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欺世盗国-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人皆是垂首不言。
他又喝问道:“还是说,在你等眼中,某就是那等背主之人?”
说着,他看向那田都指:“若是田都指有心,某自退位让贤便是!”
这话说得那田都指面红耳赤,讷讷好一会儿才拱手道:“相公言重了。某只是一时激愤之下出言无状,还望相公恕罪。”
见他服软,史肇庆这才点点头,语重心长道:“吾亦知诸君皆是忠心之士,既如此,更当不为谗言所惑,勠力同心才是!”
“相公所言甚是!”一众人等皆是抱拳附和。
………………………………
第九十八章 仿若汉末汉中反
史肇庆又勉励了一番众将,这才让大家散去。
只是那田姓都指挥使回到自己住处之后,立刻写了一封信交予亲信送往汴京,嘱咐他一定要亲手交到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窦少华手中。
而史肇庆这边,回到书房之后,他就请来了自己的幕友邓友兴。
关上门之后,史肇庆沉吟一阵,然后开口将今日堂上发生的事情说了出来。
待他说完之后,邓友兴只是略一思考,也不急着说自己的想法,而是开口道:“未知相公可曾想过,如今这天下大势,仿若汉末。”
“哦?”听闻此言,史肇庆不由端正坐好,做出一副恭听的神情:“此言何解?松峰且仔细说来。”
“相公可有地图?”
“松峰稍待。”史肇庆答应一声,起身到书架上翻找。
不一会儿,一张粗略的地图就铺在了书桌上,四周皆以笔架、砚台等压着。
这地图不是行军地图,故而只有一些粗略的标记,大概能看出哪归哪。
两人站在桌前,邓友兴指着那地图道:“相公也曾读过史书,想来也知那袁曹官渡之战。”
“不错。”
“相公请看,官渡之战前,那魏武居于中原,可似如今这周国?而这蜀国,便仿若那益州刘璋。南汉便如那交州士燮,沈、宋、吴越,尽占刘表、孙策之地。再看北面,如今北燕就是同魏武相争的袁本初,定难军便似西凉,契丹就如匈奴。”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指着汉中一片道:“而此处,就是那张鲁所在。”
听到此处,史肇庆神情严肃地盯着地图,抿着嘴不说话。
邓友兴便知他也在纠结,便继续开口道:“汉中形胜,便是以那张鲁不思进取之心,亦能雄踞汉中近三十年。”
这一句话,让史肇庆面色一动。
只是他仍然皱眉道:“只是如今我麾下皆是周兵。”
一听这话,邓友兴心中暗喜:史肇庆心动了!
也不怪他如此,他现在乃是史肇庆幕友,虽能参与各项大事,但仍为一介白身。一旦史肇庆自立,那就不同了,怎么也能成为其下的文臣之首!
当下忍着激动仔细分析道:“相公且听我言,如今周帝意图削弱节镇,各地藩镇多有怨言。只是慑于中枢威严,故不敢言。但有振臂一呼者,焉知不若此次蜀中之乱?”
见史肇庆面色有些松动,他接着道:“再说那等军兵,聚于厅堂,伏以刀斧手,便有不从,除了便是。且相公初立,文武官员皆是空缺,以高官厚禄为饵,何愁无人相从?”
顿了一下,接着道:“如今京兆空虚,成、阶无人,相公可尽取之,入蜀关隘也握在手中。北踞秦岭,南守米仓、巴山,如此进可攻、退可守。且那蜀国未免倾覆之祸,赠与兵甲粮草,相公兵精粮足、又踞山川之险,何忧之有?”
史肇庆猛然深吸一口气后缓缓吐出,脸色缓和下来,却又皱着眉头道:“然我乃周臣,岂能判周自立?”
这就是决心自立了,现在只是想找个借口,面子上好看罢了。
邓友兴心中明白,故而郑重道:“相公,如今相公虽贵为枢相,名贵而权轻。不提那吴晋阳,便是刘承泽、马青这等原先居于相公之下者,现在也是手握重兵于边镇。然则相公屈于中枢文臣之下,周于相公何其薄也!”
“可是”
邓友兴继续加把火:“且这周国,亦是篡晋而立。如今相公非是篡周,只是自谋生路,又有何不可?”
到得这里,史肇庆终于长出一口气,喟然叹道:“松峰所言,甚是有理。也罢,松峰便随我去见那范舍人。”
成了!
邓友兴心中一喜,郑重拜下:“臣谨遵王命。”
听到他这么喊,史肇庆先是一愣,随即哈哈笑着扶起他,满是诚恳道:“若非松峰,某便要自误了!今后还需松峰为丞,悉心辅佐才是。”
“喏!”邓友兴强忍激动,大声应下。
好一派君臣相得之景。
景瑞三年九月十六日,周枢密副使、辅国大将军、开国池公史肇庆诛杀周都指挥使田重等人,取成、阶、凤、金等州诸县,据汉中自立为兴元节度使。
同日,蜀国自金牛道送兵甲、粮草入汉中。
二十日,蜀、汉中联手攻后蜀叛臣保宁节度使之地。
汴京皇宫,简贤讲武殿内,赵鸿运捏着手中的情报文书久久不语。
林盛保心中忐忑不安地跪拜在地面上。
他负责情报,但是这次竟然没能就史肇庆自立之事提前作出反应,着实失职。
还是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窦少华递上来一封信,言史肇庆有异心。
武德司这才慌忙查证,可惜得到确切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史肇庆夺下四州诸县之后了。
故而他送来情报之后,便主动跪在地上请罪。
“朕待他不薄啊!”赵鸿运突然说出这么一句。
然后他看向林盛保:“护军,你说他为何要反?”
林盛保一个激灵,连忙答道:“官家,史肇庆这贼子狼子野心,蒙混于官家!”
“蒙混于我。”赵鸿运重复一遍,看向林盛保的目光中带了些寒光,“那武德司为何不察啊?”
虽然赵鸿运语气和缓,但林盛保却是趴在地上瑟瑟发抖,不停道:“臣有罪!臣有罪!”
赵鸿运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才缓缓道:“朕这位子坐得不安稳啊!三个儿子在争,文臣武将也在看,你说,我该不该盯紧一点?”
此时殿内就只有赵鸿运和林盛保二人,乍然听了此话,林盛保感觉仿佛冬天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愣了好一会儿,才带着哭音道:“官家!官家!盛保是忠心的!盛保就是官家的眼睛,就是官家的耳朵!来之前武德司已经安排了联络汉中的事情了!各地节度、刺史也都加紧监察!”
听到他这么说,又见他惊慌的样子,赵鸿运面色缓和下来,双眼微阖静静思考。
林盛保伏在地面等待着生死宣判。
………………………………
第九十九章 别无他法唯分治
好一会儿,赵鸿运才问道:“史肇庆妻子何在?”
这妻子,包括老婆孩子,泛指家人,可不单单是老婆啊!
林盛保连忙答道:“池国夫人在京中,已被武德司控制住了。不过史家长子、次子皆在外为官,臣已令人追索,不知可能抓住。”
周承唐制,五品以上文武官员之母、妻为外命妇,其中一品官员及国公之母、妻为国夫人。
史肇庆虽然之前的散官和职事官都是正二品,但他的爵位乃是正一品的国公,故而其妻从其爵封为池国夫人。
“嗯。”赵鸿运点点头,重又陷入沉思。
虽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来,但林盛保知道自己安全了,当下脑筋急转,想要体现一下自己的作用。
只是还不等他想出一个头绪出来,就听赵鸿运道:“去把政事堂和枢密院的四位相公请来。”
“喏。”林盛保应了一声,再次拜下,然后爬起来倒退出殿。
独留赵鸿运一人在殿中翻阅奏章、文书。
过了约半柱香时间,殿外传来林盛保的声音:“官家,四位相公请见!”
赵鸿运抬起头来,朗声道:“进。”
林盛保侧身领着四位相公进入殿内,他十分乖巧地立到赵元昌右侧,而刘明四人则是站在殿中长揖到地:“臣等参见陛下!”
“诸卿不必多礼,坐下说话。”
四人按照次序在座椅上坐好。
史肇庆踞汉中自立的事情他们也都知道了,自然能猜到这个时候赵鸿运召集诸相,是要商议什么事情。
果然,待四人坐好,赵鸿运就开口道:“史肇庆擅杀将领,自领兴元节度使,强占成、阶、金三州,攻凤州辖地,卿等可以对策?”
四人对视一眼,其实都明白史肇庆有叛周的理由,但却想不到他真的会下定决心走出这一步。
史肇庆比赵鸿运还大两岁,石晋时期虽比不上赵鸿运的权势,但也是一个实权大将。三年前赵鸿运篡晋,史肇庆虽没出力,但也没反对。
之后赵鸿运为了拉拢他,给了一个国公爵位,之后又让其担任枢密副使。
问题就出在这里!当时杨邠因曾以文臣身份领过兵,被任命为枢密使,赵鸿运的心腹吴峦也早早占了一个枢密副使的位子。这样一来,史肇庆这枢密副使就当得很没意思了。
这也就算了,毕竟他还有一干旧部,在军中威望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消去的。
可是后来赵鸿运开始削弱武将权力,限制各节度使驻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外战争完成各军将领的调换。
吴峦等心腹借此统领大军在外,同时也提拔了刘承泽这等新贵。
史肇庆的旧部要么改换门庭,要么失去兵权,他可以说是威望虽在,但实际权力剩不下多少了。
他也明白赵鸿运对自己的提防,故而一直恭谨小心。
直到这一次事发突然,身在京中的两位皇子都没有领兵经验,一时之间也来不及宣调有足够威望且可以信任的老将。
相比起西边那些节度使,赵鸿运最终还是选择了史肇庆。
毕竟这几年他比较乖顺,两个儿子也都在周国各自发展,顾虑还是不少的,
好一会儿,枢密使杨邠才道:“陛下,臣以为,此事当严惩。否则此例一开,怕是天下将乱。”
“杨卿以为,当如何严惩?”
杨邠犹豫了一下才道:“臣以为,当趁其立足未稳,遣各军攻汉中。”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然后道:“可许诺,先入汉中者为王。”
“荒谬!”首相刘明当即呵斥,“杨枢相此言断不可行!汉中难攻,强攻者怕是要损失巨大。只怕皇命下达,诸节度使无一人愿战,此置朝廷脸面于何地?”
“若非如此,又能遣何人前去京兆备战?”杨邠却是毫不在意,“朝廷要表达的是一个态度,如今蜀中正僵持,此番史肇庆入蜀又带了数万战兵、民夫,实在不宜再战。”
听到这里,朱庆尧突然开口道:“此次入汉中,所起兵马民夫皆是自诸州征集,怕是战后还需回归各州吧?”
此话一出,殿中众人皆是眼前一亮。
杨邠考虑一番后道:“那史肇庆已经攻下了成、阶、金三州,凤州也有县城沦陷,怕是就有此考量在内。”
“如此一来,汉中必然空虚。”朱庆尧补充道,“史肇庆立足未稳便急取诸州,着实是一着臭棋。”
“非也。”刘明摇头道,“臭棋与否,全看朝廷如何应对。”
说着,他朝赵鸿运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对汉中叛军,宜分裂之。”
其余三人皆道:“臣附议!”
赵鸿运考虑一番,也道:“便如此,政事堂拟制书。”
“制:史肇庆擅杀将臣、据地自立,褫夺爵位、官身,贬为庶民。”
“敕:凡得史肇庆首者,官则至紫,民则至绯,无论官民,皆赐为伯爵。”
“敕:苏恒为武定军节度使、石谓为成州刺史、朱玉昭为阶州刺史、杨志辉为金州刺史。”
这四人皆是随史肇庆入汉中却又没反对史肇庆自立的各军都指挥使。如今史肇庆的兴元节度使不被周国承认,然后又封此四人为一州之主,这就是要让汉中分裂了。
说完对叛军的处置,赵鸿运又道:“敕:田重忠于王事,然为逆贼所害,追赠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怀化大将军、上护军。着有司议定美谥以褒忠臣,恩荫其子以慰英灵。”
田重原先只是一个五品上四品下的都指挥使,如今追赠为正三品,还罕见地追加官谥,再加上恩荫子女,可以说是死得其所了。
同时,这山南西道节度使正是驻守汉中兴元府,给一个被史肇庆杀死的周臣赠以这样的官职,也不知道史肇庆心中会不会膈应。
不过也仅此而已了,一时之间周国也腾不出手来进攻汉中,中枢权威受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只不过这一番动作下来,至少能让那些节度使心有顾忌。
接下来就看汉中数个月之内能否平稳。若能,则那些本就不满权力受限的节度使就要有新的想法了;若不能,周国中枢正可借此威望撤换一些不安稳的节度使。
只不过无论是谁,都没提如何对待史肇庆的家人。
毕竟就算是全部诛杀,也没什么作用,只能让史肇庆更坚定地反周。
现在终究是乱世,说不得此次就奈何不得史肇庆,也算是为以后合作、招降留一条路。
当然,若是史肇庆最后败亡,那他的家人是铁定保不住的。
………………………………
第一百章 消息不断时机逝
此时汉中反叛的消息还没有传到忠州,陈佑等人一直在推演如何才能拿下涪陵。
自卢子龙被调离之后,接手的马如风除了留少量人防备下游周军外,已经同渝州的蜀军来回打了好几次。
双方互有胜负,但都不好突破。
渝州这一片多山,地形复杂,在没有现代交通线的情况下,如果脱离水道的话,大军是很难通过此处的。
偏师奔袭倒有可能,可惜这里是蜀军主场。远道而来的沈军要想找到一条蜀军没有注意到的小路,难度不是一般地大。
周军方面不是没人提议过,要趁沈蜀交战之时突袭涪陵,只要拿下涪陵,一切都好说。
只是有一个问题,怎么过江。
沈军由于没有水军,只有在黔州、涪州缴获的一些船只,故而他们毫无顾忌地在涪陵城周边水域布下障碍。
周军发现后当然要阻止,也曾趁着沈军不注意派出小船排除障碍,可惜还是有不少残留,不花上一两个时辰是没办法清理干净的。
再加上桥头都在沈军控制之下,想要抵达涪陵城下,很难。
所以他们只能等机会,等沈军被蜀军击败。或者放宽一点,两军战事焦灼之时,趁乱清理河道,用船运兵至涪陵城下,一举夺城。
然而还没等到这个机会,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
先是夔州传来消息,沈国果然如预料般挑动了长阳番寨试图截断粮道。好在周军对此早有预案,如今长阳虽乱,但乱子被压制在长阳县内。
也就是长阳这边山林众多,且离沈国城池较远,否则出现的就该是沈国大军,而非番人了。
紧接着,江陵那边一直不停息的小规模战斗突然升级,沈国武平节度使自澧州猛攻公安,岳州之军亦攻石首。
江陵受到如此压力,赵元昌不得不做出抉择,到底是在这里等着,还是回军江陵。
就在他纠结之时,蜀国太傅、通化郡王杨中广再度派来使节,直言汉中史肇庆已叛,蜀国愿同周国共击之。
对此,陈佑、赵元昌等人心中犹疑,皆以为这是蜀军乱心之计,作不得真。
虽作如此想法,但为了保险起见,赵元昌还是通过自己的渠道想要探知真假。只是不等京中之人回报,枢密院就移文荆南大都督府,要求停战后撤。
送来文书的驿使还带来了最新的邸报。
自西汉时期各诸侯国在京城设“邸”联络中外起,就有类似邸报的事物了。
不过其真正出现,还是唐朝,尤其是安史之乱之后,各藩镇都在京城设立进奏院,将皇帝诏令、朝廷动向传回各镇。真要类比的话,就相当于今天的时政报刊、内参要文。
记载了这些信息的文书被称为“进奏院状”、“朝报”、“邸吏状”等,唐朝之后才有了“邸报”这样一个名字。
陈佑跟随赵元昌攻蜀,大概每十天能看到半个月之前的一批邸报。如果事情比较重要,则京中会派人快马送来,大约会延迟七天。
这次这个驿使带来的邸报上,就记载了汉中史肇庆叛乱,以及皇帝赵鸿运通过政事堂下达的一系列诏令。
这也是六天前的事情了。
这份邸报其实就是为枢密院文书做注解,否则不会和文书一同送到。
得了消息之后,赵元昌只是喟叹一声:“怎会如此不智!”
紧接着就立马招来李继勋,一番详谈之后,下令留李继勋驻守忠州,奉圣、广节、清化、兴山、壮武等军归属节制。其余诸军随水军回师江陵。
陈佑将忠州事务向奉圣军节度掌书记韩家俊交割之后,也自跟着赵元昌一齐离去。
就在周军启程之后数个时辰,沈军开始强攻渝州。
蜀军由于战起突然,刚开始落在下风,不过后来凭借着水军的优势运送兵力自后方进攻沈军军阵。两面夹击之下,沈军大败,马如风只身幸免,逃往涪陵城。
不出意外的,温山、涪陵周边水域皆是布满障碍,只是蜀军攻城可不需要过江。
杨中广遣步军猛攻温山,温山留守的沈军本就不多,再加上城内大户见势不妙,当机立断反正,不过半个时辰,温山城下。
拿下温山之后,杨中广一面下令水军乘小船清理河道,一面遣高奚胜带数营步军沿江水右岸奔袭涪陵城。
多提一句,这高奚胜正是那成功活下来的军士。杨中广平乱之后,他被封为白虹伯,官一军副将,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了。
自温山到涪陵,沿江约有七十里路,按照正常的行军规程,这段路要走一天。可是高奚胜愣是带着部署一路飞奔,终于在三个时辰之后抵达涪陵城外不远的一个山坡后。
休息一阵,确认城内空虚之后,他立刻带着军兵,趁着暮色潜行夺门。
而此时,马如风尚未赶回涪陵。
待马如风如丧家之犬般来到涪陵城下,城头沈军旗帜犹自翻飞。
正要入城,却突然一阵心悸,立马拨转马头,带着身边仅剩的数十军士朝涪陵江上游的龙武县而去。
站在城门楼上的高奚胜见远处的那一片朦胧的人影转向东边,不由惋惜道:“这鸟人打仗不行,保命的时候倒是谨慎。”
若非跑了一下午,再加上傍晚夺城,一众军兵实在跑不动了,他是绝对不会放过马如风的。
“关城门,让弟兄们都撤下去歇息。”高奚胜吩咐一声,转身走下城门楼。
戌时正,杨中广才乘船姗姗来迟,得知马如风一个时辰之前刚刚离开,也是一阵惋惜。
这天晚上,收到消息的李继勋初闻沈军大败、涪陵已丢,也是一阵愕然。讷讷一阵才问道:“怎会如此废物?”
只是周围一圈人却没能回答,等了这么久的机会,没想到在马如风的神操作之下,真能算得上是转瞬即逝。
冬十月辛巳朔,大军抵达江陵。
都督府众人随部分军士下船,而水军则一刻不停地赶往公安石首,以为支援。
一时无事的陈佑重又被赵元昌打发去郢州长寿县,毕竟他还有冯道那里的两个测试没有完成。
………………………………
第一百一章 观衙堂心有所感
陈佑刚走到荆门,就又接到两个消息:
凤翔节度使焦继勋上奏,破汉中叛军于大散关,凤翔府兵马都监吴文辉领兵追逐,至固镇乃还,吴文辉言凤州刺史亡于贼手。敕以吴文辉权知凤州军政事。
制以河阳节度使郑志康为枢密副使,去河阳节度使。以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任远见为河阳节度副使知节度使事。
这两个消息是登在邸报上传于诸州县的,而且还特意命驿使快马加鞭送达各处,其目的嘛,自然是为了稳定人心。
首先,第一个消息,汉中叛军受挫,意在表明据汉中叛周乃是错误选择,一旦朝堂诸公反应过来,叛军就得失败。
其次,第二件事,河阳节度使的地盘环绕西京河南府,就在东京边上,在诸节镇中是居于前列。而侍卫步军是帝皇亲军,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自然得是赵鸿运亲信。
无论郑志康入京是升还是明升暗降,以亲信接掌河阳节度,都意味着中枢对国内军政的掌控没有动摇。
当然,意思是这么个意思,具体怎样,还得再看。
这些目前和陈佑关系不大,故而揣摩清楚之后,便将之抛到脑后不再想。
带着一众家兵来到赶到长寿县城,让刘河带着一众家兵先去宅院,自己到州衙去找郢州知州耿石。
陈佑来郢州可不仅仅是找冯道的,当然也要顺便看顾着些冯道、卢金婵,等机会合适就将两人护送到江陵。不过他最主要的任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