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孤竹君-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情社会中,看似将情分看的无比重要,但是实际上,所有的情分,同时通过事件来展现的,因为情分是一个太过主观精神化的抽象概念了,在没有具体具象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很难真的去判断。

    契约社会中,就是直接用所有的具体事件,来考验人类之间的本分,然后来展现情分。

    比如借钱打欠条这件事情,人情社会中认为打欠条是一种伤害面子的事情,不管是借款方还是贷款方,都会下意识的忽略这条步骤。

    但是很多矛盾,恰恰也是因为这个看似不太重要的忽略,因为说实话,有一些人,会把这件被双方忽略的事情,当成是一种理所当然,然后他们就会把借钱的概念,慢慢淡化成给钱。

    尤其是当借贷双方在物质上有些差异的时候。

    比如一个身价百万的贷款人,借了一万块钱给借款人,如果两人同时忽略契约,将人情作为抵押物的时候,借款人会因为贷款人有钱,而将这一万块钱的借款变成给予,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笔烂账。

    但是实际上,如果当某天贷款人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会给双方的人情重新定义了观念,因为这件事情不止是钱多少的问题。

    所以才会有流传很广的一种言论。

    我可以请你吃上万块钱的皮皮虾,但是你找我借的一百块钱,得还我。

    因为大多数人,是善忘的,而且自以为不拘小节。

    而契约社会中,借款双方需要很多步骤最基本的为四步。

    1、要求借款人提供与借款有关的资料

    2、根据借款人的条件,决定贷与不贷、贷款金额、期限和利率等

    3、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

    4、依合同约定从借款。

    这种看似冰冷而且不讲人情的借贷过程,实际上却能够展现借贷双方真正的人际关系。

    因为当合同考核完毕,贷款人就已经知道对方是否有偿还能力了,这个时候如果还能借钱,那就是真的感情了。

    而且欠条这个东西,其实是人情的具象化抵押物,它给双方的意义都是一种提示和惊醒。

    因为人情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人会下意识的选择忽略或者遗忘,所以连同当初借钱时的情分也一起被遗忘了。

    这就是大多数亲朋好友会因为借钱这件事情,走到n的原因。

    因为没有一个能够时刻提醒双方的东西,告诉贷款方宽容,提醒借款方感恩。

    而且在习以为常的人情社会中,人们用来粉饰人情的过程,就变成了逢场作戏,失去了人情最真实的那部分,最后变成虚伪。

    虚伪,是人情社会中的一种自保手段,和礼仪。

    这种手段和礼仪,在上古时期,就已经趋向成熟了。

    春秋时期霸主门对周天子的虚伪,到战国时期被秦国彻底撕裂,在这种混乱的时代,诸子百家才顺势而起,高举各种新的社会结构大旗。

    王诩有着几千年古今中外的这种社会结构优劣化的经验总结,自然不需要像秦国一样步步惊心的变革。

    孤竹国从建国开始的核心社会结构,就是趋近最平衡的契约社会为主,人情社会为辅的架构。

    所以孤竹国任何一条政令或者军令,都是要有档案给相关部门审批的,除非一些特殊情况可以先斩后奏,这样在追究责任和分配功劳的时候,就没有太多的麻烦。

    华夏的人情文化中,最主要体现就是古代朝堂上的蹴鞠文化,因为没有详细的企划书和负责人的签署,所以大多数时候,当东窗事发或者封功赏赐的时候,会出现推卸责任以及以权揽私的现象。

    所谓为了避免这些麻烦事影响,白绢黑字,血印红章的企划书,就显得十分重要。

    虽然这样一来,孤竹国的政令推行成本会提高,效率会降低,但是实际上,还是利大于弊的,因为毕竟孤竹国一个刚成立而且民风朴实的国家,本身是没有太多问题的,所有有大把的时间,商讨试验出最好的政令。

    即便在军事方面,也是如此。

    羽隹军成立,所有的校尉档案,军队发展路线,军需军备,以及战略目标什么的都要做一个企划书交给王诩审批。

    这次朱家来,就是做这件事情的。

    至于教唆禺春,属于一个意外,但是他没想到,自己的意外之举,会引来大祸。

    从禺春对自己的态度骤然疏远,加上晋痴卢艾等人出现在王诩的木宫旁边,朱家就大概知道大祸临头了。

    虽然王诩表现的没有任何异常,甚至仿佛都不知道昨天自己唆使禺春那件事情一样。

    但朱家知道,自己在王诩面前,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机会。

    “千人的军队,一名少将,名少尉,单薄了点吧。”王诩看了眼朱家呈递上来的企划书,笑着说道“而且你们本身就是游侠成军,最在意的就是面子了,还有不少出身氏族的子弟,虽然落魄了,但终究也是门阀,孤竹国将军以下的军衔又没有什么福利,就是个空衔名头而已,校尉级别的名头,我就不给你限额了。”

    朱家端着木杯的手微微一抖,放下杯子笑道“一群鸡鸣狗盗之徒,大帝太看得起他们了,给他们一口饭吃,就已经是天大的恩惠了,何德何能还讨要军衔?虽然孤竹国的军衔没有封地和粮饷,但是却是身份荣耀的象征,这群小子还不配,若不是需要个营长管理,不得不说封个军衔,我才不会轻易邀衔呢。”

    “羽隹军满编不足千人吧。”王诩看了眼人数问道“但是上报的是一万两千人?将近三个团的人数了?”

    “这里。”朱家指着下面一行“其中有一个四千人是后勤团,我在扶余俘虏中挑选的一批人,当做后勤兵和预备兵。”

    “乌青王没意见?”王诩笑着问道。

    “这些人,都是羽隹军的俘虏。”朱家笑了笑,语气中带着一丝戏谑。

    王诩瞥了眼朱家,手指敲了敲企划书“羽隹军的路线是南下攻略玄菟扶余和乐浪扶余?为何不直接守在昌县?”


………………………………

第三百一十八章 确有长生法,但无长生人(求全订)

    第三百一十章确有长生法,但无长生人求全订

    “是这样的。”朱家起身展开另外一卷地图指着上面六条用朱砂画的红线“这六条是我制定的战略方向,按照扶余俘虏的口供,扶余在东南,昌县这样大小的城池只有三座,但是途中却有很多人口百人左右的村镇,而且藏匿密林山穴之中,羽隹军若是和乌青王一起东进,补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嗯,确实是个大问题。”王诩微微眯起眼“扶余人口数量问出来了吗?”

    “按照太子慕漱离手下亲卫俘虏的招供,扶余国总人口不会超过三十万人,包括男女老少,不过还有部分奴隶羁縻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今在昌县,我们直接打掉了乐浪玄菟两大部有生力量,近五万人,剩下的南方扶余人六七万,东北方向的扶余人数不会超过十七万人。”朱家笑着说道“而且这十七万人,还是要动员去跟肃慎打东胡的,即便慕漱离兵败逃回去,也很难引兵南下昌县,按照我的推断,扶余王基本算是放弃乐浪玄菟两郡了,他们宁可北上吞噬东胡。”

    “逻辑没错。”王诩点点头“不过你们走陆路南下,补给也应该是个问题吧。”

    “慕漱离能带着近万人跋涉到昌县,我们三万人南下应该不成问题,而且还有缴获的粮草。”朱家咧嘴笑了笑“若是大帝能够再分配些马匹,那就更好了。”

    王诩目光放到企划书最角落的军需条款,请笑出声“这字写的这么你也是在考验我的目力啊。”

    “臣不敢,这军需马匹只是个选项。”朱家连忙说道。

    “我们走海路,确实也带不走太多的马匹,可以给你留下一万匹。”王诩点点头。

    “多谢大帝恩赏。”朱家愣了下,没想到王诩给力他这么多。

    “剩下两万老弱,你就留在昌县了?”王诩摆手问道。

    “嗯,是留在墨羽港建设,虽然预测扶余人不会南下,但是也难保意外,昌县臣暂且也是放置状态,可以先种植一季冬葱或者戎菽,毕竟昌县的地不能白犁浪费了。”朱家笑了笑“虽然没抓到玄菟和乐浪王,但是抓到了玄菟部的大巫师,玄菟部现在只有数千青壮,剩下的都是妇孺,乐浪也是差不多,但是两部都有大量的粮草畜牧囤积,等到大帝找到殷都的时候,羽隹回归也方便。”

    “玄菟之地域千里,人口不足十万,虽说滨海有东沃沮,但是按照人口分配比例,也是大量的无人区,扶余人狡诈,看乌青王就知道,所以你们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免得被这些野人坑死。”王诩摇摇头“兵忌入险地,这东荒到处都是险地,斥候的事情记得亲力亲为。”

    “臣谨记。”朱家心思一动,伏揖谢恩。

    “羽隹军成军虽然说并非我所愿。”王诩看着朱家,轻叹一声“但是你们终究也算殷商后裔,有些话我还是要多说一句,光复门第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

    朱家微微一怔,目光有些谨慎闪烁的抬头看着王诩。

    “丝帛昂贵吧。”王诩指着木桌上的几捆帛书问道。

    朱家点点头“尤其是在这苦寒之地,百里地,一寸绢。”

    “你们凡人的光宗耀祖,无非是家世绵延,子孙荣华,一方豪绅,青史留名而已,对吧。”王诩笑着问道。

    朱家抿了抿唇,笑道“还有出仕则天下安,归隐则黎民赞。”

    王诩微微眯起眼盯着朱家半晌,轻笑出声“勉强算吧。”

    朱家最近微微抽搐,也笑了。

    “那朱先生不妨说说,何为天下安。”王诩笑着问道。

    朱家皱起眉,隐晦的瞄了眼王诩,心中的不安越发凝重,因为这是王诩第一次跟他讨论这种请问题。

    “管夷吾之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朱家正色达到。

    王诩伸手示意朱家坐下,给他杯中凉茶续满“朱先生觉得这就能做到天下安了?那齐桓公为何还要远征山戎孤竹?”

    “为燕之所请。”朱家吞了吞口水,有些谨慎的回答。

    “放轻松,其实在我眼中,除了殷商遗留,殷商早就是一个过去的历史了,咱们就是随便聊聊,你也知道,最近我真的是太闲了,身边也没个能说活的。”王诩笑呵呵的说道“人一闲着,就容易胡思乱想。”

    “额,大帝乃是羡门人物,也会胡思乱想?”朱家瞳孔微微一缩,讪笑着问道。

    “俗人对羡门有太多的成见,羡门中的高士,除了少数天生的异类,大多数也是历经凡尘之轮历练后才入的仙人高士之位,而像我这样的下凡者,多是尘根不净或者为人所拖者,但是不管是羡门高士,还是天界上神,入了尘轮,自然也会沾染尘事。”王诩笑着摇摇头“这个叫做规矩。”

    朱家眸子中闪烁着异色,似懂非懂的点点头“那臣斗胆请教大帝,高士寿数如何。”

    “你是指什么方面?”王诩问道。

    朱家一愣,小心翼翼的开口“就是,寿数长短。”

    “你想问是不是有长生不死之人?”王诩挑眉笑道。

    朱家讪笑着点点头。

    “有长生之法。”王诩笑着开口。

    朱家呼吸一滞。

    王诩又话锋一转“但是无长生之人。”

    朱家抿起唇,眸子里并非失望,而是一种释怀。

    “你想知道长生之法吗?”王诩眯起眼,笑吟吟的问道。

    朱家笑容怪异的摇摇头“臣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王诩大笑出声,举起杯“朱先生还是有几分资质的。”

    朱家笑了笑“多谢大帝夸赞。”

    “有资质者,我喜欢叫天眷者。”王诩放下木杯,轻声道“所谓天眷者,是比这芸芸众生要幸运的很多人,但是同样,天眷者也是不幸的,尤其是他们开始贪婪的时候。”

    一阵夹着酷夏的微风吹过,朱家莫名的打了个冷颤,不敢去看王诩那双妖异的重瞳。

    “天眷者多有一种通病,就是好为人师,或者好为人长,因为他们总是用自己的天眷,来评判芸芸众生的得失,这也是一种贪婪。”王诩仿佛自言自语般说道。

    朱家听得浑身冷汗,肩膀上仿佛被压了千斤重担般,呼吸不畅。

    “不过好在,朱先生不是这类人。”王诩轻笑着说道“刚才朱先生没有贪问长生之法,就已经说明了问题,日后若是我见到秦王,我也会问他这个问题,到时候如果他回答的不好,那就说明,朱先生可能是高他一个境界了。”

    朱家下意识的瞪大眼睛看向王诩,呼吸一滞。

    “其实吧,所谓的长生之法,就跟你刚才引用管夷吾的安天下之说一样,只是一个说法,看似窥临大道,实则如同镜花水月,管夷吾鲍叔牙摄政强齐国数十年,尊王攘夷,霸图华夏,但是最终呢?他的安天下之说,又如何?

    齐国四公族,高,国,卢,崔,各为王孙贤相之后,百年间就闹得齐国大乱,民不聊生,你觉得,齐人赞管仲,都是什么人在赞?”王诩笑着问道。

    朱家抿了抿唇“公族,外戚,氏族在赞。”

    “那管夷吾能赢得起这黎民赞?”王诩继续问道。

    “不能。”朱家深吸一口气,摇了摇头。

    “那你在考虑考虑我刚才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光宗耀祖?”王诩笑着问道。

    朱家这次沉默下来。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n留处。”王诩再次开口“孤竹国虽无财,但是地辟举,一年之耕恐多辟于中原十年之垦,先生觉得是什么?”

    “全赖大帝恩泽,取羡门之器予民,使民生,使民养。”朱家沉声回答,底气十足“铁锄,铁锹,铁犁头,畜环,乘镫,马蹄铁,这些都不是人间之能。”

    “这就是我们这些羡门人存在的意义。”王诩笑了笑“所以我说你们凡人对我们有成见,总以为我们是什么动则惊天地的怪物,燧人盗九天火,有巢遮风雨雪,女娲定规,伏羲做矩,这些羡门神人所作之事,才叫做安天下。”

    朱家舔了舔干涩的唇,越发的坐立不安起来。

    “但是燧人盗九天火,多少芸芸葬身火海?有巢建墙塔,又有多少众生倒在塔下?女娲的规矩又有几人篡改,伏羲的易学,又有几人修习?”王诩语气很轻,但是却如惊雷般在朱家耳边炸响。

    若是跟禺春讲这些,禺春只能听得出波澜壮阔的神话,但是在朱家耳中,王诩这些话,字字诛心不说,而且还带着强大的压迫力。

    “我们羡门中人尚不能保安天下,凡人又何必自讨苦吃?”王诩见朱家脸色已经变得清白,不再继续说下去,笑着摆摆手“人啊,能够安稳的活着,才是最大的光宗耀祖。”

    朱家听到这里,原本慌乱的眸子突然一凝,仰头笑道“那若是出了齐国四公那样的人物呢?”

    王诩深深的看了眼朱家,轻声道“墨翟当初想过这个问题,但是你们墨家后人没有继承下来。”

    朱家表情一滞,黯淡下来,却突然自嘲的笑着摇摇头“果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刍狗本身不是贬义词,只是有的人,想多了而已。”王诩意有所指的对朱家说道“胡思乱想,大多数时候,不会是一件好事儿。”

    朱家眨了眨眼,转头看向不远处再次开始接诊的卢艾“卢氏医门闻名诸国,可担国中岐伯之任,但是卢艾年纪尚有,心性怪异,而且并非表面这般无害,他最擅砭针之术,不但擅长医人,更擅长审讯。”

    王诩微微挑眉,抿了口茶。

    “晋痴为家父故人晋鄙之后。”朱家又看向更远处的晋痴“晋鄙并非家父所杀,是为了信陵君,为了魏国大义自裁而亡,若是大帝需要一个禁卫长,晋痴是个合格的人选,我从小看着他长大。”

    “公输矩呢?”王诩挑眉看了朱家。

    朱家抿了抿唇,摇摇头“盖华为人忠厚,可惜太过刻板,但是剑术一道,盖氏已经走在了所有七国剑客的前面,而且在贵族之风仪这方面,更是翘首。”

    “嗯,既然朱先生举荐,那就都应该是不错的人才。”王诩笑了笑。

    朱家起身对着王诩伏揖行礼,笑着说道“若是早些年遇见帝君,那么朱家必然会像李信一样,鞍前马后,但是可惜朱家年事已高。”

    自从在辽阳改口大帝之后,朱家又一次改口回帝君了。

    “你上次说你还不老。”王诩轻笑着打断。

    “以前常听家中一些儒生说,愿以十年之寿,聆听贤者一语,今天帝君教诲,足以让朱家一瞬耋耄。”朱家咧嘴笑道。

    王诩抬头看着朱家一如往常看不出端倪的坦荡笑容,摇摇头“虽然我不认可你,但是我也难以裁决你是错的,不过我希望,我今天话,能够让你在下次胡思乱想的时候,多一丝反思。”

    朱家眼角微僵,抿着唇作揖“臣遵旨。”

    朱家拿着王诩摁章的企划书离开了,带着那几名受过军杖的羽隹军校尉。

    王诩掀开桌子上绢布下压着的,上午公输矩造出来的纸,轻轻摇了摇头。

    说实话,王诩基本上有把握,把纸拿出来,就能够彻底扭转朱家已经有些偏执的人生。

    但是王诩还是犹豫了,因为他终究不是一个羡门高士,他只是一个试图逃离俗世,却在俗世中咎由的寻路人。

    他自己都不知道路在哪儿,自然也没有资格去给朱家指路。

    他只能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顺其自然。

    因为,这是王诩的虚伪之道。11


………………………………

第三百一十九章 你的问题不是笨,而是懒(求全订)

    第三百一十九章你的问题不是笨,而是懒求全订

    孤竹国关于体罚的规章并不算太多。

    尤其是相对比秦军那种严明苛责的军队规则。

    但是孤竹国的体罚,一旦施行,就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通常的军杖会采用军队中专门制作长矛的硬料木棍,这种木棍在打人的时候,不但十分疼痛,而且还有韧性,更加吃力。

    一般超过三十军棍,一个壮汉就要报废在床上躺着小半个月才能正常行动,重则甚至还会丢了性命。

    但是孤竹国的军杖,是用藤条或者阴干的芦苇编成的棍子,这种编制成的棍子虽然看着没什么力度,但是搭在皮肤上,可以轻易的刮破皮肤造成轻微皮开肉绽的感觉。

    但是只是看着伤重,其实只是皮外伤而已,但是这种皮外伤,从愈合,到结痂,至少需要半个月时间,而且结痂之后会奇痒无比,这种折磨,是比传统军杖更痛苦的折磨。

    羽隹军的几个校尉,十分硬气的接受了五十军杖后,后背皮开肉绽鲜血淋漓,却面不改色,临走的时候还傲气的冲着行刑的王室军轻蔑的扬了扬下巴。

    忽略了周围看热闹的人嘲弄的表情。

    等到朱家带他们往回走的时候,他们才感到后背火辣辣的灼痒感,而且还不能挠,加上骑马颠簸,赤着上身坐在马上坐立难安。

    一路上都很沉默的朱家注意到旁边的异样,转头看去,轻笑道“回去用盐泡水清洗下就没这么难受了。”

    郭囚等人脸色涨红,讪笑不语。

    “这军杖惩罚看似不伤筋动骨,但是确实奇痒难耐。”朱家笑着说道“相对比疼,还是这种不上不下的痒才能让你们这群小子长记性。”

    “当时受刑的时候,感觉王室军那群人像是给我们挠痒痒一样,没想到现在真的痒起来了,像是有蚂蚁在身上爬一般。”郭囚兜着身上的腱子肉笑道。

    朱家瞥了眼笑道“确实有蚁虫在你身上爬,军杖上应该涂了点蜜,你们怎么冲撞禺将军了。”

    闻言郭囚等惊,跳下马互相检查起来,果然在他们后背纵横交错的伤口上,有不少长着翅膀蚂蚁在乱爬,顿时一片叫骂声响起。

    “行了,忍一忍吧,死不了。”朱家微微皱眉“前面就是外营了,我让人给你们弄点盐水冲洗一下。”

    “这群该死的唔!”

    “啪!”

    一个年纪三十岁左右的羽隹校尉羞恼难堪下,刚要骂出口,就被朱家一鞭子抽在脸上,瞬间一道三寸长的伤口在他脸迸裂开来。

    朱家脸色冷冽,目光阴鸷的扫了眼他,没有说话,催马向前。

    被抽了一马鞭的校尉脑子还嗡嗡作响,根本没有反应过来,连脸上的疼痛都没感受到。

    等他回过神来,发现其他人都已经扔下他了,瞬间打了个冷战,脸色苍白哆嗦着骑上马追了上去。

    孤竹国虽然没有专业的木匠大师,但是可以说人人都是木工,只要有木头,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建造一座完整的军寨。

    半个月时间,昌县通往墨羽港的大陆上,已经建立起一座三米高两米宽,还在不断加筑的木城墙了,而且只要按照现在木城墙的构架,往里面添置砖石,就能够造出一座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