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服务,例如在克里姆林宫饭店为他们提供高级生活享受。这里从
上到下都能发现阶级的迹象”。“党员构成了一个明显的特权阶
层。便说一句,在整个官僚阶层中,党的官员又居于它的上
层。党的机关工作人员的待遇要比一般政府人员的待遇更好些。
年,党内官员的工资比同级政府官员的工资可高出
罗兰,
在
甚至对苏联满怀热爱之心的法国著名文学巨匠罗曼
年应邀对苏联作了一个月的访问后也坦率地承认,“对党
自身来说,可能不知不觉地形成由久经考验的领导人、忠于党的技
术工作者、各种先进生产者以及工人大军、集体农庄庄员大军和士
兵大军的精英人物组成的特殊的共产主义特权阶层”。他观察
到“,宫廷中的达官显贵(即使应该得到这种恩赐)过着特权阶级
的生活,但人民却仍然不得不为了谋取面包和空气(我想说的是
住房)而进行艰苦的斗争”。看到这一切,笃信苏联人确实是“在
为全人类更美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的罗曼
罗兰是很
受刺激的。
当然,以今天的观点看,这点特权也许已经不算什么。但是,
如果考虑到,一方面,是官员无所不在的特权,另一方面却有几百
万普通农民饿死在穷乡僻壤,那么可以说,这种特权给共产党执政
的合法性带来的冲击,绝不亚于今天的腐败现象。
实际上,因看到特权现象而对社会主义信念产生疑问的不仅
仅是国外的旁观者,更主要的是本国的普通党员和群众。也就是
从这里开始,以前形成的道德标准逐渐走向崩溃。“许多共产主
义原则被迫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无阶级’社会的设想在实
[美]约瑟夫
戴维斯:《出使莫斯科》,红旗出版社
页。
年版,第
〔法]罗曼
罗兰:《莫斯科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法
罗曼
罗兰:《莫斯科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116 页
践中已经或正在被摧毁。
”①
官僚阶层一旦形成并把自我服务作为目的,国家遭受巨大的
浪费和损失就不可避免了。赫鲁晓夫在他退出领导岗位后经过反
思,清楚地描绘了斯大林时期官僚机构已经具有的那种自我服务
的性质:“每个庞大的行政管理机关总是要设法表明自己的存在
是有道理的。为此,它炮制出一封封的电报,到处派出视察员,来
来回回地重复电报中提过的事情,检查本部经费的使用情况,以及
发出诸如‘只应喝煮沸过的水’等陈腐无味的通告。
”②
官僚主义的泛滥和官僚阶层的形成,不能不对党和国家的性
质产生影响。至于这种影响达到的程度,学者们的看法不完全相
同。苏联学者布坚科把官僚阶层看做一个独立的阶级,断言
“:斯
大林政权就其社会阶级本质而言是党和国家官僚的政权。”他论
证说,这个政权从工人阶级政权蜕变而来:国家职能与工人阶级和
劳动者的利益越来越分离,因此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进而具有另一
种内涵,即国家机关越来越受制于党和国家官僚以及斯大林上层
统治集团的压力。官僚是由社会分工必然产生的,但官僚阶层的
出现则由于权力失去监督,官僚脱离群众,如列宁所说,变为脱离
群众、站在群众之上、享有特权的人物
“,这就是官僚制的实质”
。
布坚科认为,以往对官僚往往笼统地否定他们的独立作用,认为他
们“虽力求达到个人专制,但它终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这显然
估计不足。另一个苏联学者布列特涅娃也认为,在实行公有制的
社会主义国家中
“,国家管理机关已经变成了惟一的、有无限权力
①[美]约瑟夫
戴维斯:《出使莫斯科》,红旗出版社
页。
《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
年版,第
年版,第
页。
③马尔科维奇、塔克等:《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上册,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117 页
的支配者,因此也就是国家财产的实际占有者,国家管理机关甚至
通过自己的指示、命令和规章,即通过企业的惟一行动指南的‘小
法典’(绝不是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自己的所有权。于是官僚
即国家管理机关中的公职人员就变成了一个实际掌握生产资料的
阶级,而城市和农村中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直接生产者
则变成了一个实际与财产分离的阶级”
。当然也有些学者仍然
坚持不把官僚阶层看做独立阶级的观点。不过,无论哪种观点,多
数学者都承认官僚阶层的存在。
官僚机构的自我服务,与“公仆”论“、先锋队”论等官方意识
形态形成巨大反差。只要搞好了和上级的关系,官僚是可以不向
人民群众负责的。甚至可以不做任何事情。斯大林自己就曾经在
年苏共十七大上描述过他和一个地方干部关于播种的谈话:
“我问:‘你们的播种工作怎样了?
’
他答:‘斯大林同志,你问播种工作吗?我们已经动员起来
了。
’(笑声)
我问:‘那末结果怎样呢?
’
他答:‘我们把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了。
’(笑声)
我问:‘那末以后又怎样呢?
’
他答:‘斯大林同志,我们有了转变,马上就会有转变。
’(笑
声)
我问:‘究竟怎样了?
’
他答:‘我们那里有了一些进展。
’(笑声)
我问:‘可是你们的播种工作究竟怎样了?
’
他答:‘斯大林同志,我们的播种工作暂时还毫无头绪。
’(哈
①马尔科维奇、塔克等:《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上册,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118 页
哈大笑)
”
斯大林是把类似现象作为干部工作的态度和水平来嘲笑的。
但是,如果联系一下当时业已形成的体制,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
种情况,就不会觉得有什么可笑之处,相反,倒是使人感到深深的
悲哀。
在斯大林本人是否搞特权的问题上,似乎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尽管斯大林在许多问题上犯了错误,但对
待自己是严格的,包括生活作风、对待子女等方面。对此可以相
信。但是,很难说斯大林对特权现象的泛滥没有任何责任。斯大
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回忆道:“他的生活全部由国家包干。每个
月从苏共中央、国防部、部长会议以及其他由他当荣誉成员或象征
性成员的机关源源不断寄来的工资口袋,他看也不看,就塞在抽屉
里了。克里姆林宫住所里有一张这样的书桌。后来所有的东西运
到了别墅,那里也有一张他从来不用的书桌。抽屉里放满了这样
的工资口袋,等一塞满就不知把它们弄到哪儿去了。
”此外,不可
否认,斯大林在建立官僚等级制和特权制度方面,确实是有意识地
做了许多事情。客观上造成了这样一种后果:服从和听话,便一切
都有;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就有失去一切(甚至生命)的危险。赫
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一个为斯大林做烤肉的
高加索厨师长当上了陆军少将。每次到莫斯科,都看到这位厨师
长的绶带和勋章越来越多。还有一个专门为斯大林的厨房采办酒
类、烤肉用的羊羔和其他各种食品的格鲁吉亚人,在战争期间当上
了陆军中将。
布哈林晚年正确地看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党和国家已
①斯维特兰娜
阿利卢耶娃:《仅仅一年》,外文出版局《编译参考》编辑部印,第
页。
第 119 页
经完全合在一起了这就是全部不幸。”他看到了整个党和国
家权力高度集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开始从管理体制上寻找官僚
主义的根源。他认为,无产阶级在改造社会和领导经济方面究竟
在多大程度上使用组织手段,这一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无产
阶级过多地承担这种职能,那它就不得不建立一个庞大的管理机
构。为了利用小生产者和小农等人的经济作用,就需要大批的职
员和管理人员。要想以国家官员(不管你怎么称呼,事实上这就
是国家官员)取代所有这些小人物,这就必然要制造出一个庞大
的机构;而维持这个机构所需要的费用将远远超过小生产在自发
状况下所出现的非生产性开支。由此得出结论:这种管理形式,无
产阶级国家的整个经济机构不仅不能加速,却只能阻碍生产力的
发展。实际上,它将走向预期目标的反面。
”
《论布哈林和布哈林思想》,贵州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美]罗伯特
文森特
丹尼尔斯:《革命的良心苏联党内反对派》,北京
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120 页
第七章
难造“主人”
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初期,党和群众的关系是有裂痕的。出现
裂痕的原因,多半是由于布尔什维克党急于达到理想主义目标,而
脱离了俄国劳动群众的实际需要。列宁为修复这道裂痕做了大量
的工作。到列宁晚年,应该说,这道裂痕已趋消失。然而,到斯大
林时期,试图用强制手段制造“主人翁”阶级的主观臆想,使这道
裂痕不但复又出现,而且越来越深,导致了党和劳动阶级之间关系
的严重变形。在高压政治下,这种变形或许不会以反抗和斗争的
形式表现出来,但却深深地埋下了后来危机的种子。
名不副实的主人翁
关于执政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列宁讲得非常清楚
“:只
有当一个国家能运用政府机构的全部威力,把群众派遣到资产阶
级当局想叫他们去的地方的时候,资产阶级才认为这个国家有力
量。而我们的力量概念却不同。在我们看来,一个国家的力量在
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
第 121 页
候,国家才有力量。
”让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把国家的事情当做
自己的事情来做这就是列宁处理执政党和群众关系的基本立
足点。
用这个描述来衡量斯大林时期的状况,就可以看出这时的党
群关系离开列宁的思想有多么远。
斯大林时期党群关系的基本特点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越俎
代庖,包办一切,缺乏对人民群众的起码尊重。这不但使工人和广
大劳动群众对自己国家的主人翁意识日渐淡漠,而且造成党和群
众之间的严重对立和隔阂。这种心理上的对立,都在后来的改革
中转化为实际的不服从、对抗和反叛。
而且斯大林把劳动人民内部关系看做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他在一次批驳托洛茨基的观点时指出:“无产阶级的革命统治要
求由一个具有明确有效的纲领和不容争议的内部纪律的政党在无
产阶级内部实行政治上的统治。结盟的政策在本质上是同革命专
政体制相矛盾的。我们指的不是同资产阶级政党结盟,这种结盟
根本不可能,我们指的是共产党人同那些代表着落后程度和偏见
各异的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义’团体结盟。
”他认为,这就是共产党
“独占领导
”的实际含义
。斯大林就党群关系作过不少论述,其
中大量论述是对列宁思想的正确阐释和发挥。但是在实践中,斯
大林更多的是从统治者而非领导者的角度看问题。
这首先体现在党和工人阶级的关系方面。
在斯大林时期,党和自己阶级的关系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斯大林指望,在把工业生产全部集中在国家手里之后,会出现工人
工作热情的高涨。然而事与愿违。工作热情没有出现,倒是出现
①旧《列宁全集
第
卷,第
页。
②马尔科维奇、塔克等:《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版,第页。
第 122 页
了工人劳动纪律松懈、劳动积极性下降的现象。这实际上是高度
集权的工业管理体制使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无法体现出来造成
的。但斯大林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的着眼点在抓
管理、抓经济核算制和强调一长制。希望通过加强管理来提高工
人工作的积极性。
这当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少工人完全是带着给别
人、而不是为自己工作的心态从事劳动的。于是,就不可避免地要
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劳动生产率低下、质量上不去、消极怠工等。
党的十六大指出了这一点
“:在数量指标方面,工业的计划任务超
额完成,然而在质量指标方面却始终是落后的。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工业产品成本和建筑工程造价的任务,始终没有完成,因而降
低了工业部门总的工作效果。
”大会承认
“,尤其令人不能容忍的
是工业产品的质量状况。当前,产品质量处于极其低劣的水平,偶
尔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这里谈到的,虽然表面看上去是经济
问题,实际上反映的却是党和工人阶级的关系存在的问题。由于
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理论上应有的结果相比,这个关系并
没有理顺。
从党和工会之间的关系上,也可以看出党和工人阶级的关系
出现了断裂的痕迹。
列宁曾经把工会设想成实现人民直接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不止一次地提出,工会“应该变为国家的组织”
“,工会必然要国
家化”。当看到这个设想实际上难以实现时,他才逐渐改变看法,
认为工会不是管理机关,而是工人学习管理的学校,是党和国家联
系群众的“传动装置
”。内战结束后和托洛茨基的争论,更使列宁
坚定了这一立场。不过,在列宁看来,既然工会无法起到原来设想
的那种作用,那就不能把工会和国家机关混为一谈。在工会和国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经济问题决议汇编》第
页。
卷,第
第 123 页
家的关系上,列宁阐述了一个精辟的思想:工会要保护国家,因为
国家是工人自己的国家;同时工会又要保护工人的利益免遭国家
的侵害,因为国家是有官僚主义毛病的国家。这个定位是十分确
切的。他强调,工会的任务就是保护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利益。
甚至在国营企业中也是如此
“:由于迫切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
每个国营企业扭亏为盈,由于必然会产生本位利益和过于热衷本
位利益的现象,这样做难免造成工人群众同国营企业的经理即管
理人员或同企业主管部门在利益上的某种对立。因此,即使在国
营企业中,工会也义不容辞应维护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阶级利
益,使之不受雇用他们的人侵犯。
”应该说,列宁关于工会作用的
观点至今看来都是非常正确的。列宁实际上是看到了国家作为管
理者和工人作为劳动者之间存在的矛盾。
遗憾的是,斯大林把工会保护工人利益的职能完全撇到了一
边,把服从国家机关和党的机关变成了工会的惟一职责。
年
月,中央委员会对工会的职责作出规定,确定工会“在建设社会
主义工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劳动纪律、组织工人阶级的生产
积极性、组织社会主义竞赛方面,以及在对无产阶级的新的阶层进
行阶级教育方面应该起决定性作用”。这样,在党变成了国家机
器的一部分之后,工会也就随之变成了国家的附庸,变成了党的传
声筒,失去了联系群众的作用。
在和工人阶级的关系上,苏共的教育作用发挥得怎样,也是一
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往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要么不够,要么只
是从较浅的层次上认识。其实,这里面有些深刻的内容并没有被
挖掘。例如,共产主义目标怎样与现实结合?在斯大林时期,人民
①《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
页。
[美
罗伯特
文森特
丹尼尔斯:《革命的良心苏联党内反对派》,北京
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124 页
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而且是有保障的。问题在于,
苏共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订得太近,想得太简单。在这种情况
下,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这种反差,是
后来人们对共产主义缺乏信心、甚至认为它是一种空想的重大原
因之一。又如,如何克服工人阶级中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工人阶
级是最先进的阶级。但这不等于它中间没有落后的成分,作为一
个阶级不存在历史局限性。共产党的责任之一,就是要通过教育
来克服这种历史局限,而不是相反。利用工人阶级中间存在的落
后意识和历史局限性来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政治任务,而不是靠激
发他们的先进性来推动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前进,是斯大林时代政
治的一个很大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纵容和放大了工人阶级中间
存在的落后的观念和意识。把追求平等变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
把主人翁养成了不愿劳动的懒汉,都是非常明显的结果。在这种
状况长期沉淀而形成既得利益的条件下,当需要引入市场机制、增
强社会活力(手段是改革,拉大差距,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
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地位大不如从前时,这些人的失落感比任何
人都强烈。对党的失望也最明显,就像苏共所显示的那样。
以上种种都表明,苏联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实在是名不副
实。
定调:农民=资产阶级?
尽管苏共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存在不少问题,但
最大的问题不是在党和工人阶级的关系上,而是在党和农民的关
系上。这和列宁时期遇到的情况十分相似。列宁已经指明了前进
的方向,但是,事实证明,要让列宁去世后的苏共沿着这个方向前
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果说,为了击败托洛茨基等党内
反对派,斯大林还能和布哈林站在一起坚持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坚
第 125 页
持和农民结合的方针,那么,在反对派被淘汰出局后,斯大林则逐
渐离开了这个方向。斯大林和布哈林之间的斗争,主要围绕这个
问题。
布哈林对共产党与农民的关系的理解,要比斯大林更接近列
宁的思想。他正确地认识到,在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占
人口的少数。所以,在取得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论怎
样也必须与农民融洽相处,因为农民拥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力量,
占人口的多数。这个思想,没有跳出列宁关于“退却
”的偏“左
”的
认识的范畴,但很显然,沿着这样的思路走下去,建立强大的执政
基础是可能的。布哈林指出,“农民经济中戈比的积累为社会主
义工业中卢布的积累打下了基础”。因此,应当鼓励农民搞私人
积累,从而扩大乡村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并使农民增加可供销售的
农业剩余产品。这一过程应通过流通来实现。“我们将通过流通
过程,而不是直接通过生产过程达到社会主义;我们将通过合作社
达到社会主义。”他用这个论点来说明坚持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必
要性。在他看来,党的目标不是“贫困中的平等”,也不是“削弱比
较富裕的上层,而是。。把较低的阶层提高到这一高水平上来”。
他强调:“贫穷的农民社会主义是被歪曲了的社会主义。。只有
白痴才会说,世上总会有穷人。
”这相当于后来中国共产党领袖
邓小平的说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和布哈林一起反对托一季联合反对派的斯大林,并不直接否
定布哈林的观点。
年
月召开的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
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发布的决议指出:“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
察委员会拒绝反对派关于用暴力剥夺余粮的荒诞的,预谋在国民
经济发展中造成更多困难的蛊惑性的建议。。中央委员会和中央
监委认为,这些建议实际上要推翻在列宁领导下由党制订的新经
《论布哈林和布哈林思想》,贵州人民出版社
页。
年版,第
第 126 页
济政策。
”这和布哈林的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斯大林实际上很快就离开了这一立场。或许在他看来,
在实践中,用起来更顺手的不是布哈林的主张,而是“左派
”们的
建议。
那么,斯大林是怎样解决党和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呢?
一方面,斯大林更倾向于抱住列宁早些时候的论点不放,即把
农民作为应当消灭的阶级。他写道:“社会主义可能在一个国家
内胜利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可能用我国内部力量来解决无产阶
级和农民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胜利的可能性不是什么别
的,就是我国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的可能
性。
”“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就是在斗争进程中用本身的力量战
胜苏联本国的资产阶级。
”既然解决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就等于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那么农民就是资产阶级这是
斯大林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思路。“在斯大林看来,农民只是渣
滓。他毫不尊重农民和他们的工作。他认为要使农民干活的惟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