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飞雄-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去年被曹操狠打了一次的刘张联盟这次蠢蠢欲动,刘表更是与袁绍结盟,准备一雪前耻.
长沙郡临湘,太守府.
"府君,今刘荆州对您颇为怠慢,您的处境很危险啊."桓阶说.
张羡有些迟疑,自己性格刚强,多次得罪刘表.刘表此人外宽内忌,想来自己的乌纱帽在这次曹袁大战后,就会被摘掉.可是自己背叛了刘表又会有什么下场呢?他不敢再想下去.
桓阶看到张羡心事重重,知道他在疑虑,便进言说:"做事情要顺乎民心道义,就像齐桓公会盟诸侯尊周王室而成霸业,晋文公驱逐叔带收留周天子为诸侯敬重.要做这样顺民心合道义的事才会成功.你看现在,袁氏的反叛之心已经昭然若揭.而刘荆州不跟他划清界限,反而和他联盟一起去做违背道义的事情,看来他的灾祸不远了.您现在掌管这长沙一郡,难道忍心跟着他一起陪葬吗?"
"我也不想啊,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啊!望伯绪指点."张羡说.
桓阶说:"现在曹操势力虽然弱小,但是做的是顺民心合道义的事,将来胜利者必定是他啦.您为什么不联络旁边的三个郡,咱们把这四郡三江之地联合起来等待曹公,难道不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吗?"
"好啊!"张羡对桓阶鞠了一躬,"就照先生的意思去办!"
三个月后
荆州,刺史府邸.
"张羡好大胆子!"刘表铁青着脸,"敢联络零陵、桂阳、武陵并长沙郡一起反叛!"按此时标准,张羡归附天子应该算是正义之举,却被自我标榜为君子的刘表骂作"反叛",真是个黑色幽默啊!
还没开门拒敌后院先倒起火,刘表马上拜侄子刘磐为破虏校尉长沙太守,着中郎将南阳人黄忠一起,率里三千步骑攻击张羡.
远水救不了近火,张羡根本没想到刘表的军队来得如此快,又急又怕,一时旧病复发,当夜就死去了.临湘城里没了主心骨,很快就被攻破[注一].刘表把这次内部纷争消弭于萌芽状态,为了防止有变故,便令黄忠驻守攸县.
而在距离离攸县不远的地方.
罗县作为一个偏僻的地方倒也没受到什么风波,大家对于官员频繁地更换,已经见惯不惊了.
我那个时代的母亲终于没能抵抗病痛的折磨离我而去,我跟随舅舅刘沁来到了临湘,翻开了我三国人生的重要篇章。
临湘城刘府。
我坐在榻上,真是如坐针毡。虽然来到这个时代已经七年,但是要是让我长时间跪坐还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真是怀念那个时代的桌子、椅子啊。这个时代虽然有胡床,但是那可不是一般人家可以用得起的,就像在我那个时代,家里要摆一套意大利家具,不是普通人家可以做到的。
更让我头疼的是手里的汉简,这个时代的汉字还不完备,(实际上蔡邕刚刚完成归纳整理隶书的工作不过十多年,而且这段时间还是军阀混战的阶段),书简为手抄本,看那竹蔑的老旧程度也许没个几十年是不会老到这个程度,字体为小篆,很是难认。虽然那自秦代就有了隶书,但是作为最正规的官方文献那还是小篆。
你说汉代为什么读书的人吃香,汉代读书太不容易了。都是手抄本啊。一旦日子长了书简坏了,还必须重新抄写,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传承着华夏的文明之火。即使是中上等人家也未必能读得起书(拥有知识被认为是一种身份和特权,所以有世家之说)。
刘沁虽然是士族,但是却是其中的寒门士族,与刘备差不多,其祖上多为中低级官员。不过他比较刘备和东汉王室的关系更近一点。因为光武帝刘秀也出自长沙王刘发一系。
但是经过这么长时间。这些宗室也就衰落了,所以这类人书写自然也不会那么中规矩,而是有了章草(草书)的风格。虽然是一大进步,但是却苦了我这等人,他们抄的书很难认啊。好在小时候家里还有一位爱好金石印鉴的长辈,所以我的情况还算好的。
不到一个月,我的认字率大大超过当时同龄人,却给我带来了另一个麻烦,那就是许多慕神童之名前来猎奇的人们.
字是认识不少,但是有个问题,那就是读。汉代雅音类比我那个时代中的闽语,但是又有些区别,刘沁本身是荆人,多又楚方言,搞得头大.此时没有拼音,连声韵之学也很少,四声韵则还是几百年后梁朝沈约才搞出来的.所以秦虽然要求书同文,却没要求语同音,想想就是我们那时代普及普通话尚且效果不佳,在这个局部封闭的时代,语同音几乎是神话.切韵是我最反感的功课,几乎比解三角函数还痛苦。
好在汉代教育不像明清死读四书五经,基本是对于孔子提倡的六艺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要是成天让我跪坐念死书,我非郁闷死不可。
我上的是刘氏宗学,也算得这个时代的精英教育了,所以对六艺课程是有保障的.
礼、乐、射、御、书、数.
礼肯定是最重要的,就像我几千年后的政治课,虽然枯燥,却是万万不能缺失的。主要的教材是《诗》和《书》。它也是封建王朝软统治的基石,也是衡量人才的第一标准.刘备之所以能白手起家除了本身的才能和对机遇的把握,更多的是汉朝人对礼的尊崇,奉行正朔.礼也是士人的做事、做人的准则.讲礼的是一位宿儒,听的我想打瞌睡,那个老头过于古板,稍微有点坐不住,便要吃一顿戒尺,好在他人老眼花,要不然,我还不知道怎么倒霉呢。
《诗》分风雅颂,风那是靡靡之音,下里巴人的玩意儿,老夫子不屑于多说,后面两个内容是周朝的礼乐制度的化身,也是汉帝国的文化基础,必须讲,但是对小孩子不可能说那么深。只有一个要求:背。天天背,时时背,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要坚定阶级立场,明白地主阶级的利益至上。做地主阶级的先遣队,镇压农民无产者的急先锋之类的。
《书》是《尚书》,孔安国版的《尚书》是很少能看到的,我看到的只是一些片段,因为这本书不是那些资深学者是很难接触到全部内容的,随着这些人的死去,这本著作也消失在兵荒马乱的三国时代,当然也许就是董肥猪的那把火,反正他们是不在乎什么书籍的,正好拿来引火,把这本书给烧了。直到后来有个晋朝的人献出一本“伪书”(据考证是战国时代人的书,但是本人认为虽然不是周室官方的版本,也许作者是看过原本而自己发挥一些创作的,是一本与时俱进的作品。)
教乐的老师是舅舅的一位朋友,人很年轻,也很清高,姓杜,是从北边逃难来的.古今搞艺术的都一个毛病,自以为是,尤其是教我们这些"蠢牛笨马",他基本不讲乐理(讲也听不懂,不信你自己拿传统的曲谱看看,正如<笑傲江湖>所说,这看谱还真是个专业问题),自顾自的陶醉在音乐的海洋.听他的课,我正好睡觉,那古琴曲缓慢,正适合催眠.我有时候搞恶的想是不是学学周星星同学,让他见识一下摇滚饶舌的震撼.却不知道三国最著名的饶舌摇滚歌手__祢衡同志早在三年前,因为过于投入已经为艺术事业献声和献身,长眠在不远处的江夏。
这个乱世你书读得再好也没大用,还要靠武力说话.曹操、刘备年轻的时候都不怎么喜欢读书,后来一个成了包括文学家在内的N种家的霸主,一个成为礼贤下士的贤君。
当真的看到“射”这门课的时候我大为失望,原来不是射箭,而是射礼,玩一种叫“投壶”的游戏,勉强算成体育课吧。有点类似今天的高尔夫,玩的就是档次,玩的就是高雅,其实特别没劲。(有点酸哈,挖哈哈)
他不教,自己偷学去,反正荆州因为受战乱波及不深,豪强也自发组织弓社民团,我就跟着民团去学得了,到了三国不玩点武力还混得下去吗?跟诸葛亮、曹操他们玩计谋,反正我没这个打算,我根本玩不过他们,毕竟我对这个时代还不是很了解。不要以为掌握了历史走向就能胜利,未必。这类人多数也就混个囫囵尸首,得个善终,算烧了高香了。
射箭,弓多为比较粗糙的竹弓,弓弦是麻绳拈成的,比在那个时代自制造的竹子"弓"要精致点。
虽然年纪“小”,但是志气高,舅舅也答应了,在他看来我也就是孩子天性,三分钟热情。
"嘿!"我全力一张弓弦,在我原来那个时代射箭可是贵族运动,作为穷小子的我怎么敢问津.现在到了三国,一定要过把瘾。
开始是射三十步靶,初涉此道,成绩不敢恭维,十之七八脱靶.好在教射箭的老师如厕去了,不然他会对期望很高的"神童"失望的.
"哈哈,此子就是神童吗?"一个不服气的声音传来,我一看是位十一、二岁的少年,面露不屑.旁边是我的表兄刘纪。
礼仪不可废,我忙放下弓箭上前作个长揖:“兄长!”汉代以名教治天下,什么都可少,礼貌不能少,否则被人鄙视很麻烦啊。
"这位是我在郡学的好友黄叙!"表哥介绍那个少年,此人肩膀很宽,手粗壮有力,指多茧.看来是个练家子。
"黄兄请了!"我以礼相见,他却爱理不理。
我心里暗怒:“你什么人啊,那么拽!"因此有些怒气,便激将说:"小弟刚学射箭,实在不入兄长的法眼,看来兄长一定精于此道,不如让我们开下眼界吧!”
"什么法眼啊,"黄叙一脸疑惑。
我暗骂自己失言,此时佛教还只有高层少数人知道,一般人却不知道这佛教用语.当然徐州例外。那个白眼狼正在那里兴风作浪,大搞佛法捏。
"我这兄弟时常有惊人之语,我们已经习惯了.我素闻黄兄甚得令尊的真传,可否演示一下啊!"刘纪忙把话插开。
"兄长有命,叙敢不从?"黄叙下了场子,挽起下摆,捋了捋袖子,拿起弓箭退到百步外,嗖嗖嗖连发三箭,无不中靶心。
"好厉害!"我心里赞着。
只见黄叙脸不红心不跳又是三连发,全中红心。
"神了!"我上前一抱拳:“古言养由基百步穿杨,我常怀疑,今日黄兄一展神技,寇峰服了!”
拳头不打笑脸人,这黄叙虽然骄傲,但是一听我的话,还是自谦地说:"过誉了!"说罢和表哥离开了。
见识如此神箭,万不可放过.上课也没了心思,都放到黄叙身上去了,老师连连摇头。
御这门课程开设不容易,一旬日才能去骑一次.第一次,我去学骑术时很是兴奋,其他孩子也差不多,等到了地方,我顿时傻了眼。
第四节 江东赵爽
原来骑的不是马而是骡子.
也别嫌,这骡子还没多的,就那么几匹,十几个顽童骑了下来,每个人也挨不了多少.
书这个课程不并不单单是我想的书法课程,他还包含许多的技巧,这就是刀笔吏的看家本事了.这项课程能一窥其妙的大多是被认为有潜质的小孩子,舅舅在公事之余重点就给我讲这些.让我了解了在汉代,作为公务员要想蒙事也还是要看人,因为假如上司很精明的话,那恐怕是有难度的.其政务之烦琐,让人一个脑袋两个大.
大概因为在那个时代是理科学生,所以数这门学问,我是最轻松的.许多人都承认中国的数学在这个时代是比较先进的,在这个时代的数学家不仅是数学家,也是工程和机械制造专家,有的还是天文学专家.因为古人不太重视,和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所以能精通的大多是一些非常博学的人物.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到长沙这么个偏僻小郡做西席的.舅舅算是族中的佼佼者,他临时客串一下,教我们筹算.许多人认为现代的计算比筹算快,我看到舅舅那熟练的筹算功夫后才转变了自己的看法,实际在万以内的四则运算中现代人跟掌握了筹算的古人在速度谈不上谁优谁劣.甚至不客气的讲,许多现代人恐怕还比不上这些靠摆木棍来计算的古人.
"真是神了,阿峰真是奇才!"舅舅刘沁赞叹到,有了超越几千年的知识打底子,再加上那个时代人人会背的九九表,当然速度惊人啦.
看着那些正在摆弄木棍的同伴,我转过脸去活动下面部肌肉,怕自己忍不住笑出来.
有些人是不相信的,跑来亲自验证.认字快嘛倒也没什么希奇的,三岁断文,五岁咏诗的慧才并不少见,我七岁才显示出一点点聪慧,比起那些神童,我这神气好象还差点.这算筹却是不那么容易的,培养一个精通计算的人起码三年以上去了,所以一些人就开始问难了,但是他们都各个叹服而归.
被这些人骚扰,我很是不高兴,我可不想当仲永,于是便出个题目,声言能答出此题者方可来考较我.
这个问题其实够毒的,就是希腊三大难题之一:一个正方体,已知起体积,求一个跟他同体积的球体的半径.我估计以这个时代的水平,他们根本不知道Л的本来面目.这下把一个个自称精通术数的人难个半死,登门拜访的除了脸皮极厚(自称不耻下问)的人外,少了九成.
这下这个难题一传十,十传百,连远在济南国隐居的高隆堂都惊动了,后来还引出一段故事.高隆堂没来,倒是在吴地的一位奇才不畏千辛万苦跑到临湘来跟我探讨这个问题.
我在那个时代倒没注意这号人物,并不知道是谁.舅舅再三教育我做汉人要厚道,人家那么远跑过来,容易嘛,见吧.
到了客堂,我看此人年纪不过廿岁,人却是又黑又瘦,一脸风尘,看来路上吃了不少苦,正端坐在榻上.
"不学寇峰拜见赵先生!"我有模有样地对他施一礼.
"啊,你就是寇峰!"赵爽[注一]有些吃惊地看着我,好象我是火星来的一样.
"赵先生!"我叫了几声他才反应过来,
"哦,我看到那个方圆同容的问题,思考良久也不得解.还请。。。。。。"赵爽一时不知道该叫什么好,因为我没冠礼,无字.而在那时候直接叫人家的名字,那是亲族长辈才允许的,否则被认为不礼貌没教养.呵呵,这个几千年前的同行跟我们那时代的同行差不多,嘴巴都不怎么好用,大概跟数字接触太多,语言系统有点退化.
"先生叫我寇峰即可!"我也不用再难为这个兢兢业业的科学爱好者,这样的人在当时的中国毕竟太少了.
"峰公子,我此来是想请教你那个问题的!"赵爽这人啊,名副其实的直爽,连点客套话都不会说.我喜欢,哈哈.
我看他那着急的样子,心里算计着:"看来这是个人才,万万不可放过!三国时代拼资源更是拼人才,有了这个宝贝,说不定我还能造出几百门大炮,到时候嘿嘿。。。。。。。"
看着我出神的笑,赵爽有点毛骨悚然,怎么这个小孩笑得那么阴啊!
我收敛遐思说:"此题目要害在于圆方是否可以等面积,如这个问题能解答,则同容迎刃而解了."
赵爽点了点头:"这点我想了很长时间才想到,峰公子真奇才啊!"
废话,这个问题我们那时代早有定论了,我当然知道啦,不过说出来引诱你小子留下来.
接下来的他的动作有点让我吃惊了,他取过一个包裹,小心地摊在桌子上,用手轻轻打开,好象是什么宝贝.最后现出一堆丝帛来.
"帛书!"我有些吃惊,这东西我见过,但是很稀少,至于原因很简单__贵.
要说在三国读书还真是痛苦的事情,那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是不行的,一本书那就是一大堆竹简,轻的也有十来斤,重的那就来个百斤也没什么希奇.
我看着赵爽拿着帛书仔细看了看,叹气说:"按这<周髀算经>所载,周三径一,却无法得到那结果啊,是否公子的问题有误啊!"一边又摇头.
聪明人啊,到底是专业人士,他已经朦胧地感觉到了.
"<周髀算经>?不是最早记载勾股定理的那本古代数学书吗?"我失口说道.
"公子也识此书?"赵爽更惊奇了.
我没回答他,一个正常的小孩子怎么能读那么高深的书咧,我直接插开话题:"周三径一太过粗略,所求之解并不精准!"
"哦!"赵爽眼睛一亮.急忙起身到我面前,伏地跪拜:"望公子赐教!"
我忙躲到一边去了,说:"黄口孺子当不得先生如此大礼."
"爽虽不才,却知昔仲尼学琴于向囊,那向囊不过七龄幼齿.爽不及圣贤,但亦知圣贤之道."说着眼泪都出来了.
看他样子,我有些于心不忍,真想告诉他就是三点一四一五九。。。。。。。,可是我不能那么做,真要那么干了,祖冲之爷俩就没办法出头了.
"我有一法,愿与先生共探讨!"我把他扶起来.
于是我简单说了一下割圆求极限的穷举之法.
"妙啊!"响鼓不重捶,聪明人一点就通.赵爽高兴得手舞足蹈,像个孩子.
"此法尚未周备愿与先生同探讨."我借坡下驴.
赵爽除了他的术学,在其他方面就少一根弦,中了我的计.
赵爽便留下来教习我们术学.
跟着赵老师学习术数,我这才觉得以前小看古人,在应用科学方面,中国人做得其实非常好.
转眼到了建安四年.
我曾经几次试探问赵爽是否精通机关之学,他都避而不答.
三月里
赵爽找到我说他准备走了.
"是峰怠慢先生了吗?"我急切地说.
赵爽摇头:"与公子交往这段时日乃爽最快乐的日子,但是赵爽不能以一人之私好而误公子误苍生!"
我大吃一惊:"先生怎么这么说?"
赵爽说:"如今天下崩坏,群雄并起,正是英雄当有为时.我观公子虽年幼,却非池中物.这等奇巧之技不屑公子劳神.爽性疲懒不求闻达诸侯,毕生只为求弘扬此等末技.世间自有奇人,公子何不访之?爽虽不才,却不愿做杀人凶器,望公子见谅!"
"先生!"我心里一阵感叹,自以为古人可欺,实则自欺,"先生性洁高雅,峰怎敢强求.只是如今乱世,先生之刚直怕不容于当权者,那孙氏早晚一统江左,先生若难存身,可一书至我,我必虚席以待."
"爽既不助公子,也不会助孙氏.天地之大,总有赵某的去处!"说完一拜,转身走了.
我一时百感交集,竟然跪在地上.
寇峰今日见真君子也,是啊有多少人能抗拒名利的诱惑呢!这赵爽史不载其人,他所说并非虚妄,寇峰服了!
正唏吁间,却听得有人叫道:“峰郎,郎君正找你呢!”
************
[注一]赵爽,生平不可考,三国时期著名数学家,为<周髀算经>做注,在注解中详细阐述了齐同术,为后来刘徽的割圆术奠定了基础.之后的祖冲之又发扬割圆术,并推算出了小数点后七位,比西方数学家早了一千多年.爽有著作<勾股圆方注>五百字,详细阐述了勾股定理的的证明,并且利用几何方法证明了二次方程的解法,为一代科学巨匠.作者加注此条,不欲让此等英才埋葬烟尘中.
第五节 螟蛉·;发小
寇峰跟着老家人到了后堂,后堂是会见关系密切的人的所在。按照那个时代的习惯,建筑也要分等级,一般百姓不能超过三间,士族也要看品级,一般地方官员是五间,诸侯七间,天子九间。
刘泌祖先乃是大汉宗室,所以他也算是士族出身,本身举孝廉,曾经担任过武陵郡典客算个副处级干部吧。所以他住五架房并不违制。
到了堂前,那几双鞋子就表明了来人的身份不一般,特别是那乌黑的靴子,是武官穿的。
寇峰急忙脱了鞋子,光着脚,低着头踩着小碎步赶忙进去。这叫趋步,是表示对尊长的尊敬。
“孩儿见过舅父!”寇峰急忙稽首。
礼仪完成后,刘泌一介绍东席那人说:“孩子,来,见过府君!”
寇峰忙向那人施礼,也不待他说话便抬起头来看,那人身穿绯色禅衣,头戴皮弁,腰上有把剑,一脸落腮胡子,正冲寇峰笑。
“明府,此乃吾先妹之子。”刘泌介绍道。
刘磐呵呵一笑:“此子貌甚奇,将来必为大用。世人传说有神童之名,不知道传闻可是真?”
刘泌说:“不过是外间传说而已。”
刘磐也不评论,也不叫寇峰起身,寇峰说道:“府君明鉴,小子也没什么神奇的地方,不过只是比之常人性格桀骜了点,敢说话而已。”(在汉代不经过长辈同意擅自说话是不礼貌滴行为)
刘磐一乐朝刘泌说:“公远啊,你还说这孩子很一般,光这份胆气我看很少有人能比啊。”也是啊,那时候一郡太守那就是一方土皇帝,谁不怕啊,这叫不怕县官,只怕现管。
“孩子,不要怕。本府也是听乡民说起你算学了得,你就来帮本府解决个难题。”刘磐说道,“此间有赈济灾民,粗粮、细粮若干。。。。。。”显然是个盈余问题,也就是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寇峰很快就计算出来,甚至不用算筹。
刘磐惊问:“知何其速也?”
寇峰解释道:“以多数去少数为法,以余数相减为权,法权相比而知人数。纳之可得总数。”也就是合并同类项再做除法。
“奇才!”刘磐夸奖道,转对刘泌说:“往日在襄阳,曾见神童周不疑,也无贤契之捷才。吾膝下只有一女。。。。。。”
“晕!万恶的封建包办婚姻。”寇峰脑壳发晕,却发作不得。
却听刘磐说:“吾欲收为养子,公远可舍得否?”
刘泌急忙拉着寇峰下拜:“寇峰能得明府青眼,其幸也。”
于是选择了大吉的日子,刘泌和寇峰穿着一新,就到太守府去了。
投了庚帖,然后寇峰去拜了刘氏先人,这就成为了长沙太守刘磐的养子了。刘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