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鲜卑帝国-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ㄔ诮癜突固贡辈克雇咄押恿饔颍┏黾遥读焊呱吩蛑患俏偈背黾遥丛爻龅氐恪7鹜汲吻逭嫖裱В轿匆胍痪粗宦郏茨芩芯偻蜓裕罱馍罹ㄊ缆郏奶富懊畲锞恚胁庥奈ⅰW慵唤鲇芯畹姆鹧扪液何幕枷朐煲杵纳睿蚨谥型寥缬愕盟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石勒的赵国之前,无论译经、讲说、传教和造寺等活动,基本上没有国家力量的介入,而是靠信徒们自身的力量而进行的。佛图澄第一个成功地规劝皇帝石勒、石虎信奉佛法,支持佛教的发展,使佛教受到国家的保护。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一般僧人是通过译经、注经、讲经等方式弘传教义,而佛图澄感化石勒信佛缘自法术,因此,佛学界将佛图澄称为“神异第一僧”。

  佛图澄来到中土的时间是公元310年(晋怀帝永嘉四年),这一年他来到洛阳已年近八十岁。在此之前,他曾在佛教盛行的敦煌停留过,所以《世说新语》说佛图澄出于敦煌。到洛阳后,他想建造寺庙,但正值匈奴刘曜围攻洛阳,前后赵正在开战,只能作罢,于是潜泽草野,以观事变,隐居起来伺机而出。 公元312年,佛图澄见到石勒,石勒问他:“佛道有何灵验?”佛图澄即取钵盛水,烧香念咒,须臾钵中生青莲花,光色曜日,石勒由此信佛。其实从政治意义上讲,石勒崇信佛教缘自佛学的教义和佛教的发源地,佛教源自印度,对汉人而言出自蛮夷是胡教,羯人恰恰是胡人,胡人信胡教,再由胡教感化汉人,统治汉人,岂不正妙,石勒就是要使佛教成为后赵国实施统治的工具。

  石勒自称大赵天王(天王之说源自佛教),后改称皇帝。称帝后的石勒对佛图澄更加敬重,尊称他为大和尚,甚至把自己的孩子都交给佛图澄在寺中抚养,每年四月初八,石勒都要到寺里去灌佛,以示对佛教的大力支持。

  公元333年,石勒病死,他的侄子石虎废掉石勒儿子石弘,自称大赵天王。石虎,字季龙,生于公元295年(晋惠帝元康五年),上党武乡县(山西榆社县北)人,石虎的父亲早逝,从小随母亲生活,由石勒的父亲抚养,故有人称石虎系石勒之弟。当石勒被拐卖到山东时,石虎随母亲仍留在山西。此后,由于西晋末年战乱迭起,石虎与石勒失去联系,直到刘琨把他和石勒的母亲当做礼物送给石勒,二人才得以重新见面,是年,石虎17岁。

  石虎作战英勇,弓马娴熟,深得石勒赞赏,被封为征虏将军。石虎也因此全力以赴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功高震主,石虎懂得这个道理,石勒死后,利用辅政之机除掉石弘登基。石虎称帝前期倒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经济上他提倡屯田,屯田作为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在战时或者备战时可以解决军粮问题,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曹操和诸葛亮都曾推行屯田制,但在和平时期,由于调动不了农民的积极性,逐渐被取消。作为一个军事帝国,石虎屯田纯粹是为了备战,由于战乱,荒地很多,竟取得意外的收获,农业大丰收。石虎将粮食依傍河岸建仓储存,屯粮还是为了打仗,战争时不必长途送输粮食。可因此又取得意外的收获,发生灾害可以就地赈灾。

  为拉拢士族豪强,石虎恢复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进一步推广儒家思想,不仅如此,他还注重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官员,石虎选殿中御史李矩为御史中丞,整顿豪强百官,对皇亲国戚的违法行为,石虎照旧严惩不贷。经过整顿,吏治有所好转,贪官污吏横行霸道的局面有所改变,连石虎都高兴地感叹,“朕闻良臣如猛兽,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信矣哉。”




第十三章 石虎兴佛(3)




  后赵大力倡佛,石虎对佛图澄的敬重更甚于石勒,称他为“国之大宝”。朝会时,佛图澄升殿,常侍以下官员都要去“举舆”(抬轿子),太子们必须扶着舆翼(即轿子边)随舆而上。当司礼官大唱“大和尚到”时,全体官员起立。这些都写在石虎的诏书中,成为制度。由于佛图澄的宣传和二石的支持,佛教在后赵政权下十分兴旺,当然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分不开,信奉佛教的很多,寺庙也造得很多。佛教的传入使中国传统文化第一次受到宗教的入侵,儒学士人对佛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一种是排斥,一种是吸收。当时僧侣是不服役的,为躲避沉重的徭役杂税等,许多投机取巧的人削发为僧,排佛的人抓住僧人的这条小辫子,提出平常百姓无权奉佛和为避役奉佛非法两个问题。

  王度等汉臣依据汉魏旧制,主张凡汉人一概不许到寺庙烧香礼拜;上自官员,下至役隶,也一概不许拜佛;凡国人(羯族人)已出家者一概还俗。这是汉族传统文化对外来宗教的排斥,当然要引起佛图澄等人的反攻,石虎顺从佛图澄,他既提倡经学,又不舍弃佛教,和稀泥说,我不是汉族人,做了中国的皇帝,理应兼奉中国神和外国神。凡夷(羯族以外的非汉族人)、赵(羯族人)、百姓(汉族人)愿意奉佛的人,一概允许出家做和尚。在这次斗争中佛教取得了胜利,得到空前的发展,然而斗争远没有结束,随着禅宗的兴起,到北魏时佛学终于变成中国人自己的佛学,当然在这期间有过一次惨痛的流血冲突。

  佛图澄劝石虎戒杀行善,每当石虎向佛图澄询问佛法的时候,佛图澄都答以“不杀”。佛图澄向他指出:“帝王之事佛,当在体恭心顺,显畅三宝,不为暴虐,不害无辜。至于凶遇无赖,非化所迁,有罪不得不杀,有恶不得不刑,但当杀可杀,当刑可刑耳。若暴虐恣意,杀害非罪,虽复倾财事法,无解殃祸。愿陛下省欲兴慈,广及一切,则佛教永隆,福祚方远。”石虎以杀戮著称,认为治国必须以刑杀,辅之以强大的军队,佛图澄的话教化百姓可以,对他怎么可能好使呢?

  石虎从小好杀,在他年仅十七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极度的残忍,经常鞭打和随意杀害士卒,军中都以他为祸患。石勒对石虎的凶暴无赖不满意,曾经对母亲流露过要除掉石虎的意思,母亲劝他说:“快牛为犊,多能破车,石虎还小,你稍微忍耐一下。”石虎长大,弓马娴熟,勇冠当时,性同野兽,每当屠杀一座城邑,很少有遗留下来的人。 

  经过二石的南征北战,石虎称天王后,后赵国的疆界也不断扩大,鼎盛时有“十州之地”。 天下太平几年,石虎便忘乎所以,把都城从襄国迁到邺城,大造宫室,昼夜荒淫,穷奢极侈。石虎营建新都不忘旧都,襄国照旧大兴土木,建造太武殿。殿基高2丈8尺,东西75步,南北65步,全殿饰以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璧,极尽华丽之能是。营建长安、洛阳的宫殿,两地服役的人有40多万。为修建各地的宫室,许多人被活活累死、饿死。修建这么多宫殿有什么用?石虎又没有分身术,不过,还真不能说毫无用处,最起码可以雄远国,不仅可以雄也可以败。

  出使后赵的蜀成国大臣李闳、王嘏总结石虎国策时对汉主李寿说,“邺中繁庶,宫殿壮丽,赵王以刑杀陛下,故能控制境内。”他们怂恿李寿学石虎当然是屁话,对后赵政策的认识却很清楚。不过,自从李寿学习石虎的做法后,成汉几乎和后赵同时灭亡。




第十三章 石虎兴佛(4)




  除了建造宫殿、杀伐立威,石虎将自身的好恶完全融入统治国家的政策当中去。石虎好猎,为满足打猎需要,石虎派人率车工匠四千人,在东平的罔山造猎车千乘。这种猎车辕长三丈,高1丈8尺,置高1丈7尺;同时造格兽车40乘,车上又加建二层楼。猎场南起荥阳、东到阳都(在今山东省沂南县),派有御史管理,不允许百姓打猎场内的禽兽,如有违者,罪至大辟。御史又仗势欺人,擅弄威权。民间有美女、好的牛马,如果求之不得,就诬陷他们犯错兽罪而遭大辟,百姓死者无数。

  石虎喜欢设置女官,朝廷中有一大帮子女人做官,实为后赵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增置女官二十四等,东宫十有二等,诸公侯七十余国皆为置女官九等。”民间20岁以下,13岁以上的三万多女子被征,分为三等发送到府第配给官吏。石虎治国和他的性格一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就是依靠羯人、汉人士族、官员、军队来维持他的统治,所以在家庭问题上也要为他的属下操心,男人需要女人,他实行配给制,好女人一定要选给他的属下。在他眼里,老百姓无所谓,完全处在其次的位置。这么做引起的社会后果是“郡县要媚其旨,务于美淑,夺人妇者九千余人。百姓妻有美色,豪势因而胁之,率多自杀。”拆散穷苦人的家庭,强夺人妻,导致妻离子散,许多贞洁的女子自杀。石虎虽然崇尚儒学,但他率先破坏儒道,引起老百姓思想上的混乱,怨毒之气弥漫后赵国。

  石虎喜欢排场,排场除了愉目,主要还是为了宣示国威军威。石虎用女子做仪仗队纯粹就是为了愉目。“常以女骑一千为卤簿(仪仗),皆著紫纶巾、熟锦裤、金银镂带、五文织成靴,游于戏马观。”不管怎么说,后赵国女子的地位多少有点提升,仅限于漂亮女人,她们可以做官,可以当兵,必须嫁给有钱有势的人。石虎设置龙腾军,戴红头巾(皆冠绛帻),作为他的近卫武装和中央军,取代过去的禁军和中军。他说过一句话,足以证明他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浅显见识,太子石宣祈于山川,因而游猎,乘大辂,羽葆、华盖,建天子旌旗,十有六军,戎卒十八万,出自金明门。石虎在后宫陵霄观望着旌旗蔽日,浩浩荡荡的大军,笑道:“我家父子如是,自非天崩地陷,当复何愁,但抱子弄孙日为乐耳!”

  后赵国是一个典型军事化管理的帝国,所有的人民不计报酬的为国家屯田,为国家搞建设,为国家服兵役,整个帝国的运转依靠强大的武力震慑。军事帝国看重的是劫掠和灭亡他国,石虎治国的重点在军事上,无论是屯田、储粮、游猎、建军,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战争!它的存亡也取决于不断的军事胜利,因为一旦帝国军事受挫或失败,唤起被压迫人民的反抗,必将土崩瓦解。

  此时的中国大地上,除中原的后赵国之外,其四邻:北方幽州地区有鲜卑段部、辽东地区有鲜卑慕容部、漠南草原有鲜卑拓跋部;南方是强大的东晋;西南是益州的蜀成;西北是凉州的前凉国。石虎自恃武力强大,四处出击,除了偏安一隅的成国,其他国家均受到他军队的攻击。应该说他的外交不讲究策略,军事也是失败的。公元335年(后赵建武元年),石虎初登帝位就亲率大军南征,围襄阳,攻历阳,临江而旋,东晋京师大震。公元338年(建武四年),去年十月刚刚自称燕王的辽东地区鲜卑慕容部首领慕容皝害怕受到西部鲜卑其他二部段部和宇文部的攻击,向后燕称藩,请求和他联兵消灭盘踞在幽州的鲜卑段部,石虎听信他的话发兵北征幽州。




第十三章 石虎兴佛(5)




  石虎拜桃豹为横海将军,王华为渡辽将军,统舟师十万出漂渝津(古渡口,在今天津);支雄为龙骧大将军,姚弋仲为冠军将军,统步骑十万为前锋;挑选精锐三万人,皆拜龙腾中郎,亲自率军殿后。二十三万大军所向披靡,相继攻克蓟城(在今北京)、渔阳(在今密云)和北平(在今渔阳)。鲜卑段部首领段辽弃令支(河北迁安)不守,逃往密云山,战败请降。就在赵军展开一系列攻击的时候,燕王慕容皝却坐山观虎斗,不但未派一兵一卒来参战,还乘机带兵抢劫了数不胜数的畜产和段部的居民。石虎恨他不守信用,又要趁胜攻打辽东,包括佛图澄在内的许多人不同意,夺取幽州的战略目的已经实现,何苦在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去打辽东呢?石虎不听,把劝他的太史令赵揽抽了一顿鞭子,随后发兵辽东,围困燕国重镇大棘城(今辽宁义县),后赵与燕国的大棘城之战爆发了。

  请看下章:慕容鲜卑




第十四章 慕容鲜卑(1)




  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家族可以与鲜卑慕容家相媲美,慕容这个名字如同烟花般绽放出绚丽的色彩后便湮没在中国浩瀚的历史洪流之中。慕容家英雄辈出,自从公元285年慕容廆被晋朝封为鲜卑都督开始,慕容鲜卑大放异彩,直到公元410年以慕容超为首的慕容宗族三千余人被刘裕在广固砍头为止,短短一百二十五年间,慕容家族为我们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慕容廆、慕容皝、慕容翰、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慕容冲、慕容凤、慕容农、慕容隆、慕容盛,我称之为英雄的十一人中有六个皇帝,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宁死不屈的精神。然而正是由于骨子里的精神断送了他们的生命,同时也断送了他们创立的四个燕国。慕容的精神就是坚忍阴柔,我将在下面的文章中逐个介绍以上的人物,读出那一个个依附着他们灵魂和性格的故事。

  我们以前讲过,东部鲜卑在檀石槐时最为强大,他死后,鲜卑联盟一度衰落,后来一个叫做轲比能的鲜卑大人重新建立鲜卑部落大联盟,轲比能死后,鲜卑联盟分裂为三部。宇文部、段部、慕容部先后兴起,并开始南迁,占有乌桓故地。与之同时,拓跋部乘机迁居漠南,占有东部鲜卑故地。

  檀石槐时慕容部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上游,曹魏初年,慕容廆曾祖莫护跋率部向东南移动,到达沿海之滨的辽西郡。公元238年,从司马懿讨辽东公孙渊有功,被封为率义王,定居大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莫护跋起初并不姓慕容,当时燕地和代地的人喜欢戴步摇冠,步摇冠顾名思义即一步一摇的帽子,这种解释差不多了。首先我们要知道是哪一种冠,笼冠,笼冠流行于汉代,是武将戴的一种帽子,其形状像一个倒置的高脚酒杯,四周用一个笼状的硬壳套上。所谓步摇冠,在笼冠之上镶有像树枝树叶状的金叶片,摇动即响,戴在头上,一走一晃,一晃一响。用今天的话说,这种帽子时尚前卫,莫护跋非常喜欢,“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整天戴着招摇过市,诸部落的人都不叫他的名字,叫他步摇,他不仅不反感,反而很开心。久而久之,步摇叫成慕容(也许是东胡语的音讹吧),莫护跋也就以慕容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慕容家族解释说,之所以要以慕容为姓是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不管如何,慕容是叫定了,而且透露给我们一个信息,步摇冠和慕容之称代表慕容部汉化之始。

  公元285年,慕容廆继承慕容部首领,被晋朝封为鲜卑都督。慕容廆与段部联姻,娶段部单于段阶之女为妻,生慕容皝、慕容仁、慕容昭。在慕容廆的统领下,到公元319年慕容部占有今锦州市、义县、锦西县、阜新市、朝阳市等辽东的地盘。八王之乱中,慕容廆模仿东晋设立侨郡县安置汉人,此举吸引到山东、河北部分汉族世家率领宗族、乡里、部曲、佃客一起投奔慕容氏,有的率众达数千家。辽东一带原来地广人稀,只有一万多户,至慕容瘣时代,人口猛增10倍。慕容廆起用汉族士人,实行汉化,为其子孙进据中原打下了坚实基础。此时的东北、关内关外(借指明长城山海关)存在数股政治势力,东部鲜卑除了慕容部之外,还有段部和宇文部;其余较为强大的还有北面的扶余国和高句丽。

  段部的第一任首领日陆眷出生贫苦,曾被卖为渔阳乌桓大人家奴,后渔阳大饥,日陆眷率人至辽西逐食,招纳亡叛在辽西各地的鲜卑人,形成段氏鲜卑集团。日陆眷卒,弟乞珍立。乞珍卒,子务勿尘立。务勿尘以义县、迁安县为中心,统胡汉之众三万余家,控弦可五万骑。公元303年,帮助司马越,随王浚攻打成都王司马颖,被封为大单于。传到他的儿子段匹碑时,部落分裂,段匹碑占据幽州,统一段部,效仿匈奴自称单于,后传至段辽。




第十四章 慕容鲜卑(2)




  宇文氏始祖葛乌菟为匈奴苗裔,原居阴山。一世纪,匈奴或西迁,或南下,余众10多万落归附于辽东太守,散处于辽东、辽西塞外,与鲜卑部落杂居。徒居辽河东西以后,宇文氏始以匈奴酋长的身份加入鲜卑部落联盟,逐渐鲜卑化,遂称鲜卑宇文氏。公元293年,宇文莫槐被部下所杀,弟普拨立,普拨死,子丘不勤立,娶拓跋绰之女为妻,丘不勤死,子莫珪立。莫珪占有辽西之地,(今赤峰市、开鲁县、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巴林左右旗。)莫珪死,子逊昵延立,取拓跋禄官长女为妻。逊昵延死,字文乞得归立,公元333年宇文逸豆归杀乞得归自立。

  松花江流域有夫余国,在夫余国之南有高句丽国。高句丽并非高丽,公元前37年由夫余国王子朱蒙所建,都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朱蒙建国后,四处征战,先后征服长白山东南(约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 朱蒙子瑠璃王时,将王城由纥升骨城迁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公元53年,宫继位后(称太祖大王,或曰国祖王),攻取东沃沮(亦称南沃沮,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后又攻取东涉(今朝鲜江原道)一部分地区,拓地至日本海,并迫使夫余称臣纳贡。为占有人烟稠密、物产富庶的辽东地区,宫及以后诸王对辽东地区扩张,先后受到东汉王朝、公孙氏、曹魏的多次打击,有几次濒临灭亡。公元313年,高句丽趁着八王之乱吞并了乐浪郡(即今朝鲜平安南道一带),继续向辽东一带拓地,受到慕容部猛烈的还击。

  慕容部势力原本是东部鲜卑三部中最弱小的,慕容廆时代由于战胜过二部与汉人的联军,再加上他的汉化政策变得逐渐强大,超过其他两部。公元333年慕容皝继承父亲慕容廆部落首领的位置,因为他不是长子,一开始他的首领之路并不平坦。慕容家很多人都犯猜忌的毛病,与他们英才辈出有关系。慕容皝的庶兄慕容翰便是个人杰,由于五胡十六国立国时间较短,均无史书,而作为汉人正统的晋书对胡人持有偏见,所以晋书只对十六国历代君王立传,只有杰出的人物才能获得一席之地。慕容翰这个人,晋书特意为他立了传,可见史家对他的重视。

  “慕容翰,字元邕,(慕容)廆之庶长子也。性雄豪,多权略,猿臂工射,膂力过人。(慕容)廆甚奇之,委以折冲之任。行师征伐,所在有功,威声大振,为远近所惮。作镇辽东,高句丽不敢为寇。善抚接,爱儒学,自士大夫至于卒伍,莫不乐而从之。”文武全才的大英雄,可惜他是庶子,按照“立子以嫡不以长”的汉人古训,没有被立为世子。正因为他是英雄,所以慕容皝才对“骁武有雄才”的慕容翰大为忌惮。慕容皝心存戒心的不只他一人,还有同母的两个弟弟,慕容仁和慕容昭。慕容翰最聪明,慕容廆一死,他就跑到段部那里避祸去了。果然,慕容皝杀死慕容昭,慕容仁被逼无奈之下在平郭(在今大连以北)起兵,打败慕容皝的兵马,尽有辽左之地(辽东之东)。“雄毅多权略”的慕容皝岂肯善罢甘休,率大军从昌黎踏冰渡海(应该是从大凌河入海口至葫芦岛一带登上渤海的),直取平郭,出其不意擒杀慕容仁,平定慕容部叛乱。“踏冰渡海”可谓军事史中的神来之笔,踏冰渡河屡见不鲜,踩冰过三百里海路不多见吧?

  慕容皝平定部落叛乱之后,于公元336年自称燕王,由于害怕被段部和宇文两部联合攻击,索性先下手为强,向中原赵国称藩,请求联兵消灭段部。赵王石虎早就想得到幽州之地,马上发兵攻打段部。慕容皝狡猾,不与赵军会师,趁段部主力与赵国交战之机,占领大片段部的土地,掠走大量的人口和马牛羊。打下幽州的石虎感觉受到愚弄,亲率大军二十三万讨伐燕国。




第十四章 慕容鲜卑(3)




  后赵大军气势汹汹逼近棘城,有人劝慕容皝投降,慕容皝怒道:“孤方取天下,怎么能投降!”凶神石虎真正遇到对手了,慕容皝先派出数百名敢死骑兵冲击赵兵,所向披靡,斩获而还。燕军士气大振,固守城池,赵军四面合围,蚁附缘城,燕兵昼夜力战,十余日城不破。赵军气势衰竭,粮运不济,石虎下令退军。慕容皝命四子慕容恪率骑兵二千,凌晨发起攻击,大败赵兵,斩杀三万余人,慕容恪时年仅十五岁。后赵诸军尽皆弃甲,鼠窜而逃,只有石闵一军独全,这个石闵就是后来的魏武悼天王冉闵。

  逃到密云山中(在今河北七老图山)的段辽开始准备向石虎投降,见石虎打了败仗,派出使者后又反悔,派人向燕国投降,慕容皝派慕容恪增援段辽。石虎的大将麻秋率兵三万高高兴兴来授降,不想在三藏口(在今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