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857-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后英军步兵以大炮开道,在沙井墟步步为营,乡勇甚至找不到贴身肉搏的机会,最后被逼退出沙井,一路往东撤退。

    他们每退一步,陈芝廷的心中就多流一滴血,每退一步,就有一个村子,就有一片土地被洋人践踏。可是能眼睁睁看着子弟们为了这些土地,把血流干吗,不能,所以只能一次一次的退后。

    一直退到了岗头再也不能退了,这里是陈芝廷的村子,不是他舍不得自己的村子被毁,而是因为这里一直都是宗族长房居住之地,长房居住在这里,是为了打理祠堂的,陈氏祠堂就在这里,所以还怎么退。

    陈家人不能放弃土地,更不能放弃祖宗,一个是他们生存的根本保障,一个是他们心灵的安乐故乡。

    祠堂里有祖宗的排位,当然不能放弃,如果放弃了岗头的祠堂,那么岗头后面的新桥的祖坟还能放弃吗?所以这里就是他们撤退的最后底线。

    带着逃到这里不足八百的族人,陈芝廷祭拜了祖先,娶了宋朝理宗皇帝公主的陈梦龙,也是他们这一只陈氏,驸马房陈氏来由的祖先,之后带着残存的族人决心在这里血战,在这里死去,最后埋在这里。

    英军追的很紧,装备精良,炮火犀利,岗头村根本挡不住,一座座房子倒塌,一个个子弟战死,但是每当英国人要靠近祠堂的时候,就有陈氏子弟冒死向他们发起冲锋,用血肉智取将他们一次一次逼退。

    这一次陈芝廷几乎动员了整个沙井陈氏的青壮,灶下的,周家村的,渡溪的,塔子前的,后亭的,无论远近,无论贫富,能来的宗亲子弟都来了,也可能都要死了。

    英军几乎包围了驸马房祠堂,陈芝廷已经在向祖宗告罪,突然他听到了一声声密集的铜锣声响,以及远近阵阵的呐喊声。

    接着他听到子弟向他报告说:“曾家人来了。”

    曾家是新桥大族,曾家的祠堂就在新桥,远亲不如近邻,洋人逼近曾家祠堂,曾家人援手了。

    子弟还报道说:“市桥的来了!”

    市桥还在东莞,跟沙井靠的近,这也是一只陈氏族人。

    很快有人人说:“南山的来了。”

    又有说周家,马家,李家来援的。

    最后当听到有人说“夷鬼跑了”,陈芝廷在也忍不住痛哭流涕,嘴里不断的念叨祖宗保佑!
………………………………

第一百零一节 金融操作

    。

    不过回到新安城,也已经是半夜了,洋人没有来打新安,让朱敬伦大松了一口气。

    这时候他才有空想一想汇票的事情,只是这事情交给谁办,他就有些犹豫了。

    现在朱敬伦急需一笔钱救急,柏贵给的那些钱就剩下一万两了,虽然许可他设卡抽厘,可现在这情况,还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收到厘金呢,所以当务之急是赶紧弄钱。否则下个月都没钱给士兵发饷银了。

    算来算去,也只能交给方山,就他识字,可是这个人能放心吗。

    财帛动人心,他跟着自己不就是谋一个富贵吗,如果方山是陈家那种大家族,他不担心方山跑了,可方山根本就是一个单身汉,流浪江湖的算命先生,起了贪念,跑了咋办。

    说不得要探探方山的心理。

    “方山啊,你也跟着我有一段日子了,本官也没发给你弄一个出身。等过了这阵,本官在新安扎下脚跟,帮你捐一个候补如何?”

    用官职试探一下,看看此人是不是恋权。

    方山果然欣喜,立马跪在地上:“小人谢大人栽培。”

    看来这个人更重前途一些,朱敬伦知道他一直都是一个明白人,而且还算年轻。

    但依然要敲打一番:“眼下还有件大事要你去办。办不好没关系,但你要是起了贪念,本官丑话说在前头,你就是跑到天涯海角,我也能找到你。”

    方山叩头:“小人对大人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朱敬伦点头:“我相信你。起来吧。看看这东西。”

    说着把汇票给了方山。

    方山是算命先生,江湖经验丰富,但还真的没见过洋人的汇票,尤其是上面的洋文,更扰乱了他的思路,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

    “这是洋人的汇票,把钱存在这里,到另一个地方就能取出来。”

    朱敬伦给他解释道。

    方山哦了一声:“这不就是银票吗。”

    北方的sx票号是道光年间开始的,其实广州的钱庄一点都不比票号晚,康熙十四年广州就建立了银行会馆,银行是银号行的简称,其实就是银号行当的同业行会。作为一口通商的口岸,广州的银钱往来,比北方更频繁,钱庄也就应运而生。至于更早的历史,宋代都有钱庄这种形式了,只不过在需要的地方再次兴起,算不得创新,只是没断了传承罢了。广州银号的中心,正是商业最为繁忙的西关一带,一直到解放后,这里都依然存在这地下钱庄。

    另外sx的票号,因为茶叶贸易也渗透进了广州,开设有分号。同时广州也有洋人银行,比如总部在印度的丽如银行,只可惜方山这种算命先生对洋人的银行可不了解,真正跟洋人银行来往密切的,还是十三行的行商。

    朱敬伦慢慢说道:“跟银票差不多。你拿着这张银票,跑一趟香山县。拿我的帖子见一下伍崇曜,我会给他去一封信,让他借你十万两银子。必须是现银,你拿这些钱先去澳门一趟,无论找谁,就收这些汇票。记住了,低价收购。我听说洋人解散了东印度公司,到时候这汇票恐怕会被人低价贱卖,不管谁卖,只要低于票面七成以下,你就收。”

    方山有些不放心:“伍家会借钱吗?”

    朱敬伦笑道:“会的。”
………………………………

第一百零二节 方山借款

    。

    另外伍崇曜还猜测官府找他,无非就有两件事,一个是让他跟洋人沟通,一个是要他出钱,从来就是这样。他倒希望这时候官府找他要钱,破财免灾的道理他还是知道的。对方现在一直都没空找他,反倒让他心惊胆战,每夜都无法安眠。历史上,伍崇曜在战争结束之后不久就死了,跟这种焦心有直接的原因。

    当到了衙门后才知道,不是官府要找到他,而是朱敬伦要找她。

    伍崇曜跟朱敬伦没多大交往,但也算认识,当日伍崇曜还被洋人囚禁在广州巡抚衙门的时候,他就跟朱敬伦一起去找乡勇谈判过一次,谈判结束之后,他就逃了,因为当时主要是怕英国人囚禁他,所以逃到了澳门。

    伍家这种行商,现在的名声可不好,很多老百姓认为就是他们把洋人引来的,骂他们是汉奸的人多了去了。就连很多官员,对这些行商都没什么好印象。当然现在已经没有十三行了,鸦爿战争之后就解散了。可是他们的生意还在做,做的内容还是过去的茶叶和鸦爿,因此人们习惯还是叫他们行商。

    伍崇曜身在澳门,对广州的情况也知道的一清二楚,知道官兵收复了广州,其中出力最多的就是这个朱敬伦,一想当初洋人还对朱敬伦很重用,结果没想到朱敬伦竟然是个探子,而以他老道的眼光,当时都完全没有察觉,他就觉得朱敬伦这个人深不可测。

    伍崇曜不但知道朱敬伦在广州的名头,更知道朱敬伦现在是巡抚柏贵身边的红人,而自家则是人人喊打,朝不保夕。

    就好像第一次鸦爿战争时候,他爹被人跟狗一样带上木枷示众。他大哥更是因为给洋人建了码头,被关进监牢拷打的半死。后来又因为洋船跑到sh侦查地形,被皇帝认为他管理洋人不严,再次关到了监牢。多次拷打后,出来不久就死了,那时候伍崇曜的大哥伍元华才三十三岁,距离他第一次被关进监牢才不到三年。

    伍崇曜绝对不想让大哥的命运落到自己头上,但他很清楚,以朱敬伦的能量,绝对能够说动柏贵告他一状,甚至都不用告状,只要他敢露面,柏贵直接就能把他抓起来。

    当听完方山的意思后,伍崇曜反倒松了口气,这个朱敬伦不过是要钱啊。他还真的怕这个朱敬伦抓他问罪,要知道当日他可是真的帮洋人做过事的,而朱敬伦精深夷语,又在洋人身边做事,抓到他一些把柄也不是不可能。

    既然是要钱的话,那就简单了,伍家别的不多,钱多的是。他爹当年去庙里烧香,一次就给过二十万两。为他们兄弟买官,先后也花掉了一百多万两,鸦爿战争后更是一次性拿出一百多万两给清政府缴纳战争赔款。而怡和行经营百年,总共向官府报效的数量官方统计高达一千六百万两,而没有统计过的,私下给各级官员的孝敬,更是多如牛毛。

    “既然朱大人缺军饷,小人自当报效,愿意捐输十万两,助大人抗敌!”

    不用方山说,伍崇曜甚至是自告奋勇的主动提出报效。

    方山却摇头道:“十万两不够,我家大人说了,弄不好得一百万两!”

    伍崇曜愣住了,这孙子开口真狠,心里极为纠结,他心中认定,朱敬伦敢提出这样的要求,怕是真的掌握自己的把柄了,而且是大把柄,可是想要他一次性拿出这么多钱,也没那么容易。不是谁都能从伍家身上敲到银子的。说不好听的,朱敬伦这样的小官还不够格。

    一百万两给朱敬伦能买个平安,但是给另一个更大的官照样可以,逼急了,伍家砸下去一百万两,搬到朱敬伦是轻轻松松,哪怕有柏贵护着也不行。伍崇曜现在是不想惹麻烦,乐的破财消灾,但是这破的也太多了,伤筋动骨啊,兔子逼急了还咬人呢。

    “唉,不是崇耀不肯报效大人,只是这些年伍家已经不做行商了,坐吃山空,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银子啊。”

    伍崇曜也不敢马上撕破脸,而是探着口风,对方要一百万总得给个落地还钱的余地吧,要是能砍到二三十万两银子,他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方山道:“伍大人误会了,我家大人并不是向你索要,只是借。我家大人说了,借伍大人的银子做笔买卖,钱息都不差你的。”

    伍崇曜一愣,没想到是这口风,但他压根不信。

    伍崇曜继续哭穷。

    方山腾的就站了起来,朱敬伦告诉他了,让他来借钱,可以横一些,不横点,恐怕还借不到。

    “我家大人找你借钱,那是看得起你,你不要不识抬举!实话告诉你,这钱也不白借,钱息你随便说。另外我家大人让我给你带个话,你帮他做这笔买卖,他保你一家太平!”

    话音落地,伍崇曜先是一惊,以为对方要翻脸,接着心中一动,能全家太平,一百万两不算贵,他都做好了被抄家的准备,第一次鸦爿战争之后,三十多家行商倒了二十家,十几家都被发配xj去了,他伍家那一百万两银子就是卖命钱。

    这一次大难,若能用这一百万度过难关,他也认了。可是朱敬伦只是一个小官啊,就是柏贵要一百万两,他都要考虑一下,除非是黄宗汉那种钦差,否则谁敢说保他一家太平啊。难道说朱敬伦其实是黄宗汉的人,他确实听人说黄宗汉亲自请过朱敬伦。

    “大人您说的当真?”

    伍崇曜真的不放心。

    方山就知道是这样,冷哼一声:“当不当真你自己个儿思量去。老子只在这里等一天,明日银子准备好了派人来告我一声,我去提银子。没准备好,我明天就回,山高水低,咱以后见。”

    说完拂袖离开花厅,把伍崇曜一个人凉在这里。

    走出花厅,方山感觉自己浑身上下十万八千个毛孔都在透着爽快,把这种豪富压在底下,真的是痛快啊。
………………………………

第一百零三节 千年宗族

    。红楼梦中就有一段,富豪如贾家,也花费力气置办祭祀产业,以防万一。伍秉鉴给伍家分家的时候,就将他爹伍国莹一生的积蓄,一分一毫毫无保留全都添到祭祀产业中去了,分的只是伍秉鉴时代,伍家新近增添的资产。

    这些祭祀产业,往往以祠堂为中心,附带田地,兼有学堂,所以只要某个宗族某一个时代阔过,就很有可能置办一个长久供养宗族子弟读书学习的祠堂和家塾,因此有很多非常穷的人家,竟然也能在宗族家塾中读书。只是光学会读书,想考中科举,那也是十分困难的,不请名师大儒,光凭自学,几代人中也出不来一个秀才,所以朱敬伦手下招募的这几十个读书人,读书水平仅限于识字,按他们的话说,开蒙后就只能出来糊口,没有在上学了。

    但这也已经是意外的惊喜了,在没有谁比朱敬伦更能体会到,在清朝招募到一个读书人的难度了。尽管这些人的水平都不高,仅仅是开蒙,别说秀才了,连个童生都没有一个,可真的有童生身份的人,谁会做苦力?

    因此朱敬伦甚至直接将这些人挑选了出来,当作军官的种子培养,不但挑出了几个已经能说几句简单粤语的印度军官训练他们各种军事技能,还专门请了新安城中一个账房先生,教他们算术和记账。

    安排完这些事情之后,朱敬伦立刻赶往沙井墟,陈家这次损失太惨重了,尽管陈家人认定这是他们的事情,可是朱敬伦却不能装作无辜,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带兵驻扎在沙井墟,洋人未必会找到哪里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朱敬伦驻兵沙井墟,就是为了吸引洋人,就是为了调虎离山。沙井的牺牲,本就死朱敬伦计划中的一部分,可朱敬伦真的没想到沙井陈家付出的代价有这么大。

    一千个陈家子弟,经过新安城和沙井墟两战之后,先后损失加起来过了5oo人,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族中青壮,可以说他们失去了整整一代的年轻人,这对一个封建宗族来说,已经到了灭族的边缘。

    朱敬伦赶到陈家的时候,陈芝廷正在组织人安葬亡者,并且在家族祠堂祭祀祖先。

    “……勿使各房香火断绝……此后,各房族人,无论远近亲疏,贫穷富贵,皆可入陈家家塾……必使陈家血脉永存,荣辱与共,富贵同心!”

    朱敬伦没有打扰,而是静静的听完了陈芝廷带领陈姓族人向祖宗立誓,随同他一起的,都是男丁,上到白苍苍的老者,下到襁褓之中的婴孩,最后一起磕头,祭酒,摆上三牲。

    大概内容朱敬伦听明白了,陈家这次确实打击太大了,五百青壮战死,而伤者更多,很多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以及生育能力,可以说真正可以给他们延续香火的壮年,怕是连三百都没有,这对于一个从南宋就迁居此处繁衍生息了千年的大族来说,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措施,虽然整个宗族不会覆灭,但是很多分出去的支系恐怕会就此绝嗣。

    而陈家的措施是,但凡没有了子嗣的支系,由宗族做主,在宗族牌位前立下誓言,从其他支系过继一个男丁过去,有能力者过继幼小,抚养长大;没有能力者,过继一个壮劳力,养老送终,延续香火。

    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允许所有陈姓族人,今后都可以进沙井家塾读书。这可相当难得,要知道沙井陈氏家塾,可是远近闻名的学堂。延续千载未曾断绝不说,关键是这里的教师,都是远近闻名的大儒。即便是放在整个广府,也是相当有水平的。

    这么一个千年宗族,积累的底蕴是极其深厚的,他们最为人所知的就是祖上曾娶了宋朝的公主,乃至祠堂都称呼为驸马房,可是宋朝的公主可不是那么好娶的,能娶公主本身,就证明之前他们家族已经相当成功。

    他们的祖先陈梦龙是驸马,可陈梦龙的爷爷陈俊卿就已经是朝廷重臣,官至宰辅,就连南宋一代名相虞允文都是陈俊卿推荐的。陈俊卿的儿子陈应元没有他爹那么出色,但也官居应天府尹这样的封疆大吏。有父祖两代人的积累,陈梦龙才有了迎娶公主的本钱。

    陈梦龙死后,南宋灭亡,他儿子背着他的骸骨迁居岭南,千年开拓,陈家虽然没有出现过宰相一级的高官显贵,但也时常有人中举做官。沙井附近的恩德乡衙边村的陈隽蕙,顺治十八年(1661)赐进士出身,授hn卫辉府汲县知县。在有就是陈桂籍了,进士出身,历任户部主事。

    所以虽然不是高官显宦,但在一般的缙绅家族面前,称得上官宦人家;在一般的官宦人家面前,又更有底蕴,可称千年世家。

    陈氏家塾出去的人才,虽然没有状元,进士也不算多,可是秀才、举人那是一抓一大把,岭南跟江南相比,在人文上本就差了许多,所以沙井这里的陈氏家塾,可称当地读书人梦寐以求想进入的学堂了。

    现在向全部陈氏族人开放,无论贫富贵贱,这倒是给了那些已经落于贫困的族人一个很大的希望。只要一个子弟中举,整个家庭甚至家族都能翻身。或许要不了多久,就会有不少陈氏家族崛起。

    心中默默计算着陈芝廷这次重立家规的意义,朱敬伦突然现,这种宗族制度,或许在面对变化莫测的新时代显得不够灵活,但是在危机面前,却有一种特别的韧性,或许就是这种韧性,让他们一次又一次摆脱灭族的危险存续下来。

    以前朱敬伦的印象中,这种儒家宗法制度下的封建宗族,是没有任何优点的封建糟粕,但是这次陈氏应对危机的办法,让他不得不承认这种在中国持续了数千年的宗族制度,还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

    或许自己该重新审视审视传统制度和文化。

    正琢磨着,陈芝廷已经祭祀完了祖宗,被子弟请来跟朱敬伦会面。

    朱敬伦十分关切:“陈兄,有什么需要在下做的吗?”

    他是真的想帮陈家做点事情,好弥补一下因为自己给陈家造成的伤害。

    不料陈芝廷很倔强:“家兄在的时候有言在先,‘不告于绅,不禀于官,自捐自战’。”

    朱敬伦拱拱手,陈家打算自己生抗了,当然他并不打算仅仅表示一下佩服。

    “你不用跟我争了。别的做不了,我尽量上书广州府,求朝廷豁免了你家来年的粮赋。你们家该缓口气了!”

    陈芝廷叹了口气,抱拳行礼,承下这个人情,争强好胜从来不是这种大家族的作风,他们更多的是中庸之道。

    朱敬伦还道:“我知道,你们家可能不太愿意接受官府救济,但是如果你们有需要的话,我个人十分愿意帮助你们。大概很快我就会是一个有钱人了!”

    朱敬伦很不可的说道,他真的觉得自己快要财了,只要方山那边严格按照自己的方案行事,他就有机会大捞一笔。
………………………………

第一百零四节 朱敬伦的千金马骨

    。

    只不过,当此之时,别说陈芝廷这样一个在闭塞乡村中的举人,就是柏贵、黄宗汉那样的封疆大吏,恐怕都无法看透这个时代。看不清这个时代,清王朝的统治是建立在多么不牢靠的基础上的。朱敬伦却很清楚,而且他更清楚的是,柏贵给了自己多么好的条件,当时他手里有两千自己招降的英军苦力,这是手里有兵,柏贵则为了让朱敬伦前往被英军占领的新安城冒险,许诺将帮朱敬伦谋求新安知县的职缺,县官是什么,这是政权。

    手里没兵的文官当县令对清王朝没什么威胁,手里只有兵没有治权的武将也无法撬动清王朝的基石,但是一系列机缘巧合之下,朱敬伦竟然成了一个有兵权又有治权的地方官员,这种地位稍加运作,就能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军阀,一个土皇帝,一个帝国的雏形。

    但一切都发生的那么自然而然,在柏贵看来,新安城这地方,距离香港太近,香港是洋人的巢穴,是一切麻烦的根源,新安知县这个官缺在绝大多数官员看来,简直就是雷区,随时都有可能爆炸。因此必须有一个深通洋务的人才坐镇,又需要懂得一些军伍,方便随时应付洋人蛮横的挑衅,至少在柏贵看来,在也没比朱敬伦更合适这个位置的人了。加上他曾经向朱敬伦许诺过帮他谋求县令一职,新安知县这个位置,又没人愿意去做,生怕跟前任一样做了洋人的刀下鬼,或者随时因为洋务问题,被朝廷砍头,运作起来又不费什么,恐怕吏部哪里还会很满意柏贵帮他们找了一个替死鬼。

    这是机缘,朱敬伦这种老道的政客,是绝对不会让这种天赐的机缘从自己手里溜走的。但这又有某种必然,如果不是朱敬伦在收复广州期间,潜伏在洋人群众纵横捭阖,怎么让他给别人留下一个深通洋务的印象,即便是黄宗汉都不得不承认朱敬伦对付洋人有两把刷子。如果不是朱敬伦招降了两千苦力,又带领这两千苦力,在城外尽灭英军八百强兵,怎么能让所有人都承认他有不俗的军事能力,连黄宗汉都升起拉拢他的心思。而恰好此时新安城出事了,洋人攻陷了这里,防火烧死了县衙h县令。此时不派朱敬伦来,派谁来?别说有没有文官敢来,就算有一些读书读的脑子发热的家伙愿意来,也要黄宗汉这些人敢保举,吏部那些人敢派遣。

    主观和客观上,早就朱敬伦成为最合适,最让人放心,几乎是当仁不让的候选人,这就是势,一种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运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