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故事-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垂花门外的前院里,丁有三带着二十几个军士列成两排,直挺挺地站着。

    “将军!”

    看到杨铭出来,丁有三上前一步,躬身抱拳行礼。

    “哦,你们这是干什么?”杨铭讶然地问丁有三。

    “我等愿追随将军!”丁有三抱拳说道,神情严肃。

    自从入城之后,丁有三等一众军士就面临着自己命运和前程的选择。他们都是朝廷的经制兵,之前作战溃散之后,一直在乡下东躲西藏。如今进了城,按规矩就应该到衙门里报到,接受官府处置,因此,他们的命运无非就是以下几种:

    其一是被官府一纸公文,送归其所在的部队。可是他们所在的部队已经被打残了,几个溃兵不知会被补到哪个将领手下去,最终就是当炮灰的命运。

    其二是隐藏军人身份,在难民堆里混口饭吃,等将来时局安靖后,他们就成了无处安身立命的游民了。

    其三是抢一笔银子,跑回老家去。时下大明的军队基本都是募兵,不是那种与土地户籍挂钩的军户,如果能趁乱抢几十上百两银子,跑回老家买地娶媳妇,还是挺不错的。但眼下这形势,抢了钱也没法跑,城外都是后金军的天下,带着银子跑出去,那是嫌死的不够快。

    因此丁有三和这些军士们昨晚商量了半夜,最终决定投靠杨铭。杨铭虽然不是朝廷的经制武将,但以他现在的战功,朝廷肯定会有封赏。即使退一步讲,朝廷不授予杨铭军职,凭杨铭的本事,在这乱世里讨一口饱饭吃,那也是肯定没有问题的。

    “追随我?怎么追随?”稍一思忖,杨铭已经明白了他们的意思,但自己也不能急着表态,有些话还是要说清楚的。

    “求将军收我等为家丁。”丁有三抱着拳说道。

    明代“家丁”的范围很广,比如富豪家守护家院的仆役,就可以称之为家丁。至于武将手下的家丁,则是指武将所辖不入兵籍者,是将领于正式军队外私人组建的亲信精锐部队,其待遇比一般军士要高。

    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兵部•家丁》曰:“今西北将帅所蓄家丁,其廪饩衣械,过额兵十倍,每当大敌,用以陷阵。其善战者多以首功自奋,间至登坛。亦有以降虏效顺者,尤称骁健,近辽左李宁远专仗此树勋。”

    除了军事将领蓄有家丁外,其他在职或退休的各级官员也纷纷蓄养家丁。如山东知府徐从治收养“才武鸷勇之士”二十三人,“给裘马,而厚糈之,”后来,他率领这些人镇压徐鸿儒造反,镇压兵变,与孔有德、耿仲明等叛军作战。

    杨铭不是朝廷的经制武将,未得朝廷允许,是不能募兵的,但如果有功名在身,招家丁却没有限制,丁有三等人想到的这条出路,也算是一个办法。

    “也好,我正要招一批家丁,你们愿意来,我很欢迎。”

    “但是,我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你们要如实回答。”杨铭沉下脸,严肃地说道。

    丁有三等一众人躬身抱拳,等着杨铭发问。

    “你们为什么要投奔我?”

    “因为跟着将军能打胜仗,能吃饱饭!”丁有三说道。

    “还有呢?”

    “跟着将军有好前程!”一个兵士说道。

    “好前程?什么是好前程?”杨铭反问道。

    “跟着将军打胜仗,立战功,升官发财娶老婆……”另一个兵士补充道。

    旁边的几个人呵呵的笑了起来,丁有三瞪了他们一眼,那几个兵士赶紧闭嘴了。

    “升官发财,这也没有什么错,有功必赏嘛。至于娶老婆,那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杨铭背着手,在队伍前面来回踱着步,眼神犀利的盯着这些军士。

    “你们跟着我,我自然有责任让你们过上好日子。但是,各位都是刀尖上讨生活,若他日战死沙场,也是常有的事,你们都考虑过吗?”

    “我等愿为将军效死!”兵士们异口同声地说。

    杨铭点点头,淡淡地说:“若有贪生怕死,临阵退缩之事,该当如何?”

    “斩!”丁有三坚定地说道。

    “你们可能服从命令?”杨铭问。

    “能!”

    “可能严守军纪?”

    “能!”

    “那好,你们以后跟着我了。”杨铭看着这些兵士,目光如炬。

    “我不仅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我还会让天下所有人过上好日子。”

    兵士们一时沉默不语。

    在这乱世之中,能保住自己一条命,已是幸运。兼济天下人的事,又有谁敢夸下这海口?这话如果从别人嘴里说出来,众人肯定会有一番调侃和嘲笑。但杨铭这两天的表现太惊人了,超出了这个时代人们的想像极限,不管杨铭说什么话,大家都得掂量掂量。
………………………………

第14章 盘库

    县衙东侧的仓库里,一个老吏正在指挥差役们清点库存。这一个多月里,后金军源源不断地掳来的各种物资把高大宽敞的粮仓和库房都快要堆满了,一袋袋的粮食堆得比粮仓屋顶的大梁还高。库房里布匹、食盐、香料、药材、铜铁器具、硝石硫磺等各色货物见缝插针的一堆堆码放着,几乎让人都没有落脚的地方了。

    “老何,身上的伤无妨吧?”引着杨铭一行从门外走进的范同舟跟老吏打着招呼。

    “无妨,一点皮外伤而已,多谢范先生关心。”昨日赵知县反正的时候,这老吏带着差役跟驻守仓库的几个后金书吏搏斗,受了点小伤。

    “那就好。老何,这位就是大破虏军,收复县城的杨将军,这位是丁百总……”

    范同舟向老吏介绍着一同到来的杨铭等人。

    “见过杨将军。”老吏向杨铭拱拱手。

    “老何,杨将军要看看库房清册。”

    “范先生可有知县大人的堂谕?”老吏问范同舟。

    “这个……老何,这些物资都是杨将军缴获的战利品吧,杨将军要看看清册,也是应该的。”范同舟向老吏解释道。

    “没有堂谕,任何人都不能查看清册。”老吏不卑不亢地说。

    “大胆!”丁有三上前一步,手按着刀柄喝道。今天杨铭刚答应收他们做家丁,家主遇到麻烦,丁有三也想表现一下。

    杨铭摆摆手,制止了丁有三。

    “何先生,前日鞑子在的时候,他们能看清册么?”杨铭刚才听到范同舟管这老吏叫老何,知道了这老吏的姓氏。

    “这……”老吏脸上一红,随即说道:“知县大人既已献城,那当然是对库房有令谕的。”

    他这么说倒让杨铭一时不好接话了。这些老吏浸淫庶务多年,场面上的条条道道早已滚瓜烂熟,想在言语上拿住他们是不容易的。杨铭也不想跟这些人动粗,只好对范同舟说:“范先生,烦请你去找一趟知县大人。”

    还没等范同舟回答,就听到一阵脚步声,赵知县带着赵教谕和几个衙役匆匆地走了进来。这仓库和县衙本就是一体的大院落,赵知县得知杨铭来看仓库,很快就赶了过来。

    “何如水,本县是杨将军领军光复的,库房里的战利品及其清册,杨将军但看无妨。”

    “杨将军若要调拨缴获的钱粮物资,但凭所调。你把帐簿记好,还有,看管好本县自己的东西就行了。”

    赵知县跟老吏何如水交代完毕,又对范同舟说:“范先生,你以后就跟着杨将军走动,有何事情也好跟衙里两边料理。”说罢赵知县看了看赵教谕,赵教谕点了点头。

    名义上教谕是管生员的,教谕是老师,秀才是学生,老师管学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实际上秀才所在的官学平时并不上课,每临大考,秀才们也只是在家用功,最多在学校自习一下。再加上考取秀才的时候,考试是上级的学政主持的,在那个时代,人们只管录取他们的人叫老师。所以,教谕虽然名义上也是老师,但却没人认帐,实际也管不了秀才什么事。赵知县跟赵教谕打招呼,也就是给赵教谕一个面子而已。

    其实赵知县的这个安排昨天就跟范同舟说过了,今天当着杨铭的面再说一遍,算是给双方一个交代。

    “杨将军,本官还有事——那帮饥民在城外闹事,闹着要进城,本官要去看看。”赵知县对杨铭拱拱手,带着人急急地走了。

    何如水取出清册交给杨铭。杨铭翻着看了看,又拿出昨日豪格列的那份清单——当然不是豪格自己写的,这种事自然是由手下的赞画来做,大致比对了一下,基本都能对得上。再看看那些堆积如山的物资,一时也没法一一盘点。在库房里绕了几圈,大致看了看,料想这些库吏们也不敢使什么手脚。顺义城就这么大,偷出去也藏不住,若说偷运出城,那更是想都别想,纯属找死。

    “银库在哪?带我们去看看。”

    何如水又带着杨铭一行到一间较小的库房。这库房一看就是财帛重地,青砖的墙壁比刚才的大库房更厚实,地上也铺着厚厚的青砖,墙壁四面都不开窗,靠屋顶与墙壁之间的花孔透气。库房四面的架子上摆放着一撂撂的银锭,地面上也摆放着一只只的木箱,里面装的也是银绽和散碎银子。

    杨铭拿起一锭白银,掂在手里沉沉的。银锭呈船型,中间束腰,两端弧形上翘,锭面有一层螺旋状的丝纹,由外及里,清晰可见,这是铸造银锭时,银水由高温急剧冷却而收缩,由外向内形成的涟漪纹。一般来讲,银含量在九成以上者,才有这样的花纹,这也是通常将足色的银子称为纹银的缘由。银绽底部錾刻着阴文“肇庆黄江厂解充饷银伍拾两匠黄杰”,肇庆黄江厂指万历四年在广东肇庆城外江岸处开设的黄江税厂,朝廷在此征收过往船只的商税。

    杨铭赏玩着手中的银锭,陷入沉思。

    历史上明朝的灭亡有很多原因,但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明朝的经济崩溃,而导致明朝经济崩溃的导火索就是白银短缺。1620年至1660年间,欧洲市场爆发了贸易危机,以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遭到沉重打击。在17世纪20年代欧洲贸易衰退之前,停泊于马尼拉的中国商船每年多达41艘,到1629年(也就是崇祯二年)则降为6艘。加之当时与中亚贸易的萎缩,新大陆输入中国的白银便大大减少了。17世纪30年代。白银又开始大量流入中国,西属新大陆的白银又从海上源源不断地运至马尼拉。大量日本白银被澳门人带到了广州,而更多的白银则从印度的果阿经马六甲海峡流入澳门。但不久后白银流入就再次被严重阻断。1634年后,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限制船只从阿卡普尔科出口,强令斩断对中国贸易;1639年冬,二万五千名中国商人在马尼拉遭到西班牙人和土著人的屠杀;1640年,日本断绝了与澳门的所有贸易往来;1641年,马六甲落入荷兰人手中,果阿与澳门的联系也被切断。至此,明朝的白银进口量骤然跌落。因为缺乏白银,江南的工商业遭到重创,整个国家发生硬通货紧缩,粮食的价格在两三年间价格下滑70%——这是以白银计价,以铜钱计价则上涨了10倍。全面爆发的货币危机最终造成全国经济崩溃。

    “将军——”范同舟看到杨铭拿着银锭若有所思,久久沉默不语,不知怎么回事,赶紧提醒了一声。

    “哦,不是说库房里还有一颗总兵大印吗?咱们看看。”

    杨铭回过神来,想到豪格列的单子里有“缴获明总兵大印一颗”,就随口问了问。

    何如水点点头,从库房角落里搬出一只木箱,放在杨铭面前的架子上打开。

    箱子内面垫着厚布,几个布包裹摆在箱子的中间和角落里,何如水拿出其中一个布包裹递给杨铭。

    打开包裹,里面是一枚四方的银质印章,印面边长约三寸,扁扁的像一个加大加厚的 CPU,印背是一只老虎形状的扭,称为伏虎钮,是用来握持盖印的。杨铭把印面翻过来,只见上面柳叶篆刻着的阳文“平辽将军”四个字。

    一声长叹,杨铭把大印放回箱子里,默然无语。

    这颗“平辽将军”印是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的。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赵率教挂平辽将军的大印,率军驻山海关。此次后金兵入犯至遵化城下时,袁崇焕急令赵率教带领四千兵马驰往救援,赵率教所部急行军三昼夜,十一月初一日到达遵化城外,此时,后金军已在此以逸待劳了三天。贝勒阿济格等所部满洲左翼四旗及蒙古兵伏击赵率教,赵率教中箭坠马,力战而亡,全军覆没。

    后金军是怎么事先得知赵率教的行军时间和路线,从而设伏歼敌的,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在都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袁崇焕出卖了赵率教,也有人认为只是巧合。

    那老吏何如水也叹了口气,将箱子里的其他布包裹也打开让杨铭检阅,里面都是一些珠玉首饰、如意、象牙、玳瑁、沉香之类的珍玩。这些东西虽然值钱,但一时也难以脱手变现,杨铭对这类物品向来不怎么感兴趣,只是对照着清册随便看了看。待看到一枚田黄石的印章时,他不觉心中一动。

    田黄石是产于福州寿山的石头,因呈黄色而得名。其色泽温润可爱,肌理细密,被视为“印石之王”,所谓“黄金易得,田黄难求”。明清两代田黄石盛名于世,身价倍增,文人雅士、达官显贵,无不以一方上品田黄为珍。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逃离紫禁城时,就在棉衣里缝藏了一枚田黄石三连印章。

    杨铭看到的田黄石是一枚闲章,石质还算不错,也不知是后金兵从哪个文人家里掠来的。让杨铭心动的并非是田黄石有多么昂贵,而只是这枚闲章上篆刻的几个字而已。

    “这枚章我拿了,其他的收起来吧。”杨铭对何如水说。

    何如水点点头。这个时代田黄石还没有后世那样珍贵,布包裹里比这枚田黄石值钱的东西多了,杨铭为什么只取这个,何如水也有点不理解。

    出来到外面的押房,何如水取出帐簿,工整小楷写下“十二月廿二日取田黄一枚,财库乙字三二七箱中物,交迄”,让杨铭画押。

    杨铭中学时上过书法班,这毛笔字倒也写得,他拈起笔,行楷签上名字,办完手续。

    何如水取出一沓公文纸,递给杨铭,“将军今后有何调拨,文书掷来即可。”说罢又取出印信簿,躬身道:“请将军预留信印。”

    杨铭接过厚厚的一沓公文纸,纸面长约二尺,宽约一尺六寸,印有底纹,隐隐有一股花椒的辛香味,这是纸张制作的时候用花椒水浸泡过,其目的是为了防虫蛀。

    明代对公文用纸的规定很严格,洪武十年明太祖朱元璋颁下了《天下诸司文移纸式》,严格规定不同衙门等级和文种使用不同规格的公文纸,并严令“不如式者,罪之”。这一方面是为了体现等级的森严,另一方面也使公文规格统一,整齐、美观,便于各式衙门文书的立卷,为档案管理提供便利。

    “信印?”杨铭想了想,从口袋里取出刚才拿的田黄印章。

    “用这个?”何如水觉得自己总算弄明白刚才杨铭为何要拿这枚田黄了。

    “嗯,就这个。”杨铭淡淡的说。

    虽然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何如水也不想多跟杨铭纠缠,他拿起田黄印,蘸上印泥,在印信簿上按下。

    “风清月莹”,四个端庄绢秀的阳文篆字落在印信簿上。
………………………………

第15章 收容

    “大人,许姐姐要我来找你。”王成急冲冲的迎面跑过来,对刚从县库出来的杨铭一行叫道。

    “什么事?”杨铭问。

    “城墙那边好多人……他们要冲进来了……”

    “走,去看看!”

    杨铭加快了步伐,范同舟等人赶紧跟上。

    校场北边的城墙正在修筑城门,昨日扒开的缺口已经修箿整齐了,缺口上面的拱形连接已经合拢,初步有些门洞的样子了。原本几百人劳作的工地现在都停工了,那些从城外俘人中征来的民夫们扔下了手中的工具,跟着外面的俘人一起喊着要进城。城墙的缺口处用木栅挡住了,数百名军士和丁壮拿着各式兵器紧张的守卫着,阻止外面那些鼓噪的人群闯进城来。

    “明天就要过小年了,这天寒地冻的,把我们扔在城外于心何忍?”

    “每天都有冻死饿死的——昨夜一宿北风,今天一早就有几十个人冻死了,再这样下去,恐有不测之变啊……”

    为首的两个读书人向军士们说着,身后衣衫褴缕的老百姓们一阵哗噪之声。

    看到杨铭一行人过来,军士和丁壮们赶紧让出一条通道。

    “你们俩是什么人?”杨铭隔着木栅问道。

    两个生员盯着杨铭奇怪的装束思忖片刻,回身挥手示意,后面的人群哗噪声慢慢平息了下来。没办法,老百姓就是服读书人。

    “在下良乡生员孟如礼。”

    “在下固安生员王安佩。”

    十二月一日,皇太极率兵攻良乡,屠固安,到现在也有二十多天了,看来这两位读书人在俘人堆里吃苦的时间也不短了。

    “两位先生既是读书人,为何没能进城?”杨铭知道,有一些俘人是被后金军收在城里的,主要是读书人、工匠、医生、美貌妇人等。

    “我等混迹于俘人队里,鞑虏不知我等身份。”

    “读圣贤书,知忠孝廉耻,我等岂可贪图安乐而为鞑子所用哉!”

    两位生员慨然说道。

    看来是有气节的读书人,杨铭对于历史上这些有气节的人一向是敬重的。

    “不知两位先生可知城外俘人之数?”

    “我等听替鞑子管事之人说过,城外俘人约有一万三千之数。”

    “一万三千人可不是小数目,进城来这粮草、住宿,恐怕都有困难。”

    “再说,人多口杂,难免会有奸细混入,比如刚才先生所说,替鞑子管事之人……”

    杨铭一时踌躇不决。

    “替鞑子管事之人也未必就是奸细,若无人管事,只怕俘人们早就死的所剩无几了。至于粮食,俘人们在城外一样也要吃饭……”

    他们这样说也未必没有道理,后金军掳人是运到建州充作劳动力和生育工具的,自然也不希望这些人都冻死饿死,每天会扔下几十袋粮食给俘人们维持生命。但是,如果没有管事的人安排分发,大多数人的是得不到粮食的,那就只有饿死了。

    “这一万多人进城,若有哗噪盗抢之事怎么办?”

    “俘人们只求活命,若是大人能放他们进来,他们对大人感恩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做出奸犯之事?”

    “再说俘人都是按各乡各里聚集的,各有连保,断无人敢行不轨……”

    “那么,两位先生请回去妥善安排,我去跟知县大人说,放大家入城。”杨铭也不希望这些俘人在外面受冻受饿,更不希望死人。

    “敢问大人尊讳?”两位生员对杨铭长揖问道。

    “在下杨铭。”杨铭抱拳回礼道。

    “可是昨日以五雷正法大破鞑虏的天将军?”两位生员眼睛放光的看着杨铭,激动的说道。

    “正是。”杨铭微笑点头。

    “请两位先生务必安排妥当,有序进城,绝不可鼓噪哗乱,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城墙上,赵知县和一个三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一起站着,看着城墙下黑压压的人群,在他们身边不远处,杂乱的堆放着十几袋粮食,两个衙役一人一边提着麻袋的两个角,嘿的一声,把麻袋荡悠起来,搁到城墙的垛口上,然后用力往外一推,麻袋就沉沉地掉下去了。

    城下的人群呼拉着往后退了几步,形成一个半圆形的人圈,麻袋落在人圈中间,发出沉闷的响声,袋子的一个角破开了,金黄色的麦粒淌了出来,黑压压的人群蜂踊而上,围到麻袋四周,用力的撕扯着,挖出麦子往怀里、袖子里装着,更有人直接抓一把麦子塞到嘴里,人群互相拥挤着,拉扯着,哭声、叫骂声响成一片。

    赵知县皱着眉头,对一旁的中年人说道:“刘先生,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先生还是得出面料理一下才行。”

    那中年人穿着一件交领宽袖的绛色直裰长袍,头上戴着狐皮帽子,面色白净,双目炯炯有神,他叹了口气,说:“以前有鞑子在,俘人们就算在城外挨冻挨饿,也没人敢鼓噪。现在鞑子没了,还让他们餐风露宿,只怕是管束不住啊,我看大人还是把他们放进来吧。”

    赵知县冷哼一声,说:“现在鞑子是没了,可这城里又来了一位爷,放不放进来,恐怕还是得这位爷说了算……”

    中年人眼神望向远方,悠悠地说:“奇怪,这位杨某人到底是什么来头?”

    赵知县说:“本官问过范同舟,此人是半路杀出来的,一出手就击毙了几十个鞑子,甚是可怖。至于到底是什么来历,只怕没人知道。”

    中年人又问道:“昨日城下一战,据说此人一记雷法,上千鞑兵瞬间就尸骨无存。大人当时在城上……”

    “说过多少遍了,本官当时亲眼所见,还能有假?”赵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