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之好运加身-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念跟在后面,气势很足:“让开让开!没听见吗?陛下宣阿宁见驾。”
有人小声嘀咕:“陛下宣张宁,又不是宣你,你得意什么劲?”
不用刘念呼喝,张宁所过之处,勋贵子弟们自动让开,护卫们更是提前避让在一旁。
张宁气喘吁吁跑到正阳门口,正正帽子,抻抻衣领,对已下车辙,站在马车旁的贾小四行了一礼,道:“公公,这就走吧。”
刘念前后脚到,有样学样向贾小四行礼,道:“见过公公。”
“公公,这位是诚意伯府刘公子,可否和我们一起走?嗯,他在宫门口等候即可。”张宁道,留刘念在这里,非被勋贵子弟们打死不可。
张宁两次见朱祁镇,两次贾小四都在场,算是熟人了。何况此次只有张宁上榜,贾小四哪会不行方便?他微笑道:“当然可以。张公子、刘公子,上车吧。”
勋贵子弟们眼睁睁看三人上车,看马车远去,然后不知谁说了一句:“我们去东华门!”
有见机快的反应过来,附和道:“对,去东华门。”
“去东华门做什么?”这人话音刚落就被长辈训斥:“老实回府呆着。”
张宁的卷子写了什么,以致唯一一个上榜?皇帝年轻不假,却不傻,如果策论不合他心意,怎会宣张宁见驾?
校阅通过的勋贵子弟赐金腰带,谋得一份差事,成为从七品或是七品的官员,但不一定会得皇帝宣召。可见张宁的策论极合皇帝心意。
勋贵子弟们没往深里想,勋贵们却瞬间想到很多,后续如何动作,得先想办法看了张宁的卷子再说。
…………
马车离开正阳门,驶向东华门,贾小四率先打破沉默:“张公子,听说你和英国公三击掌?”
“正是。”张宁坦然道。他赢了。
贾小四咧嘴笑道:“你怎么不请英国公为媒,向太皇太后提亲?”
张宁如被雷击,整个人呆住。当时话赶话的,他竟没想到这个,等等,向太皇太后提亲?
“安定郡主的亲事,由太皇太后做主?”张宁问。难怪皇帝说他做不了主,他还以为须向郑王提亲,没想到竟由太皇太后亲自过问。
太皇太后张氏历经四朝,虽没有垂帘听政,却时常宣大臣们进宫议事,是朝政大事最后的把关人物。
没想到悠悠如此受宠。
贾小四道:“是啊。安定郡主代郑王在太皇太后跟前承欢膝下,太皇太后自然要为郡主择一门好亲。要是别人去提亲,太皇太后不一定会答应,若请动英国公为媒,太皇太后怎么也得给他几分面子。”
张宁先是懊悔,接着狂喜,在车上抱拳道:“多谢公公提醒。”
贾小四道:“张公子客气了。”
刘念听得眼珠子滴溜溜转个不停,难不成阿宁真要成为郡马?
…………
朱祁镇看完今早送来的奏章,离开御案,准备到御花园走走,贾小四来了,禀报道:“陛下,张宁在殿外等候。”
皇帝宣召,并不是臣子到了立即能进宫见驾,而是要候宣,皇帝有时间接见,便有小太监出来引候见的臣子进去。
有时候宣召的臣子多了,臣子们在一块儿等,还会低声说上几句。当然,谁也不敢在皇禁喧哗,纵然交谈,声音也压得极低。
“来了?叫他进来吧。”朱祁镇道。
贾小四引张宁进去,自己在廊下候着。
“臣参见陛下。”张宁行礼,难掩兴奋,总算考上了,不容易哇。
“平身。卿随朕去御花园”朱祁镇说着当先而行。
去御花园?张宁想起前世穷游时去故宫,见到御花园时的失望情景。传说中的御花园,既不漂亮,也不大。思绪发散间,他拔足跟上。
“卿的策论朕看了。”朱祁镇边走边道:“卿说,打仗打的是银子,朕深以为然。卿没有列出条陈,不知为何?”
你只说挣钱重要,却不说挣钱的法子,不厚道啊。
张宁早有准备,道:“陛下,朝廷收税充入国库,国库才有银子。税要收得起来,首先得百姓富足。百姓要富足,首重工业。”
“什么是工业?”
张宁道:“臣举个例子,农妇闲时织布自用,偶有富余才拿到市上售卖。但如果建一间超级大的房子,放很多织布机,雇很多妇人一起织布,织成的布由另外一批人拿到市上售卖,这就是工业的一种。
这个过程,妇人们拿到织布的工钱,即银子。东家卖出布匹后扣除各种费用,赚了一笔银子。商人卖出布匹,也赚了银子。
这些人把赚到的银子拿出来买谷物、鱼肉,修茸房屋,置办衣饰,那么种谷物的、卖谷物的、卖鱼肉的、泥瓦工等人也都赚到银子。他们同样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此循环往复,银子就会越来越多。
朝廷向雇佣妇人的东家收税,向织布的妇人收税,向商人收税,向所有赚到银子的百姓收税,收到的税同样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国库自然充盈。”
朱祁镇边走边咀嚼张宁的话,直到进御花园,在亭子里坐下,才道:“谁来雇佣妇人织布?”
“陛下,勋贵朝臣名下多有产业,只是不为外人所知罢了。陛下若想试试此法是否行得通,臣可当那个雇佣妇人之人。”
只靠俸禄,勋贵、官员们哪有这么大的排场?
“不可。朕拟让卿进宫当差。”朱祁镇摇头道。
进宫当差?张宁只觉某处凉嗖嗖的,忙道:“陛下,臣是家中独子……”
“朕知道。朕拟让你去锦衣卫当总旗官,就在宫中当值。”
不是让我当太监就好。张宁行礼道:“臣谢陛下。陛下,织布之事交由臣去办,跟臣进宫当值并没有冲突,请陛下给臣两年时间,自可看到臣开办的织布厂产生多大的效益。”
只要不妨碍进宫当值,朱祁镇当然首肯。
张宁只要他表态支持,有他支持,何用担心事情办不成?当下君臣商定此事。
………………………………
第29章 真相
谈完赚银子的事,朱祁镇又询问兵器以及训练士兵之事,张宁胸有成竹,自是对答如流。
君臣谈谈说说,不知不觉已过正午,朱祁镇有些饿了,于是吩咐贾小四:“传膳吧。卿陪朕用膳。”
最后一句话是对张宁说的。
“是。”张宁一大早被刘念叫起来,匆匆吃了早饭赶来看榜,又和勋贵子弟们斗了一场,折腾到现在,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不久,贾小二禀报,午膳摆好。朱祁镇长笑起身:“走吧。”
御膳摆在御花园的钦安殿。
张宁进门就被眼前的情景镇住了,好大一张长方桌,上面满满当当的全是菜,另有两张小些但比正常圆桌大得多的桌子,一桌点心一桌瓜果,最后才是一张正常圆桌,上面几样菜肴,一副碗筷。
朱祁镇在大长方桌上首唯一一张官帽椅坐了,道:“卿也坐吧。”
坐哪?张宁的眼睛从菜肴上移开,转了一圈,看到正常圆桌旁的椅子,那是他的位子?他的眼睛和贾小四的在空中碰了一下,确定没错,自己桌上就那么几道菜。
他刚坐下,就听上头朱祁镇道:“这个,这个,这个,这个,赏张卿。”
前世看过辫子剧,皇帝赐菜是无上荣耀,大臣要起身谢恩。张宁有样学样行礼道:“谢陛下。”
在旁侍候的小太监端过来四样菜,放在圆桌上。
两人无声用完膳,吃了瓜果点心,喝了茶,朱祁镇谈兴不减,话题却转到悠悠身上:“卿已通过校阅,这就要托媒向郡主求亲了?”
怎么我觉得你一脸看好戏的表情?还有,你是不是应该把金腰带给我?张宁无声腹诽,认真道:“臣想请英国公为媒。”
“哈哈哈,朕听说你和张卿三击掌?”朱祁镇笑出了声。
贾小四提醒我,是你暗示的吧?张宁似有所悟,道:“是。英国公认为臣肯定无法上榜,说臣若榜上无名,要臣禁足三年。”
“张卿出面,说不定太皇太后就答应了。”朱祁镇笑道:“你已是总旗官,也不算辱没郡主。”
只是不辱没,要配得上,还差那么一点点。
又说笑半晌,朱祁镇打了个呵欠,道:“明天圣旨和御赐的金腰带会送到府上,你在府里等着吧。”
张宁明白,还要走流程。
话说到这里,朱祁镇又有些睏,张宁识相地告辞出宫。
和刘念会合上马车,说了几句话,待马车驶离东华门,张宁把今天发生的事过了一遍,重点在勋贵子弟们群起而攻之以及和朱祁镇奏对上,一是确认没有出什么纰漏;二是确定没有佩戴玉佩,面对突发情况,他能应付得来。
玉佩只能戴一刻钟,超过一刻钟会转厄运,若是在紧要关点,厄运临身,不如不戴。
今天看榜,他没想到只有自己一人上榜,更没想到勋贵子弟们先是群情激愤,接着更有大打出手的意思,因而出门前没有佩戴玉佩。幸好没有佩戴玉佩,要不然转厄运后,恐怕等不到贾小四过来宣口谕,勋贵子弟们就动手了。
四百多人呢,只要有一半参与,他和刘念就算不死也得重伤。他可不想卧床一年半载,能下床了,悠悠被逼另嫁他人。
进宫当值,面临突发情况更多,怎么在需要时佩戴玉佩又不为人察觉?
刘念很有眼色地没出声,不过一脸好奇,不是谁都能得睹天颜,何况张宁和皇帝聊了半天,得皇帝赐膳,只是可怜他到现在还饿肚子。
…………
镇远侯顾兴祖无声叹了口气,放下手里的白纸。那是他通过隐秘渠道得来的,张宁卷子手抄件。
真是没想到啊,皇帝竟然要征瓦剌。战端一起,他这把老骨头又得出征了。
到黄昏,但凡有点手段的,都或看到张宁的卷子,或知道卷子的内容。勋贵们集体沉默了。
只有一份卷子合皇帝的意,皇帝不点这份卷子,又点谁的卷子?
自家子侄没有上榜一点不冤。
…………
五军都督府,张辅放下公文,揉了揉有些疲劳的眼睛,道:“卷子拿出去了?”
没有他首肯,勋贵们如何能拿到试卷的手抄件?
“拿出去了。”书吏笑道:“下官亲手抄的。”
张辅微微颌首,端起茶盏喝了一口。
…………
安乡伯府沸腾了。老关笑眯了眼,一会儿呼喝婢仆们不要偷懒,把里里外外擦拭干净,花树的叶子全都要擦拭;一会儿让买办的仆妇多买些肉菜;一会儿让帐房多写些贴子,以便禀过小主人后大宴宾客。
他忙进忙出,阖府婢仆跟着忙得脚不沾地。
张宁和刘念一前一后走下马车,后面跟着咧开大嘴只会傻笑的任荣和高大弟,一进门就见老花匠搭了张梯子,爬在柏树树干上,惊险万分地擦拭柏树的叶子。
“快扶老花匠下来。”张宁忙对任荣道,老人家那么大年纪,摔下来怎么办?
任荣爬上柏树树干,拦腰单手夹起老花匠,硬是把他抱下来。
老花匠劝任荣放下他,话没说完,看清站在院子里的小主人,高兴坏了,大声喊:“公子回来了!”
婢仆们涌出来,围着张宁七嘴八舌说着什么,张宁哪里听得清?
“好了,都去干活。”老关把婢仆们赶走,自己上前,扶着张宁的手臂凝视半晌,又是欢喜又是感概地道:“公子,快写信告诉老爷。”
安乡伯府后继有人,老爷一定高兴坏了。
“好。”张宁道:“关叔,吩咐厨房整治酒菜,我陪阿念喝两杯。”
刘念还饿着呢,得先填饱他的肚子再说。
酒菜上桌,两人对坐,张宁把两人面前的杯子满上,道:“阿念,你有什么打算?”总不能还是天天打架吧?
“我明天去族里的私垫上学。”回府的马车上,张宁忙着总结,刘念也没闲着,早想好了。张宁已经考上,自己不能落后太多。
多读些书也好,以后可以帮我。张宁自然不会反对。
陪着喝了两杯,张宁不再动筷,菜全让刘念吃了。
送走刘念,张宁去书房给张勇写信报喜,他一边提笔书写,一边想,不知张勇收到信,会作何感想?
………………………………
第30章 找媒人
一夜无话。
张宁换上新衣裳,吃过早饭,在书房等了小半个时辰,贾小四便到来宣旨。后面跟一个年龄相仿的小太监,手奉朱漆托盘,上面放着荣耀的象征:金腰带。
金腰带是不是纯金所制不得而知,但金灿灿的,特别吸晴。
张宁摆香案接旨后接过朱漆托盘,交给老关,再悄悄塞了一个荷包过去,道:“公公请坐。上茶。”
“咱家这就得回宫复旨了。”贾小四拈了拈荷包的重量,笑得见缝不见眼,想不到张宁倒挺上道,根本不是外间传言所说那么不着调嘛。
“公公在陛下身边侍候,想必事多事忙。”张宁随口应付。
贾小四本就有心结交,虽没就座,却也没拔脚就走,道:“咱家倒不忙,只是王公公严得很,咱家不敢在宫外耽搁太久。”
张宁神色微动,故意道:“公公说的王公公可是那位东厂厂公?”
姓王的内监多了去,能有“王公公”专称的只有秉笔太监、东厂厂公王振。张宁还没遇见这位狊名昭著的权监,见贾小四提及,不免多问一句。
“除了他,还有谁呢?”
他除了是东厂厂公,还是当今陛下的启蒙先生,替陛下批红的秉笔太监。唉,我这辈子是不可能有王公公一半高度了。贾小四心里暗叹。
张宁见他一脸高山仰止的神色,好不容易才控制住脸上的表情,嘴角没抽搐。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宦官,开宦官专权之先河,贾小四是胸怀大志的小太监,以他为偶像倒也可以理解,问题是,你知道你的偶像八年后干了什么事吗?
“公公常在陛下身边侍候,也得为他所制?”张宁再次示意贾小四坐,道:“公公难得过来一趟,喝了茶再走。”
这人昨天和陛下畅谈近一个时辰,陛下又留他用膳,可见圣眷不浅。喝一盏茶,说几句话想来也无妨。贾小四思忖,坐下了。
他端起茶喝了一口,待上茶的清儿退下,才道:“何止是咱家?陛下也时常受他管教。宫里面,他只在太皇太后面前受些规矩。”
张宁道:“却是为什么?”
贾小四左右张望一下,厅中只有他和张宁,并无第三人,门窗敞开,丫头在廊下侍候,想必听不清两人说话,只是不知隔墙是否有耳,还是小心些为好。他道:“自是为陛下和江山社稷。”
这不是说了跟没说一样吗?张宁见他有顾虑,不再追问,道:“公公辛苦了。”
上头压着这么一座大山,随时得小心翼翼,丝毫不敢行差踏错,怎会不辛苦?贾小四勉强道:“应该的。”
说了一会儿闲话,一盏茶也喝完了,贾小四起身告辞。张宁送到府门口,目送马车离去,返身入内,系上金腰带,坐车出府。
他要去找张辅。
“张宁来了?让他进来。”张辅很意外,这也太快了吧?
张宁随书吏到张辅处理公务的厢房,对坐在堆满公文桌后的张辅行了一礼:“见过国公爷。”
“你小子行啊。”张辅哈哈大笑,起身走到外间待客的桌旁,示意跟过来的张宁坐,道:“你的策论写得不错,老夫这次确实看走眼了。”
张辅不说是朝中第一人,也是四个最有权力的朝臣之一,却有错就认,十分坦然。张宁心里佩服,道:“国公爷谬赞,小子愧不敢当。”
如果不是事先从朱祁镇那里套到题目,没有三天时间思考,他一定无法写得这么好。当然,就算看到试题才开始构思,他也主张征战,而不是安抚,这一点是不会变的。
“他们没有找你麻烦吧?”
“他们”是指勋贵子弟们。
张宁道:“没有。”
昨天从宫里出来至今,并没有一个勋贵子弟上门挑衅滋事。张宁起身再行一礼,道:“多谢国公爷。”
要不是你放出风声,他们不把安乡伯府拆了才怪。
小子机灵得很嘛。张辅捋须微笑,并没有否认。
书吏上茶退下,张宁道:“今天小子上门确实有事相求,还请国公爷勿怪。”
“哦?你想到要老夫帮什么忙了?只要有利于社稷,有利于陛下的事,老夫概不推辞。”挺快的嘛,不会揭榜后就一门心思给我找事做吧?张辅心里嘀咕,端起茶盏喝了一口。
“此事不仅有利于社稷,有利于皇家,还是一桩大喜事。”张宁一点不脸红道:“小子已写信给家父,请国公爷为媒,求娶安定郡主。”
“咳咳咳……”张辅被茶水呛了,咳个不停,好不容易咳完,看着张宁道:“你刚才说什么?”
张宁又说一遍。
“你要求娶安定郡主?”张辅语气飘忽道。他没听错吧?
“正是,还请国公爷成全。”
你可真看得起我。张辅默然几息,道:“你可知道,朝中多少人托媒向安定郡主求亲,都为太皇太后所拒?太皇太后言道,安定郡主年纪尚幼,还要再留她几年。”
聪明人一听就明白这是太皇太后推托之词。也就是说,门第家世比你高得多的人家,太皇太后没看上眼,不可能看上你。
张宁道:“小子知道,因而厚颜求到国公爷面前。国公爷德高望重,太皇太后定然给你面子,只要你去提亲,亲事定然能成。”
“我哪有这么大的面子?”张辅连连摇摇头,道:“太皇太后决意为安定郡主挑一门好亲,从人品到家世,那是万中挑一,谁去说也不成。”
不管你是不是推托,我都认为你在推托。张宁不说话,只是眼巴巴看他。
张辅被他看得直抚胡子,好一会儿才道:“既然击掌在先,老夫说不得,只好拉下这张老脸走一趟。只是若事情不成,你小子可别怪我。”
“只要国公爷尽心说媒,小子自然不怪。”
“什么话?难道老夫还会虚与委蛇不成?”张辅老大不高兴,把我看成什么人了嘛。
张宁起身行了一礼,道:“如此,小子感激不尽。”
张辅坐着受他一礼,叹气道:“老夫作茧自缚啊。”要不和你小子三击掌,我定然推托得一干二净。
………………………………
第31章 一个条件
慈寿宫的陈设简单不失大气,每样东西都摆放得恰到好处,让人有本来就应该这样摆之感。
太皇太后年事已高,精气神却好,灰白的头发梳了“两把头”发髻,上身一件浅灰色褙子,下着素白色罗裙,整个人透着洁净素雅。
她坐安乐椅上,身旁的几案放些瓜果点心。
张辅坐在下首紫檀木官帽椅上,椅旁同样有一张几案,几案上是一模一样的瓜果点心。
“老臣受人所托,有一事求太皇太后允准。”谈完政事,张辅摸了摸垂在胸前的胡子,苦笑道。
太皇太后心情甚好,神态和蔼道:“什么事?”
能请动张辅求到她面前的事,想必不是小事,请托的人也不是什么泛泛之辈。
“安乡伯张勇身为大同副总兵,守大同多年,实是朝廷的忠臣良将。独子张宁已通过校阅,授锦衣卫总旗之职,也是一个聪明孩子。如今他求到臣这里,请臣为媒……”张辅说到关键处,停住了。
太皇太后微笑道:“不知这孩子看上谁家闺女?”
“安定郡主。”张辅声音不高也不低。
太皇太后怔了一下,不太确定道:“他看上安定这孩子了?哀家说过,要再留这孩子在身边,过几年再说吧。”
她以为话放出后,几年内再无人求亲,没想到还有不死心的,居然请动张辅出面。安乡伯府的孩子,怎么配得上悠悠?太皇太后想也不想就拒绝了。
果然不出所料。张辅道:“张宁这孩子有些与众不同,今次校阅,只有他一人上榜。”
这就能证明张宁出众的地方了。
太皇太后不愿拂老臣面子,想了想,道:“若他三年内能封侯,哀家倒可以考虑。”不是答应,而是考虑,是不是同意这门亲事,还要看这孩子的表现。
三年封侯?这不是为难人嘛。成祖靖难成功分封功臣后,几代皇帝再不曾封侯,不要说三年,就是三十年,张宁也没办法封侯。
张辅腹诽,道:“太皇太后此言不妥。张宁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再过三年,不过十八岁,怎么可能以一已之力得以封侯?”
太皇太后笑笑道:“那就让他另择名门淑女吧。”
话说到这里,张辅说什么都不合适了。
出皇宫的路上,张辅一直在想,张宁这孩子不错,不如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他。
他没有子嗣,胞弟却三代同堂,嫡孙女今年十四岁,乖巧又伶俐。能和英国公府结亲,对安乡伯府来说,是高攀。他一点不担心张宁拒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