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欺世盗国-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阴暗点想,如果赵德昭的每一次决策都会有负面影响,哪怕闹出的乱子比较小,但连续几次报到他案上,没多久他就得厌烦做决策。

    陈佑想着这些有的没的,只听王朴道:“那就先说那两件事,如果来年要举行科举,现在就得定下大概录取人数,各府军州秋解名额必须尽快确定通告天下。另就是官制事项,之前已经把具体内容送到诸位手中,现在就拿出来议一议,要是没问题,就拿到两府议事上去定下来。”

    “先说科举吧。”开口的是宋敏贞,“去年刚选了三百多人,今年要是再选三百多人,到哪去安置?要么停一年,要么今年少选点,依我看,三十多人正好。”

    “不妥不妥。”

    反对的是王彦川,他食指点着扶手:“每次名额有多有少很正常,可这差了十倍,着实有些不妥。要是开科举,人数定在三百左右,要是嫌人多,就别开,停个一两年也无妨。”

    陈佑适时插话:“我倒认为没必要停,五年以内都没必要减少人数。”

    他这话一出,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他。

    他稍稍停了一下,语气坚定地开口解释:“理由有三。首先是如今大理寺、税务监等常年派人各地巡察,常常数州才能委派一人,人手极其匮乏,急需调拨人手填充,科举中试者或可调入其中、或可填补调人的空缺。”

    一年三百个人而已,刚刚入仕单算俸禄并不多,只要有活干,朝廷养得起。

    “其次,不论主贰官还是幕僚官,都尽量不要在一地长久任职,各地幕职调动,正可把这一批批考生放过去。几年之后成了惯例,也就不虞有人心生叛逆。”

    王朴、马青互相看了一眼,然后王朴轻笑道:“将明这个提议不错,我看也不用等明年了,先叫吏部挑一批人送到各个节度使幕中去,太原和江南那边可以多几个。”

    众皆颔首,陈佑接着道:“最后一点,每年考核得加强,以前没条件便罢了,可这几年考核多为敷衍,流于形式,着实不妥。只要考核严格按照制度来,最初几年定会大批清退底层官吏,叫每年考生来补的话,一年三百人恐有不足。”

    说完之后,他扫视屋内诸人,仔细观察众人神情,想要做到心中有数。

    安静一阵,窦少华最先开口:“我认同将明的说法。然则谁也不知考核为下者究竟有多少,科举人数可先按去年来定,若是罢黜者过多,临时降低评卷要求便是。”

    “不行!”王彦川出言反驳,“宁缺毋滥!人手不足也不可降低科举标准!”

    几个人来回辩了几句,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王朴一锤定音:“这样,回去再考虑考虑,两府议事的时候再拿出来议。”

    此事暂且作罢,再就是官制事宜。

    还是那句话,只要不涉及实利,名称上的变化大家都不太在意,每个人提了两三点小要求,就通过了。等拿到两府议事中,直接就能发敕命。

    倒是最后三个将领的调动争得比较厉害,其中最激烈的就是到开封府接替巴宁泰的人选。

    开封府的重要性不必多说,镇守的人能力和忠心缺一不可。

    最终,开封府军政分离,侍卫亲军司副都指挥使皇甫楠被选中任开封马步兵都监,权锦官府尹张为善权开封府尹。

    同时,为了让张为善可以制衡皇甫楠,陆葛被调去开封判治安曹事。

    至于皇甫楠空下来的位置,最终决定让卢孟达接任,治安寺另外选人。
………………………………

第六百一十章 上下皆起别样心

    诸事议定,就在陈佑准备告辞离开的时候,王朴又说话了:“距上次重申税制快有两个月了,如今天下稳定,当不会有大问题。”

    陈佑精神一振,重新坐稳,看向王朴。

    王朴同每个人都对视一番,然后缓缓开口:“都说稳中有变,科举、税务、兵事、吏治这些是变,那咱们两府就得稳。王某想着。”

    只见王朴抬起右手在空中画了一个圈:“咱们这些人,最好是不要动。”

    原本应该是惊涛骇浪的一句话,就这么轻描淡写地说了出来。

    陈佑等人的反应也十分平淡,一个个微微颔首以示赞同,没有多说其它。

    木门重新打开,诸人散去。

    枢密院三人沉默着回到枢密院,进门后,陈佑正要前往自己的书厅,就听马青道:“方正,将明,到我这边来坐坐。”

    同宋敏贞对望一眼,陈佑跟在两人身后,走进马青的书厅。

    来到里间坐下,马青突然长叹一声。

    陈佑脸皮跳动,强忍着才没发出“相公何故叹息”的疑问,实在是太应景了。

    马青在回顾从前,靠在椅背上好一阵才坐端正,喟然道:“某自受先帝顾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唯恐一时不察叫奸人祸害了这赵氏江山。”

    “有我等一旁协助,马相不必忧心。”陈佑笑着宽慰一句。

    马青看了他一眼,叹道:“人心叵测啊!”【1】

    “人心也不是凭空来的。”宋敏贞笑呵呵地接了一句。

    “是啊。”

    马青有些感慨,顿了顿,对陈佑二人道:“我带兵这么多年,有一句话一直记在心头。”

    他点了点自己的胸膛:“这人啊,一定要有一个做主的,没有一个做主的,成不了事!”

    说这个是什么意思?

    陈佑看着马青,心里推测着马青的想法。

    好在没等他多想,马青自己就说出来了:“这首相啊,也做不了两府的主,你们说,是也不是?”

    陈佑眉头一挑:“马相的意思是?”

    “凡事都议着来吧。”马青神情变得坚定起来,“方正你去跟王文伯说,后勤这一块可以从尚书省转一道手,换枢密院参预日常政事。”

    话音未落,他又补充道:“莫要叫他知晓这是我说的。。”

    宋敏贞稍稍思忖,点头应下。

    什么事都商量着来,想要积攒起压下其他人的威望就很难了。六个人,真要是三三对垒僵持不下,就看哪边能说动天子。

    马青考虑得很美好,只看现实究竟如何了。

    陈佑回到自己的书厅中坐下,静静思考该如何应对。

    王朴所说的两府六人不变,再加上马青想要达成的两府共议军政事,只要确立,基本上可以把陈佑进一步向上的路给堵住。

    再之后的改革,除了勾兑利益,还得承担威望不足无法推行的风险。

    但也不是没好处,做出的决定都是集体决定,只要不是犯下大错,就不用担心被踢出决策层,最多被边缘化,再想要达成一定目的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上层不动,他们这些人能掌握多大权力,就看底下有多少人支持。

    看来得梳理一下派系网络了。

    陈佑这么想着,拿过一张纸,写下一个个名字。

    同明殿内,通事舍人汪弘洋一脸严肃地坐在椅子上,仔细听太后说话。

    待太后说完,他看了一眼官家,微微垂头朗声道:“两府治国,但求一个‘衡’字。内外相衡,文武相衡,诸军相衡,故天下安,九州定。”

    赵德昭忍不住打了个哈欠。

    听到他的这声哈欠,汪弘洋停下话语,太后卢氏面色不虞地瞥了一眼他,他连忙摆正脸色严肃道:“汪卿且往下讲。”

    汪弘洋好似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语气不变继续道:“不可叫一人总揽兵马,亦不可叫一人总理政务。从此处看,诸将调动较为合适,至于两司禁军都指挥使缺位,若是能选两位副都指挥使,便可不用在意。”

    这次枢密院改制,六个司正中有四个是从外面调来的,这些人空出来的位置,正好让殿前司都指挥使简宏彦、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郭振充任。

    同时,两府的确不准备再选人担任都指挥使,而是想增加一个副都指挥使。

    汪弘洋的话在继续:“照目前来看,两府所有行为,可以归纳为两点:将天下权柄收到中枢,以及中枢分权。”

    说到这里,汪弘洋目光闪烁,没有继续往下说。

    卢金婵看着汪弘洋,见他不准备再说什么,语气冷然道:“汪卿先下去罢。”

    “喏。”汪弘洋没有停顿,直接起身行礼退下。

    待他离开,卢金婵看向儿子:“官家可看到了?这就是外臣!始终同咱们母子不是一条心!”

    “娘娘!”

    赵德昭有些不满地喊了一声,只是卢金婵的话不好反驳,他只得紧闭嘴唇盯着桌上奏章不说话。

    卢金婵没有管他,神情严肃地考虑一阵,然后语气坚定道:“王朴、陈佑这些人都不能信了,这些贼子光想着从咱们母子手里夺权。”

    听到这话,赵德昭有些无奈,他想起陈佑曾经说过的话:“身为主官,可以在下属斗争的时候给他们定下胜负,绝不可参与他们的斗争,那意味着让渡权力的妥协。”

    只听卢金婵接着道:“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空着的话,副都指挥使继续保持一个。治安寺我会叫你外祖推荐一人接任,免得被外臣糊弄了。”

    赵德昭脸上的神情愈加不耐,在他看来,这分明是母亲在帮助卢家掌握军权。再加上外面两个节度,卢家掌握的兵马可以说是最多的。

    他可没忘,兵权是维持皇权根本保障。

    含糊应着把母亲打发回去,赵德昭烦躁地起身,在殿内走来走去。

    他只是个孩子,虽然早慧,再加上提前的教育,使得他较为成熟,可说到底还是个孩子。

    道理他以前都学过,可事到临头,却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才是正确的。

    “任喜!”他突然停下脚步,高声呼喊,“任喜!”

    “仆在!仆在!”

    任喜的声音从外面传来,话音未落,他便一路小跑着进了屋,十分滑稽地弓着身子来到赵德昭面前:“官家唤仆可是有事?”

    赵德昭木着脸,右手伸出食指,朝殿门一挥:“你去请陈少保来!”

    “仆这就过去。”任喜点头哈腰应下,快步后退。

    就在他即将转身出门的时候,赵德昭突然又出声了:“慢着!”

    一个急停,任喜不由踉跄,险些跌倒。

    不过他没顾上这些,立刻又躬身问道:“官家有何吩咐?”

    看他如此表现,赵德昭若有所思,来回走了几步,终于下定决心,走回御座上坐下:“不必去了,你候着吧。”
………………………………

第六百十一章 又是一年乾坤新

    八月底九月初,诏书和中枢符命接连不断。

    首先是科举,明年春闱继续,各地发解名额大体相近,根据今年春闱结果做了细微调整。春闱中试比例高的地方,今年发解名额相应增加几名。

    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科举增加了锁厅试和别头试。

    其中别头试是唐时旧制,本次科举有所拓展。州府主官亲戚子侄不参与发解试,而是参加由当地学政组织的统一考试,录取率同发解试相同。

    至于锁厅试,则是应对那些已有官职勋爵的考生,这些人亦由当地学政组织考试。不过锁厅试与别头试不同的一点在于,锁厅试没有规定录取率,可能参考人员全部通过,也可能一个通过的都没有。

    为了保证这两个考试的公平,巡视当地的大理评事和监察御史也会参与进去。

    总之,科举这件事,越来越严肃了。

    再就是官制,诏定下散官、职事、使职差遣三类,其中前两类与品官制度对应,最后一类因事而设,事毕即撤,不依品阶。

    散官按照唐时散官制度,分文武两类,自从一品至从九品下,共二十九级。往后考课,升降的只能是散官。本次吏部、兵部会按照当前情况给天下官员重定散官,能找到之前敕命记录的,按照敕命来,找不到的则综合资历和现在的职事来考量。

    职事,也就是唐时的职事官。现在的职事官与唐时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渐成常例的“知某事”“同知某事”等,还有新出现的治安寺、税务监、学政等等,都要一一确认定品。

    使职差遣也一样,使、都部署、都监、提举、提点等前缀后缀,使用制度都要明文定下。

    因此,敕令少府少监、史馆学士元可望,起居舍人李昉等编纂《大周六典》,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王朴总揽其事。

    根据王朴的命令,编纂组先不急着撰书,而是协同尚书吏部、尚书兵部、枢密选阅司审定当前职事、差遣,以便本次改制早日施行。

    而后便是卢家事,卢璟调为保信军节度使,卢仲彦调为太原节度副使、节制太原军,卢孟达调任侍卫亲军司副都指挥使。

    实质上说,差不多算是一门三节度。

    若是赵德昭依然成年,这或许会成为美谈,卢家三节度也会被当成国家柱石。然而赵德昭未成年,主政的宰相们不得不提防着卢家父子三人。

    因此,庐州周围的几个地方,全都安排了两府相公们信任的人担任主官。

    冬十月戊寅朔,诏川峡、淮南诸州乡兵,并放归农。

    中书遣使均括天下农田,符令各州依规重制结甲册、户产簿、丁口簿、鱼鳞图、类姓簿等。

    甲申,中书符令川峡诸州府仿锦官府立宣农院,许民共推练土地之宜、明树艺之法者一人,县补为农师,为农师者蠲税免役。州府须择选通农时之学究主宣农院事,以宣讲农务、警醒游惰。

    或许是因为政局终于稳定的缘故,两府相公们逐渐把目光从战争、政争上移开,更多的去关心最广大的黎民百姓。

    农业问题,成为建隆三年冬季讨论最多的话题。

    两府相公们常常聚在一块听那些前朝曾经有过的关于农事方面的议论政令,因什么情况而设立,又因什么情况而废除。

    而现今各地旧制缺省颇多,又有前朝因地制宜导致诸州制度不一。

    以史为鉴,结合当下,两府接连重订制度,规范天下农事民田。

    譬如逃户隐田,限期内归首者不予罪罚,免五年征赋;逾期不归者,但有查处,籍其隐田。

    再有就是被收归官有的官田,除去固定的一部分留做国有,其余的官田并无主收官之田分给各地无地之家。

    唐初制度是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现如今则是田多之地照此规矩来,田少之地等额减少。

    至于世业和口分,能传给下一代的叫世业田,户主身死则收归国有分给其它无田之人的叫口分田。

    这样一来,能分的田越来越少,这个制度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废弃,但在一开始还是很有用的。至少在保证没有农田被抛荒的同时,也不会轻易的被一家一户收拢过去。

    在三十多年后,“京畿周环二十三州,幅员数千里,地之垦者十才二三,税之入者又十无五、六。复有匿里舍而称逃亡,弃耕农而事游惰,赋额岁减,国用不充”。

    因着十多年太平,周国自不至于如此,但依然是嫌有田没人种,而不是担心有人没田分。

    至于以后无田可分怎么办,一时有一时之策,到那时候再说。

    十一月,宫廷内发生了一件小事,官家令国子监博士入宫讲课,二十余年幼宦竖在一边旁听。

    没人会注意旁听的宦竖,所有亲历这件事的,目光都放在官家进学这件事上。

    陈佑等人现在已经很少去同明殿了,官家身边之事都是听的旁人转述,转述之人遗漏的细节,他们自然就不会发现。

    可笑之处就在这里,他们能知道国子监的博士讲了什么,能知道官家提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反应,偏偏不知道侍候在官家身边的多了这么多。

    毕竟,谁会在意这些小宦官呢,尤其在同明殿里有那么多需要侍弄的机巧玩意的情况下,多些人很正常。

    十一月乙丑。

    两府相公再次在政事堂聚集。

    这一次陈佑到得稍微早了些,安排好英华殿事宜后便赶到政事堂,坐下等了一阵诸人才陆续赶到。

    待房门关上,他突然发问:“长山公今天不来?”

    “染了风寒。”说话的是王朴,“今天一大早遣人来通知我的。”

    “原来如此。”陈佑点点头,不再说话。

    静了静,王朴开口:“老规矩,先议一议要拿到两府议事上的事项。”

    说着,他翻开手中的簿子,右手食指和中指夹着一支铅笔——随着铅笔的普及,平日里一些随笔都用铅笔来记了。当然若是正规记录,哪怕是草稿,也得用毛笔。

    “各地秋解结果陆续朝中枢报,春闱时间、主考官都得定下来。”


………………………………

第六百十二章 无需畏惧艰难事

    “还是定在二月初六吧。”陈佑收敛思绪开口提议,“往后科举都在这个时间,也省得年年都要讨论一次。至于主考,交给礼部如何?叫礼部侍郎或者郎中主持。”

    “礼部侍郎。”宋敏贞重复一句,“现在的礼部侍郎是李成璟吧?”

    “那就叫礼部郎中负责吧。”王彦川面色平静,“郎中叫什么?”

    陈佑接过话头:“礼部郎中是太子右谕德窦仪,之前侍郎缺位,一直是他辅佐司徒诩处理礼部事。”

    王彦川闻言笑道:“那正好,主持完这一次春闱,也该去其它地方了。”

    陈佑笑笑没有接话。

    王朴在簿子上划了几个字,抬头道:“那就这样。光禄丞方丛烈奏称皇族子弟年满十岁者当入学。”

    “这事我知道。”

    窦少华面无表情地开口:“光禄丞方丛烈,太学博士李侃,酸枣县丞齐悦,这三人之前就多次上过类似奏章。”

    能叫宰相之一的窦少华清楚的记住职位姓名,显然这三人的“多次”不是一般得多。

    “那就教嘛!”陈佑开口,“就教《论语》和老、庄。至于这三位,不如出去做县令吧。岭南战事趋近尾声,那边年后正好缺人。”

    “行。”窦少华点头,“这边我来安排。”

    “那皇族子弟教学一事,也劳烦伯菁一并处理。”

    王朴补充一句,窦少华点头应下。

    “最后一件比较麻烦,户部问来年正月要不要行籍田之礼。”

    王朴这话一出,屋内沉默了。

    籍田之礼,办不办都随皇帝心思,本是无所谓的。

    不过今年中枢劝农,理应办一次籍田之礼,显示官家和中枢对农事的重视。

    问题就在于,赵德昭年纪太小,没办法完成籍田礼的流程。

    无言的沉默在屋内盘旋。

    盘算许久,陈佑正要开口,却听宋敏贞道:“要我说,这籍田就不办了,文伯以为呢?”

    王朴不置可否地看向宋敏贞:“方正的意思是?”

    “叫各州县备好立春之礼罢,勉强算是态度。”

    王朴闻言皱眉。

    王彦川适时开口:“咱们也可以去参加河南府的立春礼,不便全去,去一两个也行。”

    “我去吧。”窦少华出声道,然后看了一眼陈佑,“将明年轻力壮,就跑远一点,到开封去。”

    陈佑嘴角撇了撇,没有拒绝,他正好也过去见几个人。比如府尹张为善是陈佑岳丈的故旧,兵马都监皇甫楠是陈佑老相识。

    又议了几件事,还是叫陈佑去通知马青。

    没办法,稳定之后,资历就比较突出了。

    两府六相公,只有陈佑是后来拜相的,其余五人全都是先帝顾命老臣,而且年纪都比陈佑大。这些因素,再加上陈佑不过是一个枢密副使,上面有王朴和马青实打实地压着,平常吃些小亏不可避免。

    登州蓬莱,坐在州衙之中,宁强一边翻看州内各县报上来的数据,一边提笔在稿纸上演算。

    朝廷要派人下来清查农田,他不可能干等着京中来人,先就自己让人开始查。

    报上来的数字,直接和夏税、秋税对照,如果没问题,等京中的使者再查一遍。如果有问题,直接就要想办法换人了。

    不过,京中使者过来,其实也就是监督州衙,然后抽几个乡村核对。若是宁强现在查不出来问题,等使者来了,十之八九也查不出来问题。

    至于其中是不是重复工作、浪费人力,他并不在意。

    他当过县令,知道如果一个县令尽职尽责,士农工商的种种数据都该清楚明了。如果不清楚,那就证明他没有忙政务,正好州里面下了这道命令可以叫他忙起来。

    最后一组数字计算完成,宁强松了口气。

    黄县没问题。

    之前他已经比对过蓬莱县了,同样没问题。这样的话,登州四个县,最繁华的两个县都没问题,整个州就算有所出入,问题也不大。

    放下毛笔,他站起身来松动筋骨。

    牟平和文登两县还没送过来,年后可以到这两处走走,正好海军演练,先沿着海岸线跑一圈;今年立春在年前,农时提前这件事要宣传下去,免得农民误了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