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饥荒啊。

    他想到了自己在全集上看到的那句话:“黄巢造反,以人为粮,但若说他吃人,是不对的,他所吃的物事,叫作‘两脚羊’。”

    “古今乱兵食人肉,谓之想肉,或谓之两脚羊。此乃盗贼之无人性者,不足诛矣。此乃华夏之危难,陛下。他们都是大宋百姓啊!”孙博还在说着。

    “你说怎么办?”赵桓问道。

    他想知道这个孙博到底是一心为民,还是以这流民之事,诉求自己的政治目的。

    “陛下,臣愚钝。只是昨日见一股流民栖息于城墙之下,晨时,向都南而去。臣愚钝,不知如何是好。”孙博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他发现了问题,却无法解决问题。

    嗯?赵桓还以为这个孙博和其他文臣一路货色,只是用流民的事,要挟他,让他议和。保自己优越的小日子。

    这种小确幸的文臣,实在是误国误民。

    看来不太一样。

    “再有流民栖息于城墙之下,就用吊篮把流民吊到城中……”

    赵桓停住了。他想到了一个问题。

    这些流民到底为何成为流民?

    金人南下抢劫粮食是一方面,掳掠人口也是一方面。

    既然这些人成为了流民,就是他们对金国而言,已经根本没有价值。

    这样的人,对大宋有价值吗?

    “流民身无长技,入城恐有事端。其中人员庞杂,忠奸难辨,正值兵戈抢攘。陛下。”孙博这才说出了为何他不知道怎么办的原因,实在是这些流民,身无长技。

    说白了都是些废人。

    “赵英,去找李纲、种师道。沈从、蔡攸过来。”赵桓对赵英说了一声。

    他在心里想着对策,对流民弃之不顾?

    他做不到。

    但是正如孙博所言,流民入城,对现在的城内的治安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他在心里打着算盘,等待着朝中大臣的到来。

    五日才一次常朝,这些人也都刚起无事,都没吃早饭,就被赵桓叫到了一起。

    “孙博,说一下情况。”赵桓说道。

    “臣昨夜读丘浚《感事诗》,有郭京杨适刘无忌之语,于市人中访得无忌,龙卫兵中得京。好事者言京能施六甲法,可以生擒二将而扫荡无余……”孙博说着。

    “停!”赵桓喊了一嗓子。他越听越不对劲,自己是让他说这个事吗?

    在他心里这封建迷信比流民之祸,还要严重?

    孙博疑惑的看着新帝,难道不是说这件事?

    “说流民。再说六丁六甲天兵天将之类的胡话,把你拉到御街尽头砍脑袋!”赵桓生气的说道。

    “流民愈多,前几日还是三五个为一群,现在已经四五十个人为一群,栖息于墙角,想要进城而不得。复南下而去……”孙博说着这件事的难处。

    李纲想了想说道:“官家,流民入城,先测忠奸。吊篮入城,只能一时权宜,流民愈多,恐力有未逮。金兵袭扰流民,也是麻烦事一件。其根还在这只深入我大宋的完颜宗望部,解决掉他。才能收拾河山。”

    李纲的思想很冲,但是符合赵桓的想法。

    孙博再次诉说流民惨状之时,已然不能自已,痛哭流涕,不断的用着衣物,擦拭着眼泪。

    种师道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他从种家军进了城以后,就很少在任何事物上表态,他现在是汴京城中最强的军事力量,但凡是说话,就有携威逼迫皇帝的嫌疑。看着孙博摇头。

    “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能哭死到董卓否?”李纲生气的说了一句。

    眼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李纲不满这种阴柔之气已久。

    嗯?这里面又有董卓何事?

    【东汉末年,董卓弄权,司徒王允庆祝生日,召集老臣饮酒作乐,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

    【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

    【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

    【于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

    【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

    【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被董卓在镜子中看到了曹操手持利刃的样子,刺杀失败。】

    【曹操一生并未称帝,墓碑非魏王之名,而为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赵桓这才知道,原来这李纲说的是曹操之事,而非董卓。他有些混乱了……

    ……

    老子一个理工狗,谁知道你这些典故!谁知道李纲这是什么意思!

    赵桓听到大皇帝系统的解读尤为不信,他怎么还是觉得李纲在说种师道?

    这些文人,弯弯绕绕不要那么多好不好!

    就不能说点人话吗?

    蔡攸脸色数变,沉默许久,说道:“陛下,臣依旧坚持认为议和。等金兵退了,再整顿国事。”

    “励精图治才是正途。西军辗转数万里,先从西北秦凤路拔营北上,在辽国打了几场硬仗,再到方腊平叛,将方腊为害数路的叛乱平息。再转战数千里,与辽军酣战燕京府。”

    “刚刚回到秦凤路的西军还未整顿,再勤王来到了汴京。陛下,西军不是铁打的,这数万里的转战,如果在战阵中再损失十万忠于陛下的种家军,再有祸事,国将不国,陛下!”

    角度清奇的劝和,蔡攸所言句句属实。

    转战数万里的种家军已经精疲力尽,如果十万种家军再次损失,大宋西军像折家军、刘家军又听调不听宣,现在维持着表面臣子。

    再有什么祸事,真的国将不国!

    果然啊,文官头子和那些文官迥然不同,连角度都如此奇特,论据充足。

    那怎么办?议和?
………………………………

第五十一章 流民南下

    “蔡少保觉得应如何应对城外流民?”赵桓想知道这帮文臣的想法。

    蔡攸摇了摇头,说道:“民受朝廷恩惠,应当死于王事,贪生怕死之徒,救他们又有什么用呢?”

    赵桓算是彻底理解了,什么叫做精致利己主义。感情死的不是你啊!他心中刚刚升起一点这货还蛮有才的想法,彻底消失不见。

    种师道一言不发,李纲要说的说完了,蔡攸的主意有用不到,事儿转了一圈,还是要赵桓拿注意。

    这是说到底,还是钱粮的问题,现在国库没钱,只能皇帝想办法了。

    赵桓思忖了片刻说道:“不如这样,让流民进城之后,先洗漱一番,毕竟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恐怕会有瘟疫。”

    “李纲,让流民在军器监帮工,每做一天工,就给一天的口粮。如果无所事事,恐生事端。国难危机,帮工亦可缓解一些匠作的疲劳。具体的事务,孙博负责吧。”孙博是个想把事做好的人,忙起来,就不会考虑郭京这种迷信的事了。

    李纲想了想说道:“以工代赈?是不是仅限制与军器监?”

    赵桓一愣,以工代赈的这个思路来源于他浅薄的历史观,他也不想这些流民闲着。

    他只知道一个罗斯福在二战前夕干过这事,对于恢复国民经济效果很强。

    只是李纲这么一问,他开始认真考虑这个事。

    大宋流民怎么可能仅仅是汴京城下这一小撮?

    金人南下的结果,战争的创伤,怎么可能那么容易愈合?

    李纲这个问题,问的很好!

    战争获胜,如何恢复战争的创伤,现在已经可以考虑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赵桓觉得自己有点膨胀了,金国还在自己门口,伺机而动,自己就考虑起来战后各种事务了。主要是金兵很难攻下汴京。

    对方总是要走的,黄河解冻的那一天,他这只军队只会被全军覆灭。

    “建个专门的工赈监吧,孙博暂任同知……工赈监少监,既然军器监有活,就让流民在军器监做工,如果城防上需要,也可以让流民上城墙修复城防,搬运军器。”赵桓下了令。

    算是把这事确定下来。

    只不过执行人是孙博,手下之人如何安排,是否贪腐,自然有皇城司的察子盯着。这也是他喊沈从来的目的。

    “同知?”蔡攸小声自言自语了一声,还是被赵桓听到了!

    盲生啊!你发现了华点啊!

    赵桓不得不感慨,这老狐狸的鼻子就是灵敏,自己就是说漏了嘴,这货直接就听出来了。

    同知这词,一般不会用监一级,少府监少监,军器监少监,将作监少监,都是少监。

    这个工赈监不应该称呼同知。

    他意识到不对头的时候,就及时改口,还是被老狐狸蔡攸看了出来。

    工赈监在战后重建中,一定会不断的扩大,到那时,怎么可能仅仅是个少监一级的官?肯定会升迁。

    蔡攸羡慕的看了一眼孙博。

    这个傻乎乎的人,真是傻人有傻福。

    因为办事认真就委以重任,只要不做错事,飞黄腾达不在话下。

    即使未来的工赈使是李纲或者宗泽一类的人,这个孙博,也是简在帝心,平步青云了。

    种师道李纲也深知新帝这句口误露出的风向,他们都看着孙博,只有孙博一脸懵的看着左右,不明所以。

    自己接了个苦差事,为什么他们都如此的羡慕?

    “李纲,我们去城墙上看看这些流民吧。”赵桓起身,换了常服,沈从带着一队亲从官护卫着赵桓。

    一行人向着戴楼门出发,戴楼门虽然紧邻陈州门,但是护城河未被填埋,与陈州门不是一个方向。

    流民从这个方向来,多数都集中在这个方向上。

    赵桓登上了城楼,在五凤城楼下,看着远处三五十个成为一团的流民报团取暖。

    正如他猜测的那样,这些流民失去了所有,他们没有任何价值。

    身无长物、衣衫褴褛的女子紧紧的抱着自己孩子,但是依然抵不过呼啸的大风和刚刚降雪的天气,被冻的瑟瑟发抖。

    女子的眼神中充斥着绝望惶恐和不安,看着孩子却无比的温情。

    孩子脏兮兮的小脸上,只能看到牙口,浑浊的眼球,呆呆的望着天穹,似乎失去了焦距一般。

    三五十个一群的流民,缓慢的向着城墙靠近着,一声马嘶长鸣,高头大马的金人突然窜了出来,向着流民发起了冲锋,引得惊叫连连纷纷躲避。

    金人大笑不止,手中马鞭摔了个响哨,再次向着人群冲锋而去,似乎戏耍这些流民成为了他们的娱乐项目。

    金人手中马鞭高高扬起,用力的甩在了那名形如枯槁的女子身上,留下了一道肉眼可见的伤痕。

    而金人扬起高高的马蹄,用力的踏在女子身前,吓得女子又用力的向后挪动了几步,以避开马蹄的践踏。

    一阵阵马嘶长鸣,一个个金人骑着高头大马对着流民发动了冲锋,他们的笑容在清澈的晨阳中荡漾着。

    赵桓目测了一下距离,大约有三百米左右。这在床子弩的范围之内。

    “李纲,射杀那些骑兵。把这些流民救下来。”赵桓说道,他的内心已经充斥着怒火。

    “早就在做了,官家。”李纲说道。

    床子弩的上弦时间很久,瞄准也需要很久的时间去做。

    在第一个骑兵开始戏耍流民的时候,李纲已经命军都指挥使上弦床子弩了。

    金人骑兵撵着流民们跑了一段时间,变得无聊,这些流民消耗了最后的力气,躺在地上已经不动了。

    猫戏耍耗子,也要耗子配合才行,这些流民已经没有逃跑的想法,只求一死。

    流民已经跑了很久,他们早已经放弃心中的想法了,活着早就成为了一种奢望。

    金兵举起了手中的刀,这些流民作为汉贼军太过瘦弱。

    做劫掠人口、样貌不够出众、身段不够好,到了金国也不好卖。

    所以,他们的唯一价值是被杀掉,释放金兵军旅生涯中的戾气。

    箭矢呼啸的声音再次响起,这种声音鼓噪着如同长啸一般,震得耳膜都是疼的,如同一道道黑色的闪电一般,向着金国骑兵射去。

    巨大的枭首箭划过了天际,反射着晨阳灿烂的日光,掠过金人的人或者马。

    直接被巨大的动能贯穿成了两截身躯,血液四溅看起来无比的血腥,但是赵桓丝毫不觉得这些血液可恶。因为他们该死。

    戴楼门城门洞开,几个马军鱼贯而出,向着流民飞驰而去,带回了流民,也带回了飞出去的床子弩箭矢。

    床子弩的一枪三剑箭不好制作,如果可以,必然会收回。

    “决胜战车图明天清晨之前,必须定稿,开始生产,朕要在月底之前,见到一千架的决胜战车。”赵桓满心的怒火,而这些怒火唯有敌寇的血才能熄灭。

    赵桓的语气无比的冰冷,他一直以为自己可以作为一个看客,冷静的做各种选择,直至看到如此血淋淋的一幕,他才知道自己根本无法作为一个看客。

    他是赵桓,这片土地上的主人,自己的臣民正在铁蹄下遭受践踏,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让他内心无比的焦虑。

    “陛下,流民已经带回。共三十二……三十三人。杀敌十五人,截获战马五匹。”一个大宋马军带回了流民,就快速下马,来到了城墙上,喘着粗气。

    “陛下,臣请战!必百战而不懈,虽死而无畏!臣!请战!”大宋马军军士气喘吁吁,但是依然声音如虹,慷锵有力的声音在城墙上徘徊。

    无人应答,金人野战无敌。

    至少在决胜战车出来以前,金人骑兵会对大宋步兵冲击实在太大了。

    大宋西军六万精锐尽出,也只能击败,而无法击溃,并扩大战果,因为大宋没有多少马军。

    而太原就没有了支援,只会形成拉锯。对整个战局不利。

    赵桓用力的锤了一下城墙,说道:“再等半个月。且容他再嚣张半个月!”

    赵桓才注意到这个马军是姚平仲,他着甲跪在地上,眼睛通红仿佛择人而噬一般。整个城墙上,军士多是这个表情。

    “李纲,传令四壁守御军都指挥使,责令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救下这些流民。”赵桓知道这个命令有些危险,可能导致城破。如果这些流民不是宋民,他可能会待在城墙上看戏,说不定还会为金人精湛的马技喝彩。

    只是这些流民都是宋民,他的内心里就只有愤怒。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第五十二章 一个沉重的决定

    一个帝王应该是何种模样?清心寡欲?无情无义吧。

    赵桓自问自己做不到,根本做不到看着自己的臣民被杀,而无动于衷。他看着倒在雪地里的孤儿寡母会感同身受一样,无情才是一个帝王应有的素质。

    可惜他没有。

    李纲接到命令全力开动广备攻城作,昼夜不停的完善着决胜战车的图纸,赵桓也终于看到了完全体的决胜战车。

    经过新的传动设计的床子弩,只需要装填手一名,发射手一名,以及绞盘手二名,而床子弩的射速,也从五分钟一发的装填速度,提升到了三分钟一发的速度。

    大小也由一张床那么大,变成了只有修长书桌大小。

    而一台决胜战车此时可以装配两张书桌大小的床子弩,而车上仅有8名弓弩手。

    还加个了个木盖,外镶嵌铁皮,防止弓弩手阵亡。

    五十五名军士也锐减到了三十名。

    成品的决胜战车,第一个用的不是大宋西军的种家军,而是赵桓的真·嫡系部队,亲从官罪军,而下一指挥使是赵桓亲自任命的秉义郎岳飞。

    “官家,决胜战车彻底定稿,明日就开始全力生产。官家,还有什么要吩咐吗?”李纲将决胜战车的图纸,递给了赵桓。

    赵桓对战车很满意,除了名字有些中二以外。

    他盯着汴京堪舆图发呆,这个城池固若金汤不假,可是太原城那边,也不知战况如何。至今还没接到任何的军报。

    太原城战,才是这次金军南下的核心节点。

    金兵大帐内,完颜宗望也是看着汴京堪舆图发呆,不得不感慨中原王朝守城之坚决,现在的汴京城,如同浑身长了刺的刺猬一般难啃。

    大宋将士的抵抗超过了他的预期,而新登基的新帝,态度之坚决,也超过了他的预期!

    “从即日起,我大宋!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此前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生生如此!至死方休!倒是十分坚决啊!”完颜宗望叹息。

    他本来寄予厚望的完颜宁吉也没给他带来什么好消息,反而告诉他宇文虚中问题不大。

    那问题出在哪里?完颜宗望前所未有的迷惘。

    汴京城久攻不下,完颜宁吉和宇文虚中两人归来已经十多天的时间,已经被攻破一次的陈州门,这十几天的时间里,又被攻破了几次!

    但是又能如何?除了留下一地的尸体,他什么都没得到!

    更加让他不能忍受的是,大宋西军这十几天的时间里,不停的出城偷袭金兵大营,没事就放个火,要不就射一阵箭雨。

    而这种频繁的骚扰,让完颜宗望闻到了危机的味道!

    宋人不怯战,而勇于作战,如同猛虎试探的攻击着,试探着猎物的实力,一旦确定自己的战斗力强于对方,就会倾尽全力扑上。

    他感觉到了危机!这种危机源于本能。

    现在该怎么办?

    大宋勤王之兵,正在陆续该来。

    他的军队斥候,已经与勤王军的前军接触过,战斗意志薄弱,装备极差的大宋勤王军,并不难对付,而且有很多都是土匪之流,毫无与军队的作战经验。

    不过这不是他对勤王兵的小看的理由。

    数量庞大的勤王兵,数量越多,战斗力越强,集结百万之众,一股脑冲过来,踩就能把他这两万五千的精兵给踩没了。

    汴京是根硬骨头久攻不下,勤王兵只会越来越多,汉贼军这数日攻城,已然消耗殆尽,而他携带的两百架投石机,也消耗了近一百架。

    这些投石机都是从燕京府缴获而来。

    还有让他无比气恼的事云车数量也变得极为稀少。

    攻下汴京,已经是痴人说梦。

    但是他不能走。

    因为他一走,汴京城内的六万大宋西军直接前往太原,就会直接压垮完颜宗翰的军队!甚至连军事重地,大同府都有可能让与宋人。

    到那时,金国再想下嘴咬宋国一大口,难上加难。

    他得知种师道六万精锐尽在城内的时候,也是吓了一跳!

    这个新帝的魄力简直超过了常人的预料,让边军进城,不怕自己的脑袋被剁下来吗?

    他从邓圭手中得知,大宋新帝居然放边军入城,只能赞叹他的魄力!

    该怎么办?

    完颜宗望的内心极为复杂,来到了中原王朝的都城之下,居然连一场像样的战斗都没打一波,水磨一般,金兵已经失去了攻破城池的机会。

    现在他连围困汴京的军队都没有了,只能看着汴京不断接收来自北方的流民,而无可奈何。

    仅仅如此,他还会选择继续驻扎在汴京的都城之地,毕竟自己这只三万人的精锐,驻扎在敌国的心脏位置,随时可以给予致命一刀,战略意义更加重大。

    但是,大宋军队有了新的花样,他现在的军队,根本无法接近汴京城三百步的范围,否则就会被点杀。

    大宋的床子弩的精度居然每天都有巨大的提升,这让他极为的震撼!

    到底是什么东西造成了如此奇效?之前床子弩的命中全看老天爷赏脸的床子弩,突然变得精准起来!

    要知道在此之前,床子弩的精度,超过两百步左右,命中都是非常随缘。

    但是现在这个距离进一步扩大,三百步,攻城冲锋也足够大宋进行两轮齐射了。

    邓圭的情报里显示,大宋新帝仿佛是一个发明家,军器监好像倒腾了新式装备,却又无法得到更多的情报,因为每天都有车队送进皇城。蒙着巨大的黑色的帆布。根本看不清楚详情。

    而邓圭称皇城里埋下的宫女情报线,全都断了。上一指挥沈从的大力整治之下,现在的皇宫,已经比以前更加严密了。

    那黑色的帆布之下,到底是什么?他不想试探。

    中原王朝曾经在秦汉时期率先装备了马镫、弓弩、铁器,对匈奴形成了绝对的压制进而尽灭匈奴。

    而唐帝国更是率先由唐帝国世宗太宗皇帝装备了具装骑兵,玄甲军冠绝天下!

    八百具装骑兵冲击十万大军,屡屡发生,更是近万人灭突厥十万军队,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