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平淡为官-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召开了这次会议,并且在第二天便颁布了他们的要求,除了以上三点之外,他们还要求工人也必须有权参与当地的议会厅,这一个要求,无疑是工人们寻求政治诉求的第一步,也是开天辟地的头一次。
此时的议会厅,设立时间才不过短短七年时间,设立的原因,乃是为了缓和士大夫和商人之间的矛盾,所以才设立了这个议会厅,他可以对当地的衙门提出意见,并且还拥有否定当地知府命令的权利,初建之时,议会厅之中大部分都是以商人为主,后来朝廷为了稀释商人在当地的权利,便把当地的地主、乡绅、员外、士大夫、小作坊主们都给送到了其中,以此来降低商人在其中的权利,便形成了现在的议会厅格局。
可是这议会厅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议会厅名义上代表的是广大居住于此的人民,可真正的人民却一个也进不了议会厅,此时的宋朝,工业化方兴未艾,占据整个地方最多的人群,应该是农民和工人,可这两种人,是不能进入议会厅中的,显然,议会厅的存在,完全是权力斗争的产物,与真正的人民,没有半点的关系。
(本章完)
………………………………
第341章 341。工人运动
而现在,工人们却要求他们也要向其他中上层阶级一样获得议事的权利,这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而此时徐清所处的朝廷,自然是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此时的朝廷,已然不再将这伙工人当做一般的叛匪,而是直接看做了有组织有纪律的反叛军了,这种观念的转变,自然离徐清设想的道路相去甚远,眼看着朝廷将派出更多的军队,镇压这些工人,徐清的心中自然是无尽的悲凉。
此刻的他,突然觉得自己是无比的渺小,这种感觉自从他当上三司使以后,就很少出现了,他一手创建了如今繁荣的宋朝,所有的制度几乎都有他参与的身影,老百姓爱戴他,皇帝信任他,群臣仰慕他,可以说他已经在做官这条道路上当到了顶点,现如今赵昕登基,未来的首相之位,必然在他的囊中,到时候便真的是权倾朝野,天下除皇帝外仅此一人了,在这种顺风顺水的状态下,徐清的自信心自然也是越来越膨胀了。
什么样的难关他没有经历过,治水、生产、工业化、权力斗争,这些事情他都挺过来了,如今的宋朝也按照他的计划发展的越来越好,铁路网持续从各大城市向外铺开,尽管还需要十年的时间,昆山或许才能和汴京连接,然后再过几十年汴京才能和成都连接,可这一切都在按照他的计划在执行着,即便皇位更迭,朝野震荡,这些措施都从来没有变过,汴京城如今也在快速按照他的想法变得越来越繁荣和现代化,徐清的自信心自然而然会膨胀,这是毋庸置疑的。
而现在,当他看着源源不断的军队从各地派往昆山的时候,一种无力感让徐清所有的自信心都荡然无存了,他能战胜其他人的权谋,他能让所有人都团结在他的身边,可当阶级斗争这个东西出来了以后,他一个人的能力,无疑是毫无用处的。
此时的徐清无比的自责,若是当初他能提前想到宋朝的工业化会如此之快,他就能早早的布置下一些措施,也不用像现在一样,明明都是一个国家,并且希望这个国家越来越好的人,如今却在昆山府郊外自相残杀,不得不说,阶级之间的仇恨,有的时候绝对比国家之间的仇恨来的更为强大,你会憎恨自己的邻国,可这种憎恨往往只是意识形态的斗争而已,而如果你憎恨你身边富裕的邻居,那这种憎恨则是刻骨铭心的,甚至你为为此杀人,这便是阶级之间的仇恨。
在这种阶级之间仇恨的面前,徐清很是无能为力,他想阻止,可朝廷又怎么会允许他和工人们去谈判呢?此时工人的行动已然挑战了整个大宋朝的权威,在他们这些士大夫们看来,简直就是一个巴掌狠狠甩在了他们的脸上,让他们的牙都从嘴里掉了出来,这种感觉你简直让这些高高在上的士大夫恨不得将这些工人们全部活埋才能以解心头之恨。
之所以这些朝廷高官们的情绪如此极端,其实徐清在其中也是要负点责任的,因为徐清的改革,让宋朝变得空前强大和富庶,无数的殖民地和藩属国年年来京朝拜,即便是一个四五品的小官,殖民地里的番邦国王也要向他们屈膝行礼,这样的状况,自然让大宋朝士大夫们的骄纵之心越来越旺,也越来越受不得别人的挑衅,不像以前没有进行庆历新政之前,即便是西夏的使臣来朝,士大夫们都是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深怕边地吹起烽火狼烟,若是辽国使臣来汴京,那就更是畏畏缩缩,就怕说错话,导致家国覆灭。
可现在不同了,无论是谁,只要来到汴京城中,见到他们就没有一个是不客气的,每一次番邦使节来京朝贡不要送给他们这些官员一些东西,在这种状况下,宋朝的士大夫们很难不开始产生优越感,这是无法避免的,而这样的优越感在工人们面前就更加的强大了。
试问番邦国王见了自己都要率先行礼,你们这些工人难道要比人家国王还要来的高贵么?
在士大夫们的心里,显然答案是没有的,所以工人们的自救运动在他们看来自然是无比的大逆不道,跟这样的人若是还要谈判,那大宋朝的威严怎么体现,这样的人,就必须杀一儆百,给全天下看看,抵抗大宋的人到底是怎样的下场。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宋朝的军队以更快的速度开始向昆山府的周围集结,最终在昆山府总计汇集了四万名士兵,其中还有三千名重骑兵,是专门从湖北等地调往昆山的,为的就是一击将整个昆山反叛军给击溃,而在这样的重压面前,本就已经严重减员的工人们终于是再也支持不下去了,在战斗持续到第五天的时候,剩余的两万多人宣布投降,昆山府之战彻底结束,朝廷获得了全面的胜利。
只不过士大夫们面对胜利却根本开心不起来,此战前前后后,朝廷派出的军队多达四万三千人左右,经过长达一个半月的战斗,最终减员达到了一成左右,也就是一万多人,这样的损失真的让宋朝的士大夫们很看开心的起来。
此时的宋朝已然不是封建时代那个打完仗就什么都不管的王朝了,对于这些伤残人士,朝廷需要出一大笔钱去照顾他们未来的生活,而对于那些战斗牺牲的,则要投入更多的钱以保证他们的家人生活无虞,孩子能够上得起学,找到一个好工作,也正因为这种种的保障,宋朝的军队在冲锋时,无需向传统军队那样需要去顾及自己的家人,所有的这一切,在你参军入伍的那一刻,便由朝廷全部承担了,也正因为如此,宋朝的军队相比起以前明明减少了三十多万了,只有一百二十万左右,可是军费的开支却足足成长了十三倍,其中最大的三宗便是装备更换、工资福利和后勤保障,其中伤员烈士抚恤则占据了一成左右的军费开支。
要知道宋朝每一年战死的士兵和残疾的士兵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三万人的规模,这还是宋朝在全世界不停开战的原因,根据枢密院的统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时间里,宋朝军队总共需要打六百多次的战斗,算下来相当于每天要打两场战斗,这个数据跟当年英国日不落帝国时期相比,也差不到哪里去了,在这样的战斗强度之下,死伤不超过三万人,已经体现出宋朝军队的强大了。
丰厚的抚恤金让战士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在这种状况下,可想而知,一万多人的减员会让朝廷付出多大的一笔开支才能将这些烈士、残疾退伍军人的家人安抚好,除此之外,整个战斗下来,武器的消耗也是十分惊人的。
战斗之所以持续那么长时间,除了工人顽强的战斗意志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工人们在战斗后期严重减员的情况下,便不再继续跟宋朝军队在野外进行战斗,而是在工业区中等待着军队的进入了,之所以会进行如此转变,一是因为野战牺牲过于惨烈,工人们尽管团结一致,可是在火枪火炮和训练有序的士兵面前,终究还是普通老百姓而已,硬上的结局无疑是十分壮烈的。
二来则是因为他们的反抗在传遍大江南北之后,便获得了很多其余地区工人们的支持,这让杨世成等人意识到或许战斗胜利并不再是与宋朝朝廷和谈的唯一办法,只要他们能够坚持住,那么越来越多的工人便会加入到他们这个团体中来,到时候只要形成一股力量,朝廷就不得不忌惮他们的人多势众,也就会坐下来谈了,这样一来,他们的牺牲也能控制在一个十分微小的状态之下。
不过很显然,他们把宋朝的士大夫们想的实在是太过仁慈了,面对这些躲在街巷里的工人们,朝廷根本就不会给他们时间让他们的思想传染更多的人,总计一千门炮,对着重工业区便是一番轮流轰炸,一个月的时间里,总计十五万发炮弹被倾斜在了重工业区中,如此数量的炮弹,是宋朝军队前所未有的发射量,这么多的炮弹,所需要花费的钱财自然也是十分高昂的。
之所以发射如此之多的炮弹,也是没有办法,重工业区中,大多数的建筑物为了让工厂能够拥有一定的安全性,基本上全是采取钢筋混泥土结构搭建而成的,重工业区中,这样的房子总共有四五百栋,规模非常的密集,且不易崩塌,即便是炮弹落在上面,也很难对墙体产生致命性的影响,不像海外殖民地上的叛军营地,大多数都是木泥结构,最好的也就只有砖瓦结构而已,这种房子只需要几炮,便会彻底化为飞灰,而像这样的房子,自然就很难被火炮可打塌了,也正因为如此,最后才会打出十五万门的炮弹,这个数字无疑是十分惊人的。
而这个数字背后,一个更加让官员们难以接受的数字则很快浮现在了众人的眼前,那就是在十五万门炮弹的轰击之后,整个重工业区遭受到了彻底的破坏,区域之内几乎没有一栋房子是完整的,整个工业区彻底报废了,这可是昆山府周围最大的工业区了,而现在,他的彻底报废,当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要重新恢复他,没有一两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这样的损失,自然是让士大夫们心惊肉跳,此一战,所有损失加总在一起,所需要付出的钱费,大概在五千万贯左右,大概相当于中央朝廷三个月的收入,当这个数字被放在众人面前的时候,所有人都沉默了。
不过这些东西,只是让他们沉默而已,可另外一份报告,则就不是沉默那么简单,而是感到恐惧了,那就是东南超过一百三十万的工人发出联署声明,要求将杨世成等人无罪释放,并且要求朝廷对所有死去的工人道歉,赔款,在此期间,所有工人将会封锁所有工厂,不得开工。
这样一份联合声明,被发表在了大宋日报之上,此时的士大夫们,在经过最初的震惊之后,立刻愤怒了起来,可在愤怒之后,转而便化作了无奈和恐惧,六万名工人,便已经让他们疲于应付了,一百三十万人,难不成要把他们全部抓进监牢之中么?
这个问题还没想明白,昆山府其余地方总计二十余万工人纷纷离开工厂抵达昆山府衙门之外,宣布罢工,并且举起横幅,要求朝廷释放所有关押人员,并且免除他们的罪行,除此之外,各地工人也纷纷开始涌向昆山府,尽管火车不通,可许多地方数以万计的工人即便是徒步向着昆山府,也在马不停蹄的赶去,昆山府之中参加罢工的人口很快便超过了三十万,而在昆山府外的郊区,那些被拦下来的工人也已经超过了二十万,而联署人员在人们根本没有准备的过程之中,迅速超过两百万的人口,这一下,即便是太上皇的赵祯也不由急了,东南乃是财富重镇,宋朝每年的财政收入,其中百分之三十都是依靠华东地区提供的,现如今整个华东地区瘫痪,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流域也开始骚动起来,若是接下来广州也爆发工人运动的话,那么国家的财政将彻底陷入瘫痪状态,这个时候,士大夫们总算明白,他们犯下了多么大的错误。
这样的局面,是士大夫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在他们的思维中,现如今的太平盛世,哪里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造反呢?例数各代的造反起义,通常都是农民活不下去了这才造反的,所谓的城市众人,往往是被农民裹挟着才会跟着造反,而现在,这样的局面出现的时候,整个宋朝官僚阶层们都陷入了集体的困惑之中,这些工人难道就不怕死么?
(本章完)
………………………………
第342章 342。否决的提案
工人们当然怕死,可是比死更可怕的是,是被当做畜生一般被奴役,工人不像农民,即便在城市里活下去了,他们还能回到城市中,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苟延残喘,无论日子过得多差,他们是有退路的,而工人则不一样,许多工人都是农民的第二个孩子,第三个孩子,他们在农村里已然没有多余的土地分给他们了,他们和他们的后代,未来势必要在城市里过接下来的生活,而工人则是他们最有可能从事一辈子的职业。
在这个时候,他们退无可退,只要一让步,那么他们未来将继续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工厂之中,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当这种生活变成一种常态的时候,那是真的比死还要可怕的环境,而面对这样的环境,宋朝的工人们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他们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着一切。
宋朝工业化的一切财富都由上层建筑独吞,他们这些底层百姓没有获得半分的好处,甚至在生活条件上要比以前还要大幅度的倒退,这种种的变化都加强了工人们抵抗的决心,而杨世成等人的工人运动便是这场大行动的导火索。
正是因为有了杨世成等人的壮烈举动,这才激发起了工人阶级们对于旧世界彻头彻尾的失望,通过这场镇压运动,他们终于彻底看清楚了宋朝士大夫的真面目,在这个世道里,唯有反抗才能有活路,面对这样的处境,工人们又岂会放弃这一次争取权利的机会呢。
最后,赵祯不得不从城外的乾园赶回城内,并找到了赵昕询问了一番他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方法,赵昕对于这件事情显然也是没有任何的头绪,宋朝的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爆发过非常多次,所以在处理暴乱问题上,宋朝无疑拥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可面对工人运动,别说是宋朝了,便是全世界也是头一遭,而对于巷战这种战斗方式,他们也根本从来没有在火器的基础上实战过,在这种状态下,赵祯自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采取的也只能是按照农民起义的办法去跟工人们进行对抗。
最后得到的结果便是反抗的人数从六万变成了两百万,这是赵祯怎么也没有想到的,铁路的出现让各地的交通变得越来越便捷,尤其是对于经济尤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来说,人群的集结若是放在以前或许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而现在,只需要几天的时间便可以将人群聚于一处,这样的速度是农业时代所无法媲美的。
而且农业时代中,城市中的人口往往是十分稀少的,即便是唐朝的长安城,又或者是宋朝的开封城、明朝的北京城,大多人口也就在一百万左右上下,就这个数字,还是包括了郊区的农民以及周围的卫星城市才有了这样一个数字,毕竟对于一个农业城市,一百万的人口无论是管理还是操控,都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更何况现如今数百万人口的都市了,而宋朝又是第一次面对这样规模的暴乱,自然一时之间也是措手不及。
可赵祯这次倒是没有再想要用蛮力的打算了,第一次使用蛮力,便让反抗的人从六万变成了两百万,这要是再镇压,先别说能不能控制住这两百万人,若是再多出几百万来,那宋朝的国库也就差不多要见底了,甚至动摇国本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今的宋朝,虽然农业依旧是国家经济的柱石,可是在朝廷的收入已然落后与工业,而两者之间所花费的人工是完全不同的,农业人口现在依旧占据宋朝的绝大多数,大概在七成左右,可他们的生产产值,也就是所谓的第一产业,大概只占据全国生产总值不到百分之四十左右,而占据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工人阶级,却创造了全国大概百分之五十左右的财富,不得不说,工业在宋朝已然代替了农业,成为了宋朝的支柱型产业,且在出口上也是排名第一,通过大规模的生产符合统一标准的器具,宋朝从海外源源不断的得到无数的财富,工人阶级的力量无疑是十分强悍的。
而现在两百万的工人选择罢工,这对于宋朝的伤害简直比一路农民全部反叛还要来的大,最直接的便是会导致今年外贸的数字大幅度下降,然后便是关税的大幅度下降,这可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现在的汴京城可是需要大笔的银子投入进去的,若是这个时候缺钱,那么汴京改造工程就必须要停止了,这是赵昕所不希望见到的。
可相比起不赚钱来说,整个东南乱作一团,则是他更不希望看到的,两百万名工人,聚集在以昆山府为中心的诸多大城市之中,一个处理不好,便会酿成滔天大祸,赵昕此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所以对于赵祯的问题他也无法回答。
而此时的朝堂之上,对于这次工人运动的意见也从最开始的一昧镇压开始分裂出了不同的意见,毕竟镇压两百万人,并且还是处在城市区域内,拥有一定组织的壮劳力,使用暴力,这绝对不是一个十分好的选择,而对于意见的分裂,也是必然而然的事情了,其中以和谈派为主,他们主张派出代表和工人协会去协商这次事件的处理方法,先稳住工人们的动作,然后再想办法,这一派将和谈当做稳定的筹码,其目的是为了拖住工人们的时间,以此为契机将这次工人运动从内部搞垮。
这种做法无疑是十分高效且十分有可能完成的,并且这种做法在徐清看来也是作为有效和合算的手段,他从未来而来,自然从历史书上知道世界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工人暴动,只要当时的政府愿意和这些人谈,往往时间一长,便能让工人阶级内部开始出现分裂,尤其是在工会组建的初步阶段,新的组织还不能像上百年以后的工会那样可以持续运转,此时的人们之所以加入工会,尽管有一部分是破釜沉舟,抱定了不自由毋宁死的态度,可更多的人还是只有一腔热血而已。
这腔热血或许可以支撑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可只要时间一长,就必然会让这股意志被冲散,等到那个时候,工人们的要求也不会像现在这般如此坚决,朝廷也可以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给一部分工人好处,让他们安静下来,随即整个活动就会平定下来,这样做,无疑对整个朝廷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不过徐清并不倾向于使用这种方法来对付这次工人运动。
因为这样做,无疑是在敷衍工人们,朝廷最多在杨世成等人的问题上松一松口而已,也不可能将他们无罪释放,最多把诛九族变成杀一人而已,那些从犯也最多是从几年牢狱变成流放他乡,通过徐清的观察,这已经差不多是这一派人的最后底线了,至于什么无罪释放,工人待遇提高以及给予工人参政议政的权利,这些就根本是妄想了。
抱持了这种看法的官员去执行所谓的拖延战术,徐清相信,他们或许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可是这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些工人们依旧会因为自己的境遇而继续举起反抗的旗帜,在徐清看来,谈判自然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可宋朝还是应该给出一些东西,参政议政的权利不能给,为了帝国的威严不能无罪释放杨世成等人,这些徐清都同意,毕竟如果一下子把所有的权利都给了工人们,那么这也会造成不好的结果。
其中之一就是会给世人们留下一个朝廷欺软怕硬的形象,这个形象在工业化没有出现之前,深植于宋朝人民的心中,那时的宋朝对境内的反抗部队残酷镇压,而在对待外敌上,却是弱的很,虽然宋朝的软弱维持了辽宋边境长达六十年的和平,可对于百姓们来说显然不会那么去想问题,他们只看到宋朝的皇帝是辽国皇帝的弟弟,身为中原王朝之主,竟然要给别人做表弟,这种感觉对于宋朝人来说,自然是不怎么舒服的。
而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宋朝对外的态度也越来越强硬,正所谓肚里有货,心里不慌,正是这个道理,久而久之,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也开始变得威严起来,而现在,若是因为工人一次暴动,便答应他们全部的条件,那么朝廷必然会被天下人所看贬,到时候其他阶层见朝廷如此软弱,必然会伺机而动,到时候天下将会更加烽火狼烟,这将直接威胁到赵昕的统治基础,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徐清在这个方面也没有什么想法,他只是希望能够在日常生活上,尽量满足这些工人们的要求,比如说一些的工作时辰规定在五个时辰以内,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