后追问。
她其实并不在意是否投降,毕竟现在看来大周确实走投无路了,但作为一个母亲,杨太后怎么也得给自己的孩子拼一下。
她必须确保的只有一件事:投降后,北人不会加害她的孩子!
否则的话,她宁愿抵抗到底,或者继续逃跑,托庇与大理。
“这……”文仲等人一时也想不出个能被北朝所接受的办法。
作为失败者,请胜利者给予安全保证,要求的多了,别人怕是会不耐烦,本来该给的保证也会取消。
但要求的少了,这孤儿寡母如何能安心?
“吾要求很简单,杀蒲受畊!”
杨太后想的是,让北人把投靠他们的叛贼杀了,这样以后别人想要效仿,就该事先想想北人会不会卸磨杀驴。
而且蒲受畊一死,就算北人反悔,自己带着孩儿去见大周的列祖列宗,总算也能说自己给泉州宗室报仇了。
文仲等人略微犹豫了一下,在他们看来,北朝应该是不会杀蒲受畊的,倒不是因为这个人不该杀,而是因为这人是主动投降的,而且通过杀大周宗室表达忠心,若是北朝杀他,会让那些叛周投华的人心中不安。
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包拯率先应承下来:“臣认为,可以在回信中提及此事。”
作为擅长刑名的名臣,包拯首先想到的是,蒲受畊屠泉州不是只杀了宗室,而泉州可以确定是炎黄之地炎黄之民。
如果硬要说律条,不论按周律还是按华律,都该论斩,也许可以从这个方面着手,劝说北朝杀他?
“臣附议。”文仲倒是不像包拯想的那么多,他只是觉得试探一下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
从临时行在出来,文仲略有些不安的问包拯:
“包大人,您觉得北朝会为前朝宗室杀蒲受畊吗?”
“可能不会,但也不是没有这么做的可能。”包拯回答:“我们不必提及泉州宗室,只是请北朝替枉死的泉州百姓做主。说不定徐世杨能够同意。”
“而且……。”包拯犹豫了一下,小声问道:“文大人,如果北朝不杀那蒲受畊,您愿意去大理吗?”
“不去!”文仲坚定的回答:“我们去大理,托庇与外人,就等于坐实了大周非华夏正朔的说法,所以我们绝不能去大理!吾宁愿在此地战死!”
北朝喜欢以大周对女真鞑子称臣,而自己灭亡女真来给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背书,如果大周小朝廷最终甚至托庇与大理这样的小国,那真就如北朝所言,大周不过是个臣狄夷的儿皇帝了。
这是文仲死都不能同意的底线。
“那就这样吧,如果大周国灭需要一定有人陪葬,不如就包某和文大人两人去向大周的列祖列宗解释吧。”
包拯平静说道:
“别死更多人了,已经够多了。”
……
实际上,此时华军南下的前锋部队距离大周小朝廷已经不远了。
北上送信的使者不过走出一百五十里,就碰到一队正在剿灭山贼的华军骑兵,使者向领头的军官表明来意后,那名上尉立刻抽调二十骑兵,护送他们去找徐世杨。
而此时,徐世杨刚刚处理完泉州的事,抵达小朝廷曾经驻足的永安县。
他看到回信之后,神色复杂的对使者说道:“我没法把蒲受畊的人头交给你。”
“殿下,小臣听闻,您一直称汉人为炎黄贵胄,天选之民。”那使者还想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说一下:“那蒲受畊在泉州加害六万汉民,难道您不能为炎黄贵胄报仇吗?”
“啊,我想,先生您误会了。”徐世杨回答:“替泉州百姓报仇和把蒲受畊的人头交给你们是两回事,因为我已经把他碎刮了,残骨碎肉都扔进猪槽,我上哪再去找个人头给你们?”
“呃?”使者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殿下已经杀了蒲受畊?”
“是啊,不仅是他,我已经下令搜杀国中所有帕尔斯人。”徐世杨淡淡的说:“先生若是不信,将来去泉州一看便知——所有幸存者都是监刑官。”
“小臣为泉州赵氏宗族和全称百姓,谢过太子殿下!”
这使节大概跟泉州有什么关系,意识到徐世杨已经直接为泉州百姓报仇之后,他二话不说,拜倒在徐世杨面前。
“起来吧,我不喜欢跪礼。”
徐世杨说道:
“或许你们不信,但我说的都是真的,华夏贵胄岂容人轻辱?搜杀帕尔斯为泉州报仇就是为了证明这一点。”
“你们那小朝廷会不会因此感激我,我一点都不在乎,反正你们已经这样了不是吗?还有,回去说一声,赶紧投降吧,我没时间等了,还得去处理交趾贼侵占钦、廉、邕的事。”
徐世杨现在连生气的力气都没有了,吐蕃侵袭川省、交趾攻打桂省,造成的杀戮都不少,特别是桂省三州,估计几十万军民的损失得有。
这些外贼带来的损失,让徐世杨标榜的这次统一战争是世上死人最少的内部战争的宣传彻底破功。
他之前根本就没有意料到,南方的那些小国居然有如此胆量撩拨华夏的虎须。
难道他们真以为华夏不会替周人做主报仇?
行吧,不管他们怎么想,既然事已至此,那就让这些傻缺一起去陪那些帕尔斯人吧!
……
共和1795年10月初3
大周皇太后,宰相文仲,枢密使包拯等最后的臣民,带着祥兴小皇帝向华军投降。
历时两百年的大周王朝至此正式宣告灭亡。
不过,前来接受大周投降的却不是华夏皇太子徐世杨,因为他上次接见过使者后,立刻动身,乘坐海军的风帆战列舰南下,准备攻打交趾了。
接受小朝廷投降的,是不得不专门赶来的皇太孙徐代灼。
人们猜测,这大概也是皇太子确立太孙地位的表示之一,毕竟接受大周最后投降,是个很不错的政治资本。
另一方面,川省、桂省和粤省那些还在打着大周旗号的臣民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向最近的华军投降。
到1795年底,华夏终于完成了全国统一的伟业。
………………………………
第676章 1795年
共和1795年对华夏帝国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
一方面,帝国基本完成了统一,成为当之无愧的“华夏”帝国。
另一方面,军事胜利,只不过是帝国把南方纳入统治的工作开始。
以往的时候,华夏帝国的统治范围都是战乱之中重新收复的待恢复地区,这些地方人民穷困,对国家所能带来的好处期待感很低——基本上,只要能够给人民一个差不多的安稳环境,然后少收一点税,基本就能够满足人民的需求了。
至于这个政权是华夏、大周,还是别的什么名号,乃至于鞑子,对疲敝的老百姓来说,其实并不重要。
超出这个标准之上,帝国政府多做的任何工作,对人民来说都是意外之喜,所以北方人民才会这么支持帝国,那些失去了部分特权的坞堡主也没有对帝国造成太大阻碍。
但是江南不同,浙省、苏南历来是天下最繁华富庶的地区,人民生活富足而安定,而且基本以小农经济为主,与华夏那种大量集体农庄加工厂为支柱的情况区别很大。
如果直接把江北的做法复制到江南去,恐怕会引起江南人民巨大的反感,之前战争中少造的杀孽恐怕就没意义了。
如何在经济上把江北江南也统一起来,对华夏来说是个比军事征服更有挑战性的新难题。
当然,这实际上属于幸福的烦恼,毕竟帝国领土扩大了五成(帝国在辽东和西北的控制区实在太大了),而且不同于大量边荒地区,这些新增土地都十分肥沃而富庶。
由于进攻的时候给地方造成的破坏很小,华军连江南1795年的秋赋都按时收上来六成之多(按照大周自己的黄册,他们每年税收按时入库效率也不过如此),这大概也与帝国没有丁税,国家和个人都可以集中精力应付田赋的有一定关系。
今年在江南收取的田赋基本被就地使用,供应当地驻军、权力机构改造,以及赈济因战争和自然灾害受到损失的民众。
经济上,目前统一江南没有带来太大收获,因为帝国并没有把江南当成新征服的领土,而是看做自己刚刚收复的固有国土,不仅不能压榨,暂时还需要一些补贴。
不过,对于华夏来说,土地和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就是最大的收获。
特别是人口,最低五千万,高可能会有六千五百万的核心人口如果能够利用起来,帝国将再也不用为人口不足问题而发愁——以现在没有蒸汽机的工业,帝国甚至可以一边维持小农经济,一边维持工业和大农场农业的生产。
拥有江南,帝国才真正算得上弥补了最后的短板,具备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础。
当然,拥有基础不意味着已经成功,帝国仍然需要一些时间消化江南。
……
帝国在共和1795年的会议季开的很没意思。
因为广大新领土的情况根本没法统计上来,明年需要多少资金投入,以及能够有多少产出,都是很没谱的事,帝国又不能依赖大周的统计数字去制定自己的规划,那是在太不靠谱了。
因此,这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