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童贯说完,踢翻了脚下的凳子,三尺白绫猛的绷直,童贯长着嘴。眼睛瞪得老大,看着汴京的方向。

    ……

    赵英回到了文德殿,将两份地契放到了赵桓的案牍之前,说道:“官家,臣刚才在路上遇到了童贯,他跟臣说了半天话。”

    赵英把遇到童贯的事,从头到尾的说了一遍,没有一句隐瞒。

    赵桓摇头,这个童贯是对赵佶真的忠心耿耿啊。

    不过他看到赵英脸上的忐忑,摇了摇头,说道:“童贯即使敢问,说明这事能问。你该跟他说了的。省的他到河内的时候,也天天挂念汴京。”

    “河内?”赵英一愣。

    童贯不是被贬黜到了英州吗?英州可是在岭南。而河内县却太行山脚下。【注1】

    赵桓点了点头,拿出一份圣旨说道:“朕觉得呢,韩世忠守着平州的山海关,岳飞就去北古口守着,这样互为犄角,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你还记得王禀那三千捷胜军吗?”

    赵英猛的点头,那三千捷胜军,给他留下了太多的印象,原来大宋的军卒是如此的悍勇。

    从那时起,赵英才从新认知了大宋的军卒。

    赵桓点了点头,笑道:“童贯带的军队军纪不怎么样,但是挑人眼光还是极其准确的。他到了河内时,他选出来的军卒,一定没差。”

    “先让他训练着一阵,他那个督战队,就弄得不错。朕觉得,童贯还是有点用。就把他降为了节度副使,只要他肯做事,就行。”

    “只是跟错了人而已,太上皇不适合做人主啊。”

    赵英笑了笑,说道:“这样啊,那我去追上童贯,给他说一说。”

    “你那么开心干什么!本来这事,朕打算交给你办的,你看看你,狗肉不上桌的。能办得了吗?”

    赵桓当然知道童贯并非自己心腹,那是太上皇的忠心的狗腿子。

    但是谁让自己的狗腿子不给力呢?

    而且现在自己抓着狗主人,也不怕这狗咬了自己。

    “知足常乐,知足常乐。给官家烧烧菜,把官家伺候的舒舒服服的,那就够了。”赵英憨厚的笑了笑,抓着桌上的圣旨,一溜烟的跑了。

    赵桓笑着摇了摇头,看着艮岳宫的方向发了一会儿呆,继续批阅札子,正值多事之秋,即使太宰再能干,大事还得他自己来处理。

    他觉得如果有内政这个技能的话,他现在的熟练度已经很高了。

    “官家,官家,不好了,童贯在城外客栈上吊自杀了!”一个小太监突然跑了进来,大声的呼喊着。

    这是宁愿死,也不肯为朕所用吗?

    赵桓皱着眉,将手中札子摔在了御前。


………………………………

第二百七十六章 一个千年的谜题

    童贯的尸首是在汴京外的客栈找到的,而童贯留下了一封信。

    赵桓大概看了看,才知道童贯为何而死。

    他首先是个太监,离开了皇宫之后,他将一无是处。

    叱咤风云数十载,怎么受得了这种罪?

    而现在太上皇荣养在艮岳宫,那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存在价值。

    所以童贯并不是以死明志,不为新帝所用而是另有目的。

    赵桓为什么想再次启用童贯?因为就阉人队伍里,童贯要比赵构更爷们一些。

    赵构活到了八十一岁无子,赵桓默认为他是阉人。

    童贯在宋徽宗登基之后,曾经十次出使陇右都护府,而且多次在西北五路考察,极为熟悉西北之军事,多次在杨家、折家、种家、杨家逗留,了解西军的将领的才能。

    这也让他在崇宁三年四月,获得了第一次监军的权力。

    陇右都护府,一直是吐蕃诸部、西域诸国、西夏与大宋争斗的焦点。

    在章惇建立陇右节度军时候,陇右虽然已经名义上归属了大宋。

    但是只是依靠军堡进行占领,吐蕃诸部更是与大宋,反复在煌州青塘地区,展开了拉扯。

    而崇宁三年四月,王厚为统帅,合兵十万再次进攻青塘,意图夺回被羌人占下的一部分青塘地区。

    当时十万兵马囤积在煌州,而童贯收到了一封手谕,宋徽宗下的,给童贯命令是退兵。

    因为宫中失火,不详。

    童贯将手谕看完折叠好之后,放在了靴子里,王厚问手谕内容,童贯笑道:“官家希望我等出兵成功。”

    王厚内心大定!

    然后兵发青塘取了四州之地,彻底巩固了大宋在陇右都护府的地位。

    经此一役,吐蕃诸部知道和大宋无法交战取得胜利,就去欺负大理。

    而西域诸国也开始和大食国玩起了拉力赛。

    而政和元年,童贯终于从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爬到了武康军节度使,又讨伐溪哥臧征,收复积石军、洮州,被加官为检校司空。

    政和元年,童贯出使辽国。

    当时的辽国虽然已经疲态尽显,但是依然有耶律余睹这样的大才,还有耶律大石的这样的良将。

    在金人杀死辽国之前,辽国一直是金人和宋人头上的一座大山。

    也是那次出使,套马的汉子耶律余睹,输给了种师中的那一次。

    同年,童贯再次回到西北之地,令大军进入了西夏的横山地区,彻底完善了章惇留下的军堡战术,终于将西夏赶出了横山。

    这一举措,让西夏和大宋的攻守之势,变成了大宋随时可出兵,征伐西夏。

    次年童贯率领秦凤路和晋中大兵,深入河、陇,兵逼兴庆府,只是因为童贯指挥失当,导致刘法战死,宋军大为震动,大将死,而军心不振,最后不得已撤兵。

    宣和二年,江南地龙翻身,大地震带来的危害是方腊起义。

    而这个时候,大宋的宰相王黼将方腊起义的军报给隐藏起来,直到方腊居然弄出了大声势,自立为帝。

    方腊挟百万之兵有大事可成的迹象的时候,宋徽宗才惶恐不安的命令童贯率兵平叛。

    宣和四年,童贯用了四百五十天的时间,从太原前往江南,再打败方腊,再到安稳南方,执行了宋徽宗的十户抽一户的政策,得胜还朝。

    大军转回汴京,再转回太原的时候,未曾片刻的休息。

    在宣和四年开始了和金国一起伐辽。

    疲惫不堪的大军自然大败特败。

    而且还有什么将从中御的“如敢杀一人,并从军法”的奇葩行军指南。

    束手束脚的宋军安能取得什么大胜?

    金人南下的时候,童贯七万捷胜军驻扎在太原城,听闻金人南下兵锋锐不可当,连夜溜之大吉,大军一夜行了数百里,不几日就跑回了汴京。

    而捷胜军却被留在了马陵关附近待命。

    如果仅仅看童贯的前半生,童贯的所作所为,如果没有金人南下的时候,弃城而逃,他在历史上,也不会被人评为什么奸宦了。

    其实赵桓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没问出来。

    其实他很想问问童贯,当初从太原城千里赴阙,到底是他临阵脱逃,还是接到了赵佶的命令。

    赵桓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童贯这个行径,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金兵南下他一个封了王的宦官,居然领兵逃跑,极度反常不说。

    最关键的是,赵桓可是知道,当初童贯把捷胜军的兵权交了上来,自己一个人跑去找赵佶尽忠去了。

    赵佶曾命令童贯去领兵随他南下的。

    所以赵桓很想知道,童贯在太原城那一出千里赴阙的戏码,到底是他的本意,还是来自宋徽宗的授意?

    可惜这个疑问随着童贯自缢,再也不会有人知晓,而赵桓也知道,后世的史书,也绝对不会给童贯一个客观的评价,因为他是太监。

    史书往往把王朝颠覆的罪责归罪与女人和太监。

    他逃离太原,到底是他本意,还是赵佶授意,也就成了千年的谜题。

    赵桓也没打算给童贯平反,他知道这些,因为要用到人练兵而已。

    他仔细想了半天,觉得童贯选人的眼光极准,就想用一下。

    反正抓着赵佶,他童贯也不敢起其他的心思。

    他童贯的主子赵佶,都不准备给他做主,他也不准备这么做。

    历史多少真相掩藏在了风沙之中呢?

    赵桓摇头,死就死了吧。

    “官家,童贯的尸体怎么处理?”赵英急匆匆的从殿外跑了进来,在赵桓身边问道。

    赵桓一愣,自己这个大太监这么不懂事吗?这么小的事,也要问自己吗?

    “当然是埋了。还能怎么处理,等着他建立府衙那千百人给他披麻戴孝?他一死,他当初笼络的那些人,肯定会散。怎么你还准备给童贯弄个灵堂?”赵桓好奇的问道。

    赵英摇头说道:“估摸着群臣明日就会上言,把他的尸体挂在城头上了。所以老臣才会有此一问。”

    赵桓这才知道,赵英原来问这个,他稍微思索了一下,说道:“埋了吧。”

    “童贯死了,尸体再利用,挂在城头上安抚民心?群臣们估摸着是这个意思?”赵桓问道。

    赵英点头,说道:“可能金兵之祸,死一个李擢,死一个吴敏,不足以堵得住天下百姓悠悠之口。必然有人需要担责,那童贯怎么说也是封了王,按理说,分量是够了。”

    赵桓听到这,手头的笔停了下来。他才明白了童贯到底为何如此决绝的自杀,金兵南下,必须有人背锅,而童贯自己站了出来,选择把这个锅接了。

    宦官封王,必是妖孽。

    稍微宣传下,他童贯的恶名就传开了。

    既然金人南下威逼汴京的罪魁祸首找到了,这锅他童贯扛了起来,赵佶自然就不用背了。

    “童贯在你到的时候,还没有死吧。”赵桓忽然问道。

    赵英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连连磕头说道:“官家英明。”

    赵桓摇了摇头,自己的这个大太监,怕事的很,他其实刚才不是很确定,他这一个头,不打自招。

    “起来说话。你这个样子,怎么当大宋皇宫里的老祖宗?那宫人还有百余名宦官等着你主持公道,你就这个模样,怎么主持?”

    “我就说嘛,赵英你对外廷丝毫不在意,漠不关心,是怎么想到问朕尸首如何处理。看来是童贯的话了。”

    “童贯对他的尸首怎么说?”赵桓问道,处理别人的尸首,还要询问死人的意见。

    赵桓忽然想到了自己还有十殿阎罗的诨号,自己这样子,活的越来越像阎罗王了。

    “童贯说枭首示众挂在城头上,明刑正法。不过他拜托臣,让臣挂的高点,童贯说他长得丑,怕吓到了小孩子。”

    赵桓点头,说道:“那就按童贯说的办吧。”

    赵桓原来打算直接把童贯埋了的,如果是文官这样谏言,他绝对会拒绝,朝堂的党争的花样繁多,这文官与宦官两千年的不对付,也是党争的一部分。

    赵桓绝对不会丢下这个草叶子,让宦官和文官斗起来。

    那怎么制衡文官呢?

    这么复杂的问题,当然是留给李纲去头疼了!

    皇帝控制宰相,宰相控制百官,制衡文官的事,本来就是宰相分内的事。

    “行了,去吧。”赵桓让赵英下去,看着赵英走出大殿就笑了。

    这赵英要是代表到宦官出战,岂不是被李纲为首的文官集团吊着打?

    这战斗力实在是水平太低了,赵桓都一眼看出来了他的小心思,他到了朝堂还不被如狼似虎的文官们,给生吞活剥了?

    赵桓摇着头,无聊的继续批阅札子,自言自语的说道:“赵英啊,你啥时候才能成长起来呢,都是皇宫的老祖宗了,这心思能不能复杂点呢?”

    赵桓突然停下了笔,看着赵英走出去的身影,皱起了眉头。

    万一是赵英故意让自己看出来的呢?不对,他应该没有这么重的心机才对。

    难道是自己想多了?

    赵英出了文德殿,出了东掖门,就走到了义庄,这里放着童贯的尸首,这里还有仵作。

    他进宫前,让仵作过来验尸首,还让开封府少尹李若水来到了庄子内,看着童贯的头颅被割了下来。

    他这才长长舒了一口气,给皇帝办差,必须要小心谨慎,所以他才找了仵作,让仵作验尸,被人勒死和自己勒死自己有很多临死前不同的地方。

    大宋提刑司的仵作们是擅长这方面的推理的,他赵英问心无愧。

    自然敢让李若水等人带着仵作亲自验尸。

    而赵英之所以让李若水来,就是让他代表大宋的文臣们,看着这个结果。

    “赵都知啊,这枭首也让某看,你真是诚心让某晚上睡不着觉啊。”李若水连吐了好几次,才算是把肚子里的中午饭给吐的干干净净。

    赵英也是连吐了好几次,说道:“你以为某想看啊,这不是我代表官家,你代表文臣,明确他童贯已经死了吗?”

    赵英笑着说道:“给官家办事,必然要周全,咱家毕竟是个太监,很多事都很忌讳。”

    “官家应该等等的,让百官上书,然后官家反复推脱,然后不得已在群臣的谏言下,做了枭首示众的决定。这样才彰显了官家的仁善。”李若水苦笑的说道。

    这童贯死,本来是个大事,结果如此快的速度结束,实在是让李若水有些怅然,文官们又一次失去了表现的机会。

    “你们最好不要串联着上书陈表童贯的罪责,官家虽然枭首了童贯,但也是认了那是童贯临死的遗言,官家不太喜欢串联和党争的事。”赵英提醒了一句,就向着皇宫去了。

    赵英提醒文官这句,也不是为了干涉外廷,他更喜欢的是,官家念头通达,省的文官们给官家找麻烦。

    他一边走一边寻思着官家的晚饭吃什么。

    要说也是怪,大宋多数人的三顿饭都是中午,傍晚和夜宵,到了官家这,就是早上、中午和晚上。

    这给御膳局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所以赵英最近也一直以这个理由,在御膳局盯着。

    他的主要目的,是不想再出现,太子吃一个月烙饼的事。

    正如官家所言,他现在是大宋皇宫里的宫人们的老祖宗,串联外朝那可是重罪,直接打死的那种。

    他这么做是护着皇宫里的宫人们。

    他悠悠然然的走到了御膳局,盯着伙房把晚饭做好,一碗粥,几碟小菜,又吃了几口剩下的菜品,等了很久,无恙之后,他才带着几个太监,向着文德殿走去。

    官家回朝一直没去延福宫住着,这子嗣不兴,乃是后宫大忌,一定要劝劝官家才是。

    赵英伺候着赵桓用了晚饭,说道:“官家这晚饭可还行?臣煮了一下午,觉得一晚上不吃东西,官家晚上会饿,就私自做主,放了点肉末,取了点上好的皮蛋煮了点粥。”

    “不错。你这皮蛋瘦肉粥,味道很正。”赵桓点头,赵英这手艺也是越来越好了。

    “谢官家赐名。”赵英也是满脸喜色的说道。

    这道粥有了官家背书,应该会火遍大江南北的。

    赵桓突然问道:“赵都知,你说说童贯是怎么死的。”

    赵桓问的其实是赵英到底是不是故意弄死童贯的,毕竟一个宫里只能有一个老祖宗。

    赵英摸了摸头说道:“臣到了客栈,看到了童贯挂在三尺白绫上,赶忙把童贯从绳子上抱了下来。”

    “臣就把旨意宣布了一下。”

    “他大笑的夸了几句官家英明,就把老臣给打晕了,臣觉得吧,人这死了一次,就会很怕死。一时失察。几个亲从官也是一时大意,被童贯得了手。”

    “我们醒了,被五花大绑的绑在凳子上了,童贯又给臣磕了几个头,童贯说,一个宫里怎么可能有两个老祖宗,所以让臣看好宫人,也让臣能帮太上皇一些,就帮一些。”

    “然后童贯就自杀了。臣和几个亲从官是被客栈的小二给救下的。”

    赵英脸上满是尴尬,这事本来就很丢人了。

    官家问,又不能不说。这就更丢人了。

    “也就是说,你加上五个亲从官,去宣旨,不仅没有成功,还被童贯给绑了?你行不行!”赵桓怀疑的看着赵英,童贯都六十多了,几个壮小伙被人这么收拾了。

    “臣反正打不过童贯。”赵英脸上挂不住了。

    他端着盘子说道:“他们亲从官五个人呢!也打不过!臣不丢人。臣把碗筷送到御膳局去。”

    赵英说着就溜之大吉了,六个人打不过一个糟老头子,还被人绑了。

    “沈从,你去找那几个亲从官问问,是不是和赵英说的一样。”赵桓并不喜欢偏听偏见,宣旨的不仅仅有钦差御使,还有亲从官。

    这也是一种制衡。

    “官家,几个亲从官带到了,和赵都知说的差不多。就是补充了一些细节。”

    “赵都知被童贯两三下打趴下的具体情形。”沈从回报,身后站着几个亲从官,脸上挂着尴尬。

    “行了,下去吧。”赵桓问了问,算是明白了。童贯虽然岁数大了,但是依然不是他们这些小年轻能够对付得了的。

    确定了童贯乃是真的自缢,他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担心。

    身边人要是突然因为权势,变得离心离德,就麻烦了。

    不过好在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太监。自己这大太监,依旧是忠心耿耿,至于弱了点,那不是大问题。

    那童贯是封了王的大太监,赵英比不过也正常。


………………………………

第二百七十七章 蔡京和官家真是越看越像!

    当童贯死了的时候,蔡京乘着马车和蔡攸也踏上了前往岭南的路上。

    而此时的蔡攸真的和孝子一样服侍着蔡京,蔡京年岁已高,看不清书上的字,也瞧不见了路上行人的目光,更听不到坊间的议论,他待在软卧上,看着汴京宏伟的城墙。

    自己这一生,算是要过完了,不管能走多久,能活多久,他离开汴京的一瞬间,这辈子没有再回来的可能了。

    他看着远处的皇宫和汴京双塔,摇了摇头,对着蔡攸说道:“走吧。”

    阳光下的汴京铁塔巍峨而又韵味,配合上繁华的汴京城,有种说不出的美感。

    只是这一切和他们父子再没有了关系。

    这一生,从何时说起呢?

    蔡京掰着指头算了算,自己这一生罪孽深重。

    “父亲,您还好吧。”蔡攸问道,如果不是蔡京的胸膛还有起伏,蔡攸还以为蔡京死了呢。

    “还好了,只是想到要上了奸臣传就有些唏嘘。”蔡京有气无力的回答着。

    午后的阳光透过车窗,照在了身上,暖洋洋的让人非常舒服,汴京城外的稻田里都是百姓在辛勤的耕种着。

    蔡攸点了点头,说道:“儿子我也上了奸臣传。”

    蔡京看着蔡攸的脸庞都变得模糊了几分,看不清楚。

    “熙宁三年的时候,还是神宗朝的时候,王文公正式拜相,成为了我大宋的宰相,配合神宗开启了熙宁变法。那是一个大时代啊,王文公相公一直想要通过变法,完成国富民强的策略。”【注1】

    “而你父亲我,也唱名东华门外,在神宗和王相公的目光下,赐了进士及第。然后到了地方,任钱塘尉,而后做了舒州推官,负责破案。干的倒是有模有样的。”

    “百姓还叫过我一段时间的蔡青天呢。”

    蔡攸点了点头说道:“当时叔叔在朝堂里做中书舍人,专门给神宗皇帝写诏书。”

    蔡京听到着脸上露出了落寞的神情,说道:“你叔叔人不错,要不是走得早,说不能继承了章惇的政策,让大宋真的强盛下去,可惜了,你叔叔现在怕是要被我连累了。”

    两个人说的是蔡京的弟弟蔡卞,谥“文正”,在大宋能够谥文正,代表这个人行的端走的直。

    这个耽误,是真的会耽误,蔡卞恐怕再无法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正名了。

    而且王安石,王文正相公,还把女儿嫁给了蔡卞,试图将自己的政治抱负,转嫁给自己妹婿身上。

    事实上,蔡卞也是如此做的。

    可惜的是刚刚还没开始多久的蔡卞,就被刚登基的宋徽宗一贬再贬。最后郁郁而终。

    蔡卞并没有忘记过蔡京还在地方不断的流转,绍圣四年,出使辽国的时候,把在地方的蔡京,调到了自己的身边,一起出使了辽国,归来之后,蔡京也正式接手了蔡卞的位置,中书舍人。

    当时蔡卞和蔡京二人在汴京城里都给宋哲宗写圣旨,一时传为了美谈,写圣旨这件事本身,就是在洞悉天下局势,为了做宰相而准备。

    亲兄弟两个人,都在写圣旨,就是宰相的预备人选。当然名声鹊起了。

    “元丰八年,我呢,站错了队,当时神宗皇帝崩了,都在商议新君的事,我站错了队。”

    “即使我再能干,也不成啊。司马光他让我五天内恢复差役法,我干了,而且只有我干成了。但是又能如何呢?”

    “还是被台谏弹劾,被贬出京,让我知成都,结果还没到地方,又让我知扬州,我还没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