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欺世盗国-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邠请辞之后,带着此人来到陈佑家中。能被当朝宰相看重,汪弘洋自有其过人之处,一番考校后,陈佑便留下了此人。当然,要想被陈佑完全信任,还得再经历一些事情才行。
除此之外,冯道还帮陈佑寻了几个知晓军事的幕僚。这些人或许战略水平不行,但对于军队训阅、粮秣后勤、行军扎营等各有擅场。
这些都是经验之谈,陈佑虽然了解一些,但要想避免出错,还得要这些有经验的人来辅佐。
这也是后来绍兴师爷能够在官场兴盛起来的主要原因之一了,只不过和以后的师爷不同的是,现在的幕僚大多是抱着先做幕僚再当官的想法。
一行人紧赶慢赶,终于在二十七抵达江陵城。
陈佑现在也是身披紫袍的朝堂重臣了,家门上的牌匾终于能再次换成“陈府”了!
只不过他现在还不顾上这等小事,安排好跟着自己的一干人等之后,梳洗一番换上常服,先去荆南节度使府拜访李继勋,紧接着前往江陵府衙拜访权知江陵府事吕施彦。
不出意外的话,今天晚上吕施彦会同李继勋一齐举办一场欢迎陈佑的宴会。
这几天陈佑会特别忙,今天的拜访和晚宴就不说了,年前还得在家中祭祀家庙,一是常规的新年祭祀,而是为了完成纳吉的仪式。
然后要同一干拉关系老友故交吃饭喝酒,虽然这些人他都不认识。
陈佑这次看起来是被撵出京城,但再怎么说也是三品高官,而且这么年轻,经得起沉浮。是以不少南平被灭之后沉沦下来的南平旧人动起了依附陈佑的念头。
对这些人,陈佑翻出了当年那本人情簿子,凡是上面没有名字的,一概不见。然后又从陈行文那里问了父亲葬礼上来人的名单,这份名单上有名字的优先考虑。
5
………………………………
第二百一章 下车伊始危机藏(一)
应酬最耗精神,这一个年过下来,陈佑都有些精神萎靡了,这可惜这一番辛苦,收获却不大。
陈佑家里就他一个,见他发达之后之前两家远亲倒是想来攀附,可惜陈佑见了一面之后,发现两家后辈都是扶不上墙的烂泥。
也是,陈佑之前虽是一个纨绔子,可父丧之后没有一蹶不振,哪怕有庞典提携的因素,但能在宫卫军站稳,也是自有一番手段。
但凡有点远见的,也不可能这那种时候远远避开。只从这一件事上,就能看出那些是个什么货色了。
现在的陈佑虽是个穿越客,没感受过当初的陈佑求助无门的经历,但也不想挂上两个累赘,这亲戚关系在他刻意之下就疏远了。
反倒是夷陵陈家借着同姓,家中后辈也有几个好苗子,一时间仿佛两个陈并作一家般。
而其它的本地家族,由于陈佑家人丁稀少,目前也只能保持一个面子上的关系。
至于人才,南平都灭国快两年了,有些才华又有门道的,早就寻到了前程,也轮不到陈佑再来捡拾遗珠。
就这样,初七这天,陈佑带着人数未变的队伍登上了客船,沿着江水逆流而上。
两千多里水路,又还是逆流而上,左右陈佑一行人不着急,昼行夜伏,一直到月底才抵达锦官城下。
天近黄昏,早已有百十来人在码头上等候,为首的正是前任锦官府少尹王朴,他身旁是西川制置使、西川行营副都监刘正岚。
再后面是成都、华阳两县的令丞、府衙诸曹,以及锦官府当地大户。
一艘普普通通的客船自南边而来,缓缓靠向码头。
此时码头周边水面已经清理出一块空场,专门留给这一艘不起眼的客船。
不是陈佑低调,而是仪仗什么的现在还放在锦官府的库房里呢!
陈佑站在船首,双手扶着栏杆,注视着岸上的迎接人群。
刘河等家兵护持在陈佑身后,右手紧握刀柄,警惕地看向周围。
船沿渐渐靠近岸边的石块,船上舟子用长橹抵住石块,同时有几人迅速跳到岸上,接过从船上抛下的婴儿手臂粗细的麻绳在岸边木桩上绕了几圈系好。
待舟子在船沿和岸边之间铺上木板固定好,刘河同另一个家兵当先走过木板上到岸上,陈佑才接着上岸。
见此情景,王朴也带着数人上前几步。
等陈佑踏上岸,两人正好相隔七百步。
“文伯先生。”“陈使君。”
两人竟是一齐行礼。
齐齐起身之后,两人相视一笑。
王朴侧身让开,身后众人皆作揖道:“参见使君!”
陈佑面含笑容,双手虚抬,朗声道:“诸君不必多礼。”
诸人起身,王朴一一向陈佑介绍来迎接的诸人。
说是一一介绍,但实际上介绍的都是七品以上官员,以及锦官府内几家影响力较大的大户家主。再往下的,就不在这个“诸人”之内了。
够资格被介绍的人本就不多,不过一会儿,陈佑王朴二人并肩朝城内行去,刘正岚落后半个身位,偶尔搭一句话。至于其他人,则要落后几步。
直到这时,船上众人才依次下船。
好在陈佑在路上的时候就写信给王朴,让他帮忙安排这一船人的住处,这时候立刻就有王朴的仆役来带领众人前往各自住处。
金乌半沉,陈佑在王朴的带领下来到锦官城内最大的酒楼——金玉楼。
能够参加接风宴的也就二三十人,众人直接来到金玉楼的三楼,这上面拆了数个隔间的档板制造出一个超大的隔间。
这种正式宴会,还是分桌而坐,只不过为了方便,用得都是正常高度的条桌和椅子,无需脱鞋跪坐。
陈佑同王朴谦让一番,最终命人在上首摆放两个并排的座位。陈佑虽刚刚抵达锦官府,但已经算是上任了,故而当了东道主,坐左边,而王朴则坐在右边。
剩下那些人也不是第一次在一块吃饭喝酒了,很快就默契地坐到各自应该坐的位置上。
这一顿饭下来,陈佑只是聊了聊风花雪月,政事什么的,一概闭口不言。
虽然他没说什么,但这番表现,就让在场众人知道新的锦官府之主不好对付,最起码当得一个谨慎的评价。
别小看了谨慎,且不说六百年后的“诸葛一生唯谨慎”,就是流传千古的《易》上面也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
宴会持续了近两个时辰,陈佑这才同王朴一齐笑呵呵地离开。
来到府衙偏厅,陈佑从江陵带来的管事就亲自带人端上醒酒汤。
“这是?”看到管事,陈佑反而有些疑惑。
王朴笑道:“好叫将明知晓,前几日我就从府衙搬出去了,故而今日直接就把你家里人都带过来了。”
陈佑点头表示明白:“文伯先生是急着走吗?”
听陈佑这么问,王朴笑骂道:“你在路上磨磨蹭蹭走了一个多月,官家都派人来催了!”
陈佑尴尬一笑,然后正色道:“锦官府事,不知文伯先生可有教我?”
谈到正事,王朴也严肃起来。
沉吟一阵之后道:“将明之前也在蜀地呆了半年,何、徐、李、钟等几个本地家族想来也都清楚。”
陈佑点头,这几个都是锦官大姓,虽然后蜀灭亡,各家都有损失,但战争没有持续多久,这些家族都是家大业大,趁着官府秩序重建的机会,又渗透进了各县衙门。
虽不复以往风光,但也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比的。
王朴接着道:“你也知道,圣人在此养胎,故而府内最重要的就是平稳,不好有大动作。时间一久,这群人就又恢复故态。”
陈佑听着,沉声问道:“竟没有心向朝廷的吗?”
王朴嘿然:“原先或许有,但这些日子看官府不怎么强硬,就都缩了回去。”
这话没办法接,官府为什么不强硬?还不是因为怀孕的卢皇后在这里!
赵元昌在的时候还好,但赵元昌离开之后,王朴就开始担心,如果太强硬了会不会导致动乱,一旦生乱,身怀六甲的卢皇后会不会动了胎气。
也因此,多了些顾虑,不得不束手束脚的。
一想到自己以后就要面对这种情况,陈佑不由叹息。
哪知道王朴又道:“这也便算了,一味求稳稳过这一年就好。但周边州县还有更大的危险!”
………………………………
第二百二章 下车伊始危机藏(二)
仿若惊雷横空,陈佑心跳顿了那么一瞬间,双手撑着膝盖,上身微微前倾,十分认真地问道:“还请文伯先生明言。”
王朴摆摆手道:“没什么明言不明言的,主要是你不负责这方面,是以不清楚。”
听到他这么说,陈佑立刻就明白应该是税赋徭役出了问题。
果然,只听王朴道:“当初灭孟蜀,先帝只是免了一半的夏税和应征物事。”
陈佑点头道:“毕竟蜀地富庶,且战事短暂,各处损失不大,一年半载便可恢复,用以反哺中原也是应有之意。”
哪成想王朴苦笑道:“将明不会忘了六月前后调粮出蜀吧?”
陈佑轻轻皱眉,他确实忘了还有这件事了。
王朴摇摇头:“若是存粮不动,蜀地之民虽不比往年,但也能活下去。但调粮出蜀,却是造了不少祸事。再加上好些个州县官员都是军汉,这治理民政,嘿嘿,我不说将明也能想到会是如何。”
听到这里,陈佑也是无奈苦笑。
这年头盛行让武将转职文官,纯正的文官都会捅出种种难以预料的篓子,更别说才从战场上下来的武将了。
王朴喟叹一阵,又接着道:“锦官府毕竟是我在管,周边土地也算肥沃,总算是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其它地方这横征暴敛是少不了,硬是逼得旁户越来越多。”
旁户,因为缺乏生产资料而依靠于世家大户,除了要付出佃租,有一部分还需要缴纳赋税。可以说只要是能活下去,就没人愿意成为旁户。
只可惜蜀地家族林立,趁着乱世逼迫良民、收纳旁户是壮大家族的不二法门。先是兵灾,后是恶官,又有本地大户逼迫,旁户自然是越来越多。
王朴还在缓缓诉说,陈佑的脸色却是越听越严肃。
之前还不觉得,但是听着听着,他突然想到了历史上北宋灭蜀之后似乎也是这般作为。当然了,现在的周国吃相要好看很多,可是架不住底下人胡来啊!
当年北宋的作为导致全师雄复叛,如今周国会不会步上北宋的路?
有了这样的想法,由不得陈佑不严肃。
“前段时间我听闻利州已经出现乱民了,着实担心这一场乱子会影响到锦官府!”
待王朴说完,陈佑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之后问道:“不知文伯先生可有妙计?”
不料王朴却是瞥了他一眼:“你没想到?”
陈佑一愣,讪讪一笑,闭口不答。
王朴看到他这副模样,正欲开口,不知又想到了什么,神色微动,良久才道:“我已上奏官家,明日便快马赶回汴梁面奏官家,只希望情势进展地慢一些。”
不等陈佑说话,王朴就站起来道:“你离开锦官府不过数月,如今值得注意的就这么一点,我也就不多说了。”
陈佑也站起身,将王朴一路送到府衙外。
站在门口,王朴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回头提醒道:“圣人已经搬进行宫了,将明可五日前去探望一次。”
“多谢文伯先生提醒。”
所谓行宫,就是之前的蜀国皇宫,历经前后两朝皇室营建,真说起来还要比汴梁皇宫好得多。
攻蜀之后,宫人大部分遣散,宦官倒是都留着维护宫殿,成了大周皇帝的一处行宫。等赵元昌即位之后,被册封为皇后的卢金婵自然就住进了这处行宫,也因此,锦官府的正军有一半人都用来守卫行宫了。
陈佑洗漱一番,在仆役的引领下来到修整一新的卧房,却没急着睡觉,而是坐在桌前仔细思考现在的局势。
就如王朴所说,陈佑离开锦官府不过才几个月,这几个月中业没发生什么大的变化。
锦官府大家族以何、徐、李、钟四家为首,当然不是说他们名声最大,而是在锦官府占有的土地最多。
至于那些高官家族,主心骨被带到汴梁,剩下的基本上都收拾收拾变卖家产龟缩回老家。反倒是原本不上不下的一些家族趁此机会冒尖,成了锦官城的新贵。
当初也不是没有铲除奸人、分发田地,然而有田不代表就能种好。这才过了半年多,不少分到田的穷苦人家又不得不依附到大家族身上。
没办法,不是所有农夫都能观测农时、通晓农事,这种经验丰富的庄稼把式任何时候都不容易饿死。
但那些做不到这种地步,家里又没有余钱的,即便留了粮种,也很难撑到收获季节,为了生存,只能投为旁户。
想到这里,陈佑眸光闪动,或许,首先应该做的是普及教育?
不是文学教育,而是基础的农事教育。
蜀地经过孟氏父子十来年的治理,文风昌盛,官学私学都不少,虽然底层民众还享受不到这种教育,但一时半会也够了。
如果现在招募经验丰富的老农开一个比如农事讲习所这样的东西,让普通农民能够靠自己的努力生存下来。到那时候,便是强硬分田,也不怕出事了!
有了想法,陈佑立刻研墨,展开纸张梳理思路。
这一写就是大半夜,没办法,写着写着就发现自己还有没有考虑清楚的地方,不得不将漏洞填上,就这样越写越多。
等过了子时,陈佑才放下纸笔,满意地吹灯上床。
有了目标就好办事,在锦官府的长期施政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农事讲习所。
不过在此之前得保证军队可用,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王朴都说了,未来极有可能出乱子,没有强大军队的保驾护航,陈佑的想法再好也没用。
翌日,陈佑带领一群官员豪族将王朴送上前往江陵的船只。
空气中还带着一丝丝寒意,春日的阳光洒在脸上,陈佑深吸一口气后缓缓吐出。
这锦官府共十一县,从今天开始就归他陈将明管了!
这一瞬间,陈佑仿佛又回到了当初升任一县百里侯的时刻,对未来充满自信。
陈佑转身,看向自己军事方面的副手刘正岚:“刘将军,今日中午可有空闲一同用餐?”
刘正岚没有一丝犹豫,豪爽笑道:“都监有请,某自当赴约!”
………………………………
第二百三章 春耕为重议农事
陈佑点点头,转向府衙诸官:“回府衙偏厅议事。”
说完便转身离开。
锦官府衙在锦官城东部,位于华阳县内,距离行宫只有两条街。这一片官衙较少,民宅、商铺比较多,陈佑带来的管事今天一早就出门准备买一间院子作为住所。
虽然府衙后部有一片住处,但毕竟逼仄狭小,不适合用来交际。只可惜当初分到的那个宅子在离开的时候还了回去,否则现在也不需要麻烦了。
偏厅内,陈佑面前总共十一人,其中两人分别是成都县令柳归仁、华阳县令范贞卿,另外九人则是府衙官员:一名司录参军事,四名诸曹参军事,两位参军事,一位经学博士,一位录事。
因为赵元昌将自己亲信调入京城的缘故,此时府衙官员不全,日后陈佑须得自己征辟士庶补上职缺。
将厅内主人神态一一看在眼中,陈佑面色沉静地开口道:“从今日起,陈某知这锦官府事,还望诸君悉心辅佐。”
“唯使君马首是瞻!”众人齐声表忠。
陈佑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有各位的支持,这锦官府必将越来越兴旺。”
场面话说完,陈佑立刻肃容道:“某初来乍到,有些事情尚不清楚,敢问诸君,眼下当以何事为重?”【1】
这话说得一点都不走心,在这里坐着的谁不知道陈佑离开锦官府不过半年,这厅内大部分人都同陈佑打过交道。
不过主官要客气,做下属的自然得配合,互相看了看,华阳县令范贞卿第一个出声道:“回禀使君,眼下正值春耕之时,当以劝农为要。”
陈佑点点头,在农业社会,春耕关系着今后一年的守成,不能不重视。
稍稍考虑一瞬,便道:“赵司录,等下拟一份公文传达各县,令各县安排专人下村镇督促农耕之事。范县令,柳县令,你二人在此,我希望你们回去之后立刻做好安排,不要等公文。”
司录参军事赵振宇以及柳归仁、范贞卿皆抱拳应下。
此事三言两语就说完了,厅内安静了一瞬间,几名官员都不言语。
也是,当着大家的面,只要开口就算是表明立场。现在还不清楚身为一地主官的陈佑到底是什么想法,没人愿意过早暴露自己的倾向。
陈佑对此早有预料,他不着急,再有十天左右春耕就进入尾声,到时候再折腾也来得及。
想到这里,他笑道:“好了,今日便说到这里,诸君且去忙吧。”
说着便站了起来。
众官员也都起身作揖道:“恭送使君!”
陈佑一路面带微笑来到书厅,一进门就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原来庞中和将此处布置地同枢密院书厅差不多。
此时汪弘洋就坐在书厅内翻阅一本薄册,陈佑一进门,他立刻放下书册起身:“使君。”
陈佑瞥了一眼书册,一边朝座位走一遍笑问道:“平远看了这个名册,有什么想法么?嗯,坐下说话。”
两人皆就坐,汪弘洋道:“如今新出头的几家在府县之中没有掺和太多,我以为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一时之间还没机会。”
陈佑点点头,去年才攻下锦官府,府内大户有些堕入深渊,有些乘风而起。
这一年中赵元昌、王朴主要的工作是稳定锦官府,而那些新的豪族大户则忙着分食旧豪族留下的利益,这就导致那些大户豪族同官府中的小官小吏没有太紧密的关系。
不过就像汪弘洋所说,随着政局渐渐稳定,利益也已经瓜分完毕,也到了这些人寻求官场代言人的时候了。
“这么说,很快就会有人来找我谈功曹、士曹的人选问题咯?”陈佑露出一丝讥讽的笑容,“平远你怎么看?”
沉默一阵,汪弘洋直视陈佑的眼睛,郑重道:“在下以为,六曹抛出一个也无不可。”
说完之后,汪弘洋有些紧张。之前陈佑在枢密院不肯妥协,不知道在这里会不会改变想法。
只不过,虽然他认为做出一些让步是必要的,但若陈佑不同意,他也就只会劝两句作罢。等第二次遇到不听劝告的情况,他就得走了,免得连累到自己。
陈佑自然没办法得知汪弘洋心中的想法,考虑一会儿才道:“那么平远认为哪一曹可以放出去?”
听到这么一句话,汪弘洋松了口气,好不停顿道:“全看使君意欲何为。”
这个回答在陈佑的意料之中,不同的施政目标,决定了需要绝对控制的事务不同。他还没同汪弘洋详细说过自己的想法,故而汪弘洋只能给出这么一个答案。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陈佑只是稍稍沉吟,便开口道:“我是有些想法,不若平远帮我参详一番?”
汪弘洋看着陈佑满是真诚的面容,心知经过一个多月的相处,这是陈佑的第一个考验。当即认真道:“愿闻其详。”
“国家之事,当以农为本。锦官府得天府之地,更当力行劝农。我欲请老农宣讲经验,令文士按历布宣农时,平远以为如何?”
这时候虽然有被称为历日的历书,但多数农民不识字,拿到历书也看不懂。除了那些有经验的老农,剩下的人要么请教村里读书人,要么听大户的安排。
汪弘洋只是略一考虑,便抚掌赞道:“此乃善政!”
陈佑面露微笑,接着道:“且我欲令州县养殖耕牛、购置农具,租赁给家中有地的贫农。如此一来,虽日子苦,但也无需依附大户,以致被盘剥至死。”
这一下汪弘洋考虑的时间就有些长了,好一会儿才面带犹豫道:“这么一来,那些大户怕是不乐意吧?”
陈佑点头道:“如果施行,必有不少原本会被逼卖田转佃的农户得以保住田地,却是让大户无法扩张了。”
“若是这般,仓、户、士三曹便不得让了。”汪弘洋一边思考一边道,“好在使君兼了行营都监,兵马在侧,也不怕有人乱来。”
陈佑正要开口,汪弘洋又拿起那本册子道:“在下观锦官府名册,发现有两家或会支持使君之议。”
………………………………
第二百四章 议政事初入行宫
“两家?”陈佑眉头一挑,思索一番之后问道:“其中一家可是范家?”
范这个姓氏在后蜀也出了一些个高官显贵,不过陈佑口中这个范家与那些高官没关系,这一家是六七十年前迁到此处,在华阳县落户。
在陈佑收集到的资料里,华阳范氏三代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