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岳飞的自瞄挂是石锤的。

    因为他要去太行山营寨下战书,需要进入营寨侦查,在岳飞离开的时候,居然被人认了出来。

    岳飞一把弹弓打的太行山的流匪节节败退,才算是从太行山营寨中安全撤退。

    真·百发百中,弹无虚发的弹弓,甚至射瞎了太行山营寇的大当家杨虎一只眼睛。

    赵桓放下军报,看到了渡口的三万河间军卒和八字军。

    不管是伏羲山的七十二寨,还是太行山的三十六洞,其实本质上,还有由流匪和溃散的禁军组成,这些禁军在当官兵的时候,手无缚鸡之力,一天走个二十里路,就会哭爹喊娘。

    可是当了流匪,那是真的一等一的凶残。

    这些流匪之所以为害一方,迟迟无法剿灭,因为地方的厢军战斗力更差。

    面对武装到了牙齿的河间军,这些流匪,其实就有点不够看了。

    当地百姓和义军对剿灭流匪极为配合,人和,也没有了。

    赵桓之所以定了秋天出发,冬天剿匪的战略计划,就是因为冬日里大雪封山,流匪无处可逃,方便聚而歼之。

    在失去了天时和人和,只剩下地利之后,其实面对训练有素的河间飞军,自然和土鸡瓦狗一样,一触即溃。

    飞军的损耗并不是很大,仅有一百三十多名军卒死亡,而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冬日山路难行,不慎滑落。

    还有三百多人受伤,而这些受伤的军卒们,多数都是冻伤。

    赵桓看到了绵延的军卒等待在渡口旁,还有只裹着棉服,甚至连一件甲胄都没有的八字军。

    八字军赵桓早有耳闻,由王彦所建。

    河北招抚司都统制王彦所部,孤军奋战,抵抗完颜宗望的攻打之后,所率八千人溃散。

    将八门之人,守在大城里闭门不出,被完颜宗望以跳蛙战术打到了磁州。

    什么是跳蛙战术?

    就是避开坚固的城池,避开重病防守的城池,从燕京一路南下,打下战略要点的几座城池之后,直逼汴京,进行斩首行动。

    斩首后,之前的坚城就真的变得孤立无援,殊死抵抗,也只是围而不攻,生生饿死城中百姓。

    完颜宗翰在太原城打了二百多天,那是没有办法,因为太原城的位置太过重要,而太原的守将王禀,守城并不是坚守不出。

    他曾经亲自率领军卒出城作战,阵斩了叛逃的义胜军节度使李嗣本,稳定了太原城的民心。

    完颜宗望在燕京城打了两个月多,才劝降了郭药师,完颜宗望无疑是一名大将,燕京被围,他就敏锐的感觉到了大宋的官军互相掣肘。

    进而一路南下,兵锋之快,短短三个月,就从燕京,推到了汴京。

    当然完颜宗望根本不知道自己这种绕开敌人坚城的行为,在后世美军手下,再次发光发热,连发明权都被夺了去。

    这种跳蛙战术唯一的问题,就是如果节节胜利还好说,若是稍有不慎,战事不顺或者失利,那军心不稳,粮草补给之类的问题,就会变得极为可怕。

    这也是完颜宗望看着汴京城无法攻下,大宋皇帝又是一个脑袋顶到了天上那种主战派,不得已撤军的理由。

    跳蛙战术被蒙古人执行的更加彻底,铁木真曾经派兵围困金国中都,派出大军在河北和山东等地肆意劫掠,满载而归。

    而王彦所属部众溃散以后,在太行山内,组织了抗金义卒,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大字,就成了赫赫有名的八字军。

    王彦在河北河东素有威望,建立义军之事,河东河北两路的义军风闻此事,纷纷投靠了王彦。

    如果不是赵桓派出了宗泽组织河北义军,岳飞也会投奔王彦。

    正常的历史线里,岳飞还和王彦发生一些龌龊。

    而这个龌龊之事,甚至差点要了岳飞的命。

    而后岳飞治鄂州的时候,王彦的八字军归南宋时,路过鄂州,岳飞设下宴席款待王彦,王彦却过门而不入。

    到绍兴五年,王彦被朝中的投降派秦桧等人解除了兵权,岳飞曾经上书赵构,让赵构留下王彦性命,才保住了王彦。

    但是王彦依旧被降职成为观察使,绍兴九年郁郁而终,享年五十。

    即使如此,王彦依旧没有和岳飞和解。

    岳飞在王彦手下时,自恃武功,屡屡主动出击,迎战金人,不慎引得金兵主力袭击了王彦的主力,王彦都差点死了。

    这两个上辈子自太行山分别之后,再没有和对方有过一句交流的抗金名将,就这样并排的站在了风雪里,有说有笑的讨论着什么。

    赵桓笑容满面的命车驾走到了两位将军面前,笑着问道:“两位在讨论什么?这么高兴。”

    “参见官家。”岳飞和王彦一个翻身下马,俯首说道。

    “臣和王都统在说,官家下诏书骂我们。”岳飞俯首说道。


………………………………

第四百三十三章 完颜晟病逝

    “哦?”赵桓笑着下了车,自己什么时候骂过大宋军卒?禁军那么废物,自己好像都没干过下诏书骂人的事。

    赵桓看着铺满山岗的军卒,有些担心。

    这些八字军的装备很差,几乎等于没有,和甲胄俱全的河间飞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宋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只能优先给边军分派,然后才是赵桓的天子亲军性质的河间飞军。

    八字军这些民间由结社而来的义军,赵桓并没有能力给他们武装到牙齿。

    “官家说金人逞凶,不就是在骂我大宋军卒无能吗?”岳飞笑着回答道。

    “之前的大宋禁军的确无能,他们甚至变成了**,最后成为了流匪中的中流砥柱,官家其实骂的对,官家不是说的现在的大宋军卒。”王彦搭了一句话,毕竟是第一次见面,虽然他久闻官家的仁善和大度,但是依旧有些小心翼翼。

    小心大宋官家过河拆桥,是大宋文臣武将们默认的生存法则。

    赵桓点了点头,八字军在金军退后,正式被赵桓收编。

    仿照河间军卒军训之法,让王彦带着训练,现在看精气神上也就稍弱于岳飞训练的河间军。

    王彦也是一个极擅长治军的人,上一辈子的他给金人的推进,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官家,八字军盼战已久,还请官家准许八字军随官家北上。太行山匪祸已平,待在太行山,只是凭白吃大宋的粮饷罢了。”王彦俯首请命。

    本来赵桓让八字军待在太行山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钳制已经颇具规模的流匪。

    现在流匪已经被灭了,再待在太行,变得没有意义。

    “先跟着到了燕京,再熟悉新的军马和器具,等到全副武装起来,再上战阵吧。”赵桓点了点头说道。

    这些汉子眼神中,充斥着渴望和期盼。

    赵桓明白他们在期盼着什么,建功立业耳!

    王彦俯首说道:“八字军,赤心报国、誓杀金贼!但凭官家定夺。”

    赵桓看到了王彦心中的不甘心,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他扶起来王彦说道:“朕知道八字军渴望战阵,一雪前耻。也知道大宋的军卒敢战,敢打。悍不畏死。”

    “但是朕舍不得他们死啊。”

    “你看看这穿着棉服能上战场吗?等朕调配了甲胄,再议上阵不迟。”

    赵桓这次去燕京指挥攻伐燕京之战,压根就没打算和金人硬碰硬的肉搏。

    他准备让大宋已经武装好了的永定军和河间军为主力,打碾压对面的富贵仗。

    用武器装备,砸死他们。

    他前往北地,更多的是一种军心的鼓舞,具体作战的谋略,赵桓身边缺少了一个像当初种师道一样的灵魂人物。

    但是自己手下这么多的大将,大可以弄个战略目标,让众将参详。

    “官家所言极是。”王彦说道。

    “那一天等不了多久的。”赵桓拍了拍王彦,可能王彦误会了自己。他并没有准备拖延太久。

    根据计省的统计,去年仅仅在大同和峰峰矿区这两地,兴建的煤钢联合坊,就给大宋的产铁量带来了飞速的整张。

    靖康元年,大宋新增产铁量已经达到了二十五万吨,环比增长了66%。

    之前大宋的产铁量稳定在了十万到十五万的样子,现在已经有了极大的增长。

    而且因为是官府兴办,赵桓手中可支配的铁料比以往年份多了太多。

    赵桓能够大气的给永定军配上同样的步人甲,实属不易。

    钢制盔甲已经在路上了,要不了一年的时间,永定军和河间飞军,就可以完成换装。

    王彦他们等不了太久了。

    “就是这板甲护具配件,生产量极为有限。着实让朕有些焦急,路过峰峰的时候,去矿区看一看。”赵桓无奈的摇头说道。

    “岳校尉将笼手拿来看看。”赵桓对着岳飞说道。

    板甲护具配件,是赵桓现在手头钢材产量低下的一种具体体现。不能武装全身,只能做点配件。

    岳飞卸掉了笼手,递给了赵桓。

    赵桓拿着笼手仔细端详了半天,连连叹气,这是赵桓为了怕岳飞出事,专门挑选的优质钢材打造出的笼手,但是已经有了极多的划痕。

    质量还是有些次了。

    这就是小报里传说依旧的金翅大鹏岳鹏举从风沙伸出去的金抓。

    显然还不够坚不可摧。

    赵桓瞄了一眼岳飞手上的老茧说道:“岳校尉辛苦了。”

    “臣之志也。”岳飞赶紧说道。他这手上的老茧,肯定不是为了邀功,他也没想到官家会看他的笼手。

    “金翅大鹏岳鹏举啊,希望你真的成为我大宋的金翅大鹏。”赵桓对岳飞寄予厚望,岳飞回馈了更多。

    相比较去年相见的时候的岳飞,现在的他,身上多了一股睥睨的气势,这是为帅的潜质,岳飞正在从一个悍将,向着一个帅才转变。

    这是好事。

    “渡河!”赵英大声的喊道,赵桓踏上了等在渡口的平底船,看着黄河,脸上露出笑容。

    自己登基不说别的功绩,至少这黄河的堤坝是稳固住了,也算是大功一件。

    没有决堤的黄河,温顺了很多。

    赵桓看着蜿蜒的黄河弯弯曲曲的向着远方伸去,匍匐在华东平原的大地上,这条母亲河,暴躁起来,着实有些可怕。

    黄河的水面上有无数的挖沙船在不断的清理着河床下的淤泥,堆叠到堤坝之下,让堤坝变得更加稳固。

    当然越往下游,这河水之下,就不是淤泥,而是砂土了。

    赵桓的船舶在不断的行进着,划开了阵阵昏黄色的水波。

    一路走过,赵桓看到了河北路上的田地上吐出的嫩芽,看到了田间劳作的农夫和送饭到田间地头的农妇,还有一个个孩童奔跑在田垄之上,伴随着父母的喝骂声。

    一路走过,伴随着鸟语花香,赵桓踩着冬天的尾巴,向着燕京行去。

    相比较关内的娘语花香,关外的辽东郡就显出了大自然的冷酷。

    会宁府依旧被大雪封着,黄龙府中之前辽国建立的行宫内,完颜晟已经病入膏肓。

    但是他的周围连一个侍女都没有,甚至整个粗狂的大殿,都没有一个其他的人影。

    赵桓没有浇筑赵佶艮岳宫的宫门,完颜宗望回到黄龙府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完颜晟的宫门给浇筑上了。

    病在看,饭在吃。

    但是完颜家的太祖系的十几个皇子,太宗系的十几个皇子,都在冷漠的看着他的老迈和死去。

    完颜宗望在等着完颜亶继位,让皇帝的世系再次回到太祖一系,重新拿回金太祖一系的皇位,自然不愿意完颜晟继续坐在御上发号施令。

    完颜晟的儿子们,也在抱怨他们的父亲,没有把皇位留在自己一系,他们同样选择了冷眼旁观。

    两家对立的情况下,朝政停摆,成了必然,朝堂站队成了最大的事,

    这就导致了宇文虚中发到金国皇城司的札子,如同石沉大海了一般。

    启动皇城司的后手,杀死完颜晟的计划胎死腹中。

    不过也没关系。

    毕竟完颜家的人,做的更狠,更绝。

    赵桓总是用一种后世人或者宋人的角度,去度量金人的礼义廉耻,显然是一件错误的认知。

    他毕竟没有来过金国,不太明白金人的做事逻辑,唯一见过的两个金人,一个襁褓中的完颜斜保,一个宇文虚中的弟子,完颜宗干,还改了汉名。

    “水!我要水!人呢?都死到哪里去了!”完颜晟虚弱的在宫殿的榻上喊着。

    这个在完颜阿骨打四处征战时,小心处理国政,保证完颜阿骨打没有后顾之忧,理事周全的金国皇帝,失去了他的一切。

    他能弄出兄终弟及的戏码,顺利登基,并且完成对金人的实质性统治,和他本人的功勋有极大的关系。

    可惜的是,过去的荣耀,现在只能保他能够自己死去。

    没人理会他的喊声,宫殿外剑拔弩张的对峙着,等待着完颜晟的死去。

    完颜晟现在有些后悔,自己不应把完颜宗干撵出黄龙府。

    毕竟完颜宗干在的时候,作为主事人的完颜宗干依旧对他极为尊敬,他还是实质上的皇帝。

    但是,现在一切都晚了。

    几个月的时间,他的病情极速恶化,他高估了自己的身体情况,也高估了金国宗亲的无耻。

    低估了完颜宗干在朝中的作用。

    他努力的坐起身子,撩开了身上的被子,匍匐着向着桌子爬去。

    用尽了全力的他,终于爬到了桌角,坐在了凳子上。

    桌上的瓷壶里,并没有水。

    “悔不该呀!悔不该呀!”

    完颜晟绝望的无力的怒吼着,喊着喊着,失去了全身的力气,噗通一声,摔倒在了地上。

    没有人听到他的喊声,也没人知道完颜晟到底是在后悔不应该大举伐宋,还是在后悔不该撵完颜宗干出城。

    或许,都有吧。

    完颜宗望坐在撵上,歪着头看着对面完颜宗磐,笑着对身边亲从说道:“他太蠢了。”

    完颜宗磐气急,抽出了身边的配剑,指着完颜宗望气不打一出来。

    “哟,哟,哟,小长虫,还生气了。哈哈哈!这是太宗皇帝亲笔传位诏书,可惜,不是给你。”完颜宗望拿着诏书,摇头说道。


………………………………

第四百三十四章 历史总是有很多的巧合

    “完颜晟死了,东帅。”一个亲从在完颜宗望耳边说道。

    完颜宗望有些不敢置信的看着亲从,说道:“你再说一遍?!”

    “完颜晟死了。”亲从极为肯定的说道,这个亲从一直趴在宫墙上看着完颜晟的动作。

    瓷壶里没有水,完颜晟最后倒在了凳子上,直挺挺的,没有了动静。

    他进去看过了,完颜晟凉了。

    “哈哈哈哈!苍天助我!”完颜宗望大笑的声音戛然而止。

    他知道自己不应该如此狷狂,变脸比翻书还快的他,迅速变成了另外一个模样,悲苦的对着完颜宗磐说道:“先帝崩,群龙能无首,迎完颜亶登基是头等大事,处理先帝遗骸之事,就交给你了。”

    完颜宗望没空搭理完颜宗磐有何说辞的意思,他带着人火速的冲向了前往了胙王府。

    完颜老二是韩世忠给完颜宗望起的外号,金人都称呼其为二太子,故此得名。

    但是真正的完颜老二,其实是完颜宗峻。

    是完颜阿骨打的嫡子中最长的人。

    可惜的是完颜宗峻在攻辽之战中负伤极重,一直拖着伤,自然不适合登基。

    完颜亶是完颜宗峻的嫡长子,今年刚刚七岁,他懵懂的看着喜欲狂,冲进院门的完颜宗望问道:“二叔,你怎么了?”

    “亶儿啊,你要登基了!完颜晟死了!”完颜宗望抱起了孩子,向着行宫走去。

    完颜宗望一遍走一遍说道:“大宋也有个亶儿,是现在大宋的皇帝,后来改的名字,改成了赵桓,他干得不错!你也要好好干啊!”

    “皇爷爷死了吗?”完颜亶问道。

    他脸上带着悲苦,完颜晟对他很好,常常带着他打猎,还有他大伯完颜宗干常常带着他在雪地里打狍子。

    大伯被赶出去的时候,完颜亶亲眼看着的,他想不明白,平日里见面嬉笑的宗亲们,为何会变得那么面目可憎。

    他怯懦的随着完颜宗望来到了行宫,穿上了冕服,跪拜了金太庙,奉香成为了金国的皇帝。

    他多了一个皇后,是一个比他大了十多岁的女人,来自裴满氏婆卢火部人。

    他多了一个父皇,新皇登基,自然要追上尊,完颜宗望做主,追封了他的父亲,完颜宗峻。

    给他父亲上的谥号,曰景宣皇帝,追的庙号,曰徽宗。

    他对自己的父亲全无印象,他父亲走的时候,他才刚刚三岁,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一个躺在床上不停的哀嚎,喜欢摔东西的父亲。

    他不是很喜欢这个追封,因为他的汉学老师韩昉,跟他讲过宋国宋英宗,追封皇考之事,弄出了一轮朝堂党争,争的国政混乱。

    他认为那样不对,但是最疼他的完颜宗干离开了皇城,很喜欢逗他的皇爷爷完颜晟也死了。

    他不知道和谁说,他紧张局促的坐在龙椅上,坐在了皇位上,现在的自己,就是金国的皇帝了吗?

    他不自觉的抓紧了大自己十多岁的媳妇,牢牢的抓住。

    他唯一做的决定,就是释放了诬告自己老师,韩昉的一名家奴。

    那名家奴居然诬告韩昉是宋国的察子。

    皇宫内的喧嚣、喜庆和黄龙府的坊间形成了显明的对比。

    黄龙府的合扎军们,正在城墙上,不断的射出弓弩,驱逐着想要金城的流民。

    若是射中一人,自然引得哈哈大笑。

    这些流民都是奚人、契丹人和汉人。

    他们衣衫褴褛的祈求着金国的合扎军能够打开城门。

    去年的大雪比往年都要大很多,雪化的时间,也往后延了,无数的牲畜活活冻死,那已经是他们唯一的货物了,他们没有等来春天,反而等待了狂风。

    最后的财货被冻死之后,奚人、契丹人和汉人终于开始了迁徙,而他们的贵族老爷,金人们,却没有这个顾虑,他们住在厚厚的帐篷里,甚至他们的牲口圈都有毛毡裹着。

    金人家中屯着足够整个屯吃的粮食,可是他们就是放了无数的恶犬守着粮仓,丝毫没有放粮的迹象。

    要说粮食,还是汉儿手里的粮食最多。

    可惜这个冬天有点长,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天气的严苛,还有金人不断的横征暴敛。

    当他们拖家带口离开了自己的居住地,向南迁徙的时候,首先想到了前往金国的都城黄龙府。

    可惜的是黄龙府的守军,并没有救济他们的意思。

    奚人、契丹人、汉人组成的迁徙队伍只好继续向南走,至于走到哪里,他们已经完全没有了目标。

    不仅仅是整个会宁以北的黑土地上的百姓开始了迁徙,连辽阳本溪一代的奚人、契丹人、汉人也没有了活路。

    为什么不反抗呢?因为他们连一把菜刀都没有,那什么跟大全装的金人斗呢?

    金人的统治是极为血腥的,他们的胃口是绝对不会被填满的,尤其是失去了来自上层的统治之后,他们暴露出了最残忍的一幕,肆意劫掠自己的国民。

    “啐!一群低贱的杂种,还想进城?他们走了倒也好,听说今年大宋江南的商旅将会大肆收购羊毛,这些人就想着种地,种地那几口粮食,哪里有卖货赚的多呢?”黄龙府的合扎军卒,恶狠狠的啐了一口。

    失去了完颜宗干的金人勋贵,再也听不到有人跟他们讲什么民以食为天的大道理。

    那声音满聒噪的,按着圣人的方式活着,太不痛快了。

    韩昉是个辽国汉人,是燕京人,先祖仕辽,累世通显。

    他也在天庆二年,在天祚帝耶律延禧手下考了个状元,累迁少府少卿,耶律延禧被抓了以后,他就跟着耶律延禧来到了黄龙府。

    现在任金国的礼部尚书,完颜宗干在的时候,他和完颜宗干私交甚好。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燕京的汉儿贵族,属于南人南治,北人北治的成果,当然这是明面上的身份。

    背地里,他是宇文虚中招纳的汉儿察子之一。

    他早就收到了宇文虚中的信件,可是他知道,放任金国皇帝在行宫里吊命,激化矛盾,更为妥当。

    大宋联合金国夹攻辽国之际,韩昉作为辽国使节拜会宋军统帅童贯,恳请宋朝念及两国一百一十九年睦邻友好的邦交,停止进兵,辽国愿降为宋朝臣属,永为屏藩。

    这是耶律延禧最诚恳的祈降诏书,被童贯拒绝了。

    韩昉在账外大骂:“辽宋两国,和好百年。盟约誓书,字字俱在。尔能欺国,不能欺天!”

    韩昉作为辽国贵族,自然要尽忠,随着耶律大石打的童贯落荒而逃。

    有时候,忠诚这两个字就很奇怪,等到耶律延禧投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