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振兴攻略-第1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就给某一道诏书!”魏承恩突然爆喝的说道。
魏承恩突然一把扑了过来,凶神恶煞的抓着王楷的衣领,高声喝道:“给我行诏!我来管!”
魏承恩见过如此慌张的皇帝或者说是君主,那就是赵佶。
他清楚的记得当时整个汴京城有多么的绝望。
他们寄希望的天子,行禅让诏书,匆匆南幸的时候,汴京城的百姓的眼神中充斥的是冰冷。
如果不是现在的大宋官家梗着脖子,硬是顶着所有朝臣的压力,将文臣排出决策圈外,现在的大宋,还指不定是什么样的人间炼狱!
他当时只是一个小黄门,没办法面前赵佶。
但是现在他是大宋天使,这等废物在自己的面前,他忽然压制不住自己的怒气,抓着王楷大声的宣泄这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愤怒。
王楷在魏承恩凶狠的眼神中,败下阵来,嘟嘟囔囔的拿了一份官员任命的诏书,戳了个印章,说道:“你自己想当什么官当什么官,自己填吧!”
“一帮泥腿子,再生就是了。”
王楷甩了甩袖子走了。
魏承恩哭笑不得的看着手中的札子,自己喊的倒是痛快了,把王楷当着赵佶骂了一顿。
可是骂完,突然一个巨大的烫手山芋,砸在了自己的身上。
这算是什么事?
他想了想,站在宫殿里,左思右想,填上了个总督两个字。
提督,是提督军务总兵官,通常指的是掌管督察一路的监军的官名。
现在大宋还没有吞下高丽的能力,但是又需要高丽人顶住金人的压力,逼迫金人彻底回到辽东郡。
这个事,再难办。
也得把它给办了!
“持这份诏书,传令下去!开京全部愿为国赴死之军卒,皆可留下开京!等待调遣。传令诸将议事!”魏承恩颤抖的对着宦官说道。
这要是被大宋汴京的官家知道自己干了这种事,是要被杀头的啊!自己居然临时做了高立国的提督!
他来就是为了吓吓高丽王。
可是这事,怎么就向着不可知的方向,发展起来了?
………………………………
第四百八十一章 谁赞成?谁反对!
魏承恩用最快的速度梳理了一遍高丽国的朝政。
发现这个国家破破烂烂还不如是当初的大宋……
这个国度虽然表面上,仿照了唐朝建立三部六省,仿照宋朝建立三司和枢密院,但是都是空荡荡的架子。
事实上,高丽国本身还是门阀豪族政治。
虽然魏承恩误会了王楷的冕旒佩戴的本意。
但是高丽国的国政,学中原王朝三部六省,真的学的四不像。
在高丽王氏的经营下,他们不断的向着门阀豪族妥协,出让着国家的权力。
涖职治事,尚沿夷风,往往形具而实不应的表面朝堂。
比如这邢狱一事,奉行三不斩原则。
第一不斩王族,天大的罪过最多是斥责。
第二不斩贵族,天大的罪过最多是笞刑。
第三不斩军头,天大的罪过最多是流放。
禁网不张,缓刑数赦,就是目前高丽国内的现状。
若是仅仅如此的话,魏承恩作为高丽提督还没那么头疼。
大不了把权力分给军头,把他们送到安州送死就是了。
但是问题就出在了高丽国的管理问题上。
高丽国有两个人物把握朝政。
一个是式目都监使金富轼,担任高丽宰执,此人是新罗王族后人,在高丽的能量很大。
一个是都兵马使兼中书院使(同枢密院职责)李子渊,那个搞叛乱的李资谦的嫡长孙,兼任杨广道汉阳留守。
“现在金兵南下,你们居然还在不停的撺掇高丽国王称帝建元!是怕我们高丽亡的还不够快吗?”金富轼愤怒的指着一个和尚高声喝问道。
这个和尚名为妙清,长相乖张,在王楷的外祖父倒台之后,妙清就因为阴阳秘术,备受恩宠,被封官为三重大统知漏刻院事,赐下紫色袈裟。
“称帝建元乃是天命所归!振声赫于天下!激奋民心于旷野!为何不可?大有可为!”妙清打了个印,一脸严肃的说道。
一个年轻人一脸嘲讽的说道:“真是妖言惑众一派胡言!你们这些人就不怕遭天谴吗!此时此刻,金兵大军压境,已经打到了安州,安州城破,三日至开京!”
“你们准备让我王,带着冕旒被金人杀死?是不是那样死的更好看点?!”
此人名字叫金福辙,和金富轼是亲兄弟,同朝为官。
和大宋的苏轼苏辙一样。
高丽国的金富轼也是个文学大家,但是为官的能力,其实非常稀松平常。
金福辙不善文臣,但是言谈极为犀利,擅长在朝会里喷人,战斗力强。
他们的名字魏承恩倒是听说过。
大宋太上皇在位的时候,曾经派出使者徐兢出使高丽。
就曾经将这两个有趣的人名带回大宋。
他们名字是他们的父亲,金觐仰慕苏轼和苏辙才取的名字。
魏承恩皱着眉头看着高丽国这群家伙吵吵,就气不打一处来,金兵铁蹄马上就要打到家门口了。
这个场景,他好像似曾相识。
似乎就是官家当初面对的局面,官家当时做了什么?
好像是讲了一个故事?
不过魏承恩没有讲故事的想法,他一个宋人,临时负责调度而已。
事实上,王楷这个高丽王,当的虽然不是名存实亡,但是也差不多。
王楷做事,一向是等到吵架吵完,利益分配均等,做个人形图章罢了。
“行了,少吵点架吧。再吵吵下去,金人就进来了。”魏承恩用力的拍了拍桌子,总算让整个朝堂安定了下来。
“金富轼你负责粮草,李子渊你负责军事调度,在安州抗住三个月的进攻,金人自退。你们可明白?若是抵抗不住金人的兵锋,那高丽就没了。”魏承恩说的声音异常的平静。
整个大殿非常安静,掉根针都能听到。
国破人亡之时,无一人应承。
“粮草没问题。”金富轼咬了咬牙说道。
他是新罗王族,手里控制的地方也还稍微富硕点,提供粮草还可以。
“我不去。”李子渊摇头,冷笑道:“谁爱去谁去,反正我不去。安州城高两丈半,土城一个,围不过十里,谁去谁就是送死!”
“你当真不去?”魏承恩微笑着看着李子渊问道。
“不去!”李子渊拂袖而去,一边走,一边骂骂咧咧的走到了门口,口中皆是粗鄙之语。
“蹭!”
一声刀刃出鞘的声音,剑鸣在殿外,惨叫声传来,李子渊的脑袋滚进来殿内。
“魏押班,人,应该死了。”门外的亲从官闷声闷气的说道。
魏承恩点了点头,说道:“那现在金富轼你负责粮草,金福辙你领李子渊之官制,全面接纳京畿守军,前往安州守城。”
“我的话说完了,你们谁赞成?谁反对!”
魏承恩看着台下的众多高丽官员,冷冰冰的问道,大有一言不合,就杀的血流成河的架势。
“臣等没有异议。”
魏承恩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那就各做各的事,灭国之危,你看看你们这帮人的样子,实在是,不成体统!”
“金富轼和金金福辙留下,其他人退下吧。”
魏承恩眼珠子一转,想起了当初赵桓应对朝臣的时候的操作,从御上座椅旁的木凳站了起来。
他即使远在高丽,也丝毫不敢僭越,没坐那把代表皇权的凳子。
这要是传回国内,他还回不回去了?
他走下御下,走到了金富轼和金福辙的旁边,语重心长的说道:“哎,金宰执,并非我仗着大宋国威在高丽作威作福。”
“实在是这金兵就在安州城下,这朝堂吵成一锅粥,不得不如此,还请金宰执见谅。”
“某晓得厉害。再说天使手持高丽王提督诏书,有大义之名。”金富轼叹气的说道。
今天妙清又提起了高丽称帝建元的事,让金富轼脾气有些暴躁,所以才在朝堂吵了起来。
“如果不以雷霆手段震慑宵小,让高立国上下一心,如何能抵挡金国兵锋?所以,不得不如此,还请金宰执,安抚众多官员,让其各司其职,努力维持风雨飘摇之危局。”魏承恩依旧语气沉重的说道。
“我会去劝慰他们的。提督放心。”金富轼点头说道。
金福辙也是连连点头,这高丽的朝堂,烂了。
魏承恩对着金福辙说道:“金都使,你可有信心挡住金人三月兵锋?某保证大宋军卒会将整个金人辽东郡防线撕个稀巴烂,然后威逼完颜宗望退兵。”
金福辙仔细思虑了一下,说道:“金人兵甲太过锋利,恐有不妥。”
魏承恩想了想说道:“若是事不可为,就退到开京,怎么说也是个围二十里的砖石城,绝对够用了。”
“不过如果不丢安州,清川江之鸭绿江之间的失地还有收复的可能,若是丢了安州,那再无收复之可能。还会随意的被金人踏马而来,日夜活在惶恐当中。”
“你可知利害关系?能守则一步不退!”
魏承恩忽然想到了王禀守太原之事。
他将王禀守太原城的事和金福辙说了一遍。
两兄弟听到王禀守太原,十里土城,三千甲兵,守住了完颜宗翰五万大军数万辅军二百多天的时候,目瞪口呆!
那是人能做的到的事吗?
魏承恩非常沉重的对着金福辙说道:“安州之危,如同大宋太原之危!清川江到鸭绿江之领土,等同于大宋燕云路的重要。万不可掉以轻心。”
魏承恩盯着金福辙用力的说道:“大…嘶…呸…”
“高丽之安危!系于卿一身!莫让高丽王失望!”
魏承恩演技不是特别好,宇文虚中并没有培训过他,台词差点念错了。
如果不是为了不让金人跑到高丽山城里苟延残喘,他魏承恩才懒得管高丽的事。
“某明白!定当不辱使命!”金福辙本来听到王禀的事,就已经有些亢奋,再听到高丽国安危系于己身,已经激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若战事结束,不知大宋皇帝能不能派出官员和天兵驻扎?”
“高丽国内山头林立,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还请大宋官家怜悯啊。”金富轼小声的在魏承恩身边问道。
“此事从长计议,从长计议。”魏承恩打了个机锋,笑着说道。
金富轼和金福辙的父亲仰望汉学,是高丽典型的华风派,尊儒事中原王朝为首务。
妙清这类的在高丽国内被称为花郎徒。谋求称帝建元,建立帝国而不是王国。
显然,在金国和宋国两个强国面前,高丽国瑟瑟发抖,妙清这类的花郎徒,反而让高丽国的路走的有些窄了。
早日认了大宋做宗主国,现在大宋天兵都已经到安州了。
………………………………
第四百八十二章 又一份臣构言?!
这糟糕的高丽门阀统治模式,让魏承恩各项想要仿照宋朝的操作,全部付诸东流。
他倒是想要解开百姓们的枷锁,释放出足够强大的战斗力,但是显然高丽国的贵族们,一定会阻止自己。
最后魏承恩选择和贵族们妥协,先把金人抗住再说。
高丽国的百姓带着枷锁前行,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但是魏承恩在大殿上斩杀李子渊的行为,依旧给高丽国带来了一些变化,至少朝堂的狗斗因为李家彻底的失败而告一段落。
金福辙带着开京两万的军卒向着安州赶去,而金富轼也用一大堆忽悠人的话,忽悠了整个高丽国的高层,开始组织百姓运送粮草到前线。
安州的守军只有五千人左右,本来他们打算稍微抵抗一下就选择投降。
毕竟唐来的时候,安州守军就投降了。
辽来的时候,安州守军也投降了。
金来的时候,安州守军也觉得自己投降,其实也没什么。
当然适当的抵抗,又利于展现自己本身的价值,提高投降后的身份和地位。
但是安州守军随着越来越多的民夫带着粮草赶到安州,心态发生了些变化。
等待金福辙带着两万开京守军来到安州,无数百姓搭建起串楼的时候,安州守军的心态终于从投降变成了试着抵抗一下?
这一试,就试了半个多月,他们发现金人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攻下安州。
这让他们放下了些心。
岳飞带着河间飞军两万正军三万辅军,韩世忠带着一万永定军和两万山海军,共计八万人,陈兵于乌沙堡附近。
而杨忻中带着三万永兴军和岳飞、韩世忠汇合之后,金人西侧的十万“精锐”就退回了乌沙堡。
“岳将军,这是不是太过危险了一些?”杨忻中看着岳飞的计划,不太确信的问道。
韩世忠却对岳飞的战略极为赞成。
他在山海关驻扎着一年,并没有发现金人有什么压倒性的优势,岳飞这一招黑虎掏心的谋略,韩世忠觉得可行。
而孙翊看着岳飞的战略计划,一万个赞同,岳飞打仗跟他过于合拍。
黑虎掏心,直取辽阳。
乌沙堡,临潢府,坤仪州都统统不打,直接冲向辽阳府!
完颜宗翰、完颜宗望、完颜亶所在的东朝都元帅府。
岳飞在堪舆图上,用一根指挥棒,在堪舆图上点了两下问道:“东朝的主力可以确定,已经直扑高丽,现在西线防线守军绝对的空虚。”
“而西朝已经被王彦拖在了黑土区的会宁府。”
“虽然不知道进展如何,但是从没有任何的情报显示,西朝有大规模调动兵力的征兆。”
“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不知道各位认为辽阳府,有多少人守城呢?”岳飞问道。
“我提议绕开临潢府,直奔辽阳城。这是给官家的札子,你们同意就签上自己的名字。”
一本札子仍在了桌子上,而韩世忠却用最快的速度,把岳飞札子塞进了自己的袖子了。
“用我这本。”韩世忠终于又掏出来一本新的。
这次签好名的札子上,岳飞不再是第一个,而是韩世忠。
“若是此战败了,由我全权负责。”韩世忠脸上依旧挂着那副欠打的痞笑,但是整个中军大帐意外的沉默着。
韩世忠笑道:“岳将军你前几天刚过完二十四岁的生辰吧。我痴长你十几岁,就由我牵头给官家递札子吧。”
“你这个韩泼五!仗着自己年龄大,想要争……”孙翊的话说了半截,被岳飞粗暴的打断了。
“闭嘴!”岳飞愤怒的声音在中军大帐里骤然响起,孙翊从没有见过如此模样的岳飞。
怒发冲冠!
孙翊喃喃了几下,整个人忽然愣在了原地。
他忽然想到当初王禀命令他回到云中路的模样,当时王禀没有给孙翊解释他为何如此行事。
这么久了,也没有人给他解释,他一直活在自己不能随王禀建功立业的懊恼中。
现在韩世忠这个类似抢功的行为,让孙翊有些发愣,他终于回想起了王禀那副决绝的模样。
和现在的韩世忠如出一辙的坚定。
似乎并不是他想的那样,种师中、王禀、韩世忠似乎并非争功?
“签字吧。”岳飞在札子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杨忻中摇了摇头,孙翊年级太小了,谁对他好到现在都没发觉。
杨忻中也同意岳飞的意见,所以将自己的名字签上。
西侧方向上,首先要统一意见,才能给官家提意见。
孙翊想签字,结果札子被岳飞拿了回去。
岳飞对孙翊不是很满意。
虽然他在太原城千里袭击了云中路的百万马场,给完颜宗翰弄了个不小的麻烦。
但是此人在回京的时候,居然面对官家的诏命,不奉诏觐见,而是选择了自己离开河东路,打金人去了。
虽然之后,在云中路的大同府大战中,此人也斩首甚多,甚至逼迫这完颜宗翰撤退坤仪州。
但岳飞始终认为孙翊不奉召觐见的事应该重罚!官家那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在岳飞看来惩戒有些轻了。
西侧军的札子、高丽国的札子、汴京的札子,都是同时到了赵桓案前。
西侧军中军大帐商议军政时候,发生的事,让赵桓哭笑不得。
你韩世忠也就才三十七八岁,正值壮年,怎么和王禀种师中一样,玩起了保护年轻将领的把戏?
而且最后韩世忠也没有保护岳飞,因为这个札子上,只有岳飞一个人的名字。
那份中帐大营商量出来的札子,被岳飞自己收了。
岳飞重新写了一份送到了燕京。
不过赵桓看着札子,替孙翊感到难受。
岳飞在心里,给孙翊贴了个不忠标签。
这俩人算是第一次见面,岳飞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
这孙翊,路走窄了啊。
赵桓可以给孙翊犯错的机会,如果岳飞不在札子里,提到这茬,他早就忘了当初孙翊挂自己面子的事。
多大点事?有振兴大宋重要吗?
显然没有。
但是岳飞显然记得这事,并且现在耿耿于怀。
其实赵桓并不在意孙翊到底是否忠于自己,他只要忠于百姓和国家,这就够了。
古代的忠的定义和后世忠的定义略微有点不同,但是在这个有皇帝的年代,赵桓这个身份,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百姓和国家。
这种问题,赵桓也不好说什么。
军功爵体系下,孙翊勇于作战,只能靠他自己冒头了。
岳飞黑虎掏心的战略被赵桓朱批,岳飞的谋略已经渐渐的超过了他本身的年龄。
赵桓还派了个一道札子,让王禀从山海关出击,牵制完颜宗望的吸引力。
等到金人为大宋会从东侧进攻的时候,岳飞率十一万人直扑辽阳府!
虚虚实实的进攻,藏在衣服里的重拳,这一击,最少要让金国伤筋断骨!
第二份札子,是高丽国的札子,应该说是两份札子。
第一份是魏承恩将高丽国内诸事,告诉了赵桓。
赵桓准备自己朱批一个高丽提督的名头给魏承恩!
不管是将军、军卒、百姓、文武百官做事都有些不够大胆啊!
海外提督的先河啊!
这事不管怎样,都要给他坐实了!
以后就是祖训了!
魏承恩还是略微有点胆小了。
你魏承恩在高丽国那么大的官威,殿斩李文渊!震慑臣工!构建防线!都不敢自称提督。
那后世那群手下一条驱逐舰的提督们,怎么好意思自称呢?
自己直接给他魏承恩正统提督之名,至于有没有用,还是要看魏承恩自己了。
而第二份札子,让赵桓内心极为的厌恶。
是高丽王,王楷的札子,这个札子的抬头,赵桓见过一次,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个札子,所有的大宋百姓见过一次。
这个札子,所有的金人也见过一次。
【臣构言,今日来画疆。】
高丽王王楷写的。
………………………………
第四百八十三章 阴影里的毒蛇
赵桓真的是强顶着恶心把高丽王的札子看完,才喘着粗气喝了一口酸梅汤,平复了下心情。
实在是当初臣构的事,弄得他太恶心了!
恶心到现在赵桓一看到这三个字,就心态有些爆炸。
不过做皇帝,处理国政显然不能这么暴躁。
高丽王,王楷写这份札子并没有什么恶心人的意图在内。
王楷,高丽国第十七任国王,字仁表,原名构。
他是在接过他父亲的王位之后,改的名字,平日里自称构。
所以,高丽王这本札子,压根不是在恶心赵桓,而是将当初签下的国书,以书面上表的行为,向大宋俯首称臣。
但是臣构言这三个字,依旧把赵桓气的不轻。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赵桓得知王楷的本名的时候,居然觉得他的逃跑行径,有了那几分合理性。
赵桓气喘如牛,比和朱琏一起锻炼身体,还要喘。
赵构这个东西有多恶心?臣构言这三个字,就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最后没有把赵构五马分尸,也是顾忌赵家宗亲的脸面!
赵桓想了很久,才给高丽王回了封书信。
追本溯源的将中原王朝和高丽王的历史关系进行了明确。
自古以来,一衣带水的友好关系再次得到了重申。
当然,一衣带水这个词,稍微有点见识的读书人,都知道这压根就不是个好词。
这个词是隋文帝杨坚在统一寰宇的路上,攻打陈国的时候,说的这句话。
【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一衣带水的本意是,形容两国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仍像隔一衣带,极其相近。大有一言不合就开片的味道。
而且赵桓委婉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