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①[苏]罗

麦德维杰夫、若

麦德维杰夫:《政治日记选译》,山东人民
出版社
年版,第页。
《赫鲁晓夫回忆录最后的遗言》,三联书店
年版,第
页。
[英]伦纳德
夏皮罗:《一个英国学者笔下的苏共党史》,东方出版社

版,第
页。

第 137 页
们毫无准备的人民的结果。拥有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机械拖拉
机站以及数量众多但不能信任的农民的庞大的农业部门成了这一
制度的一个沉重负担,成了其基础之中的一个造成社会动乱和经
济停滞不前的不稳定因素。国家的作用是剥削而不是鼓励发展,
这必然要制造出一大批针对俄国社会大多数的、具有镇压职能的
行政机器。
”历史对违背规律者的惩罚总是显得如此深刻而无
情:本来是想从根本上为经济发展解除一切束缚与桎梏,解放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实践的结果却是得到一个效率低下、对人们的行为
进行监视和控制、对他们的积极性进行压制的国家行政部门;本来
是要寻找一种可以使农民一劳永逸地摆脱剥削和贫困的形式,事
实上却是建立了一个缺乏内在动力
“、主人”们感受不到主人翁感
的高度集权体制的附属品。
斯大林不是没有看到这种情况:由于加入了集体农庄,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骤降。对于出现的这种现象及其农民的想法,斯大林
描述得非常到位
“:个体农民必须亲自照料自己的经济,因为这个
经济只是他个人的经济,他不能把经营这个经济的责任推到其他
任何人身上,他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人可以指靠。当时个体农
民如果不愿意挨饿,不愿意饿死,就得亲自照料播种和收割,照料
农业劳动的全部过程。一旦转入集体经济,情况就根本改变了。
集体农庄不是个体经济。集体农庄庄员现在这样说:‘集体农庄
是我的,又不是我的;集体农庄是我的,但同时又是伊万、菲力普、
米哈伊尔和其他庄员的,集体农庄是大家的。’昨天还是个体农
民,今天已是集体农民的集体农庄庄员现在可以把责任推到其他
庄员身上,可以指靠其他庄员,因为他知道集体农庄是不会使他挨
饿的。因此,集体农庄庄员不像他过去经营个体经济的时候那样
①马尔科维奇、塔克等:《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上册,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版,第页。

第 138 页
操心了,因为现在对集体农庄经济的关怀和责任是由全体庄员分
担的。
”但斯大林决不愿意得出结论说,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经济
优于集体农庄经济。这是他无论如何不能承认的。所以,他只好
要求提高领导者的责任心。结果是不言自明的:这对提高农民积
极性毫无用处。
斯大林把造成危机的原因归于地方干部未能正确地理解和执
行中央的政策。针对此,斯大林于

月发表了《胜利冲昏
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过程中的某些过火行为提出了批评。就文
章本身的内容看,斯大林的一些观点是很好、很正确的。例如他讲
到要在集体化中坚持自愿原则,反对向农民使用暴力的行为。他
批评那些对过火行为负有责任的人
“:他们忘记了:在和我们的阶
级敌人斗争时,暴力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但是在对待作为我们的同
盟者的中农时,暴力就是不可容许的和极端有害的了。他们忘记
了:在解决军事性质的任务时,骑兵式的突袭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但是在解决集体农庄建设任务而且是联合中农来进行的建设任务
时,骑兵式的突袭就是不适用的和极端有害的了。这就是在农民
问题上发生错误的根源。

斯大林还讲到
“:这些错误是由于我们
在集体农庄运动方面迅速取得胜利而产生的。胜利有时能冲昏人
的头脑。胜利往往使人产生过分的自负和骄傲。这特别容易发生
在执政党的代表人物身上。尤其是像我们党这样一个几乎具有无
比的力量和威望的党。
“”相信法令、决议和命令万能的心理,在这
里是很可能产生的。党的革命措施在我们辽阔广大的国家的某些
角落变成党的个别代表的空洞的官僚式的命令手段的危险,在这
里是很现实的。
”但是实际上,斯大林的文章根本没能制止违背
《斯大林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
月版,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版,第
页。
《斯大林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版,第
页。

第 139 页
自愿原则的做法。因为一方面,加速农业集体化是党的既定方针,
是农村向社会主义根本转变的保障。这样的保障,当然实现得越
快越好。人们不能冒失去这个保障的风险而去解决所谓速度过快
的问题。另一方面,斯大林固执地认为,右倾危险过去是、现在仍
然是我们的主要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显然宁肯被人看做主
观上渴望迅速进入共产主义而在客观上有些急躁的革命家,而不
愿意被人看做对实现共产主义没有迫切愿望、贯彻党的指示不力
的后进者。中国人所说的“‘左
’比右好”,刻画的就是这种心态。
暴力消灭富农
不科学的政策和方法导致整个社会的矛盾都激化起来。有的
地方农民被逼无奈,出现了杀害共产党员的行为。暴力反抗强迫
入集体农庄的事件不断发生。仅1930年年初到3
月中旬这段
时间内,全国就发生了
多次农民武装暴动。只是在哈萨克斯
坦,就发生了
多次农民武装反抗,有的参加者规模达
人。
斯大林对党本身失误的反思浅尝辄止,却用他的“阶级斗争
日益尖锐化”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认定这是阶级斗争的反映。
1928年他宣称
“,向社会主义的前进不能不引起剥削分子对这种
前进的反抗,而剥削分子的反抗不能不引起阶级斗争的必然的尖
锐化”
“,随着我们的进展,资本主义分子的反抗将加强起来,阶级
斗争将更加尖锐”
年斯大林更进一步强调:“必须记住,
敌人的处境愈是绝望,他们就愈想把‘极端手段’作为他们反苏维
埃政权斗争的垂死挣扎的惟一手段。

年他又宣称
“:我们
的进展愈大,胜利愈多,被击溃了的剥削阶级残余也会愈加凶恶,
《斯大林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版,第页。
《斯大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140 页
他们愈要采用更尖锐的斗争形式,他们愈要危害苏维埃国家,他们
愈要抓紧最绝望的斗争手段来作最后的挣扎。”
根据这一理论,
斯大林把党与农民之间的紧张关系说成是党与富农的紧张关系,
把事情归结为富农的反抗,把它说成是农业遇到问题的重要原因。
因为“富农在目前条件下是不会自愿地、自发地交出充分数量的
粮食的
”。他强调“:在我国工业各部门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上层
进行的恶毒的暗害活动,在农村中富农反对集体经济形式的凶暴
斗争,机关中那些充当阶级敌人代理人的官僚主义分子对苏维埃
政权的各种措施的怠工行为这就是我国的垂死阶级现时的主
要反抗形式。”
对于阶级敌人的反抗,当然要坚决无情地予以镇压。所以,斯
大林这套说法的结论,必然是诉诸暴力。虽然,在党的十五大上,
斯大林也曾指出“:有些同志认为可以并且必须采取行政手段,通
过国家政治保卫局去消灭富农,认为下道命令,盖个印,就完事了。
这是不对的。这种手段是轻而易举的,但决不会是有效的。我们
应该根据苏维埃法制采取经济上的办法去战胜富农。而苏维埃法
制并不是一句空话。这当然不是说不能采取某些必要的行政手段
去对付富农。但是行政手段不应当代替经济措施。必须严重注意
我们合作社机关的实践中在和富农进行斗争方面、特别是在农业
贷款方面歪曲党的路线的情形。”然而,在实践中,斯大林却对农
民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政策。这样做其实并不偶然。因为在斯大林
头脑里,农民始终是异己力量。早在
年斯大林就曾认定“,农
民是不会为社会主义进行斗争的,采用强迫方法使他们为社会主
义进行斗争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是必需的”
。按照这一思路,对农
《斯大林文选》上册,
,,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页。
《斯大林全集》第
卷,
,,人民出版社

月版,第
页。
《斯大林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版,第页。
《斯大林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版,第

第 141 页
民可以施用暴力。如此说来,用暴力对付富农,更在情理之中。
斯大林很快开始把消灭富农阶级的任务提上日程。斯大林命
令把富农的财产没收,把他们的家庭迁往边远地区。

苏共十六大通过决议,“委托党的中央委员会保证今后仍然以战
斗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真正做到五年计划四
年完成,并在苏联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阶级”


斯大林热衷于采取粗暴简单的行政措施。年冬
天,按照斯大林的指示,对富农采取了非常措施,没收他们的余粮。
而加大了税率的级差,则是排挤富农、消灭富农行动的具体体现。
在实行集体化的地方,使用行政命令手段变得更加顺理成章。对
完不成国家规定任务的地区,轻则停止供应商品,重则把地方干部
送上法庭,或是把整个村子迁往边远地区。年在卡冈诺维奇
的参与下,北高加索有
个村镇整个地被迁出北方地区。斯大林
对稍有违规的行为都规定了极其严厉的惩罚。饥民因为偷集体农
庄几穗麦,就可能被枪决,起码是
年徒刑。故民间称之为“五
穗法”。司法人民委员克雷连科

月在中央全会上大发雷
霆:“有人公然抵制严格执行这项法令。有个人民陪审员直截了
当地对我说:‘为四穗麦判刑
年,我实在下不了手。’这是一种
从娘胎里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偏见,似乎判刑不该根据党的政治指
示,而该根据‘最高正义’。
”②
在这种情况下,人道是没有任何市场的。这方面的例子比比
皆是,只消讲一件事就足够了:在消灭富农过程中,莫洛托夫委员
会决定把
万户富农迁到北方边疆区。边疆区党委说,只作了接

万户的准备,其余的,连无火炉、无油灯的工棚都没有造好。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经济问题决议汇编》第
页。
②[美]爱德华
卷,第
拉津斯基:《斯大林秘闻》,新华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142 页
斯大林的答复十分无情:“这种说法是想推翻党已经通过的移民
计划,中央无法同意。斯大林。

惩罚固然严酷,农民的反抗并没有停止。不仅个体农民,甚至
集体农庄,耕地的面积也缩小了。他们拒绝向国家交售粮食,把粮
食埋在地里。于是斯大林又在集体农庄内下手。斯大林称,应当
在集体农庄内部而不是外部寻找敌人。在这里,抄录一段斯大林
关于如何寻找敌人的话,可以感觉到这种“寻找敌人”工作的规模
和烈度。他指出,阶级敌人的面目已经改变。“人们在集体农庄
外面寻找阶级敌人,寻找面貌凶、牙齿大、脖子粗、手持半截枪的敌
人。
“”现在的富农和富农的走狗,现在农村中的反苏维埃分子,大
部分都是‘沉默寡言的’‘和蔼可亲的’人,几乎是‘洁白君子’。
这种人用不着到集体农庄外面很远的地方去寻找,他们就坐在集
体农庄里面,在那里担任仓库管理员、事务主任、会计员、秘书等职
务。他们任何时候也不会说‘打倒集体农庄’。他们‘拥护’集体
农庄。可是,他们在集体农庄里进行的怠工和暗害活动却使集体

农庄大受其害。
这是在公开号召扩大暴力。他关于农村阶级斗
争的估计,无疑对农村残酷无情的斗争和剥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
用。
由于多数地区在消灭富农时把他们个人的非生产性财富也分
配给贫农,农民头脑中那种把别人的财富据为己有的卑下意识被
大大激发起来,这就使得所谓“富农”的范围不可避免地扩大了。
麦德维杰夫在《让历史来审判》一书中谈到这种情况。它指出一
些村子把一系列中农当成富农来没收,理由是各种各样的。“例
如,一个中农因为过去卖给同村人十几把镰刀而当成富农被没收
了;另一个中农是因为出卖了自己的余粮;第三个是因为买了自留
地;第四个因为两年前卖了牛;第五个因为卖了鞋底子;第六个因
《斯大林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版,第页。

第 143 页
年把谷草卖给合作社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被冤枉、错
划成分的农民有多少?仅举一例:当速成的农业集体化带来灾难
性后果、斯大林发表《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提出批评后,苏共开始
纠正过火行为。在这过程中,为错划的富农摘帽,被摘帽者竟达农
民总数的
为于
,而苏共对富农数目的估计,最高时也未超过

在许多地方,被当做富农剥夺财产的人达人口的
,被褫夺选
举权的人达。据官方计算,全国的富农户有将近
万个。仅仅一年之中,就有近
万“富农”及其家属和“富农的
帮手”被流放到遥远的边疆地区,其中一部分人被枪毙,几万人被
送到集中营去消灭。凡是靠自己的劳动或儿孙们的劳动积攒起富
裕家产的劳动者,甚至是接受了富农宣传的雇农,都被划入“富农
的帮手”这个范畴。另一个含糊的标准是雇工。只要雇用工人,
就经常可以成为“没收富农财产”的理由。然而,在当时不同季节
里使用雇工的不仅有富农和中农,而且还有因种种原因不能耕种
自己土地的贫农。
大饥荒的惩罚
强制性的收购政策和集体化政策,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急剧
下降,最后终于结出了可怕的果实。年,乌克兰歉收,
斯大林动用警察和国家安全机关强行收粮,致使
多万人饿死。
哈萨克斯坦有
万人死亡,另有
万人因不堪忍受饥饿和被硬
性改变生活方式,迁往中国、蒙古、阿富汗、伊朗等国。这次饥荒蔓
延到包括农业人口达
万的广大地区。后来的作家们描绘了
这次饥荒的可怕情景。我们可以引用一段麦德维杰夫在《让历史
[苏]罗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上册,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第 144 页
来审判》一书中引过的文字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况:
“粮食往外运,运粮时,白天黑夜到处是尘土飞扬。
。人们六
神无主了,连牲口都变得野了,总是恐惧,乱吼,狗半夜里
唔地
叫。土地龟裂了。后来秋天来了,不断下雨,接着是多雪的冬天。
没有粮食,在区中心也无法买到粮食,因为实行粮食配给制。在车
站货亭里也买不着面包,因为武装的哨兵不让进去。不用购货卡
的面包不供应。
“秋天起大家开始吃土豆,没有面包,土豆很快吃完了。圣诞
节前开始屠宰牲口,没有什么肉,全是骨头。当然鸡也全杀了。肉
很快就吃完了,但是牛奶,一滴也没有了,全村一个鸡蛋也见不着。
而主要是没有粮食,颗粒没有剩,全拉走了。春播没有办法进行,
连种子全给拉走了。希望寄托在秋播作物,现在是在雪底下,春天
还没有影子呢,可是全村饥荒已经来临。肉吃光了,黍米吃得一干
二净,人口多的家庭土豆也吃光了。一片恐怖。母亲们看着孩子,
怕得喊叫起来。。怎么办?。。夜里醒了,周围静悄悄,没有人
声,也没有手风琴声。活像坟地一样,只有饥荒满村转,不睡觉。
孩子们从早就哭个不停,要吃东西。母亲们给他们吃什么?雪?
谁也帮不上忙。。但是冬天真正的饥荒还没有到来。当然大家没
有精神了,因吃土豆皮肚子鼓起来了,但是还没有全身肿。后来从
雪底下挖起橡实子,把它烤干了,磨坊主人大转他的磨盘,把橡实
子磨成粉,烤成面包,正确地说是烤成饼吃。橡实子面比大麦面还
黑,但这也很快没有了。橡树林很少,两个村子都涌到这里来了。
可是国家连一粒粮食都没有发给饥民,他们吃的可都是农民种的
粮食。难道斯大林不知道这些?所有的道路都设有哨卡军
队,民警,保安部门,不让饥民从农村出来,城市进不去,车站周围
都是守卫队,连小车站都有守卫人员。。
“开始融雪的时候,全村真的全挨饿了。小孩不睡觉,连夜里
都要吃的。人们的脸如土色,眼睛也昏了,和喝醉了一样
。。饥饿

第 145 页
在折磨人们。人们已不多走路,总是躺着。他们有着幻觉,好像车
轮响了,斯大林从区中心送面包救孩子们来了。妇女比男人更能
坚持,活得更顽强。可是她们的负担更重孩子们向母亲们要
吃的。有些妇女亲吻着孩子,劝他们说:‘呵,忍着吧,不要喊了,
我从哪里弄吃的来?’另一些妇女和疯子一样,骂孩子:‘别叫,弄
死你!’她们随手拿到什么就用什么打孩子们,只要他们不再要吃
的就行

。猫,狗全没有了,全杀了。把猫狗也煮了,煮了头做肉
冻吃。雪融化了,人们饿得全身浮肿,脸肿了,腿和枕头一样,肚子
里浮水,不断小便,都来不及到院子里去。孩子们的头像铅球似
的,脖子细如同仙鹤,能看得见手和脚上的每块骨头在皮肤下面活
动,整个骨架子好像被黄色纱布包起来一样。小孩的脸衰老不堪、
筋疲力尽,和七十岁的老头一样,青春时期已不成为脸了,不是人
的脸,只有眼睛,上帝啊!斯大林同志,我的上帝,你见过那样的眼
睛吗?也可能,他真不知道,他不是写了一篇关于冲昏头脑的文章
吗。。
“全村一个接一个地死亡,起初是小孩和老人,后来是中年
人。一开始还埋起来,后来也不埋了。死人就在街上,在院子里,
最后的人在房子里扔着。全村安静了全死光了。
”①
麦德维杰夫还引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中农由于不愿意加入
集体农庄和反对上面派来的全权代表而被判刑
年。村里的民
警不愿意、也没有时间送他到监狱去,他就收拾了行李自己一个人
去。表面看他是对自己的命运无所谓,实际上他有自己的农民的
聪明打算:在监狱里他不至于饿死。事情已经严重到这样的地步,
苏共如何使农民相信,它还代表着农民的利益?
列宁确立的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利用市场关系,建立共产党

①[苏]罗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上册,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146 页
与农民之间的正常关系。但是,这个过程由于斯大林发起“社会
主义的进攻”而被破坏了。农民获得土地(即使这块土地的所有
权不属于他),便会迸发出骇人的干劲,来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
展。斯大林却用国家权力的利刃生生地把农民和土地割离开来。
农民在失去了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积极性,失去了对共产党的信
任。可见,斯大林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以党和群众关系的严
重对立为代价的。伴随重工业基础的迅速建立,共产党执政的合
法性也大大降低了。对于共产党来说,这种代价得不偿失。

第 147 页
第八章
党内集权:体制和活动方法
党内关系的状况,是检验一个党是否真正有力量的重要指数。
如果拿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的党内关系状况作个比较,就不难
看出二者之间的重大区别和反差。在斯大林时期,党内民主逐步
消失,确立了高度集权的体制,同志关系逐渐被带有浓厚封建色彩
的等级关系所替代。党内关系的这种严重变形,使党由一个志同
道合的人们组成的党蜕化成了一个由惟一的至高无上的领袖独断
专行的党,由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党蜕化成了一个故步自封、墨守
成规、垂垂老矣的党,由一个为人民大众的党蜕化成了一个官僚主
义的党。以后的改革和垮台,都应该从这个事实出发来理解。
党内民主的消失
斯大林时期党内机制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缺乏民主。
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对任何一个政党来说,都关系到党的长远
存在和发展。在当今时代,各种类型的政党都特别重视党内民主,
道理即在于此。自然,党内民主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存在和发
展所必需的。在党执政的条件下,党内民主还关系到社会民主的
健康发展。列宁本人是遵循党内民主的典范,而且十分看重民主

第 148 页
对于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如前所述,在列宁在世的大部
分时间里,充分实施民主、从制度上保证党内民主的条件是不具备
的。而且往往由于极其复杂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还不得不对
党内民主有所限制。党内极端集中制几乎横贯整个列宁时期的党
的建设实践。
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斗争中捍卫了列宁阐明的一些基本原
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