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孺子帝-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韩孺子的这支军队是临时拼凑而成,一路行来,展现出来的素质参差不齐:南、北两军的将士接连几天急行军,休息颇少,中间还打过一仗,可皇帝不下马,他们也不下马,体力最强;函谷关士兵加入的晚,大部分留在了洛阳,剩下的一些也能跟得上;反倒是三千多名洛阳守军,昨晚忙着抢功,没来得及休息,突然出城急行,都露出明显的疲态,在皇帝面前不敢流露出来。

“皇帝若懈怠,整个大楚都会懒惰下去。”韩孺子随口回了一句,他知道自己的精力从何而来,这都要感谢孟娥传授的内功,他一直勤练不辍,就连骑马行军的时候,也经常默默运行各种呼吸之法。

可就是孟娥,竟然带着宝玺不见了,让韩孺子百思不得其解。

韩孺子带领卫兵穿过队伍,督促洛阳军再次上路,甚至冲到最前方引领,对这支懒散已久的军队,必须时刻加以鞭策。

日上三竿,韩孺子率领将近五千人马望见了敖仓。

敖仓没有着火,韩孺子稍松口气,可城外的战斗正打得如火如荼,远远望去,楚军明显处于弱势,上官盛明明只带走六七千名宿卫叛军,可战场上替他作战的士兵却远远多于此数。

“陛下的好运能坚持多久?”东海王真担心皇帝又要不顾一切地参战。

第二百八十三章  不可再退

眼看着战场上的宿卫叛军个个如狼似虎,刚刚赶来的洛阳兵尽皆色变。

敖仓依河而建,一边是码头,用来接收关东各地运来的粮食,整座城地势稍低,楚军与叛军在城外激战,韩孺子带来的军队位置稍高一些,正好能够俯视整座战场。

两军交战,都会尽量抢占高地,敖仓城外的两支军队却弃高就低,显然这是一场意外的战斗,韩孺子能想象得到,柴悦率军到来之后,肯定发现叛军准备纵火烧城,不得已立刻发起进攻。

“列阵!”韩孺子大声下令。

洛阳军开始慌乱地排列阵形,南、北军与函谷关军守在后面压阵。

“陛下,这回我真要劝一句了:将士疲惫,敌军势众,这一仗可不好打,不如再等一等。”东海王必须得劝,皇帝若是参战,他只能跟上去,而这一仗怎么看都没有太多胜算。

上官盛的宿卫叛军得到了支援,那也是一群盗匪,有数千人,身上的甲衣十分杂乱,头上却都缠着一样的黑巾,与洛阳城外的贼军不同,这批黑头盗匪人数稍少一些,作战却极有章法,进退有据,而且出手狠辣,击倒一名楚军之后,必有数柄刀枪同时劈刺,不留活口。

“若不让天下流民尽快返乡,早晚都会变得与黑头军一样难缠。”韩孺子最清楚不过,一支军队总是越打越强大,今天的乌合之众,数战之后就可能成为一支勇猛大军。

“先别想流民,咱们被发现啦。”东海王伸出马鞭,宿卫叛军占据上风,竟然还能分出一股力量进攻立足未稳的援军。

韩孺子扭头看了一眼,他的军队的确过于疲惫了,尤其是那些洛阳兵,因为来的匆忙,兵甲不全,有些人甚至两手空空,他们的斗志在行军路上消耗得差不多,若不是皇帝亲自监督,早就转身逃跑了。

“下马!”韩孺子命令道,自己第一个跳到地上。

东海王犹豫片刻,只能照做,低声提醒:“留条后路。”

韩孺子不理他,监督众将士下马列阵,将马匹撵到后方,士兵居高临下,等候敌军到来,军中弓弩稀少,只有二三百只,韩孺子让他们随意射击。

“你知道这些黑头军的来历?”韩孺子问。

东海王急忙摇头,“我连听都没听说过。陛下,再不后撤,我就只能抱着你走,事后获罪我也认了。”

最先冲来的是一支黑头军,只有千余人,显然是打得兴起,对新到的援军充满蔑视,想要一举击溃。

韩孺子后退到坡顶,身边侍卫环绕,从这时起,任何人的命令都很难传遍全军,是战是退、是胜是负取决于每一人、每一伍、每一队的单独选择。

洛阳军哪见过这种阵势,阵形明显在后撤,只是被最后一排士兵拦住,没法退得更多。

当初河南尹是怎么支援崔太傅打败齐国叛军的?韩孺子深感好奇。

东海王用更小的声音说:“这些家伙可坚持不了多久。”

“那也得坚持,起码坚持到崔宏到来。”

东海王回头望了一眼,道路起伏,哪有楚军的影子?低低地呻吟一声,“就算亲生儿子在这里遇险,崔宏也未必来救,何况崔二正在洛阳城里喝酒快活呢。”

韩孺子不理他,也不回头张望,只盯着越来越近的黑头军,他们都骑着马,上坡之后速度急剧下降。

经验丰富的南、北军士兵喝斥身前的洛阳兵,命令他们竖起长枪。

长兵与地势之利或许能够应对马军。

黑头军杀到了,与第一线的洛阳军撞在一起。

楚军的阵线很单薄,只有三四排,南、北军压阵,这时全都挺枪冲到前方,与洛阳兵并肩作战。

人与马、刀与枪、吼与喊狠狠地撞击,比的不是身手敏捷,也不是刀快枪利,而是哪一方的力气更大、意志更坚。

韩孺子离战线只有几十步远,一切近在眼前。

这是东海王第一次离战场如此之近,吓得面无人色,他没有转身逃跑,已经与皇帝无关,唯一的理由是双腿发软,动弹不得。

一些黑头军冲破了单薄的楚军阵线,他们不认得皇帝,但是看到招展的旗帜,认定这必是主将,挥舞兵器冲来。

皇帝卫兵的器械比较齐全,立刻弯弓射箭,阻止黑头军接近,三十名侍卫紧紧围住皇帝,组成最后一道防线。

韩孺子没有拔刀,站在圈子里,目光扫过,对冲过来的黑头军正眼不瞧,只盯着纠缠在一起的战线,洛阳兵虽然胆小,但是在皇帝的监督和南、北军的挟持之下,暂无后退迹象。

他又向远方看了一眼,对东海王说:“嗯,柴悦回来了。”

东海王呆若木鸡,眼睛死死盯着一名骑马冲来的黑头军,那人像是瘦小一圈的樊撞山,身上同样沾满血迹,神情更加凶恶,肩上中了两箭,他却毫不在意,手中举着大刀,继续冲来,眼看着就要闯进圈里。

东海王觉得自己能嗅到此人身上的血腥气。

又有一箭射中,那名黑头军终于从马上坠落。

东海王这才茫然地抬眼望去,敖仓城外的一部分楚军回来救驾了,他们认得皇帝的旗帜。

孤军深入的黑头军被击散,留下一地尸体,他们错误估计了援军的韧性,以为能以少击多,结果却遭到两方夹击。

柴悦冲到皇帝面前,他没有加入战斗,但是在离战场极近的地方指挥作战,一发现后方异常,立刻带兵来救,对他来说,皇帝比敖仓重要得多。

“陛下……”柴悦跳下马,刚说出两个字,韩孺子抬手示意他不必多言,然后说:“崔宏大军很快就会到来,请柴将军就在这里建立阵线,不可再退。”

“是。”柴悦迅速下令重新排列阵形,步军一字排开,骑兵守卫两边,中间留出一条通道,让后撤的楚军通过,给他们回旋的余地。

所谓兵败如山倒,正在敖仓城外与叛军作战的楚军,分不清撤退救驾与一败涂地的区别,发现柴将军后撤,他们以为大势已去,开始溃散。

韩孺子上马,守在路边,让卫兵们向狂奔的楚军高喊“陛下在此”。

溃散被止住了,发现皇帝真的到来之后,大部分士兵转过身,重新聚集,准备再战。

宿卫叛军与黑头军尾随而至,楚军阵线尚未完全成形,双方再度交战。

宿卫叛军在京城杀死不少宫人,早已不抱获赦的念头,打起仗来十分勇猛,远远看到皇帝的旗帜,不仅不怕,反而更加奋勇,那支黑头军更是拼命的打法,听说大楚皇帝就在附近,士气越发高涨。

“杀死伪帝!”狂妄的喊声清晰传来,叛军与黑头军承认的是另一位皇帝。

柴悦骑马跑来,韩孺子向他挥手,命他回到原来的位置继续指挥,不要多管闲事。

后撤的楚军每聚集起一批,韩孺子就将他们投入到战场上,没多久,他手中已经无兵可用。

柴悦是名优秀的将军,可这种时候,除了硬扛,他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一遍遍地提醒身边的将士:陛下就在身后,楚军主力很快就会赶来支援。

皇帝的确是这支楚军能够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战斗胶着,楚军毕竟人少,被迫步步后退。

“陛下,再不走,咱们会陷入重围。”东海王不像一开始那么害怕,看得却更清楚,宿卫叛军主攻两翼,照这样打下去,早晚会将皇帝与全体楚军包围。

韩孺子心里也很着急,表面上却不动声色,盯着战线,派出几名卫兵去后方查看崔宏的大军还有多远。

他相信崔宏会来,因为崔宏的信使一直没有断过,韩孺子因此能够得到消息,知道崔宏也在马不停蹄地追赶皇帝,离得并不远。

楚军只需多坚持一会,就能反败为胜。

上官盛被放纵得太久了,韩孺子希望今天就能将其消灭,以除后患。遍布天下的流民、北方的匈奴、西方可能的强敌、南方的匪乱、无为的大臣、宫里暗藏的矛盾……他还有太多重要的事情急需解决。

午时已过,崔宏大军尚无踪影,两军越战越乱,柴悦三次想来劝说皇帝撤退,都被韩孺子撵了回去,他若一动,前方的楚军必败无疑,到时候,他能不能逃出敌手,还很难说。

正面进攻的敌军突然发生一阵混乱,好像是后方遭到了进攻。

韩孺子已经退下坡顶,看不到另一边的情形,柴悦派人过来送信:敖仓城内派兵参战,正在骚扰敌后。

双方都在这一仗中拼尽了全力,皇帝手中除了百名侍卫与卫兵,再无一兵一卒,上官盛同样派出了全部兵力,杀死或者俘虏皇帝,对他来说将是一次足以扭转乾坤的大胜。

敖仓城的这次袭扰恰到好处,城内兵力极少,只有不到一千人,守城尚难,更不用说进攻,可上官盛急于获胜,忽略了后方,留在身边的将士没有多少,敖仓军看准时机,进攻的就是他。

柴悦不停地派人送来消息,上官盛没有皇帝这么镇定,一发现遇袭,立刻招回前线的士兵,结果引发更广泛的混乱:叛军同样分不清撤退与溃散的区别,却没有人能将他们重新集结起来。

可更多的人根本没接到上官盛的后撤命令,仍在坚持战斗,楚军的压力却稍微减轻,又能多坚持一会。

东海王早已不关注前线的战斗,调转马头,一直在盯着后方的官道,终于兴奋地喊道:“援军!援军到了!”

东海王喜极而泣,突然又感到一丝恼怒,崔宏救女婿如此积极,对外甥可从来没这么在意过。

第二百八十四章  暗中之手

崔宏率军及时赶到,为了追赶皇帝,他也抛下一部分军队,只带四千精锐全速前进,总算赶上了敖仓之战。

时间已是午后,从柴悦率军参战开始,双方已经鏖战三个多时辰,楚军得到两次增援,终于在人数上超过了叛军与黑头军。

上官盛的军队已是强弩之末,加上后方大乱,一望见新到的楚军旗帜,疲惫至极的贼军顿感无望,先是黑头军,随后是宿卫叛军,纷纷转身逃亡。

柴悦也看到了援军,来不及与皇帝商量,迅速传令麾下将士不要追击,而是让到两边,为崔宏大军留出通道,由后来者追亡逐北。

历经长时间的急行军与战斗,楚军比叛军更加疲惫,没有余力追击。

韩孺子明白柴悦的用意,马上派人去向崔宏传令,让他不要停止,直接挥师前进,务必要将上官盛叛军彻底击败。

新来的楚军一队队通过,他们也经历过一段急行军,但是对于交战双方来说,他们就是生力军。

四千援军投入战场,崔宏带着众多将领、仪卫、官员、太监和顾问前来拜见皇帝,后面这些人并非行伍出身,拼命跟上队伍,一路上吃了不少苦头,一看见皇帝,知道行程结束,从马上掉下来好几位,其他人被士兵扶下马匹,两脚却站立不稳,远远地就跪下。

韩孺子感到愧疚,但是没时间讲究君臣之礼,迎向崔宏,说道:“上官盛就在敖仓城外,其他人可以放过,首恶绝不可姑息。”

“陛下放心,臣早已下令必要捉拿上官盛。”崔宏见皇帝似乎还不太放心,简单说了几句,带领众将也投入战场,亲自指挥追击。

韩孺子稍稍放心,这才对跪了一地的文臣与太监道:“诸位平身,不必拘礼。”

刘介、张有才和泥鳅都没有跟来,他们按照皇帝的命令留在后方军中,监视一道同行的谭家人。

与文臣寒暄数句,韩孺子还是回到将士群中,与柴悦一道安排战后事宜。

这是一次惨烈的战斗,双方的伤亡都不少,就连最为精锐的南、北军,也基本丧失了战斗力。

柴悦建议就地扎营,休息一两天之后再做打算,顺便还能保护敖仓。

崔宏的军队正在扫荡战场,由于没能形成合围之势,叛军与黑头军逃亡者甚多,四千士兵无法一网打尽,只能挑选重点目标追击,尤其是上官盛,皇帝和大将军崔宏都已下令,谁能抓到叛军首领,将是一件了不起的大功。

将近一个时辰之后,战场上已没有活着的叛军或黑头军,楚军可以安心扎营了,一部分入住城内,一部分在城外搭建帐篷,一切都由敖仓城提供。

韩孺子召见了敖仓守将。

敖仓虽然重要,守令却只是一名七品的小官,乔万夫任职多年,无功无过,在一场战斗中被皇帝看中了。

敖仓军出城攻击叛军的时机选择得极为恰当,乔万夫称得上是有勇有谋,柴悦也认为此人颇有才华。

召到近前,韩孺子却有些失望,乔万夫名字起得大气,本人却是一名五短身材、其貌不扬的中年人,四十多岁,看样子不像是将士,倒像是一名混迹官场的小吏。

可人来了,不能毫无表示,韩孺子泛泛地赞扬了几句,将乔万夫交给柴悦,心里却已得出结论,敖仓军的恰逢其时大概是一次偶然。

临近傍晚,上官盛还是没有落网,崔宏仍在布置追捕,韩孺子疲倦至极,终于进城休息,本想小憩一会,结果头一挨枕就睡了过去,修行内功能让他坚持得更久,却不能真正代替睡眠,他得好好补一觉。

再睁眼时,外面的天还是亮的,韩孺子以为自己只睡了一小会,片刻之后猛然警醒,这是清晨,他睡了整整一个晚上。

韩孺子坐起来,只觉得腰酸背痛,全身没一处舒服,忍不住哼哼了几声,外面立刻传来太监的询问:“陛下起了?”

韩孺子嗯了一声,两名太监推门进来,一人帮助洗漱,一人服侍穿衣。

韩孺子这才有机会观察自己的居处,房间不大,装饰也不华丽,桌椅之类都很陈旧,但是极为干净。按理说,这应该是敖仓城内最好的房间了,韩孺子由此推测乔万夫大概是个清贫之官,纵无别的本事,也应该提升一两级。

韩孺子一边吃饭,一边命人召集众将。

东海王就住在隔壁,过来与皇帝一块吃饭,一脸倦怠,看样子还没睡够,时不时打量皇帝一眼,等太监不在身边的时候,他小声道:“当皇帝就是好啊,从前靠夺靠抢靠计谋,现在什么都不用说,就有一群人为陛下奋不顾身。”

他还为舅舅崔宏的及时到来而感到嫉妒。

韩孺子笑了几声,如果是第一次称帝,崔宏等人的表现在他眼里肯定都是忠诚的象征,现在他却看得很透,这些行为也是朝廷的“习惯”,真正为他所用的力量还是柴悦等少数人。

敖仓城衙门很寒酸,大堂就是一间普通的屋子,连皇帝的仪卫都装不下,韩孺子干脆命人将椅子搬出来,背对大堂,在庭院里会集文武群臣,侍卫与太监守在身后,仪卫两边列位,卫兵站在大门外,旗帜飘扬,几乎遮蔽了整个院子,皇帝的气势陡然而生,再不会有人怀疑他的身份了。

随行的文臣与武将排队进入,跪地磕头,齐刷刷地说:“臣等叩见陛下。”

韩孺子很惊讶,这一切都不是他安排的,他做出的唯一决定就是将椅子从大堂里搬出来,整个仪式都是现成的,尤其是大臣们的整齐划一,很可能经过提前演练。

礼部有官员跟来,这大概是他们的功劳。

可这不是韩孺子现在想要的,整个朝见仪式尽管简短,还是耗费了将近两刻钟,然后将领们才有机会回事。

崔宏职位最高,自然由他第一个开口。

宿卫叛军彻底溃散,上官盛还没抓到,但是一队楚军已经找到他的踪迹,一直在追捕,随时都可能将其带回来。

楚军抓到不少俘虏,连夜审问,终于弄清了那些黑头军的来历,他们是一股盗匪,主力来自云梦泽,招聚十几座山寨,共同组建黑头军,一个月前就开始分批潜往洛阳城外的山中,三日前决定与宿卫叛军一块攻打敖仓。

黑头军的大头目名叫栾半雄,自称“天授神将”,在云梦泽一带名声响亮,但是这一次没有亲来,派出的是一位“圣军师”,真实姓名不知,其人两日前离开,将黑头军全都交给了上官盛。

东海王站在皇帝身边,听到“圣军师”三字,两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想到了望气者。

更让韩孺子恼怒的是,黑头军一个月前就从云梦泽向北潜入,分明早有准备,就等着京城大乱的时候趁机起事。

杨奉或许高估了望气者的势力,但是有一点看得很准,的确有一股力量在暗中兴风作浪,对他们来说,大楚越乱越好。

还有一条消息,让皇帝和群臣都感到不安,英王没有留在上官盛身边,与圣军师一块消失,像是用来交换黑头军的人质。

英王本人不足为惧,可是落入江湖术士手中,却很可能惹来大麻烦。

楚军继续留在敖仓城修整。

这天下午,柴悦求见皇帝,郑重地推荐乔万夫,“此人并非行伍出身,早年习文,中途投笔从戎,一直在军中担任文吏,五年前调任敖仓令,每有粮船到来,他都会宴请送粮者,与之详谈关东状况,对洛阳以东,尤其是齐国,可以说是了若指掌。”

韩孺子第二次召见乔万夫,这回只听不说。

乔万夫在皇帝面前有点紧张,不敢抬头,说话稍显结巴,语言也有些啰嗦,对关东各地形势详细介绍了个遍,最后得出结论:齐王叛乱乃是必然之事,早晚会发生,上官盛虽然没能率兵逃到东海国,可无论他是生是死,大楚东界仍有一乱。

结论耸人听闻,韩孺子却没太听明白其中的原因,问了几句,将乔万夫打发走,柴悦一直旁听,这时上前道歉:“乔万夫太紧张了,没有说清楚,等我再跟他谈谈。”

韩孺子笑道:“不急,总之要将东海王送到国中,把乔万夫带上,到时候多留一阵,顺便去趟齐国,我倒要看看,大楚的东边到底为什么必有一乱。”

柴悦退下,他得给乔万夫安排一个官职。

傍晚时分,四处追捕败兵的楚军陆续返回,其中一支带回了上官盛的人头。

上官盛不肯投降,带领数十名卫兵背水一战,被一名楚将射中,另一名楚将割下人头,两人立首功。

韩孺子亲自查看了头颅,确认无误,心中稍感遗憾。

很快,另一队楚军回到城中,抓来一位有名有姓的俘虏,韩孺子立刻下令将此人带来,他要亲自审问。

望气者林坤山一直跟在上官盛身边,逃亡的时候却分开了,与一群黑头军进入附近的山中,结果迷路,撞上了楚军,全体落网。

识时务者为俊杰,望气者就是俊杰中的俊杰,林坤山一见到皇帝就跪下,膝行前进,用极为急迫的语气说:“陛下还留在这里?圣军师和宝玺可都在洛阳城内!”

(如无意外,下周六下午两点,《孺子帝》会上首页封推,在此提前求一下,希望这个月能留在历史分类前十。当天三更有点为难,分摊一下,明天与下个周日都是两更,感谢大家的支持。)

第二百八十五章  无人了解的圣军师

韩孺子第二次进洛阳城,获得盛大欢迎:城门大开,河南尹出城十里,亲自牵马引路,大小官员率领众多百姓沿路跪拜,一直到洛阳侯府,万岁的呼声就没有断过。

街道打扫得一尘不染,洒过水,湿度恰好,不扬灰尘,又不显泥泞,每隔三四里就有一座现搭的彩棚,摆放着大量的酒水果馔,乐人弹奏仙音,美女捧盘献果,只盼能得君王顾盼一眼。

对韩孺子来说,这都是新花样。

他没在任何地方停留,任凭洛阳王牵马入城,在路上仔细观察,发现在路边接驾的人大都不是寻常百姓,很可能是本地商人与他们的奴仆。

在洛阳侯府,河南尹韩稠又要大摆酒宴,这回准备充分,定要让皇帝大开眼界,至于妻甥黄将军之死,他根本不打算提起。

韩孺子没有直接拒绝,但是召进仪卫与卫兵,这些人一进来,大厅立刻变得肃穆,桌椅都被搬走,只给皇帝留一张椅子。

太监、顾问与随行官员林立两边,规模虽然小些,但这已算是正式的朝会,在这种时候,韩孺子对礼部的“习惯”还是很有好感的。

紧接着,韩孺子召见洛阳群官。

从这时起,他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韩稠显得有些尴尬,跪在地上,眼看着自己精心布置的酒席还没完全亮相,就被一次严肃的朝会所取代。

等到洛阳群官鱼贯而入,韩稠变了一副面孔,以额触地,臀部高高抬起,像是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