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欺世盗国-第1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青说出自己的见解:“若能平定岭南,便早日平定了吧。我攻银夏之地,契丹必不会坐视。要么以雷霆之势骤然灭党项,要么做好两线开战逐步蚕食的准备。”
窦少华接过话头:“若是如此,先调集大军尝试一战平定难军,同时也要做好攻势不顺,战况持久的准备。”
“守好北境就成了。”王朴定下基调,“平定岭南之后调人接手北境兵马,以守势为主,银夏之地则以攻势为主。”
窦少华询问:“那就让曹固、黄通奋力平岭南?”
“请官家降旨。”王朴朝赵德昭一礼。
赵德昭依然是十分畅快地答应下来,丝毫不似一个皇帝。
只是此时都没人在意,诸人接着商议军事。
陈佑开口:“契丹主耶律璟赏罚无章、嗜杀不已,或可令细作鼓动部族叛之。事若成,也可使契丹一时无力侵我边境。”
马青看了他一眼:“待枢密院六司齐备之后,交给谍报司负责。”
………………………………
第六百三章 或可另辟进身阶
马青仿佛没旁的心思,陈佑也仿佛不当马青有旁的心思,面色淡然地点点头,其他人没有反对,这事就算定下。
大的方向定下,接下来就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比如哪些人负责哪些事,在这上面扯的时间有些长,好在总算在午饭之前定下整体框架。
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在岭南之战走向终点的这段时间,中枢做好后勤辎重的准备;枢密院改制得迅速完成,各司佐贰官按照两府议事上定下的名单下敕,各司空缺的僚属由司正择选;最迟十月完成将领以及州府主贰官的调动;向延、隰、石等州少量多批增兵,尽量不引起定难军的注意;战争准备完成后,召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入朝。
一旦诏令下达,李彝殷入朝,则定难军易主,李氏内迁;李彝殷不入朝,则大军讨伐不臣。
焦继勋写下最后一个字,签上官职姓名,把记录传给诸人签字,之后亲自封好备送史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份记录只会在所议之事尽皆终了后修实录的时候被打开。
诸人陆续退出同明殿,陈佑跟在马青、宋敏贞身后朝枢密院行去。
没走开多远,卢云华身边使女绿萝就急匆匆走过来喊住陈佑:“少保留步!”
她这一喊,枢密院五人尽皆回头。
见到绿萝,马青眉头微皱,他看向陈佑,说了一句“莫要耽搁”便快步离开。
陈佑站在原地等他们都走远之后,才对绿萝道:“前头带路。”
同明殿外围廊下,卢云华等在此处。
“该有月余未见了吧?”
两人相距三步,卢云华嘴角噙笑问出这句话。
陈佑看着卢云华明亮的双眼,神情不甚轻松地回道:“差不离是有一个月了。”
话音落下,他紧接着问道:“匆忙叫我过来,是有什么事么?”
“没事就不能见你?”
卢云华反问一声,似嗔似笑,一声尾音拖长,直叫人心弦难定。
不过她要见陈佑的确是有正经事,因此不等陈佑回话,她就收拾好神情柔声道:“是为了定难军的事情。”
陈佑了然,当即道:“是卢大过去,还是卢二过去?”
“叫二哥过去吧。”卢云华早有定计,“大姊准备叫大哥做治安卿。”
陈佑闻言,略一思忖,轻声道:“若是如此,没必要跟我讲。”
“是大人。”
卢云华上前一步,走到陈佑跟前,抬头盯着陈佑的脸,语气中带着些期盼:“大姊同我都想让大人回洛阳,也好在跟前尽孝。”
这话一出,陈佑仿佛铁石心肠一般忽略了卢云华的柔弱祈盼,肃容道:“你得想清楚了,宝应侯回京的话,不可能有实职。”
“进枢密院不行么?我家大人现在是检校枢密副使,也无须委任其它职事,把检校去掉就是官家一道制命的事情。”
“若是如此,卢大就必须离京。”
陈佑态度坚决。
“如若不然,两府绝不会同意签发这道制命。”
“陈将明!”
卢云华压低嗓音喊了一声,依然盯着陈佑。
陈佑低头看着卢云华,语气平淡:“二娘子莫要叫我难做。”
顿了顿,他又道:“若太后责怪,二娘子可代我问太后:欲为乐平公主乎?”
这话一出,卢云华默然。
她低头,转身,走开两步。
“我知道了。”
听似平静,可她依然背对着陈佑。
陈佑抿唇,上前一步,低声道:“二娘子……玉瑶,你若要国家稳定,我自会配合。可两府绝不会允许吕后那般人物出现,更别说你还只是外戚。”
站在不远处为他俩挡开闲杂人等的绿萝隐约听到了这一句话,脸上浮现出惊诧的神色看向陈佑。
陈佑没有理会绿萝的惊诧,或者说他根本没注意到。
他直接走了几步绕到卢云华跟前,本想说些什么,可是入眼的却是卢云华咬着唇一脸的哀怨与不甘。
他沉默了。
不过片刻,他再次上前,同卢云华近在咫尺。
“我曾说惜你非男儿,不得与你共事。我知道你的才干,相信若是同等条件,你不会比其他人差。”陈佑语气诚挚。
他必须安抚好卢云华,否则两人关系会跌入冰点,甚至有反目成仇的可能。
“当今之世,女子参政者只有那些临朝称制的后妃,如此情况百十年内难以改变。”
陈佑的“百十年”已经是往宽了说,可听在卢云华耳中却如惊天霹雳。
她抬起头,脸上不甘尽去,取而代之的是难以置信。
迎着她的目光,陈佑略过这个话题,转而道:“然而天下大事,除了朝政,农工商亦可搅动风云。参政之途宛如绝路,玉瑶何不另辟蹊径,以他业影响天下?若可成,青史留名不在话下。便是为一道之祖、开百世之宗也未可知。”
顿了顿,他语速放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陈佑说到这里,卢云华已经平静下来,只是她看向陈佑的目光闪烁不已。
“若玉瑶你为天下后世女子开辟一不需依靠男子便可奋发向上的路子,便是立下万世不易之功,吕后如何,武后又如何?你卢云华三个字,堂堂正正写在青史上,流传天地间。”
这话说出,两人沉默对视。
好一会儿,卢云华突然叹了口气:“你不必安慰我……”
“玉瑶未闻巴寡妇清乎?”陈佑打断她的话,“千年之前的古人都可如此,你难道不能做得比古人更好么?”
卢云华后退一步,她安静地看着陈佑,突然笑了起来,有些释然,也有些坚定:“我会劝大姊的。以后你不会在同明殿看到那道帷幕了。”
陈佑暗自松了口气,也笑道:“我会支持你。至于国政,先帝于我有知遇之恩,官家同我有师徒之情,你请太后放心。”
“嗯。”
卢云华应了一声,最后看了陈佑一眼,转身招呼绿萝朝同明殿侧门行去。
陈佑注视着卢云华的身影消失的墙角,站在原地稍稍思索,快步赶到枢密院。
他没有回自己的书厅,而是来到马青书厅外:“长山公,佑有事相商。”
………………………………
第六百四章 各有安排待时变(一)
“将明啊,进来吧。”
书厅内传出马青沧桑的声音。
陈佑推开门,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汤药味。
准确地说,是药膳的味道,只是闻着,就叫人食指大动。
他进门的时候,正好听到马青吩咐仆役盛一碗来给他。
“你是来得巧了,这方子是我从九嶷山老道士那里问来的,你尝尝看怎么样。”
马青一副慈祥老者的姿态,招呼着陈佑坐下。
陈佑笑着应了一声,坐下等着仆役端来汤碗。
这期间两人都没有开口,马青继续吃他没吃完的那碗汤。
很快陈佑的那碗也端了上来,陈佑尝了一口,的确好吃,不过没有之前闻着那种好吃的感觉。
年轻人胃口好,马青吃完刚擦好嘴,陈佑也吃完了。
漱口擦嘴净手后,他面带笑容点评道:“味道不错,相公好口福!”
“喜欢的话我叫厨下抄一份食单送到你那边去。”
马青笑着说了一声。
之后他放下擦手的汗巾,收敛笑容问道:“将明你事务繁忙,到我这边来想是有正事吧?”
“正是。”陈佑点头,“太后想让宝应侯进枢密院。”
“是么,你怎么看。”
“被我挡下了。”
陈佑说出这句话,马青眼皮跳动,语气变得轻松:“怎么,还有其它要求?”
“我想叫卢孟达离京。”
“那是不容易。”
马青面露笑容。
陈佑点头,紧接着道:“说起来我建议卢家二娘子可以尝试一下陶朱之术,以后军费审计这一块要看紧一点了。”
“唔。”马青若有所思,“这个就叫李守成看着些。”
“听相公的。”陈佑面露轻笑,“登州那边毕竟是新试点,谁也不知道会遇到甚么难处,不管派什么人过去,最好是没有枢密院的命令就不能干涉当地主贰官的决策。”
马青形容一顿,脸上皱纹仿佛愈加深刻。
他仔细打量嘴角含笑的陈佑,突然咧嘴笑道:“那就这样吧。特殊时期,枢密院事务繁杂,我同方正少管事,有事情你多跟焦成绩和李守成商量着做。”
河阴城西,河阴令黄恩杵着木杖一步一停地走在泥泞的河堤上。
闰七月十三壬戌日,黄河河阴段决堤。
幸好决口周边只有一个小村落,损失不大。
四十有六的黄恩带着县内民兵结社并一干衙役昼夜奋斗,总算在今天把崩塌的河堤重新修补好。
“明府,不能再往前走了!”
跟在他身旁的乡长突然出声劝阻。
“怎么,前头有问题?”
黄恩停下脚步,扭头看向乡长,面色冷然。
乡长连忙解释:“没问题,没问题!小的亲自看着大家伙修的,不会有问题。只是,前面这一段毕竟是新补上的堤坝,小的这些人贱命一条,上去验一验也就罢了。明府你身份尊贵,可不能冒这个险!”
“既然没问题,那就走一趟。”黄恩说着,继续迈步向前。
身后诸人互相望一眼,无奈跟上。
此时堤上仍有青壮在用木槌夯土。
忙了这么些天,这些人都有些恍惚,看到一群人走过来,也只是下意识地挪挪步子稍稍让开,没去思考这些人究竟是谁。
倒是在堤上监工的结社会长注意到这边的动静,赤着脚一路小跑朝这边赶来。
“明府!”
到了面前,先喊了一声黄恩,紧接着满脸埋怨地看向乡长:“六丈你怎地叫明府到这地头来了!”
乡长瞪了会长一眼:“明府这是信任咱们。”
黄恩摆摆手,制止了两人的交谈,四下扫视,然后问那会长:“这边可能比之前结实?”
“明府放宽心!”会长用力拍着胸膛,在胸前留下一个模糊的泥手印,“叫李家村的人瞧过了!他们就住这边上,咱要是不结实,他们也不乐意不是?”
黄恩不置可否,继续走了一段才下了河堤。
没走多远,县衙的一名录事快步跑来:“明府!明府!速回县衙!朝廷赈灾使到了!”
听闻朝廷使者到来,黄恩放弃继续巡查的想法,匆匆忙忙赶回城中县衙。
不是他要阿谀奉承,而是希望能从朝廷多扣一些出来补给受灾百姓。
他可是听说过以前就有遭了灾的地方因为主贰官没把上官伺候好,结果没能拿到朝廷的抚恤财物,甚至税赋都没有减免。
“天使何在?”
“在正厅等候。”
一问一答间,黄恩穿过门廊,快步朝正厅走去。
他没有更换站满泥浆的衣服。
路上去报信的录事说得很清楚,来的这个赈灾使穿着旧官服,进城找到县衙之前没有惊动其他人,听到县令一时半会回不来也没发作,而是仔细探问灾情。
由此,黄恩认为这位赈灾使应该是那种干实事的,保留外出探查灾情的痕迹有利于拉近关系。
天底下官员,真要细想,大多都能做到黄恩这般。只不过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去迎合,也不想费心思去揣测别人的心思。
正厅门开着,黄恩刚走到门口,坐在主位上的一名身着绿色官袍的短须中年男子听到脚步声抬起头来。
此人姓罗名施,之前是少府监右尚署令。右尚署有好几个令,真正干活的就一个,其他的都有另外的职事,只有罗施无所事事等待实缺。
河决河阴后,他被安了个河阴赈灾使的职事,派到河阴县来。
见了黄恩快步走来,罗施放下手中书册:“黄县令?”
黄恩连忙上前行礼:“河阴令黄恩见过天使。”
罗施见此,上前虚扶道:“黄县令不必多礼,某是奉了政事堂符文来此,没有带官家诏令,当不得天使二字。”
黄恩顺势起身笑道:“政事堂的使者也是上官,上官请上座。”
分了主客坐下,罗施看了一眼黄恩带进来的泥脚印,出声问道:“黄县令这是刚从外面回来?现在是什么个情况?”
“回上官的话,下官方才从堤上下来。如今决口的那段堤坝已经堵上了,县里正安排人在加固堤坝。”
“有多少伤亡?”
“溺死者有四十二人,其余伤病就没有统计。”
黄恩说完解释道:“忙着抢粮食、修堤坝,只要不是断手断脚,全都在干活,也不管伤不伤的。”
………………………………
第六百五章 各有安排待时变(二)
四十二人溺死。
不算多也不算少,如果发生在偏远地区,这样的伤亡基本上不会出现在奏疏上。
罗施点点头,肃容道:“家中有壮劳力遇难的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出现人亡家破的惨剧。”
黄恩郑重点头,这也是他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重点任务。
倒下一个壮劳力,整个家就完了。这样的故事发生过不止一次,未来也依然会发生,黄恩只能尽量保证这些人家不会被本地豪强逼死。
又谈了几句灾情,罗施十分善解人意地开口:“我自得了政事堂的命令就匆忙赶来,实在是有些身困体乏,不知河阴这边可有休憩之处?”
黄恩脸上浮现轻松的神色,起身连道:“城外驿站早已准备好了,这就带上官过去。”
“不必不必。”罗施起身笑道,“我来之前,陈副枢可是叮嘱过,说我来是赈灾的,可不能把地方官给累倒了!”
这话一出,黄恩恍然,原来大家是一伙的!
脸上的笑容更加真诚:“无妨,左右几步路的事,上官请!”
晚上的接风宴还没开始,赈灾使同黄县令都是站在陈相公那边的消息就在河阴县特定人群中传开了。
导致的结果就是今晚的接风宴十分平和,哪怕一向与黄恩不和的县丞也是满面堆笑地说着整个河阴县在这次水灾中的功与苦。提到人和物的损失,也是表示惋惜,而没有说什么要人负责的话。
宴会饮食不算丰富,甚至可以用朴素来形容,不过罗施没说话,自然不会有人针对这一点来挤兑黄恩。
酒足饭饱,众皆散去,黄恩同罗施走在黑灯瞎火的街道上,几名使役散在四周。
“相公这次是特意安排我过来。”没有外人在,罗施把自己的姿态摆低,“主要是为了协助明府处理好水灾事宜。”
罗施的声音越来越低:“等水灾的事情翻篇,相公准备把明府调去西北,所以这段时间不能出岔子。”
“西北?”
黄恩咧了咧嘴,没有多问,他担心再问就问到机密事项。
开封府衙,巴宁泰收到洛阳来信后,立刻召集亲信下属。
够资格让他召集过来讨论大事的下属不多,总共也就四名诸曹参军事和两位幕僚。
诸人坐下之后,司录李善文立刻开口:“不知相公急召我等前来有何要紧事?”
巴宁泰有个枢密使的检校官,称一声相公也说得过去。
“平章事王朴给我送来了一封信,比较正式。”
巴宁泰没有卖关子,李善文起了个头,他就直接说了出来:“朝廷准备调我去鄜州接掌保大军,敕令应该会在月内下来。”
屋内静了一阵,其中一位幕僚犹豫着开口:“以相公之尊,到鄜州去,算是贬斥吧。”
听到这话,巴宁泰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如若不然,王平章也不会特意给我写一封信了。”
他说出这句话,一干僚属顿时明白其中另有内情,一个个若有所思。
见此情景,巴宁泰轻咳一声:“事呢,就是这么个事,总之都准备准备。我们去了鄜州,开封这边不能留下一个烂摊子。”
众人齐声应下。
又商讨了一些细节,僚属散去,独留下李善文。
“讷言。”
“在。”
“要你提前去鄜州做一县令,能不能做好?”
巴宁泰说完,郑重地看向李善文。
李善文呼吸一滞,仔细看一眼巴宁泰,似乎想确认他没听错。
低下头,咬着牙,双拳紧握。
终于,他重新抬起头,整个人好像是一往无前的战士:“回相公的话,善文定不会叫相公失望!”
巴宁泰看着李善文,顿了一下突然发出畅快的笑声:“哈哈哈!我当然不会失望!”
笑完之后,他总算给了李善文一颗定心丸:“李家宏在鄜州这么多年都没被调走,自有其本事。我没指望你一个小小县令能做出什么事来,只要能立住了,给我摸清楚鄜州情况就好。”
李善文悄悄松了口气,紧接着舌头不打磕绊地保证道:“相公放心便是!”
统一了意见的两府动作十分迅速,但凡涉及战事,都以最快速度处理,巴宁泰的举荐奏章递到政事堂没两天就获批准。
李善文交接了他的一摊事务后,带着两个随从乘船朝洛阳赶去。
一切顺利,拿到告身敕命,又见了政事堂的几位相公,他就匆匆忙忙赶往鄜州。
在他还在赶路的时候,税务少监庞中和奏请整顿天下税赋,以为定规,不可逾越。
简单的说,就是现在各地税收比例没有按照标准来,有多收也有少收,虽然总体上看不出来,但对国计民生都有影响。
政事堂议事大厅里,一边坐着政事堂三相公三参政,一边坐着枢密院宋敏贞和陈佑。
这不是正规的两府议事,所以枢密院的同知没来,至于马青,身体抱恙,正在家中养病。
陈佑靠坐在椅子上,右手握拳用指关节轻敲手边木几:“我还是那句话,制度需要监督。天下官员何其多耶,咱们这里制定的制度再好,也防不住有人就把你的经念歪了!”
没人接话,王朴看向宋敏贞:“方正先生怎么说?”
宋敏贞呵呵一笑:“我倒没什么意见,不过咱们身为宰执,肯定要全盘考虑,好的坏的都得想到。毕竟,天下就在咱们手里不是?”
“嗯。”
王朴点头,随即看向窦少华:“伯菁说一说吧,税务这一块都是你在盯着。”
窦少华双手交叉摆在腹部:“没什么好说的,定额之前都有,就跟陈少保所说一般,还是看人。要我说,一句话:今日之前,既往不咎。”
“税务监加人吧。”王彦川插话道,“而且黄世俊这段时间似乎也没有心力操持庶务,是时候重新换一个税务监了。”
屋内安静了一阵,王朴拉回话题:“税务监的事情再说,先说税赋的事情。那就定下来,让各地严格按照之前税率来,今日之前的既往不咎,日后再犯,从严从重。”
众皆颔首以示赞同。
王朴接着道:“那么,这件事是叫官家颁发敕令,还是咱们政事堂发符令?”
屋内安静下来,除了王朴环视众人外,陈佑等人皆是眉眼微垂,沉默不语。
………………………………
第六百六章 看江山谁主沉浮(一)
天子颁发敕令,
还是,
政事堂发符令。
二选一。
提出这个问题的王朴坐在首位上,目光一一扫过神色平却眸光闪动不已的诸位宰执。
他也一样。
王朴王文伯,周国首相,佐理阴阳、总揽权柄的顾命大臣,表面平静,内心却忐忑不已。
垂拱而天下治。
可以说是圣君贤臣的最高理想了。
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圣君垂拱了,真正治理天下的岂不就是那些贤臣?
那些对朝堂掌控力度足够的帝王自然是无所谓,可若坐在帝位上的是汉献帝呢?
也不知过了多久,王彦川有些艰难的开口:“不……不如……”
听到动静,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王彦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