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欺世盗国-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起一个定海神针的作用,免得其他人心慌之下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事情。

    见刘松鹤面色稍缓,赵普语气温和继续劝道:“陈将明这个人我知道,他能吃亏,但不能被强压着吃亏,好面子。虽说在洛阳开试点不合适,可这是咱给否掉的,他反手回一招也正常。”

    “嘿!”

    刘松鹤闻言冷笑一声,不再说话。

    赵普看了他一眼,心似明镜,知晓他这是想起了与陈佑的旧怨。

    说是旧怨,陈佑或许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回事。

    当初刘卢两家想要结亲,谁成想刘明骤然病重,刘松鹤急切之下想要匆忙完婚冲冲喜。普通人家也就罢了,卢家可是当朝皇后的娘家,而卢云华本就不太想应下这门婚事,顺势闹将起来,硬是断了这门亲事。

    这也就罢了,本就是刘松鹤自己头脑不清犯下的错误,连刘明都不能说什么。

    可惜后来渐渐偶尔会传出卢云华同陈佑关系亲近的流言,这些流言只在高官显贵之间流传,刘家凭着家世也能听到只言片语。

    一次两次没啥,听得多了,刘松鹤也就把陈佑恨上了。

    赵普舒了口气,宰相孙子,尤其是名相嫡孙的好处就是,只要稍稍展露能力,有的是人愿意帮忙提携。

    “你在秘书省,属于天子近臣。”赵普依然十分温和,“秘书监现在空着,少府少监元可望和尚书省右司郎中杨子任机会比较大,过两日王松岭会把你引荐给他二人。你好好把握,若能成,在秘书省算扎下根了。”

    “松鹤明白。”

    刘松鹤乖巧地点头。

    再怎么说,赵普都是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偶尔表现出一些真情实感有利于拉近关系,但一直摆着脸色就属于贵脑有恙了。

    自六月底开始,京畿周边州府的夏税陆陆续续送抵洛阳,稍远一些的仍在路上。至于更远的川峡、荆湖、江南,现在正在路上,估摸着七月中能到。反而是比较近的河北河东,因为气候原因会迟半个月到一个月。

    所有税赋,入京之后数字汇总到税务监,实物送到太府国库。税务监拿着数字,太府清点实物,两方能对上,再给该州府一份回执,同时也会送一份到吏部——这属于主贰官考核的一部分。

    所以京中部门,能准确知道天下财赋的总计有四个部门:吏部、户部、太府寺、税务监。

    但从目前的数字来看,今年岁入应该会比去年多。等八月出了统计完全的夏税数额,大概就能估算出秋税的收入。

    总而言之,整体态势向好发展,算是为前段时间的争执定了注脚。

    只是庞中和却不轻松,他拿出税务监在京周各州的调查汇总,仔细比对夏税祥表后,甚至顾不上和直接上司黄世俊说一声,便匆匆忙忙去寻陈佑。

    《欺世盗国》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手打吧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手打吧!

    喜欢欺世盗国请大家收藏:()欺世盗国手打吧更新速度最快。


………………………………

第六百章 税务事涉千万家

    庞中和怎么都算一个人物了,不说人人都认识,但身为枢密副使陈佑的亲信,枢密院这些人大多都见过,也知道他的职事。

    见庞中和神情严肃地匆忙赶到枢密院,一个个都在猜测是不是夏税出问题了。

    书厅内,庞中和将公文和资料摆到陈佑面前:“这是河南府、开封府、河中府、孟州、怀州、郑州等地今年的夏税数据,这些是去年的夏税账本,最后的这几本是税务监上半年对这些地方税赋的调查估算。”

    “怎么,有问题?”

    陈佑没看,甚至都没拿起公文资料,一边洗笔一边询问。

    “嗯,有点不对劲。”

    庞中和十分自然地坐到摆在屋内的椅子上。

    不等陈佑再问,他就说出了自己的发现:“这几个地方今年夏税同去年夏税比起来要稍微高一些,不过比预期的要低。”

    “正常。”陈佑笑了,“预期这种事情向来做不得准,只要大方向总趋势对了就行。”

    庞中和没有笑,他神情严肃:“问题就在这,相公知道咱们税务监除了上计的时候忙一点,其它时间都没什么事,天天干的就是调查和估算,对这方面比较敏感。”

    他顿了顿,陈佑终于表现出重视的姿态,心中暗自松了口气,继续道:“其实其它地方也有变化不大的,不过这几个地方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商税相比去年升高极少,甚至还有下降,但农税口赋却比去年高了不少。”

    听到这里,陈佑面容严肃起来,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庞中和没有停,继续说着自己的发现:“其中河中府最为离谱,他们的商税与去年持平,但是总体税额却增加了足足一成半,而农税则增加了近两成!”

    陈佑顿了顿,随手抓过一块棉布,吸干毛笔上的水,将笔挂到笔架上。

    在这支笔的旁边,就是王朴送给陈佑的那支青玉笔。

    陈佑呼出一口气,神色冷然:“查吧。”

    紧接着,他补充道:“你们税务监去查。”

    庞中和一愣,随即有些犹豫:“税务监去查,能成么?”

    “你想让谁去查?”陈佑笑了,靠在椅子上。

    “肃政司。”庞中和脱口而出,“他们不就是负责这些事的么?”

    “呵。”陈佑轻笑一声,没有解释,“好好想想。”

    他重新坐正,拿过庞中和送来的文件仔细对比。

    税务监预测的数字就做个参考,这种大方向的比对,真正有意义的是同往年同期对比。

    果然如庞中和所说,河南府等地都有商税下降的情况。

    其实河南府还算好的,商税只是稍稍下降,还在正常波动范围内,农税也没上涨。

    最离谱的就是庞中和特意点出来的河中府,为了让税收增长变得好看,当地把负担全部加到了农税上。

    正常情况下是发现不了的,毕竟全国那么多府军州,很多时候只看总数。往年像河中府这样增长一成半的,已经足以评一个上等了。偏偏今年运气不好,庞中和事少心细,察觉到了不协调的地方。

    东西不多,陈佑很快就看完了,他合上文本放回原位,抬头见庞中和等在那里,开口问道:“想明白了?”

    “想明白了。”庞中和点头,“肃政司只查官员涉案,这种事应该找御史台。”

    他这话一出,陈佑的欣慰的笑容僵在脸上,随即叹了一声:“我知道你心急,可别忘了,河中府农税数额增长也有可能是因为今年丰收。”

    说到这里,陈佑语重心长地道:“不能仅靠臆断去做事,哪怕目的是好的,对你都有害无益。况且,河中府这毕竟是为朝廷增加税收,即便征敛过甚,只要当地没出乱子,我最多只能小惩一下。所以要查清楚,知道么?”

    庞中和咬紧嘴唇,好一会儿才点头:“中和明白了。”

    “嗯。”

    陈佑见他如此,叹了口气。

    庞中和虽然只比陈佑小几岁,可也是陈佑一手带出来的,没少灌输一些执政为民之类的思想。

    只可惜,理想常常要为现实让步。

    现实就是,河中府增加了税收,而且商税没减少。如果陈佑要以横征暴敛为由对河中府官员下手,敌对宰执也能用这个原因保住河中府主贰官。

    税务监能查出大问题,对手就保不住河中府。税务监查不出大问题,陈佑就只能推动中枢申饬河中府,想要彻底解决,还得仔细安排。

    庞中和出门时脸色已经恢复正常,至少在大家看来,问题应该是解决了。

    他回到税务监,一个人关上门坐在书厅里静静思考。

    他没有颓废,不论是一开始跟着陈佑,还是中途到姐夫潘美幕中,他遇到的困难,做出的妥协不在少数。

    但这一次,事关数十万户百姓的生计,由不得他不心情沉重。

    查呗。

    他想。

    查吧!

    他下定决心。

    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庞中和拿出纸笔,同时让人去叫他在税务监的亲信。

    涉及官帽的调查,还是稍稍掩人耳目比较好。

    随着输抵洛阳的州府越来越多,税务监的统计数据也越来越多。

    到七月中,全国二百多个府军州中近七成都把夏税送到了,大部分地方都是农税在正常区间浮动,商税比去年稍稍涨了些。但也有二十多个地方是商税几乎未变,农税上涨较多。

    二十多个州府,就算其中一半是偏僻人少的地方,也超过百万户了。

    事涉数百万人,陈佑没办法再安静等待税务监的调查结果,他开始动用自己的力量。

    比如说大理寺内的棋子、比如各州府的旧部。

    结果还没出来,但是大量的调查已经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

    闰七月上旬,所有州府夏税全部清点完毕进入太府库房。

    两天之后,王彦川在两府议事上直接质问陈佑:“为何要私自调查个别州府,此举是否有托公报私之嫌?”

    陈佑没想到这件事会被直接拿到台面上来说。

    他十指交叉放在膝上,看着对面正气凛然的王彦川,沉声道:“王相不必遮掩,直说是哪些州府就是。”

    《欺世盗国》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手打吧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手打吧!

    喜欢欺世盗国请大家收藏:()欺世盗国手打吧更新速度最快。


………………………………

第六百一章 国政定于言语间(一)

    王彦川犹疑片刻,随即朗声道:“直说又如何!你私下派人到那河中府……”

    “河中府。”

    陈佑提高音量重复一遍,截住话头道:“大理评事巡阅诸州府乃是定规,怎么到了你王相公口中就成了我私下派人?再说河中府,天下百余州府,为何大理寺巡视,你偏偏提出一个河中府来?”

    他语速极快,叫王彦川根本反应不过来,一口气往下说着:“想来王相公定是知晓一些旁人所不知晓的事情,才对河中府如此关注,才对大理寺如此敏感吧!”

    王彦川重重哼了一声:“陈少保何必污蔑王某,某乃宰相,天下州府都要放在眼中。倒是少保,身为枢密,如此插手政事,着实不妥!”

    “若是我等不能直言政事,那要这两府议事有何用?”陈佑语气冷然,“莫不是来听你王宰相对天下兵事指手画脚?”【1】

    他这话一出,马青、宋敏贞看向王彦川的眼神就带着些敌意了。

    就像政事堂一直想插手兵事一般,枢密院也希望自己可以在政事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两府议事出现并存续的原因。

    除非出现一个强势帝王,或者能控制住军队的强势宰相——这种情况下的宰相极有可能朝强势帝王的方向发展——才会使得军政分离。

    甩开干预政事的指责,陈佑没给王彦川继续搅合的机会,直截了当地开口:“王相要问我为什么大理寺会调查河中府,我倒想问问王相公为什么会如此关注河中府,怎么大理寺正常的巡阅安排到了你王相公的口中就成了针对?”

    他稍稍顿了一下,王彦川刚开口说了一个“我”字,他立刻提升喝问:“到底是谁,有托公报私之嫌?”

    这话一出,一直看着他们想要学习的赵德昭立刻盯着王彦川,帷幕后的卢氏姊妹亦是皱着眉头等王彦川的回答。

    可惜陈佑的反击叫王彦川一时张口结舌不知如何作答,王朴趁着王彦川慌乱的这短暂时间直接掐灭了他解释脱身的可能。

    只听得首相王朴轻咳一声,语气不重不轻地开口:“将明这话有些重了,松岭毕竟宰相,河中府也好,大理寺也罢,没有他不能问的。”

    言罢,他扭头看向赵德昭:“官家以为臣之所言可为然否?”

    正等着后续的赵德昭惊了一下,随即点头应和:“嗯,嗯!平章说得对,两府相公都能知晓。”

    有了这句话,王彦川不情不愿地放弃辩解的想法,朝赵德昭行礼道:“谢官家!”

    陈佑见状轻抿嘴唇,可惜现在没有河中府的罪证,否则定可以叫王彦川脱一层皮。

    主持议事的胡承约见再无人说话,瞅了一眼手中纸张,开口道:“那咱们就说下一项了,秘书监空缺已久,政事堂举荐的人选是少府少监、史馆学士元可望和尚书省右司郎中、观文殿学士杨子任。”

    窦少华补充道:“若是大家没什么意见,这看官家属意何人了。”

    涉及中朝官员的任免,只要人选没有太大问题,枢密院都不好开口反对。毕竟枢密院主管兵事,现在特殊情况下参预政事归参预政事,随意插手天子近臣的任免就过线了。

    赵德昭目光投向陈佑。

    陈佑同他目光相交,面无表情缓缓点头。

    得到确认的赵德昭好似松了口气,出声道:“杨子任杨学士吧。”

    窦少华点头:“政事堂等下安排翰林拟旨。”

    赵普脸皮微动,似是想说话,最终还是忍着,安安稳稳地坐在椅子上不吭声。

    见无人说话,胡承约继续读下一条:“登州送来《登州海军军法司章程》,准备照此施行。”

    他话音刚落,陈佑便面朝赵德昭开口:“这份章程与臣之前所上奏章差别不大,臣已经批准了。”

    “启禀官家,是臣有不同意见,故而请求在此处说明。”

    李继勋连忙起身解释。

    赵德昭眨眨眼,他看了看李继勋,又看了看陈佑,最后目光在马青和宋敏贞之间打转。

    两府议事的议题是两府宰相定的,参政和同知可以提出意见,但是无法决定提出的意见能否出现在议程之中。

    陈佑都批准了,他自己当然不会把这件事拿出来讨论,那么能让此事进入议程的就只剩下马青和宋敏贞。

    一阵尴尬的静默。

    赵德昭反应过来,赶忙道:“李卿且讲。”

    李继勋僵着脸躬身一礼,然后肃容看向陈佑:“敢问陈少保,官家与马、宋二相公可曾看过那章程?”

    陈佑面色不变:“官家看过。”

    他不是在说假话,收到登州的请求后,他就让人抄了一份送到同明殿给赵德昭。

    李继勋听闻此言,面色煞白,艰难地扭头看向赵德昭,只见赵德昭一脸认真地点头:“我确实看过。”

    事到如此,马青不得不出来补救,他轻咳一声,语气平缓地接过话:“因臣未曾看过章程,故而斗胆问一句,之前陈少保奏疏中所言叫军法司监督军费后勤,可否体现在章程中?”

    “有这一条。”

    陈佑没去管尴尬地站在椅子前的李继勋,扭头看着马青不急不缓地反问道:“当时讨论的时候马相公也没说不能有这一条吧?”

    “当时说得是要仔细研判是否能够接受。”马青语速放缓,“吾虽老迈,可还记得少保未拿一个结果出来。”

    陈佑笑了:“登州海军新建,官兵皆新,未有旧疾,可以之为试点,论政令得失。马相不当不知我那奏疏中有这么一句话吧,当初讨论不都是以此为根基。天下兵马能否接受,看得是登州海军的效果,而不是我陈某人坐在屋子里空想。”

    “此言有理。”

    马青沉默片刻,竟然点头表示赞同。

    紧接着,他又补充道:“既然如此,枢密院安排人去看着吧。”

    说着,他转向赵德昭:“派去的这些人不得插手登州事务,只是观察记录登州海军军法司诸事,以供我等参详,官家以为如何?”
………………………………

第六百二章 国政定于言语间(二)

    “长山公素来持重,现下所言确实有理。”

    王朴开口表示赞同。

    他这话叫犹豫不知如何回应的赵德昭下定决心。

    看了一眼陈佑,赵德昭故作老成:“便如马相公所言。”

    陈佑面容如故,点头应是。

    此事结束,只余尴尬而立的李继勋默默地朝赵德昭行了一礼,僵着脸坐下。

    胡承约继续念下一条:“枢密院欲将现有十房改为六司,诸司主官以节度副使以上充任,其下佐贰官及僚属,或以诸将校充任,或选调内外官员。”

    枢密院改制这种大事,上到马青下到李继勋,都知道详情,就连政事堂这边也了解一二。

    具体该怎么改,枢密院内部都已经达成了共识,现在拿出来只不过是为了取得合法性。

    胡承约话音落下,焦继勋朝赵德昭行礼道:“陛下,臣请为陛下详说此事。”

    赵德昭自无不可。

    “此次改制是为契合新官制,枢密院内,上为枢使、同知,宰执之重不宜多涉庶务,下为各房主事,不过八品,难担重任。”

    焦继勋说着,看向陈佑:“加之陈相公提出战事长久将校立功颇多,为朝廷计、为将校计,不当使一老将久居一地领兵。故于中枢增设选阅、军备、武库、民兵、庶务以及谍报六司,位比诸部寺监,择年老有功之将任主贰官。”

    说到这里,焦继勋顿了顿,说出了那句他十分赞同的话:“昌黎先生有言:术业有专攻。专业之事当由专业之人去做,让身经百战的将校负责兵事,于国于民皆是善政!”

    他话讲完,赵普先开口:“这岂不是说枢密院底下多了一个六部?若事事都交给枢密院,尚书兵部索性裁撤算了!”

    焦继勋不急不缓沉声道:“各地团练、内外仪仗卤簿、四夷蕃军土军等事务自有兵部总领。”

    “六品以下将校任免升降需兵部附署,四、五品需报政事堂知。”

    王朴突然开口。

    枢密院几人目光交错间互相点头,统一意见之后,马青开口:“便如王平章所言。”

    他朝赵德昭一礼:“请官家发敕。”

    两府相公都达成了共识,赵德昭自不会不同意,当即就道:“等下平章安排中书舍人拟旨便是。”

    王朴应下,补充一句:“枢密院当尽快拿出六司名单,交予我等讨论。吏部也要看看,兵部职司该如何变动,一齐定下来。”

    又一事完结,诸人都等着下一条。

    胡承约将纸张折好放到桌案上,朗声道:“官家,诸公,之前议定的事项已经完结。”

    这都是正常流程了,赵德昭点点头,立在他身侧的童谣立刻道:“诸位相公若有旁事,现在可以禀报官家拿来公议了。”

    静了静,窦少华先开口:“吾等要议军国事,起居暂避。”

    起居舍人并殿内宦官奴婢一同退下,同明殿中只剩赵德昭、两府宰执以及帷幕后的卢氏姊妹。

    “今日是臣执笔。”

    焦继勋起身从起居舍人的位子上取过笔墨纸砚,回到位置上写下年月日以及在场诸人名单,然后朝窦少华点头示意。

    窦少华当即朝赵德昭行礼道:“启禀官家,岭南道都监曹固回报数战皆胜,故遣使来问,是稍微放缓攻势还是一鼓作气平定岭南。”

    赵德昭没有回答,他也不清楚如何选择才是相对最优解,故而像往常一般询问诸人:“诸卿以为如何?”

    “若岭南之敌反掌可灭,则无需匆忙平定岭南。”陈佑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如若战机难得,当迅速扫平。”

    “何也?”提出问题的是马青。

    安排曹固、黄通接手岭南战事的时候,大家想的是用岭南来练兵。这一年多来,效果还算不错,培养了一些中层将校,只要有缺,立马能填上。

    陈佑这时候突然提出岭南战事可以结束,着实叫人有些难懂。

    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在陈佑身上,他不急不缓地地开口,语调平稳:“自太祖建制到如今已十年有余,各地藩镇陆续归于朝廷。扬州宁郡王身在洛阳,仅以子权军政事;钱塘吴越王多次请求入京朝见官家;府州、灵州皆数请内迁。唯有定难军,不尊天子,不服朝廷。”

    他停下话语,众人却都明白,他这是想对定难军下手了。

    一时间只有赵德昭依然仔细倾听,其余几人一个个在心里盘算现在是不是动定难军的好时候。

    “党项李氏盘踞夏州逾两百年,若不及时清扫,恐怕银夏之地只闻李氏而不闻天子。”陈佑面色严肃,“现如今中原安定,江山已固,正当以堂皇之军扫除不臣,党项李氏,不可不除!”

    “契丹现在是什么情况?”

    陈佑话音刚落,王朴就开口询问。

    “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南下袭扰。”陈佑脸上浮现出无奈的神情,“四月的时候契丹攻边境州县没得好处,据细作回报,萧思温这两个月一直请求契丹主率军增援,也不知道契丹主会不会同意。”

    辽国换皇帝后也就前两三年叛乱多一些,到现在政局基本稳定。好比周国稳定下来就想平定定难军,难保辽国会不会安稳时间一长突然就想南侵周国。

    马青说出自己的见解:“若能平定岭南,便早日平定了吧。我攻银夏之地,契丹必不会坐视。要么以雷霆之势骤然灭党项,要么做好两线开战逐步蚕食的准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