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原理简单,可是操作起来,实在是太难了。

    不过他也觉得没多大的困难,因为他手下的军器监仅在汴京城里有近五千人的匠作,把任务分派下去,不用多久,官家这个想法,就会变成现实。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官家这个思路还是蛮好的,如果能够把猛火油射出去,那城战防守就会更容易一些,要不试试投石机?竹筒箭不太好弄,但是陶罐投石机可能性的很大!

    李纲越想越觉得可以。

    仿照刚才的燃烧瓷瓶,用陶罐装满猛火油,扔到敌阵之中,岂不是更方便?

    有了思路的李纲附身说道:“臣知道了,这就回去安排。”

    李纲走了。

    赵桓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这个脑洞恐怕要加重军器监的工作量了,以后可不能乱开脑洞。

    这玩意儿没有历史实践,别说可靠性了,是不是可以实现都是问题,浪费人力物力,不靠谱的很。

    不过他更生气的是那群文臣,一天天人五人六,没事就在甜水巷这种烟花之地逗留,做事的人每天熬夜,都熬成了熊猫眼,这不公平。

    “沈从!来!”赵桓决定彻底查一下这帮大臣的家底!

    “陛下,有何吩咐?”沈从是看到了猛火油瓶爆燃的一幕,不说这个策论是否能够实现,就是陛下亲自参与到武备研发这种事上来说,就殊为不易。

    君子远庖丁,那皇帝呢?

    “上次斩吴敏,李擢的家财,已经统计出来了。现钱共计四千三百余万贯。豪宅良田的目录都在这里。京畿路耕地仅三十万倾,两人就占了一万多顷,陛下。”沈从看赵桓折腾完了,就掏出了准备好的札子递了上去。

    真是国贼啊!

    赵桓拿起了札子,发现是两份,第一份是李擢和吴敏的家财,密密麻麻的看着赵桓头皮发麻。

    另外一份札子是关于抚恤阵亡士兵的札子,赵桓看了两眼,就知道这个已经札子怕不是沈从写的。

    沈从读过书,但是行文上,哪里有多年的老油条种师道、白时中之流的强?

    从第一眼看过去,这就是种师道口述,沈从抄录的。

    方案没问题,还和户部挂了钩,保证抚恤到个人,还没有多少空饷的余地。

    不过天下这制度,哪里有尽善尽美的?

    所有的制度,都是慢慢完善的,有了贪腐,再修补制度,赵桓看着可行,就批了准。

    “沈从,朕问你,你和这种少保颇有渊源?”赵桓终于问出了这个问题。

    他心里有疙瘩啊!杀赵楷的时候,沈从居然先出的城和种师道商量,而不是回宫向自己禀报!

    虽然当时自己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没得挑。

    可不代表他没记住这件事!

    沈从一愣,这新帝果然还是姓赵啊,心眼的确小了些,自己确实与种少保走的近了些,引起了新帝的不满。

    “种少保是臣的义父。只因父子二人同朝为官,多有不便,义父不让臣宣扬。”沈从说的很轻松。

    赵桓如坠冰窟!

    大宋的养子,那就是亲爹!

    他一直信赖种师道,完全是因为种师道无后,以为他一心为国为民。

    没成想,这养子就在自己的身边!

    乖乖!这要是哪天把自己安排了,岂不是没地方哭去?

    自己这张嘴,怎么就没管住呢?
………………………………

第四十八章 一个普通人的解决方案

    沈从看着一脸讶异的赵桓,知道自己会错意了。

    他以为新帝早就知道了自己和种师道的关系,毕竟不是什么秘密。

    没想到赵桓却一直不知道这件事,他知道自己怕是答错了。

    这赵氏皇帝除了爱人妻这一点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小心眼,而且是极度的小心眼。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被种少保收养。陛下。”沈从只能无力的反驳了两句。

    总不能说,老大,我是忠臣,忠心为国这种话,肉麻不说,还有欲盖弥彰的嫌疑。

    而且他还是种家七十二养子中,最不成器的那一个。

    赵桓点了点头,平复了下自己的心情,说道:“你是内臣,掌管了整个皇宫的戍卫,而你的义父种师道掌管现在城内最大的军事力量种家军。不仅仅是朕,换成任何一个皇帝,如果没有任何疑心,那是不可能的。请你明白。”

    种家军虽然是大宋禁军,但是在陇右都护府的盐池,将大宋西军变成了实质化的军阀。

    现在勤王是大义使然,一旦民族仇恨消失,到时候,就是种师道不想,这沈从能不想吗?

    “义父约有七十二个义子,都是这些年收养的边关流民的孩子,他多数俸禄都花在了我们这些孩子上。陛下怀疑臣下,实属正常。毕竟我名义上是郓王殿下的旧臣,陛下有猜忌,亦无不可。臣定当奋勇杀敌保陛下安危。”

    “但是陛下不该心疑种少保,七十五岁古稀之龄,听闻金兵南下,知郭药师反复无常,就即可率兵勤王,奔波数千里至汴京。直至昏聩老迈的今日,亦是日夜不辍为王师操劳。陛下不该怀疑种少保。”沈从没有为自己辩解。他为自己的义父鸣不平。

    自古贰臣就没什么好下场,当时选择了新帝,而不是大敌当前起事的郓王赵楷,就知道自己会有被怀疑的一天,毕竟自己打上了贰臣的标签。

    他从来都不是赵楷的人,从来都不是,他一直是大宋的人。

    现在被怀疑,实属正常。

    不是因为义父是种师道而被怀疑,而是因为他本身的标签被怀疑。

    可是从来没人问过他是谁的人。他就自动划分到了赵楷名下,还做了贰臣。这让他很不舒服,但也是现实。

    一个真正的明君这个时候应该如何选择?应该是尽释前嫌,不在乎他的任何过去,而只看重他的能力,没有疑虑的用他,这才是明君之道。

    但是赵桓只是一个普通人啊!

    做皇帝也仅仅六天而已,连这里的规则都还没摸透!该怎么办?

    前有唐太宗用废太子旧人魏征的事例,大约那就是明君吧。

    赵桓明白昏君和明君的界限,唯才是用才是明君之道。

    他自问自己没那么大的心,真的做到唯才是用。

    他也知道人心思变,沈从现在不想当皇帝,谁知道什么时候,沈从忽然想做皇帝呢?该如何是好?

    “上次赵楷谋逆的时候,是不是俘虏了六千亲事官?”赵桓忽然问道。

    沈从一脑门子的黑线,这正讨论生死大事呢,这话茬转的也太快了些吧。

    他俯身说道:“六千亲从官都在城中押着,陛下迟迟未曾降旨,这些人还未处理。陛下心中已然有了明断?”

    赵桓点了点头,继续问道:“这些人审讯过后,可曾有什么发现?”

    “都是军令如山,莫敢不从。”

    “领头的几个将领的确该死,但是剩下的那些军卒根本不知情。”

    “按律,亲事官不可进入皇宫。在经过皇宫护城河的时候,好多亲事官知道了要做什么,将弓弩抛入了河中,未曾携带兵器入宫。臣僭越求饶他们罪不至死。”沈从是上一指挥,担任的是亲从官的头目,他管不到亲事官那里去。

    他冒着天下之大不韪,给叛贼求情,已然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皇帝亲自说出口猜忌武将,其实和赐死已然没有区别。

    特别是在这个黄袍加身的大宋。

    赵桓权衡了一下,说道:“这些亲事官可是精锐?”

    “亲从官三千,亲事官六千,皆天下禁军中的身世干净清白的军卒,精锐自是不在话下。陛下,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请陛下明察。”

    沈从还在为这六千亲事官求情,按律当夷三族的亲事官。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朕有一个想法。命一秉义郎,担任亲事官下一指挥,和亲从官一样,入驻皇宫协防,亲从官千五百人,亲事官千五百人。亲事官乃是戴罪之人,不配弓弩,只配刀斧。”

    这是赵桓这个正常人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真的如同明君一样,唯才是用?

    他可不是唐朝太宗皇帝,文治武功震慑天下,谁敢不从?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也只能想到就这个方法。

    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如果大宋和唐初一样,名将如过江之鲫,强兵如天边之云。

    一个沈从,一个种师道又有何惧?

    不是不想当明君啊,而是实力真的不允许他当明君。

    如果实知道对方父子二人,一个在内一个在外,自己一点准备没有。

    反而会伤了君臣之间的信任。互相猜忌,损耗国力,殊为不智的选择。

    这样制衡下来,亲事官因为只有刀斧,而无弓弩,其实对他的产生不了威胁,毕竟亲从官能俘虏他们一次,就能俘虏他们第二次。

    受制与李纲的武库和沈从的亲从官,而沈从的亲从官也同样受制于亲事官,至于大宋西军……

    无解。

    现在的他,根本没有资格对付大宋西军那七万悍卒,就是驻扎在皇城中的一千五亲事官,其实也是心理安慰大于实际作用。

    沈从一时哑然,这个皇帝好像对于权术这些东西一点都不懂啊!

    这样开陈公布的谈制衡?有这么来的吗?

    皇帝直接告诉臣子,我,皇帝,防着你!

    都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个新帝倒好,直接把话近乎挑明白了。

    他刚要回话,又品了一下赵桓的话,猜到了赵桓的真正想表达的含义,

    我,皇帝,要用你。

    而且这样开陈公布,也省的沈从猜疑皇帝到底想干啥。

    他忽然想到了一句话,叫做刑不可知,而威不可测。

    如果法律不公布,则没有任何的执行标准,威力是无穷的。

    种家军在城中最大,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患,皇帝的猜疑和强大的大宋西军种家军,这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胡乱猜忌反而与国事不利,正大光明的讲出来,这样明明白白的讲清楚,大家都是知道的好。

    新帝也是个心思玲珑的人啊。

    “陛下仁慈。”沈从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也就无所谓猜忌之事了。

    只要大宋西军在金兵退去之后,出了城,双方就更没必要猜忌,反而这样的制衡更能让双方放心。

    而不是突然某一天借力打力,直接做掉他。

    “不知陛下心中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沈从问道。

    “秉义郎岳飞如何?”赵桓可是看过岳飞的种种资料,换成他是岳飞,早就自立山头了。

    岳飞对赵构抱有幻想,跟着臣构混,还不如不混,在家养老多好?还能得个善终。

    沈从点了点头,新帝很有识人之明!

    岳飞的评价,不管是河北制置使宗泽,还是河北招抚使张所,亦或者是武举绝伦及第的徐徽言,都对岳飞赞誉有加。

    徐徽言作为文人进士及第,后改为武官,被特赐武举绝伦及第武状元,其本人武力极强,也曾坦言打不过岳飞。

    毕竟挽弓三百斤这种事,真的不是正常人能干得出来的。

    “那就着手安排此事吧。”赵桓吩咐了下去。他看着沈从离开的背影,觉得自己真是多嘴,就不该问那么一句话,君臣难看。

    不过,不问不行啊,这个矛盾一日不解决,君臣难安啊。
………………………………

第四十九章 有仙人?!

    赵桓稍微能够理解所谓的孤家寡人的含义了,这个位子真的很难做,即使忠心耿耿的大臣,也需要防备,他并不想这样,但是他必须谨小慎微。

    只是因为他是皇帝。这个位子,难做啊!

    华灯初上,赵桓看着沈从关于抚恤金的札子睡着了。

    赵英将大氅披在了赵桓身上,对着门口一位美妇比了一个禁声的手势,慢慢走到了宫门口,弯腰拜道:“皇后娘娘,官家这两天实在是太过疲惫了。等到金兵退了,后宫诸事再打扰官家吧。”

    赵英是入内内侍省都知,他是宦官,与后世的太监不太一样的是,他有一定的谏臣的职能,现在正值国难的时期,刚刚继位的赵桓每天忙到深夜。

    札子、书籍看到深夜才睡,殊为不易。

    “赵都知误会了,本宫只是担心官家操劳过度,累坏了身子,才过来看看。你在官家近前,不是太要紧的事,劝一下官家,歇一歇。天下诸事纷纷扰扰,哪里是一夜能忙的完的?”纡青佩紫的皇后有些担心的看着文德殿龙椅上的赵桓,满是心疼。

    她是皇后,之前是太子妃,扶着赵桓登基之人,赵桓登基的时候,她也成为了皇后。

    国事难平,后宫惶惶不可终日,自然还算安生。没有什么大事。

    “老臣省得了。”赵英算是答应了。不过赵桓登基以来,勤勤勉勉自己能不能劝得住,是个大问题。

    皇后娘娘的轿子就在文德殿外,交代了一声的皇后,踏上了轿子,选择了离开,一个妇道人家,不懂什么国家大事,她还是不给赵桓添乱了。

    次日早上,赵桓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躺在榻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看来又是看东西看到了睡着,被宫女扶到了床上休憩。

    他有一点印象,但不是很清楚,他揉着太阳穴,宫女鱼贯而入,伺候着他洗漱更衣。

    赵桓刚换好衣服,赵英就低头说道:“官家,兵部尚书孙博一早等在门外,说找到了能人异士,要举荐给官家。”

    孙博?

    赵桓对这个人好像有点印象,因为他是朝堂上,少有的几个忠心度超过九十的人。

    能人异士?

    “宣。”赵桓摇了摇脑袋,这还是没吃早饭,就又得工作了。

    “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孙博进来就拜,就跪在地上没起来,继续说道:“陛下,大喜事!啊!祥瑞啊!”

    赵桓心中隐隐有不详的预感,祥瑞这个剧情往往会画风突变,往往裹挟着阴谋和暗杀一起出现。

    他没说话,等着孙博给他的神展开。

    “陛下,今日臣巡防防务的时候,听闻有人修道有成,已然学的仙术六丁六甲之法,可随时出兵三百,日夜不辍,直抵阴山而不休憩。此人名为郭京。”孙博的声音中的喜气并不似作假。

    郭京?

    赵桓忽然想起来了!

    就是那个七千七百道士,不批甲胄,不带兵器,出城应敌的六丁六甲法的郭京!

    他还记得当时大皇帝系统的大宋简要情况中,说汴京城不止一次被攻破,其中就有一次。

    就是这个郭京率领七千七百道士出城应敌,敌军一个冲锋,把道士冲的鸡飞狗跳,纷纷往城内逃窜。

    发生在第二次开封之战!这才第一次开封之战,怎么来的这么早?看来自己这只小蝴蝶,还是影响了历史线的发展了!

    金兵、道士裹挟着破了城门,被守城的四壁守御使的张叔夜给击退了。

    “你可亲眼看到过郭京这人施展仙术?”赵桓问道。

    孙博不住的点头,说道:“我亲眼所见,此人胸口垒大石堆叠,锤破石而人安在,刀斧砍在他的身上无丝毫伤痕。如若不是仙术有成,怎可如此?”

    这戏码……怎么看起来有点像胸口碎大石?有没有吊插电风扇的操作?

    赵桓摇了摇头,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五好青年,怎么会相信这个东西。

    大早上,来这里开玩笑的吗?

    【历史事件提醒:赵佶自封教主道君皇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孙博迷信,也是一时混了头脑。原来的历史线上,第二次开封之战中,金兵围城,孙博以文人的身份,登上城头亲自放箭射杀敌军,宋钦宗被俘时候,也多次想方设法救宋钦宗。奈何一介文人手无缚鸡之力,自然无果。】

    【金兵欲杀宋钦宗太子,多次搜索不到。开刃屠城,不得已,孙博才交出了太子,并与太子同行,赶赴金大营兵,照料左右。最后因保护宋钦宗而死,死后孙博被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定。】

    【孙博办事勤恳,忠于王事,想做好每一件事。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蠢了点。】

    这是蠢了一点吗?

    赵桓无力吐槽。不过他却把握到了一个非常敏感的词,太子!

    这具身体现在有儿子了?

    自己除了有个太上皇,还有了皇子?

    那岂不连媳妇,系统也发了一个?

    赵桓看着孙博有些头疼,忠臣不假,做事勤恳也不假,就是不适合这种出主意的事。

    想到大奸臣蔡攸的札子详细的论述大宋之弊病,再想到这忠臣的封建迷信,赵桓终于有了别样的想法。

    奸臣不一定没有能力,忠臣也不见得都在做好事,比如这孙博现在就是普及迷信!

    “孙博,子不语怪力乱神。你熟读圣贤书,重合元年进士第,这句应该明白是何意。此事莫要再谈,先下去吧。”他挥了挥手,让孙博下去。

    孙博还想再说些什么,可是看赵桓的表情,就知道多数无益,这种事赵桓不组织,他一个兵部尚书能做什么?

    更何况,人郭京训练这六丁六甲天兵天将,所费钱财极多,他可拿不起。

    既然皇帝不同意,他也只能作罢,可怜了郭京那个能人异士了。

    不过他想到了另外一件事,就是最近太学的太学生动静有些大。

    陈东在太学,欧阳澈在汴京城的坊间,两个人已然将汴京城弄的风风雨雨。

    第一次常朝的内容,终于被整个汴京城的民众知晓,这些谣言终于变的极为恐怖。

    赔款的金额也就算了,稍微明白点事理的人都知道,赔款肯定有这么一会儿事,只是金额上是在是巨大,这不是现在的赵氏能够拿得起的。

    坊间传闻最恐怖的乃是如果赵氏拿不出赔款的金额,就会拿城中的妇孺作为抵押,一名妇人作价白银十两,一名幼童作价绢帛五匹。

    当然这种传闻后面都会加一句:康王赵构真不是个东西!

    传闻传的有鼻子有眼的,就连孙博都有些信以为真。

    “陛下,近日坊间都说,康王议和,财资不足,要妇孺抵账,不知陛下知否?”孙博愣愣的问道。

    赵桓一惊,才想起当日想要让陈东作为白手套,安排一波康王卖国的戏码,提高他做皇帝的难度。

    只是没想到,这流言蜚语已经如此恐怖了,以民抵债的传闻都出来了。

    啧啧,也不知道赵构知道此事,心里是如何的想法。

    赵桓平淡的说道:“哦?有此等事,不过民间流传而已,做不得真。议和一事,一直是康王在做,朕也不太清楚。”

    先把自己这头摘干净再说。

    经历了和宇文虚中的对手戏之后,他觉得自己的演技有了极大的提升,虽然做不到宇文虚中那种以假乱真的表演,但糊弄下不敢抬头看皇帝的臣子,已经足够了。

    “那看来是民间误传了。康王有勇有谋,素有贤名,特别是作为陛下的弟弟,怎么会罔顾涉及,许下如此承诺呢?没有才是对的。”孙博不咸不淡的拍了一个小小的马匹。

    赵桓可听出来,这个孙博对康王有好感。

    可不是吗?康王有勇有谋啊!闯金兵军帐!

    这很正常,他丝毫不以为意,有好感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把事做好,两个人结成龙阳,他也懒得管。

    他在看昨天未看完的札子,自己忙的昏头暗地,他一定是闲的没事干,用迷信来消遣时光来了。

    “陛下,有一事,不得不禀,河北西路,河北东路,以及河东路的流民,快要到汴京城了。”孙博想了很久,才打断了赵桓看札子的节奏,说了今天的终极目的。

    流民!?
………………………………

第五十章 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自靖康丙午岁,金狄乱华,四五月间,山东、京西、淮南、河北东西、河东等路,荆榛千里,斗米已至数千,且不可得。盗贼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全躯暴以为腊。”

    “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异人不过十五千。老瘦男子,庾词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之不美羹。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孙博跪在地上,颤抖着说着,流民可不仅仅是流浪那么简单,其中的辛酸苦辣,他在亲眼见到的时候,尤不能相信,形如枯槁,唯肚子肿胀可见的流民,曾是大宋臣民。

    食观音土以求活,天气寒冷,野外可没有什么可以吃的东西。那些流民……

    他跪在地上继续说道:“民外为盗贼所掠,内为郡县所赋,生计无遗,加之饥馑无食,民始采树皮叶,或捣叶为末,或煮土而食之,诸物皆尽,乃自相食。”

    【要翻译吗?】

    赵桓拒绝的了系统的翻译,他又不是文盲,孙博几句话,他还是能听懂的,他知道孙博说的是什么。

    大饥荒啊。

    他想到了自己在全集上看到的那句话:“黄巢造反,以人为粮,但若说他吃人,是不对的,他所吃的物事,叫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