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最后的三国-第1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拨出了血淋淋的剑,胡烈回过身,冲着钟会拱手道:“都督,末将已亲手斩杀叛国逆贼司马亮,可否复命了?”
钟会抚掌大笑道:“做的好!胡将军果然没令本督失望,将来兴复大魏功成之日,胡将军当为首功。”
胡烈冷沉着脸,没有再说什么,拱了拱手,退至一边。
钟会的目光盯向了丘建,道:“丘将军,轮到你了。”
丘建的脸色更加地苍白了,握剑的右手在不住地颤抖着,胡烈斩杀了司马亮,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的选择,只有杀掉卫瓘才有生路。
但丘建并不是那种冷血无情之人,他和卫瓘的关系相当的不错,介于亦师亦友之间,做为上司,卫瓘平日里全然没有架子,对丘建亦是不薄,此时此刻,丘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拿剑去取他的性命。
其实胡烈之所以选择去杀司马亮,也正是这个原因,胡烈也很难对卫瓘下得去手,杀司马亮显然没有那么多的思想负担。不过胡烈杀了司马亮,却将难题推给了丘建。
卫瓘到是很平静,虽然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他也全然没有司马亮那么猥琐地伏地乞命,冷笑着道:“果然是好手段!也罢,能用一命换回一命,卫某死也值了,丘建,动手吧!”说着,他缓缓地闭上眼睛,高傲地扬着头颅,坦然地闭目待死。
丘建脸上的肌肉在扭曲着,冷汗不断地从他的额头上滴落下来,他举起了剑,剑身都在不住地晃动着。
这对于丘建而言,是完全是一个痛苦的决择,这一剑,他无论如何刺不下去。
丘建突地大吼一声,转过身来,一剑刺向了钟会,高声厉叱道:“去死——”
谁也没想到丘建会对着钟会突然地发难,丘建所站的位置,距离钟会其实并不太远,大概也就七八步的样子,丘建含愤出手,这一剑刺的又快又狠,在众人的惊呼声中,长剑已经是刺到了钟会的面前。
第691章城头变幻大王旗
丘建的剑快,但钟会身边的亲兵反应更快,大帐之内如此紧张,这些亲兵又岂能没有防备,丘建的剑堪堪刺到了钟会身前的时候,两杆长枪,已经是透体而过,穿透了丘建的前胸和下腹。
丘建的身子被长枪牢牢地固定在了那儿,他的嘴角沁出了鲜血,咬牙切齿地对钟会道:“****,你不得好死!”
剑尖无力地垂了下去,当啷一声,掉落在了钟会的脚下,丘建已然气绝身亡,但一双怒目仍然圆睁着,死死地瞪着钟会。
从始到终,钟会都背负着双手,没有移动一下身形,看着丘建死在自己面前,冷冷地一笑,道:“自寻死路!来人,拖下去。”
很快有亲兵将丘建的尸体拖了下去,地上一大滩的血迹,依然是触目惊心。
钟会走到卫瓘的面前,呵呵一笑道:“看来卫监军的人缘不错,居然有人肯愿为你去死,宁可自己去死,也不愿伤及你,难得难得。”
卫瓘此刻也不再镇定,丘建的死对他触动很大,卫瓘怨毒地道:“钟会,你真是丧心病狂,总有一日,你也会死无葬身之地!”
钟会冷声道:“也许吧,可惜你卫瓘这辈子是无缘看到了。刚才本来是你的一个机会,让丘建动手,你可以死的痛快一点,只可惜丘建不识时务,自寻死路不说,还将你推入万劫不复的地狱。来人,将卫瓘推至营外,扒皮抽筋千刀万剐!”
众人闻之,皆瞠然变色,死刑之中最残酷的,莫过于剐刑,一刀刀地将犯人的肉割下来,那种痛苦,普通人是根本无法承受的,钟会竟然要用此大刑来对付卫瓘,众人想想都不寒而栗。
卫瓘也想不到钟会竟然会如此地残忍,他不禁悚然,厉叱道:“钟会,你不得好死!”
钟会露出非常有趣的笑容,慢悠悠地道:“怎么,害怕了吧,害怕的话你可以求饶,我也可以给你换个死法,当然,你也可以不死,这就要看你的态度了。”
卫瓘唾了一口:“呸!卫某生是大晋之人,死是大晋之鬼,绝不会跟你这叛国的狗贼谈什么条件,今日纵然一死,又有何惧,卫某在阴曹地府等着,看将来你死的更惨!”
“执迷不悟!押下去,剐了!”钟会冷冷地挥了挥手,两名亲兵立刻上前,将手无缚鸡之力的卫瓘拖了出去。
钟会对卫瓘施以剐刑,不光是他对卫瓘恨意颇深,自从伐蜀以来,钟会就一直跟他是明争暗暗斗,这回终于将他踩到了脚步下,正是钟会残忍报复的时候。当然这只是其一,更主要的是,想要用这种残酷的方式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现在钟会手下的这帮子将士,大多是出身雍凉的,一部分则是司隶兖豫的,难免会因思乡情结而出现逃亡,钟会处死卫瓘,自然有震慑全军的意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谁胆敢生出二心,卫瓘便是下场。
外面传来凄厉的惨叫之声,众将脸色都很不好看,不过帐内却无人言语,一片死寂。
那些跟随司马亮前来的荆州官吏早已是魂不附体,钟会连司马亮都敢杀,那么想要杀他们就跟掐死一只蚂蚁没有大的区别,这些官吏纷纷地乞降。
“你叫什么?现居何职?”钟会对其中的一位官吏道。
“小人名叫严睿,现居荆州典学从事。”那官吏战战兢兢地道。
钟会道:“很好,你起来吧,带上这张檄文,立刻动身前往洛阳,去见司马炎,顺便把这儿的所见所闻告诉司马炎,越详细越真实就会得到司马炎的赏赐。如果你有胆量敢胡说八道的话,那就自求多福吧。”
钟会自然需要让司马炎知道真相,这样就可以把胡烈等一干人绑到自己的战船之上,同时钟会也有气一气司马炎的想法,当一个人在不理智的情况,是很难做出正确的事来。
严睿大喜过望,捡到这个“差事”就等于是捡回一条合来,至于回到洛阳之后,打死严睿也不敢胡说,必定将此间所发生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奏报给朝廷。
剩下的人都在感叹严睿的好运气,这么好的差事咋就没有落到自己的头上,不过他们还是心存一阵希望,盼望着也能捡条一命来。
钟会立刻点兵,让这些荆州的官吏做为前导,直奔襄阳城下,打着扶风王司马亮回城的旗号,诈开襄阳的城门。
由于封锁得当,这边军营所发生的一连串变故襄阳城内的守军一无如知,当司马亮的车驾浩浩荡荡地出现在襄阳西门的时候,丝毫没有受到守城军士的半点怀疑,很轻易地就赚开了城门。
先期隐藏在司马亮车驾队伍之中的夏侯咸刚刚入城,就骤然地发难,斩杀多名的守城兵卒,一举夺下了襄阳西门。
而后钟会率大军一鼓作风地赶了上来,杀入了城中。
而对突然杀入的钟会大军,守城的晋军显然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自然也组织不起任何有效的抵抗,激战不到一个时辰,钟会的军队就完全地控制了襄阳的绝大多数地方,守城的晋军除了一部分人被迫投降之外,其余的军队在襄阳太守古潢的带领之下,弃城而逃,放弃了襄阳。
于是钟会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襄阳,也暂时为十万大军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
城头飘扬着的“晋”字号大旗被夏侯咸一刀给砍断了,大旗落地,被撕成了粉碎,很快一面崭新旗帜飘扬在了襄阳的上空,而这个旗号,是让襄阳人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大魏旗号了,那“魏”字号旗在迎风飞舞的时候,让许多的襄阳人都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又回到了两年前一般。
城中的百姓似乎还没有从这场战乱之中回过味来,毕竟从军服的颜色上,是无法区分出谁是敌人谁是自己人,但城头上飘扬的大魏旗帜,似乎让他们明白原来就是魏国的复辟之战,曾经盛极一时的大魏朝又重新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第692章称臣
钟会攻占襄阳之后,恢复了大魏的旗号,自立为魏兴王,并大封群臣,封胡烈为前将军,夏侯咸为右将军,句安为左将军,王买为后将军,钟邕为长史,田续为襄阳太守,皇甫辏А㈦记辔笥一ぞ硎嗤颍坪拼螅踩怀晌裎庵獾牡谌绞屏Α
襄阳南面与东吴相接,西面与西蜀相连,北面与晋国的南阳郡毗邻,自立之后,钟会明白,司马炎必定会调动人马疯狂反扑,如何在襄阳立足,也确实让钟会费了一番心思。
襄阳乃南北东西之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钟会首先要考虑的,是免受腹背受敌之苦,西蜀那边暂时不用考虑,就算是姜维拿下了汉中,也不可能从巴东小路上进军,只须派驻一支人马在巴东小路的险隘之处驻守,完全可以挡得住蜀军的来犯。
唯一让钟会担忧的就是襄阳南面的江陵之敌,陆抗进攻弋阳之时,就派陆凯进驻当阳,对襄阳是虎视眈眈,虽然这一路人马是为了陆抗进攻弋阳起牵制作用,但如果襄阳有变,吴人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扑上来。尽管钟会的人马多于陆抗的人马,一对一的话钟会肯定不会发怵,但如果北面吃紧之时,陆凯在背后捅上这么一刀子,那钟会恐怕就真的吃不消了。
为了消除南线的隐患,让钟会可以集中兵力与北面之敌周旋,钟会立刻派人与陆凯接洽,阐明了自己反晋的立场,希望可以通过称臣纳贡这样的方式,与东吴缔结友好盟约,守望相助,共拒******。
从襄阳到当阳,也不过就是百十里的路程,钟会派出的使者快马只需半日的路程就赶到了当阳,将钟会的书信呈给了陆凯。
由于襄阳事变发生地极快,当陆凯得到消息的时候,钟会已经是控制了整个的襄阳,陆凯就算是再想有什么动作,也是来不及了,他也只有驻兵当阳,静观其变。
看到钟会的书信陆凯略微有些诧异,不过想想也正常,现在钟会背叛了晋国,所以才会选择投靠吴国,只不过钟会的表现也太神速了一点,那边刚刚拿下襄阳,这边就已经是派来使者和吴国接洽了,显然有些迫不及待。
这也怪不得钟会着急,钟会叛乱,带给司马炎的震撼一定是无以加复的,为了扑灭这支叛军,司马炎肯定会派兵进剿的,为了获得吴国方面的支持,钟会当然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内派人前往吴国。
事关重大,陆凯自然也不能擅自做主,此时必定得禀报吴主孙皓,不过在上报吴主之前,陆凯还是事先与弋阳的陆抗取得了联系,争取在这件事上面达成共识。
吴国面对魏晋的叛乱,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当年诸葛诞在淮南叛乱的时候,就曾请求吴国的援助,也是向吴国称臣,当时吴国也派出了援兵,前往寿春救援。在当时,钟会和陆抗做为敌对阵营的一方都加入了这次战争,并且在战争之中都有不俗的表现。
只不过当时钟会和陆抗地位都不高,不可能左右战局的发展,最后诸葛诞兵败身死,东吴方面派出的援兵也损失惨重,结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也是陆凯不敢擅自做主的主要原因,钟会的真正用心尚未可知,但晋国的疯狂反扑则是可以预料到的,如果这一次再投入兵力搞个得不偿失的话,陆凯倒认为不如隔岸观火。
陆抗的意见与陆凯则完全相反,尽管钟会是他的宿敌,两人光是在蜀中交手,先后就达三年之久,可谓是知己知彼。陆抗也知道钟会是那种野心极大的人,必不甘心雌伏于别人的脚下,向东吴称臣,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不过陆抗认为这倒是一个机会,此时的条件和当年淮南三叛之时的条件完全是大不相同的,当年魏国独大,实力强横,司马昭统兵亲自征剿,无论在兵力上还是物力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所以最后才出现诸葛败亡的情况。
与当初的形势不同,此刻的天下大势,或可用天翻地覆来形容,蜀人占据了长安,任凭司马炎如何调兵遣将,都无法攻破潼关和武关的防御,在西线,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而这样的僵持状态,必定会牵制住晋军主力军队,在南线的防御力量变会减弱。
在因为如此,陆抗才得以奇袭弋阳得手,如果是在魏国的全盛时期,陆抗想要偷袭弋阳,恐怕是相当不易之事,就算是侥幸得手,面对魏军的反扑,陆抗也是很难抵敌得住的。但正因为晋军主力在西线受到牵制,所以陆抗的弋阳之战打得是异乎寻常的顺利。
而钟会的叛乱,无异阳给司马炎更为沉重地一击,襄阳未叛之前,陆抗攻下弋阳,就象是一柄尖刀直插敌人的要害,虽然锋利,但却显得有些单薄,很可能随时会受到晋军来自两侧的围剿。
而钟会这么一叛乱,可以说完全打乱了司马炎在南线的布署,东西夹攻的可能性没有了,正面进攻的能力又显得不足,让陆抗在弋阳占稳脚跟。如果能将襄阳弋阳连成一片,那更是最好的结果了。
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完的利益。
陆抗对这句话甚为推崇,在利益的面前,什么样的恩怨都显得不太重要,吴魏双方在蜀中的激烈搏杀,虽然造成了数万人的伤亡,但那毕竟是一场各为其主的战争,陆抗到也没有太多的过于怨恨钟会。
扔以陆抗原则上同意了钟会的称臣请求,不过这件事还得吴主孙皓点头才行,陆抗派人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报之了孙皓,孙皓在和群臣商议之后,也同意了钟会的请降请求,至于具体的事宜,还需要派出使者来和钟会接洽,共商大计。
就在钟会和吴国互抛榄橄枝的时候,严睿也风尘仆仆地赶回了洛阳,去面见司马炎。
第693章连番打击
严睿离开襄阳的时候,几乎是策马狂奔,他恨不得胁生出双翅,一下子就飞到洛阳,当襄阳失守的时候,严睿已经是赶到了新野,其时从襄阳溃逃出来的败兵要远远落后于他。
新野县的县令是严睿的旧相识了,闻讯之后也是大惊失色,立刻给严睿换了新的快马,并派了多名的随同,护送严睿一路上京。
严睿不顾疲惫,不恤体力,昼夜狂奔,终于在五天后赶到了洛阳。
第一个见到严睿的朝臣是贾充,是****正好在尚书台当值,听闻荆州传来急报,贾充立刻吩咐下面的人带严睿进来,问明详情之后,贾充在第一时间快马直奔皇宫,将消息禀报给了司马炎。
司马炎闻讯之后,当时便跌坐了御席之上,呆若木鸡。
司马炎最担心最害怕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钟会一直是他心中的隐忧,当知道钟会拥兵自重意图自立之后,司马炎就果断地采取了逼迫钟会撤离益州的措施,最明显最有效的手段当然是掐断钟会大军的粮草供应,军无粮则乱,钟会军中无粮,自然不可能在益州立足,撤军回荆州是必然之举。
为了防止钟会狗急跳墙,司马炎密令司马亮和卫瓘密切配合,采用架空钟会的手段,将大军的控制权拿下来,根据荆州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所有一切都在司马炎的预料和掌控之下,进展的相当顺利,传诏钟会和卫瓘进京的诏书已经是送达了襄阳军中,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钟会和卫瓘会在这几日内离开襄阳,前来洛阳,那司马炎的心腹大患也就彻底地消除了。
但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襄阳那边出事了,钟会不但反了,而且杀了扶风王司马亮和监军卫瓘,夺了襄阳,让司马炎的全盘计划彻底的落空了。
襄阳失守对司马炎的打击何其地沉重,其意义一点也不亚于关中的失守,而且在南线西线同时吃紧的情况下,钟会的反叛更有些釜底抽薪的意思,让举步维艰的司马炎是雪上加霜。
“钟会果然还是反了,母后所言,果然一语中的。”司马炎神情有些呆滞地道。
当年钟会带兵出征之时,王元姬就曾劝谏司马昭:“钟会见利忘义,好生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司马昭却自信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故而没有听从王元姬的劝告,执意派钟会领军,讨伐蜀国。
钟会大权在掌握,一方面排斥异己,削夺了诸葛绪的兵权,邓艾的阴平之败与他也有脱不了的干系,正是通过这一个个的手段,钟会逐渐在益州羽翼渐成,割据自立之心昭然若揭。而司马昭的去世,更让钟会变得忌无忌惮,当司马炎有心来对付钟会的时候,已经发现渐成尾大不掉之局面。
司马炎也不敢强行来硬的,只能是采用刚柔并济的手段,以怀柔为主,对钟会大肆地封官加爵,以消除他的戒备之心,同时暗中加紧削弱其兵权的手段,眼看着就要大功告成了,但此刻襄阳传回来的消息,让司马炎如同挨了一记闷棍。
“陛下,钟会反于襄阳,事关重大,应派兵立刻进剿,如果坐视不理的话,恐怕局势愈发难以收拾。”贾充的担忧也并不是没有道理,钟会的叛乱很可能只是一个开始,晋朝初立,忠于曹魏的那些遗老遗少没有合适的机会就蛰伏起来,如果钟会的叛乱不能在短时间内平息的话,那些蛰伏在各地的忠于前朝的势力或者企图混水摸鱼的势力则很有可能蠢蠢欲动,到时候,会造成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司马炎自然也明白此事的轻重缓急,自从司马氏上台之后,在淮南曾发生过三次叛乱,每一次司马氏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了平叛,始终都将叛乱势力压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未造成全国范围之内的影响。
内部的叛乱危害程度远远要大于外敌的入侵,所以在对付内乱的问题上,司马氏永远都是不遗余力的,但平定淮南叛乱时,司马师和司马昭当政期间,都有那个实力和能力,现在的司马炎身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是否还具备这样的能力,值得商榷。
钟会拥兵十余万,占晋国总兵力的五分之一,表面上看起来钟会的实力并不够强横,晋军现在的兵力总数是他的四倍,足以形成碾压之势,但晋国现在两面受敌,兵力已然是吃紧了,想要再抽调进剿钟会的军队,其困难可想而知。
但再紧司马炎也不能坐视钟会的叛乱不理,蜀国的进犯,吴国的侵入可以放一放,缓一缓,但内部的叛乱却不可姑息,司马炎已经再盘算着抽调何处的兵马前去平叛了。
就在此时,一名执事太监慌慌张张地跑上殿来,禀报道:“启奏陛下,并州派使者前来,称并州那边出大事了。”
“什么?”司马炎腾地站了起来,脸色顿时变得惨白。
┄┄┄┄┄┄┄┄┄┄┄┄┄┄┄┄┄┄┄┄┄┄┄┄┄┄┄┄┄┄┄┄┄┄┄┄┄┄
上党,《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上党郡是并州最南端的一个郡,地势高而险峻,东面隔着太行山与冀州相邻,西面隔着太岳山与河东郡相邻,南面隔着中条山与河内郡相邻,山水环绕,险阻天成,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时期,这里曾爆发过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兵四十万人,彻底摧毁了赵国的武装力量,也为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汉末将,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之后趁机北进,欲平定冀青幽并四州,怎奈高干把守天险壶关口,不得寸进,后来曹操通过羊肠坂,袭取了上党,也为平定北方打开了一个扇门。
就这么一个战略要地,刘渊在这儿当太守,也已经有两个年头了。
第694章上党太守
PS:今天有事,修改会晚一点,估计在一点左右吧,请正版读者稍后订阅…………………………………………………………………………………………………………………………………………………………………………执意派钟会领军,讨伐蜀国。
钟会大权在掌握,一方面排斥异己,削夺了诸葛绪的兵权,邓艾的阴平之败与他也有脱不了的干系,正是通过这一个个的手段,钟会逐渐在益州羽翼渐成,割据自立之心昭然若揭。而司马昭的去世,更让钟会变得忌无忌惮,当司马炎有心来对付钟会的时候,已经发现渐成尾大不掉之局面。
司马炎也不敢强行来硬的,只能是采用刚柔并济的手段,以怀柔为主,对钟会大肆地封官加爵,以消除他的戒备之心,同时暗中加紧削弱其兵权的手段,眼看着就要大功告成了,但此刻襄阳传回来的消息,让司马炎如同挨了一记闷棍。
“陛下,钟会反于襄阳,事关重大,应派兵立刻进剿,如果坐视不理的话,恐怕局势愈发难以收拾。”贾充的担忧也并不是没有道理,钟会的叛乱很可能只是一个开始,晋朝初立,忠于曹魏的那些遗老遗少没有合适的机会就蛰伏起来,如果钟会的叛乱不能在短时间内平息的话,那些蛰伏在各地的忠于前朝的势力或者企图混水摸鱼的势力则很有可能蠢蠢欲动,到时候,会造成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司马炎自然也明白此事的轻重缓急,自从司马氏上台之后,在淮南曾发生过三次叛乱,每一次司马氏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了平叛,始终都将叛乱势力压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未造成全国范围之内的影响。
内部的叛乱危害程度远远要大于外敌的入侵,所以在对付内乱的问题上,司马氏永远都是不遗余力的,但平定淮南叛乱时,司马师和司马昭当政期间,都有那个实力和能力,现在的司马炎身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是否还具备这样的能力,值得商榷。
钟会拥兵十余万,占晋国总兵力的五分之一,表面上看起来钟会的实力并不够强横,晋军现在的兵力总数是他的四倍,足以形成碾压之势,但晋国现在两面受敌,兵力已然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