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孤竹君-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这些生长在如此环境中的稚童们,接受了老人们的价值观,对于襄平城外的一切都没有太大的憧憬,既不渴望功名利禄,也不期许名垂千古,唯一的奢求,可能就是想要看看自己从未见过的父母到底如何。

    襄平城的稚童们生活的很有规律,耕种,收获,还有在张唐的教导下时不时的训练。

    这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城市,这里有着一群过着桃花源般的生活人们。

    一想到自己会亲手将这些人送进中原的沼泽漩涡中,王诩就觉得于心不忍。

    不过好在王诩知道,十五年后虽然天下大乱了,但是负责接收这支队伍的扶苏公子,最终却因为莫名的原因放弃了争霸的权利,选择了自尽。

    所以王诩还是将襄平城的民众,划分到孤竹国的‘预备军’当中了,所以不能放任张唐这个为了复仇而活着的老鬼,把这些孤竹未来的花朵给糟践了。

    虽然张唐这个人看似一副是为了报效燕王喜不杀之恩,知遇之恩的样子接任了襄平城,但是实际上,王诩还是能够感觉到他对大秦的恨意。

    燕王喜是想用二十年的狸猫换太子之策,偷天换日笑到最后,而张唐如同当年的伍子胥一般,仇恨支撑着他活着。

    这样的人,是很可怕的,尤其是这样一个人,还是个军事大将。

    王离走后,王诩心情有些低落,索性就在襄平城多呆两天,一方面派人向南北去探查扶余和沃沮的势力范围,另外一方面是想要探查清楚襄平城的状态,以及张唐的‘教育模式’。

    再次深感张唐的老谋深算。

    诸子百家中的兵家,很容易被人理解成一个单纯的军事家形象。

    但是实际上,兵家最厉害的不是军事,而是玩弄人心。

    纵横家依靠纵横利害,狐假虎威之术蛊惑君王。

    阴阳家以故弄玄虚和早期科学来糊弄君王。

    道家儒家以天下至理迷惑君王。

    法家以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来讨好君王。

    而兵家,通常不搭理君王,他们更注重在兵士。

    兵家的代表人物,吕尚,孙武,孙膑,尉缭这些个人,记载中都是给君王甩脸子的大佬。

    吕尚东海钓武王,阖闾七见孙武,齐威王千里救孙膑,尉缭更是见王不拜。

    至于吴起,白起,李牧,廉颇,剧辛,乐毅,匡章这些兵家名将更基本上出征在外就忘记有君王这回事儿,最后导致功高盖主下场凄惨。

    这主要原因就是,兵家与其他诸子百家不同,因为他们是掌握着军事权利的实权派,所以他们更知道,自己依靠的是实打实的战功,而非军事理论。

    在兵家的眼中,实践才是证实自己价值的唯一路线,而如何实现你自己的军士理论,那就是要从基层士兵身上入手了。

    士兵不是奴隶,更不是机器人,尤其是西汉之前的军队,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到‘令行禁止’这种基本军队条令,绝对服从的命令,而且春秋时期的兵士,基本上都是百姓,这个百姓不是普通民众,而是指大氏族的旁门子弟,也就是‘良家子’才能服兵役。

    一方面是服兵役能够积累功勋,另外就是春秋时期的兵役装备武器都是要士兵个人负责的,普通民众根本负担不起装备开销。

    但是秃了毛的凤凰也不是野鸡,就算是不起眼的氏族子弟,也各个心高气傲的,所以如何管理军队,是早期兵家主要研究的课题。

    孙武说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不只是一种对敌人手段,同时也是一套治军体系,用权谋控制士兵为上策,用利益交换为中策,用酷吏严法胁兵是下策。

    所以一个合格的兵家,一定是一个玩弄人心的高手,而且还是深谙底层百姓和黔首的高手。

    春秋时期打仗有一个硬性要求,就是主将一定是国家公子级别的核心贵族,所以孙武,庞涓孙膑这些名将在春秋时期,很难独自挂帅,这种规定一方面是为了监督大将,另外一方面是要激励百姓士兵,告诉他们,他们是为了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而战。

    这种情况到战国时期有了转变,因为春秋时期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百姓子弟死的都差不多了,不得已才从‘贱户’中征兵,这个时候,为了国家荣誉这一套就不好用了,兵家的权谋高明之处就显现出来了。

    那就是笼络人心,让士兵为将军而战,也就是所谓的知遇之恩。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吴起吮疽,吴起治军严厉,但是以身作则,跟士兵衣食住行都一起,而且还会帮受伤的士兵吮疽治理伤口,不但能过获得士兵的尊重和爱戴,更让士兵得到一种精神满足感,同时给士兵营造出一种‘阶级模糊’的错觉,会认为将军也是跟他们一样从小兵慢慢爬上去的所觉,以为他们也有机会。

    所以不管出于报恩还是私利,在战场上都会奋力杀敌。

    吴起就是用这种方法,打造出了盛极一时的魏武卒,因为他掌控了底层兵士所有的精神物质需求。

    所以在这方面,兵家绝对是最专业的术业专攻。

    张唐也是出自兵家,而且还是稷下学院的兵家子弟,虽然王诩没有问出他师承何人,但是估计也绝非普通等闲,而且张这个姓氏,也很好推演出张唐的家世。

    先秦张姓出清阳,祖先是为黄帝制造弓箭的孙挥,春秋时期分为两支,一支是周宣王重臣后被封在韩国成为韩国大氏族的张仲一脉,这一脉就是后来张良的祖先。

    而另外一脉是晋国大夫解张一脉,是张仪的祖先。

    张唐,应该跟张仪是一脉,在秦分晋时入秦,或者就是张仪后裔,毕竟以张唐的成就,基因家世肯定不可小觑。

    王诩在襄平城中逛了两天,一天跟老人闲聊,一天与稚童闲聊,摸索出了张唐的手段。

    张唐给双方灌输了一种思想,那就是襄平城这么多年的和平,是燕国上下为了他们孤老而营造出来的衣食无忧的生活,无限放大了燕国在这些孤老心中的光辉形象,而且丝毫没有提及让襄平城的人其实是筛选出来的‘复国种子’。

    但是张唐又推波助澜,让老人们从小就给孩子们讲述燕国的历史,讲述燕国从一个周朝诸侯国,被山戎蛮族欺负,最后自强不息发展成战国七雄之一,讲述燕国历史多么坎坷,早期被晋齐如何欺负,苏秦如何力挽狂澜。

    讲述燕国如何从被欺负的国家,最后成为‘五国相王’的大国。

    有讲述了昭王如何贤明,秦开如何神勇,乐毅如何足智。

    最后扭曲了一下后期燕赵之战中燕国的形象,将赵国和秦国丑恶化一番。

    所以在这种历史教育下,营造了一个孤立难支的燕国顽抗的在前线给襄平城争取最后的乐土。

    所以从老人到孩子,都对燕王和燕国一片赞誉感恩之情,在这种情绪和安逸的生活中十几年,自然对燕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国家情怀。

    少年们提起晋赵齐秦就义愤填膺,小脸上带着深深的愤怒,提起秦开,郭隗,乐毅等人就满脸憧憬感激之色。

    张唐准备用十几年时间,在这些孩子们心中埋下‘极端爱国主义’的种子,所以当他们听到燕国灭亡,‘父母君王’为了保护他们而牺牲的消息时,不需要任何人督促。

    这些孩子都会‘为燕国复兴而奋勇’。

    如果没有张唐扭曲后期燕赵秦之怨的历史,王诩还觉得这是一个可歌可泣的史诗级剧本。

    但是现在,王诩除了细思极恐之外,就是对这些孩子的怜悯了。

    既然已经把这些孩子当成了孤竹预备军,那么改变这颗种子的发展轨迹是王诩必须做的,不能让这些本来就可怜孩子走上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但是又不能打草惊蛇,毕竟不知道张唐这个老家伙还有没有什么后手,而且想要改变这些孩子已经成型的三观,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

    所以王诩能够用软渗透的方式。

    而这个任务,非墨戊不能胜任,墨戊圆滚白胖的外形加上深沉的城府心机,和在孤竹国做人力资源的经验,让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有绝对的优势。

    张唐固然老奸巨猾,但是论起‘抚民’,王诩觉得自己的抚民画饼的手段和理论应该更加丰富。

    “明日我们就要出发回孤竹国了,但是也发现了东北两面有大量的扶余部落踪迹,为了安全,我准备留下一些士兵帮助你们防守,毕竟你们城中可用的兵力堪忧。”王诩坐在椅子上,指着旁边一身常服跟个土财主一样的墨戊笑道“这位墨戊,是我国百战之将,尤其擅长守城。”

    “晚辈见过张郡守。”墨戊笑的满脸谄媚,躬身行礼道。


………………………………

第二百七十三章 越来越(求全订)

    第二百七十三章越来越(求全订)

    秦汉时期的人审美还是白胖白胖的,因为普遍物质贫瘠,白胖等于富贵,所以自然而然对于白胖的人会有所好感。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墨戊的这张脸,让张唐很有一拳打上去的冲动。

    “墨将军多礼了,老夫只是一介亡鬼。”张唐脸上笑意不减,拱手还礼道“既然燕王已将扶胥印交于帝君,那么襄平城一切事由也将托付给帝君决断,老夫也能歇歇了。”

    张唐话说的漂亮,但是言下之意溢于言表。

    “我与燕喜只是赌约,无意插手你们中原争端。”王诩笑着摇摇头“不过既然答应了,就要履行诺言,至少在十五年内,我要保襄平上下无恙。”

    “帝君仁义,老夫替襄平孤老谢过帝君了。”张唐伏地叩拜。

    “张先生快快请起。”王诩给墨戊使了个眼色。

    墨戊会意,抖着身上的肥肉过去把张唐搀扶起来“张郡守不要推辞了,孤竹也是从苦日子走出来的,而且这襄平失去燕国庇护,满城孤老确实可怜,大帝常常教诲吾等行善积德,别说大帝与燕王有约,就是偶然相遇,孤竹也定不会袖手旁观,任由襄平孤老为夷狄蛮戎所欺扰。”

    墨戊说的情真意切,甚至还挤出两滴眼泪,若不是张唐已经老成人精,差点就信了他的‘好意。’

    “孤竹人古道热肠,老夫叹服。”张唐笑着推开墨戊冒着热气的肥硕身子,对王诩拱手道“不过襄平在此数十年,除了早期与东胡有交战之外,与扶余沃沮等部并无摩擦,就不劳烦孤竹勇士还乡与亲人相聚了。”

    “哦?张先生为何不早说。”王诩佯装惊讶。

    张唐一怔,然后有些惊疑的问道“帝君所言何事?”

    “我以为周边蛮夷经常骚扰襄平呢,所以派大军出城扫荡一番,刚刚来报剿灭了几个部落,这不是破坏了双方和平嘛。”王诩皱眉满脸‘懊悔’。

    张唐瞪大眼睛,一口气险些没上来。

    襄平这座城虽然看似一座林海一粟的孤城,但是这座城在整个东北三族都是威名赫赫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当年秦开能够破东胡千里,就是与这东胡三族有过盟约相助。

    襄平城周边有扶余几座大型部落,作为与燕国通商之用,燕国用粮食或者器皿换东北三族的兽皮,药草等野珍,这么多年虽然东北三族战乱不断,但是与燕国都属于邦交和平状态。

    没想到这种和平,竟然被王诩‘善意’的破坏了。

    张唐又惊又怒,但是又不能说些什么,脸色铁青的僵在原地。

    “张郡守身体不适?怎么脸色突然这么难看?是不是天气太过闷热?”墨戊又十分贱兮兮的凑上去嘘寒问暖。

    “老夫无碍。”张唐深吸一口气,强撑着笑容拱手道“既然如此,老夫就多谢帝君好意了,若非帝君,老夫还不知道襄平周边有如此多的蛮夷部落!”

    张唐最后都忍不住有些咬牙切齿起来。

    “是不是,翟仇将军一个上午就拔出了三个千人部落,虏获数千扶余奴,而且还都是有武器的,我们估计啊,这些蛮夷可能早就在准备攻城了,只不过没有等到何时的机会,若非我们,估计不久之后襄平城就会遭殃了。”墨戊笑呵呵的说道。

    张唐皮笑肉不笑的拱拱手“是啊,没想到这些蛮夷隐藏的如此之深,是老夫疏忽,险些酿成大错,再次感谢帝君相助,老夫这就去告诫民众,以后出城一定要防患危险。”

    “张郡守不必惊慌,以后出城之事,我们会帮忙守卫的。”墨戊拍了拍自己36D的胸脯打着包票。

    “呵呵呵,那以后就劳烦墨将军了。”张唐嘴角抽搐了一下,对着王诩拱手道“帝君安歇,老夫先行告退。”

    “张先生不必惊慌,万事有孤竹。”王诩笑着挥挥手,看着张唐匆匆走出王宫。

    “果然是老成精的家伙啊。”墨戊眯着眼笑道。

    “不可大意,张唐即便老迈,也不是你这个憨货能够轻视的,你留在襄平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联西面的墨丙,监督慕容竭和李左车,另外一方面也要防止北方东方的东北三族,另外就是在襄平城中,收几个义子。”王诩招来墨戊,在他肩膀上拍了拍叮嘱道“最好能让沚戛军的兄弟们也能多认几个义子。”

    墨戊闻言肉脸哭丧起来“大帝,能不能别把那群杀星留给我啊,我这细皮嫩肉弱不经风的经不起他们摧残啊,给我留一半王室军,在留两千预备军吧。”

    “你弱不经风?脸呢?”王诩翻了个白眼“沚戛军杀心太重,而且之前一战折损了其他弟兄,心中愧疚,回去更难受,所幸就留在这边缓一阵儿,而且你不觉得,这襄平城的氛围很不错嘛?”

    墨戊撇了撇嘴“都是孤寡稚童,氛围当然就这样了,不过这襄平燕人说的燕语,我们也听不懂,不太好交流啊。”

    “慢慢来,给你两年时间,让襄平城的少年,都说雅言。”王诩笑道。

    “啊?这可是十几万少年啊。”墨戊一惊“而且小臣还没有实权。”

    “开设学院,张唐不会拒绝。”王诩眯着眼笑道“沚戛军的兄弟们虽然性格残暴了些,但是才学是你们之中最好的,留下他们,也有这方面的打算。”

    说来也有趣,孤竹国识字率最高的队伍并非最正规的王室军,而是放养的沚戛军,沚戛军的识字率几乎都达到了百分之九十,而且其中还有几个十分有天赋的。

    可能真的应了那句话,性格有缺陷的人,在艺术文化上,都有一些天赋吧。

    “那倒是,这群杀神真的是拿起屠刀宰猪,放下屠刀撰文,确实比我们有文化。”墨戊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那我能不能再弄个砖厂?襄平的城墙是在太脆了感觉没有安全感。”

    “这个,就得靠你跟张唐商量了。”王诩笑了笑“总之我的大任务就这两个,其余的你自己发挥。”

    “得嘞,大帝您就放心吧。”墨戊笑的满脸狡诈。

    “记住啊,这些孩子以后可能也是我们孤竹的孩子。”王诩微微皱眉。

    “您把我想成什么恶人了。”墨戊满脸委屈“我一定将孤竹国的八荣八耻传授给每一个襄平少年。”

    王诩冷哼一声“去吧,跟张唐好好相处,这老家伙是一个只比白起差一级的名将,趁着他活着,就多学点。”

    “来头这么大?”墨戊微微一惊,眼睛一眯“那就是小臣命中注定的恩师啊。”

    王诩无奈的摇摇头“给你跟杆儿,就顺杆爬,滚吧。”

    “嘿嘿嘿,小臣告退。”墨戊贱笑两声,躬身拜别后离去,尽管身材肥硕,但是却有一种身轻如燕的感觉。

    王诩叹了口气,拿出手机看着地图,从襄平往秦皇岛走的话足有一千里了,而且这还是直线距离,两千多年前的东北地势更加复杂,看来这一路确实得披荆斩棘的开创新的道路了。

    不过若是沿着辽河直下到渤海,然后沿着渤海湾回去,应该更容易一些,而且还不用担心食物补给,现在海货应该上新了。

    但是这样估计就不能探知其中到底有没有箕子朝鲜势力了。

    是有点难以抉择。

    就在王诩计算时间差的时候,一身血腥气的翟仇走近王宫。

    “卸甲。”王诩皱眉呵斥道。

    现在已经进入酷夏了,一身血腥味不但难以散去,难闻至极,更重要的太遭苍蝇了。

    翟仇退回宫殿门口,把身上铠甲脱掉后,只穿着大裤衩子赤脚走进大殿。

    孤竹国现在最缺的还是丝绸麻布,不过从燕国跟王贲换了一点,王诩就让人按照沙滩裤给将士们赶制了这种沙滩裤,省的他们行军途中中暑。

    “又杀了多少人?”王诩皱眉问道。

    “扶余奴狡诈,而且擅长攀爬,好在我们弓弩强劲,要不然还会吃大亏。”翟仇清咳两声。

    王诩抬起头,皱眉看着额角抱着纱布的翟仇“受伤了?”

    “扶余奴有大力士,掷巨石,不小心被砸到了。”翟仇有些羞愧的说道。

    “哼,跟你说一万次了,小心谨慎,别阴沟里翻船。”王诩皱眉脸色微冷,走过去晃了晃翟仇的脑袋“有眩晕感和耳鸣嘛?”

    “只是擦伤,大帝不必挂心。”翟仇羞愧的低下头。

    “骑兵要是脑震荡了,就基本告别战场了。”王诩冷哼一声,倒了杯冰水给他。

    冰自然是用硝石制造出来的。

    王诩在秦皇岛地区搜寻了很长时间,终于在一处盐碱地找到了一处小的硝石矿,他倒是没有想把火药先弄出来,因为硝石矿产量太低了,只能用于制冰解暑,而且对于研究火药这种事情,王诩还是不准备自己经手,毕竟过程太过危险和复杂,等以后可以扔给阴阳家的术士。

    王诩的主要发展方向,还是耕种,畜牧以及冶铁方便,否则冶铁技术没发展到位,研究火药只是能放烟花玩。

    夏日制冰,在古人眼中自然是‘仙术’,不过好在孤竹人已经见怪不怪了。

    翟仇喝光了冰水后,长出一口气“大军在襄平城周边百里搜寻一番,一共拔出一个千扶余部落,六个百人村落,李信将军昨天晚上出发,缴获了一千多扶余奴,还有两千多濊貊奴,现在一共有四千左右缴获的扶余濊貊奴,畜牧兽皮和大量粗制武器。”

    “有没有活捉到首领?”王诩皱眉道。

    “有投降一个,自称扶余过的乌青王。”翟仇并报道。

    “乌青王?”王诩皱起眉。

    “翻译说就是一种河鱼,生活在扶余国祖地一种鱼类,应该地位不低。”翟仇说道。

    “去找墨戊,让他跟张唐商量点,抽出两万人,跟着大军连夜出去把方圆二十里内的树木都清理一遍,半亩地留树根。”王诩吩咐道。

    “遵旨。”翟仇点点头,犹豫了一下“大帝要让沚戛军跟着墨戊留在襄平城?”

    “你也要留下?”王诩挑眉笑道。

    “臣自然要随大帝左右侍奉。”翟仇沉声道“臣只是感恩大帝仁慈。”

    “好好活着就是对我最大的报道了。”王诩挥挥手“去吧,好好洗一下,要不然大夏天的太遭蚊蝇了。”

    翟仇恭恭敬敬的叩首后告退。

    王诩看着他背后的淤青,轻轻叹息了一声,从辽阳城之后,翟仇跪拜的次数,越来越多了,话,也越来越多了。

    是真的长成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了。


………………………………

第二百七十四章 启程南归(求全订)

    第二百七十四章启程南归求全订

    华夏东北地区,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遗址是庙后山古人类。

    位于本溪市山城子村东庙后山,出土人类文化遗物14件和古动物化石74种,在第五、第六层还出土了两枚人牙和一段幼儿股骨化石和大量陶器粗制石器文化遗物。

    通过测验得出,是距今约40万年以上约和北京猿人同期。

    所以东北古文化遗址基本应该都是由本溪向周围扩散而来的,而在此发现庙后山古人类因掌握了火的运用,能够使用火和工具,是人类文明的雏形。

    在这片土地上四十多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文明雏形了,打破了西方学者之前对于华夏人种起源论的误解,再次之前,西方学者惯用遗传学角度计算,称东北人是从欧洲或非洲迁移来的,时间是距今六七万年到四五万年之间。

    而庙后山考古无疑打破了西方的考古假说,它证明庙后山人生活在至少距今30万年前,有可能是东北人类的祖先发源地。

    除此之外在营口还有一个金牛山遗址遗址,是26万年前的古人类遗址,但是这个遗址人类进化程度比北京猿人更加成熟,早期智人阶段的大荔人接近。

    两个古人类遗址算是东北最古老的人种,部落数量也不可小觑,但是最终由于大环境原因和智人西迁导致东北地区文明没落。

    现在世界公认的人种是单地起源说,认为现代人智人约于2010万年前在非洲东部出现,并至少于60000年前进入东亚。

    而北京猿人和东北金牛山人,庙后山人同样也能佐证华夏人种本土论,只不过最终可能在人种淘汰中输给了智人,最终被融合。

    学界对于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