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富家子-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

    嘉靖闻言,脸上不由露出凝重之色,他隐隐记得,这几年黔国公沐朝辅、安南降将武文渊等的确都上奏提到过安南莫氏,不过,当时谁也没想到莫登庸敢打大明的主意啊。

    现在看来,这家伙真是吃了豹子胆,准备捋大明虎须了。

    这还得了!


………………………………

第三卷 第一五六章 这波不亏

    嘉靖这会儿脑子里着实有点乱了,严嵩、夏言和郑惟僚联手这一忽悠,他脑子里顿时一团浆糊。

    安南莫氏竟然想进攻大明西南边陲,这可如何是好啊!

    他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自他继位以来南倭北虏就没断过,他本就有点难以应付了,这会儿再加上一个安南,大明便是三面受敌了,怎么办?

    他愣了半晌,这才皱眉道:“公瑾,你觉得这安南之事该如何处置?”

    夏言假装沉思了一会儿,随即果断道:“皇上,微臣以为,当先下手为强,组织大军,助安南黎氏平叛,如若等到安南莫氏将国内反对势力全部剿灭了,再来进攻大明,那可就麻烦大了。”

    这话说的的确有道理,这会儿安南好歹还有人在跟莫氏作对,莫登庸必定分心分兵去对付那些反对他的人,这样收拾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如果等他把反对势力全部剿灭了,全力跟大明开战,那就不好对付了,毕竟人家手里可有十余万大军。

    问题这会儿大明朝廷没钱啊,怎么组织大军去安南平叛?

    嘉靖闻言,不由叹息道:“唉,朕也知道应趁其国内尚未安定出手,问题这平叛大军的粮饷从何而来?”

    这个!

    夏言假装露出为难之色,半晌没吭气。

    没钱,打什么仗?

    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打仗是要花钱的,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把大军组织起来最起码也得给人饭吃不是,饭都没得吃,纵有十万甚至百万大军又怎么样,还不是得活活饿死!

    夏言假装为难了一阵,这才咬牙道:“皇上,您觉得杨聪杨大人如何?”

    杨聪?

    嘉靖闻言,不由诧异道:“你的意思,让清风去安南平叛?”

    这可是你说的,夏言连忙顺势点头道:“皇上英明,为今之计只有请杨大人出马了。微臣虽然跟杨大人有些矛盾,但也不得不佩服杨大人的才能,东南海盗和倭寇同样有十余万,杨大人竟然没花朝廷一文钱便把海盗和倭寇全压住了。现在,恐怕也也只有杨大人能不花朝廷一文钱便把安南莫氏给收拾了。”

    这话的确有道理,在朝廷没钱的情况下,也就杨聪这样能自己想办法筹措军费的官员才能组织起大军去安南平叛了。

    但是,东南又怎么办呢?

    杨聪这会儿正玩养寇自重之计呢,嘉靖可不知道这家伙已经把海盗和倭寇清剿的差不多了。

    他忍不住问道:“清风这一走,东南又如何处置?”

    夏言只能硬着头皮忽悠道:“微臣以为东南的海盗和倭寇已经不足为虑了,这两年东南各省已鲜有地方上奏海盗和倭寇劫掠之事,这就证明杨大人已经将海盗和倭寇剿得差不多了,而且,这会儿东南各省海防都十分的稳固,再加上各省水师力量也不容小觑,微臣相信,海盗和倭寇应该是不敢再上岸劫掠了,杨大人走后,只要派个得力的官员前去守着,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他这纯粹是为了忽悠嘉靖在瞎扯呢,估计就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东南的海盗和倭寇的确已经被杨聪给剿的差不多了,他一顿瞎扯还真说中了。

    嘉靖闻言,又开始犹豫了。

    这两年东南各省的确已经没有什么地方州府上报海盗和倭寇劫掠之事了,东南的海盗和倭寇应该是剿的差不多了,就算还有些残余,在屯卫、步卒、水师的震慑下应该也不敢有所异动了。

    这杨聪的确不错,不管什么问题,到了他的手里都能得到妥善处置,当初杨聪去东南之前谁又能想得到他能在短短几年之内便让整个东南都回复安宁呢。

    这次安南之事看样子也只有让杨聪出马了,其他人去了,还真没用。

    想到这里,他缓缓点头道:“嗯,清风这几年在东南做的的确很不错,海盗和倭寇应该是掀不起什么风浪来了,那就依你所言,调杨聪去西南平叛吧。”

    成了,这小皇帝还真是好忽悠啊!

    嘉靖这会儿虽然已经二十多了,但是,在六七十岁的夏言眼里也只是个毛头小子而已。

    说实话,夏言有时候还真的有点看不起嘉靖。

    当然,就算他心里再看不起嘉靖也不敢说出来,他也就敢在心里鄙视一番而已,表面上,他还是恭敬的拱手道:“皇上英明。”

    自己很英明吗?

    好像是的啊!

    这杨聪可不就是自己提拔起来的吗,要不是他慧眼识英才,一个新科状元怎么可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从翰林院修撰擢升到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宣大总督,又从宣大总督擢升到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兼兵部侍郎浙直总督。

    嘉靖闻言,心里不由一阵得意。

    这杨聪,提拔的好啊,像这样给他长脸的,就应该大力提拔。

    想到这里,他毫不犹豫道:“原本上次清风剿灭大海盗陈思盼就应该加六部尚书衔了吧,这次他也算是在东南功成身退了,剿灭海盗和倭寇这么大的功绩不奖励就说不过去了,这六部尚书衔是应该给他挂上去了。”

    这!

    夏言闻言,只想给自己来个大嘴巴子。

    算来算去怎么就没算到这一点呢?

    这下好了,他们是如愿的把杨聪支走了,但是,杨聪也因此晋升六部尚书,如果这家伙走了狗屎运,真把莫登庸给灭了,那岂不是回来就要进内阁了!

    唉,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

    罢了,罢了。

    这会儿他也不好出言反对了,刚刚他可是“摒弃成见”狠狠的吹捧了杨聪一番,如果这会儿他又突然出言反对提拔杨聪,那岂不是前后矛盾,嘉靖就算是再糊涂估计也能看出其中的猫腻来。

    再说了,莫登庸也不是那么好灭的,杨聪此去还不知道结果如何呢。

    他干脆一咬牙,违心的拱手拍道:“皇上英明。”

    嘉靖闻言,微微点了点头,享受了一番“英明”的马屁,这才悠然道:“那行吧,就擢杨聪为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兼兵部尚书,总督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五省兵马,出征安南,平定莫登庸之乱!”

    这云南、贵州、广东、广西也就罢了,因为这四省都临近安南,为什么要加个四川呢,四川可不是个小地方,不能白白便宜杨聪这小子啊。

    夏言下意识道:“皇上,四川离安南好像有点远吧?”

    嘉靖不容置疑道:“杨聪本就是东南五省总督,调去西南总不能少一个省吧,再说了,川军善战,加进去正好,就这样吧。”

    夏言闻言,只能在心中叹息一声,唉,皇上都这么说了,还能怎么样呢?

    还好,云南、贵州、广东、广西都是有名的穷地方,就算是四川也富不到哪里去,而南直隶、浙江、福建、山东差不多是大明最富的几个省份了,用几个穷省再加个四川换大明最富有的几个省,这买卖好像不亏。

    嘿嘿,杨聪,你就去那鸟不拉屎的西陲之地折腾吧,看你能折腾出什么花样来!


………………………………

第三卷 第一五七章 歹毒

    夏言和严嵩这招着实有点歹毒,西南边陲那是什么地方,那真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别说是组织大军打仗了,就连当地老百姓自己吃的粮食都不够。

    杨聪如果想组织人马讨伐安南就必须从湖广、四川和南直隶等地转运粮食过去,而西南与这些行省之间都隔着莽莽群山,运粮食过去简直是难如登天。

    这会儿可没什么高速公路直通,更没有什么铁路,要想运粮食到西南,只能靠人力扛过去,甚至马车都用不了,因为莽莽群山之中的开出来的通道,很多地方都是又窄又陡,马车根本就过不去。

    南直隶、湖广、四川等地距离西南边陲最少也有上千里,让人扛着几十甚至上百斤的粮食走过去其艰辛可想而知。

    如果按这会儿的效率计算,运一石粮到西南,最少要消耗两石粮,毕竟运送粮食的人也要吃饭不是,人总不可能空着肚子扛着几十上百斤的粮食在山里爬上爬下是吧。

    也就是说,如果杨聪召集十余万大军,光是粮食的运输成本和自身成本加起来最少都需要二十余万两一个月,一年下来就是将近三百万两。

    就这还不包括将士的饷银呢,如果按西北边军的饷银计算,十余万大军一个月又是二十余万两,一年下来又是将近三百万两。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五六百万两,根本就别想组织十余万大军去征讨安南莫氏,而杨聪如果不征召十余万大军,便很有可能会吃败仗,毕竟安南莫氏这会儿就已经有十余万大军在手,而且他们还占着地利之便。

    更为可怕的是,西南边陲还有恐怖的毒瘴,剧毒的蛇虫,瘟疫般的疾病,如果率军进入莽莽群山中的原始森林,一不小心就会把命搭里面。

    总之,夏言和严嵩都认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嘉靖这种养在紫禁城的金丝雀才不知道其中的难度有多大。

    他们之所以这么落力的忽悠嘉靖,把杨聪诓去西南边陲,可不是光为了抢占东南各省的控制权,他们是想让杨聪直接死在西南,从此永绝后患!

    有时候文人歹毒起来才是最可怕的,不管是严嵩还是夏言,他们对待政敌那都是能整死便往死里整!

    那么,杨聪会上这个恶当吗?

    他不上当不行啊,因为嘉靖都下圣旨了,他不去那就是抗旨不遵啊!

    当然,他也可以装病推脱,不过这样一来他的仕途基本上就毁了。

    杨聪收到圣旨,气得差点没当场破口大骂,他倒不是害怕去安南平叛,因为他相当清楚,莫登庸是不可能进攻大明的,如果莫登庸真这么干了,那么他就要成为明史中的大名人了,属国安南反攻大明,如果历史上真发生过这事,史书上绝对会大书特书。

    问题杨聪在后世压根就没听说过这事,不管是、网络,还是电视上都没这事,所以,他可以肯定,莫登庸不会进攻大明。

    很显然,这是夏言和严嵩为了将他调离东南而使出来的诡计,也就是说,莫登庸根本就没有进攻大明的想法,这一切都是夏言和严嵩编造出来的谎言,用来欺骗嘉靖的谎言。

    既然是谎言,安南之事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莫登庸十有八九是不敢跟大明开战的,这平叛一事很有可能会由武斗转为文斗。

    说到文斗,杨聪这状元郎又怕过谁来。

    总之,安南之事还算不得什么大事,他气的是夏言和严嵩绞尽脑汁都要把他调离东南。

    要知道这会儿海盗和倭寇都快绝迹了,剿倭大业差不多就要完成了,但是,他这一走,东南估计又会出现海盗和倭寇的踪迹。

    因为这海盗和倭寇本来就是海商豪门招来的,一旦他离开东南,海商豪门必定会想方设法抢夺东南的控制权和海上贸易的控制权,而豢养海盗和倭寇正是他们的惯用手段。

    果然,他这才刚收到圣旨,还没安排好交接呢,京城便传来消息,夏言和严嵩推举工部侍郎赵文华接替他的位置,出任浙直总督。

    卧槽尼玛啊!

    杨聪收到消息,直接就忍不住骂开了。

    这事果然是夏言和严嵩搞的鬼,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借海商豪门之手重新掌控东南。

    如此厚颜无耻之徒,能让他们轻易得逞吗?

    当然不能!

    杨聪当即便上奏,举荐兵部郎中唐顺之接任浙直总督,并写了封密信,教阳明一脉的大佬如此这般应对。

    这一下阳明一脉和严嵩一党又斗起来了,双方为了争夺浙直总督之位那是剑拔弩张,天天有事没事就相互攻讦,就差动手干架了。

    嘉靖虽然喜欢挑起群臣内斗,但是,那也得是可控范围的暗斗,像阳明一脉和严嵩一党这样都撸起袖子准备干架了可不行,无奈之下,他只能组织廷议了。

    这天早朝,奏对环节刚过,嘉靖刚宣布开始廷议,张邦奇便从班列中站出来,跪在御道中间朗声道:“皇上,浙直总督身负清剿海盗和倭寇之重任,虽说不一定要像杨聪杨大人那般文采武功都惊才绝艳,最起码也要通晓兵法吧,赵文华赵大人乃是通政使司右通政出身,任的又是工部侍郎,根本就不懂兵法,让其出任浙直总督岂不滑天下之大稽。”

    嘉靖闻言,眉头不由一皱,是啊,赵文华根本就没有一点统兵经验,派去东南负责清剿海盗和倭寇也太过荒唐了吧?

    严嵩见状,连忙从班列跑出来,跪在张邦奇旁边朗声道:“皇上,万万不可听信谣言啊,科举中就有《春秋》一书,其中不大多是兵法吗,赵大人怎么可能不通兵法。唐顺之唐大人乃是王畿亲传弟子,此事又谁人不知,他们这是想私相授受,独霸东南啊!”

    这!

    嘉靖闻言,眉头又是一皱,这几天他的确听说阳明一脉想将东南变成自己的后花园,让唐顺之接替杨聪的位子的确有点不妥啊。

    这两边都对浙直总督之位势在必得,廷议场面之热闹可想而知,御道中跪的阳明一脉和严嵩一党的官员是越来越多,要不是碍着有皇上在,他们估计都该吵起来了。

    嘉靖见状,着实有点头疼,最后,他干脆选择了和事老毛伯温的建议,擢赵文华为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浙直总督,同时擢唐顺之为兵部侍郎,参赞东南军务。

    这意思就是两个人都上,不过赵文华主民政,唐顺之主军政。

    他这明显是在顺着毛伯温的建议和稀泥呢,不过阳明一脉和严嵩一党也不敢再争了,因为他们的目的貌似都达到了,只是大家都吃不成独食了而已。


………………………………

第三卷 第一五八章 摊牌

    严嵩一党和阳明一脉为了争夺浙直总督之位相互攻讦,大有一言不合便开干的架势,搞得京城其他官员都心惊肉跳,生怕一不小心便卷入两派的斗争中。

    嘉靖为此特地组织了一场朝议,让两派各抒己见,最后,他却采用了兵部尚书毛伯温的建议,来了个和稀泥,将严嵩一党推举的赵文华擢为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兼浙直总督,又将阳明一脉推举的唐顺之擢为兵部侍郎参赞东南军务。

    这样一来,双方推举的官员都获得了擢升,嘉靖的意思就是要大家息事宁人,两派官员也不敢过于违逆嘉靖,所以,这事就算这么过去了,京城总算是回复了宁静。

    表面看来,这次貌似是严嵩一党得了大便宜,其实,阳明一脉才是最后的赢家,毛伯温的建议其实就是杨聪提供的,只是由聂豹之口转述给了毛伯温而已。

    杨聪之所以这么安排,自然有他的道理。

    这会儿貌似是文官比武将权力大,总督比参赞军务权力大,其实不然,至少,东南这块的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

    赵文华就算当上了浙直总督其实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他手底下没兵啊!

    他想要调动兵马,就必须通过唐顺之,而唐顺之早就得了杨聪的交待,赵文华说什么,表面上应了便成,至于实际上,那自然是不尿他。

    反正这会儿东南的主力几乎都在海上,而赵文华又不可能跑海上去盯着各省的水师船队,他们还不是想干嘛就干嘛。

    赵文华想要抢夺海上贸易就必须有人,各省水师都不听他的,他就等于没了手脚,到时候,他要敢“私自”让海商豪门组织船队去做生意,各省水师反而会冲上去“围剿”!

    反正各省水师船队的职责就是清剿海盗和倭寇,他就算吃了哑巴亏也不敢声张。

    这,就是杨聪的应对之策,以武制文,让赵文华的命令出不了金陵城!

    赵文华还不知道杨聪早已给他设好了套呢,他屁颠屁颠的跑到金陵城上任的时候,杨聪早就已经整理好行装准备出发前往西南了。

    他原本还想着能利用杨聪召集起来的屯卫精锐去限制汪直,从而慢慢夺回海上的贸易权呢,却不曾想,杨聪直接带走了两万步卒,整个东南五省也就剩下五千步卒了。

    这五千步卒还不是集结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在五个行省的,而且他们还肩负着守卫各行省首府的重任,根本就不能调动。

    至于水师,杨聪只是含含糊糊的交待了一下,现在各省水师正在海上追剿海盗和倭寇呢,根本就回不来!

    杨聪就这么走了,他不但带走了两万步卒,还带走了俞大猷、卢镗、刘显这三位大将,只留下汤克宽和戚景通两位总兵分管五省的步卒和水师。

    赵文华是彻底抓瞎了,他都不知道该怎么着手从杨聪手里抢夺海上的生意了。

    话说大明这都开始调兵遣将了,安南莫氏又在干什么呢?

    他们这会儿正在打仗呢,谋朝篡位可没这么容易,就算后黎朝的皇室被他杀服了,后黎朝那些权臣也不会服啊,像安南郑氏和安南阮氏这样的豪门就不会服他一个渔夫出身的土包子。

    安南郑氏和安南阮氏已经找到了一位自称黎昭宗之子的皇室宗亲黎维宁,并立其为黎庄宗,这会儿黎庄宗已经召集了很多后黎遗臣在安南南部复国,并且已经攻取了安南西都清化,莫登庸正忙着组织大军前去征讨呢。

    也就是说,安南莫氏的主力大军这会儿正在清化附近与后黎朝复国势力对抗。

    杨聪收到消息,嘴角不由一撇,这嘉靖,还真是糊涂啊,情况都不了解一下就相信了夏言和严嵩的话,莫登庸哪里会进攻大明,就算他有这个胆也没这么多兵啊!

    其实,这会儿洪铁柱已经派人往南洋方向渗透了,因为大明东南沿海商户的产能逐渐恢复巅峰时期的水平,而且各地乡绅的粮食也大部分都高价卖给了杨家,再加上南台船厂正全力赶制商贸用的大福船,以致汪直和洪铁柱手下的船队运力大增,这会儿东瀛的市场其实已经有点趋向于饱和了,甚至,粮食的价格都已经开始下降了。

    杨聪为了保证利润,早就有意开拓南洋市场了,而南洋市场的第一站就是安南。

    也就是说,安南这会儿其实就有洪铁柱手下假冒的渔民在收集各种信息,杨聪自然能很快便打听到安南的现状。

    他站在月港新建的大型码头上,看着海面上密密麻麻的战船,脸上不由露出得意的笑容。

    夏言和严嵩估计认为征讨安南莫氏的任务很难完成吧,现在看来,这事比清剿海盗和倭寇还要简单,莫登庸要知道他在广西边境集结大军,估计能吓得尿裤子!

    他其实早就开始筹备了,这会儿东南五省“剩余”的两万步卒精锐和所有水师战船基本上都已经集结在了月港,就等着他一声令下,便可出发了。

    夏言和严嵩其实还算漏了一点,那就是粮食运输的问题。

    粮食可不一定要从陆路运输,走海路更便捷,因为海上一坦平洋,根本就没什么障碍,而且像苍山船这样的帆桨船,如果顺风的话,根本就不需要耗费多少人力,就算是不顺风,纯由苍山船组成的船队一个月之内也能在广西和福建之间打个来回,所以,杨聪压根就不用担心粮食运输的问题。

    这会儿杨聪也没有考虑粮食运输的问题,因为他正在考验卢镗和刘显呢。

    这两位可是东南有名的宿将,从这几年他们的表现来看,着实是名不虚传,杨聪其实早就有意将这两人收为亲信了,只是两人一直在广东和山东值守,他也没时间去两地巡查,所以,一直拖到现在,他才向两人摊牌。

    这月港是干什么的,杨聪并没有向他们隐瞒,甚至,这几天他还让俞大猷带着这两人去附近的仓库转了一圈,他们肯定早就知道这里是一个海上贸易的集散地了。

    就是不知道他们对私自从事海上贸易是什么看法,杨聪沉思了一阵,这才问道:“子鸣、惟明,对这月港,你们怎么看?”

    两人尴尬的互望了一眼,最后还是比较老成的卢镗拱手道:“大人,这样有点违反海禁吧?”

    这样岂止是有点违反海禁,根本就是彻底违反海禁。

    卢镗能这么说,就证明他们的脑袋并不是一根筋。

    杨聪不由感慨道:“海禁到底是对是错暂且不说,东南海盗和倭寇肆虐的原因相信你们应该清楚了吧,你们说,如果本官不主动组织船队将大明多余的货物运送到物资紧缺的东瀛售卖,这海盗和倭寇能剿的完吗?”

    这个!

    卢镗和刘显毕竟是正正经经的领兵将领,这种有违法度的事情他们还真不好跟人讨论。

    不过,两人脸上都露出了一丝恍然的神色,很显然,他们已经想明白海禁和海盗倭寇之间的联系了。

    杨聪紧接着又道:“有时候做人不能太迂腐你们知道吗,朱纨朱大人够守规矩吧,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