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白话第一编年史-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义渠蛮夷来归者其众数千,他们的饮食长技与匈奴同。若赐给他们坚甲絮衣,劲弓利矢,并送给他们边郡的良骑,令他们选取能明习其俗,和辑其心的人为将,以陛下之明约带领他们,既有险阻,让他们出兵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相制,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特长,这可是万全之术。”
皇上非常欣赏他的主意,赐书信奖勉他。
………………………………
卷十五 汉纪七(2)
晁错又上言说:“臣听说当年秦攻胡粤之地,并不是为了保卫边地而救民死生,只是为了贪戾而欲扩大领土而已。故功未立而天下大乱。起兵而不知起兵的目的,战则为人所擒,屯则士卒积劳而死。胡貉之人其性耐寒,杨粤之人其性耐暑。秦国的士卒,不耐其水土。因此戍者死于边,输者弃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而只好征发那些被贬谪守边的人,称之为谪戍。先征发那些当受贬谪的人,以及赘婿贾人。后来就征发曾犯过法的人。再后来其大父母,父母有过犯法记录的,都在征发之列。士卒转输于途,劳累怨愤,有万死之害,而无铢两之报。死事之后得不到半点好处,天下人明知祸将及己,却又无可奈何。因此陈胜行戍至于大泽,为天下人先倡,天下人从之如流水。这是因为秦人以威劫之的缘故。胡人的衣食之业,并不像我们汉人一样定居在一处,而是往来转徙,时至时去,因此他们就容易扰乱边境,今胡人多次转牧,在塞下狩猎。寻找机会,见守卒少则入塞。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若前去救援,兵力少了则不足逐寇,兵力多了,则辗转连绵,大军至境,胡寇已去。大兵聚而不罢,则靡费甚大。如果罢兵,则胡寇又来。如此连年不断,则中国贫苦,民不安生了。
陛下心忧边境,遣将吏发卒治塞,这是边民的大惠。然而今天远方的士卒守塞,一岁交替,不知胡人的能力。无法与胡人匹敌。,不如选举长期守边的人,使他们在边境成家立业,并设置高城深堑,在要害之处,边境通川之道,设立城邑,每城不下千家。平时耕织,战时保家卫国。
具体的方式就是,先在边塞建立城池,准备好耕田之具,招募平民,免罪拜爵,复除其家征役。并送给他冬夏衣及稟食,使一年能自给就可以。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他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寇,能保证不被胡人抢走粮畜的,将其中的一半赏赐给他。县官可以折价为赎,不令失望。这样一来同邑之间互相救助,赴胡不避死。当然这并不是为了保全主上的德义,而是为了他们亲戚保全互利其财。这与东方的戍卒,因为不习地势而心畏胡骑相比,功差万倍。
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再无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这与秦行怨民,可是相去太远了。”
皇上从其言,招募民众迁徙塞下。晁错再次上言说,陛下募民实塞,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日寡。这是天大的实惠。下吏诚能称厚惠,奉明法,存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壮士,和辑其心而不侵刻,使先至者安乐而不思故乡,则贫民可以相募而劝往了。
臣听说古代迁徙民众的人,先相度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然后营邑立城。治里割宅。先为他们建筑室家,安置器物。使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这是百姓所以轻去故乡,而归新邑的原因。另外还要为他们设置医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这样一来,他们男女有婚,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种树畜长,室屋完安。这样才可以使百姓乐其处而有久居之心。臣又听说古代的人制边县备敌,使五家为伍,伍有伍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候。都选择邑中的贤才担任。他们都是习地形,知民心者,居则教民射法,出则教民应敌。因此卒伍成于内则军政定于外。服习已成,就不要再令他们迁徙。幼则同游,长则共事。夜战时互相知道声音,就足以相救。昼战时互相认识,欢爱之心,足以互相为对方而死。如此而劝以厚赏,威以重罚,则无所不利、
另外,所迁徙的民众,不是壮而有才的,但费衣粮,不可重用,虽有才力,不得良吏,也不会有功。陛下绝匈奴,不与他和亲,臣窃以为他今冬一定会南来,想要立威,就要给他重创。如果他来而不能使他困顿,反而让他得意而去,以后就不容易使他臣服。“
晁错为人峭直刻深,以口辩得幸于太子。太子家号称他为智囊。
………………………………
卷十五 汉纪七(3)
十二年冬十二月。黄河在酸枣决口。东溃金堤。东郡大发士卒堵塞。春三月。
晁错对皇上说:“圣王在上,而百姓之所以得以不致被冻饥,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只是因为圣王能开其资财之道。因此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家无人受捐瘠之困。这是因为蓄积多,早就先准备下了防灾的物资。如今海内一统,土地人民之众,不少于汤禹。再加上没有数年水旱的天灾,蓄积却不及汤禹时代,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里还有没有开发的余利,老百姓还有多余的力量没有得到发挥,可以生产粮食的土地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垦,山泽之利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一些游手好闲的人没有把心思用在农耕上。天冷了穿衣就不会讲究华丽,只要抗寒就行。饿极了就不会在乎是否美味,只要能够充饥就行。饥寒来临,人们就会顾不得羞耻。人之常情就是:一日不吃饭就会饥饿,终年不制新衣,就会受寒冷之苦。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遂慈父不能保其子,国君又怎么能得民众之心呢?明主知道这个道理,因此以农桑为本,薄赋敛,广积蓄,以使仓禀充实,防备水旱。因此民心自然也就归顺。民众的取舍,在于人主的引导。民众追求财利,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是没有一定之规的。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大家以其为贵,是因为圣上用它作为交换物品的信物。况且作为物品来说它又轻微易藏。带上它可以走遍世界都不用受饥寒之苦。它可以令臣轻背其主,百姓易去其乡。盗贼有所窥,亡逃者可以得到出逃的资本,粟米与布帛生于地,根据时节生长,必须用力才能得到。而且非一日可成,数担之重,一个体力强健的人就不能拿起它。以此不为奸邪所利。但一日不能得到它,就会有饥寒之苦。因此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中服役的不下二人,他所能耕种的田地,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担。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樵采应付官府之事,完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一日之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弔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还要经受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而且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条件好点的半价而卖,家中贫穷的就只好借高利贷度日。于是就有卖田宅妻子以偿债务的人,而有钱的商贾,大者积储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拿着他们暴利得来的财富,在都市中宴游,乘上之所急,所卖必翻倍。因此其男不耕耘,女不促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却有千百之利。因为他们富有,就可以交通王侯,其实力超过地方官。他们在一起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车策肥马,锦衣玉食。这就是商人所以兼并农人,而农人所以流离失所的原因。如今的要务,就是使农民务农。欲使农民安心务农,就应该使粮食贵重。使粮食贵重的方法,就是使人们以粮食作为赏罚的标的,如今招募天下人上缴粮食入官,可以拜爵。也可以以粮食抵罪。如此一来富人有爵,农民有钱,能够缴纳粮食入官交换官爵的人,都是取其所余以供上用。如此则贫民之赋可损。这是所谓的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众得利阿。如今令百姓有车骑马各一匹的,可以复卒三人。车骑,是天下的武备,因此可以用它交换。神农之教说,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没有粮食则城不能守。、由此看来,粮食为王者最有用的东西,从政者的本务。令百姓入粟受爵,可以使军备充足。爵位是皇上所擅专的,出于口而无穷。粮食是人民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得高爵与免罪,是百姓人人仰慕的事,如果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出三年,塞下粮食必多。
“
………………………………
卷十五 汉纪七(4)
皇上从晁错之言,入粟于边,拜爵以数量多少为差。
晁错再次奏言,陛下使百姓入粟塞下拜爵,诚然是造福天下的幸事。若边食可以支五岁,可令百姓入粟郡县,郡县足支一年以上,皇上可以下令定时大赦,不要再收农民的租税。如此德泽加于万民,老百姓会更加勤于务农,”
皇上复从其言。下诏说:“导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帅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外不见新辟的农田,一旦年岁不丰,则民有饥色。这是因为务农者尚少,而官吏也未将他当做要务。我诏书数下;每年都劝百姓种树,而实际此工未兴,这都是官吏奉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之故。况且我农民甚苦,而官吏却不能及时察省,将凭什么劝农耕桑?赐农民免今年租税之半。“
十三年春二月甲寅。下诏说:”朕亲帅天下农耕,以保证餐桌上菜肴丰盛,皇后亲理桑田,以保证祭服常新,使国家长具礼仪。秦有秘祝之官,国家一旦有什么灾祥之事,都将过失推到他身上。夏诏说,很据天道循环的道理,祸自怨起,而福由德兴。百官的过失,也都是由朕而起,今秘祝之官将过失转移到其名下,这是在彰显朕的无德。朕甚是不取,今除去此官。“
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应当受刑诏狱而逮系长安。其少女缇萦上书说:”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感伤死者不可复生,受刑者不可复原。虽以后想要改过自新,却也是无路可行了。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亲的刑罪,使父亲得以自新。“
天子怜悲其意,五月,下诏说:”诗经说,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身,想要改过为善,但其路不通。朕甚是哀怜。刑罚往往至于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能改变。刑罚何其痛而不德?这岂是为民父母的本意,从现在起,废除肉刑之法,以其他刑罚代替。令罪人各以轻重之罪,接受刑罚,够了年限不亡逃,就可以免罪。并具为法令执行。“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奏请定律令。说:”当黥面的,改为戴刑具服劳役。应当割鼻的,鞭笞三百。应当斩左趾的
,鞭笞五百。当斩右趾,及杀人先自首,官吏坐贪赃枉法,对公共财物监守自盗者,已论罪而又再犯笞罪者,一律弃市。罪人已经判为服劳役的,到了年限就可以无罪开释。“
天子下制说:”可以。“
当时皇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是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改变了上下相告的习俗,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人口增长,民风笃厚,因此刑法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
六月,下诏说,农业,是天下之本务,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这是使本末无异。这对于劝农之道不利,从今废除农田的租税。
十四年冬。匈奴老上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段卬。掳掠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都到了雍地的甘泉宫。皇上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骑卒十万,驻军长安旁,以备胡患。又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遬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屯于三郡。
皇上亲自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吏卒,将要亲征匈奴。群臣进谏不听。皇太后固执的拦阻,皇上这才作罢。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内史栾布皆为将军。进击匈奴。匈奴留在塞内月余
,就撤回去了。汉军追逐出塞,即还军,也不能有所杀伤。
;;
………………………………
卷十五 汉纪七(5)
皇上乘车经过郎署,问郎署长冯唐说:”老父家在哪里?“
冯唐回答说:”:臣祖父赵人,后来父亲迁居代。“
皇上说:”我在代的时候,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对我说起赵将李齐之贤。当年在巨鹿城下与秦军交战,何其威风。今天我每当吃饭,就会回想起高祛的话,整个心思都跑到巨鹿城去了。老父知道李齐的事迹吗?“
冯唐回答说:”李齐虽勇,尚不如廉颇李牧为将。“
皇上以手击膝说:”唉,我若能得廉颇李牧为将,又怎么会忧虑匈奴入寇呢?“
冯唐说:”陛下虽得廉颇李牧也不能用。“
皇上怒,起入禁中。过了良久,召冯唐责让说:”先生为什么当着众人的面羞辱我?难道不能等没人的时候再说吗?“
冯唐慌忙谢罪说:”鄙人不知皇上的忌讳,愿皇上赦臣死罪。“
皇上正为胡寇犯愁,就再问冯唐说:”先生何以知道我不能用廉颇李牧?“
冯唐回答说:”臣听说上古王者遣将,跪而与大将订约说:朝政以内的事,有寡人担当。但是军事上的事,就由将军一体担当。军功爵赏,都可以在外决定,回朝后奏闻就是。这可不是虚言。臣祖父说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都留以自用。飨士赏赐,都是在外自主决定,不用向朝中请示。委任责成,自我决断。因此李牧才得尽其智能,选车千三百乘,精骑兵一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故他可以北逐匈奴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时赵国几乎可以称霸。后来赵王迁继立,用郭开谗言,遂诛杀李牧,令颜聚代将。因此兵破败北,为秦所禽灭。今臣听说魏尚为云中守,其军中的市租,都用来赏赐士卒,与士卒同甘苦,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胡兵曾经一入,魏尚带领车骑反攻,杀伤甚众。
士卒都是人家的子孙,从田中起身从军,懂得什么尺籍伍符。只知道终日力战,斩首捕虏,向幕府报功,一言不相应,文吏就用法绳治他,其赏不行,而文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赏太轻,罚太重。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就将他下吏按问,削其官爵,罚做苦工。于此来看,难道不是陛下得廉颇李牧不能用吗?”
皇上连连点头,大为高兴。当时就下令由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他为云中守。而拜冯唐为车骑都尉。
春,下诏广增祀坛场珪币,:“我听说祠官祝釐,都归福于朕躬,不为百姓。朕深为惭愧。以朕之不德,专享独美之福,老百姓却不能得到祝福,这是加重我的过失,令祠官致敬,为万民祈福,”
是岁,河间文王辟强薨。
起初,丞相张苍以为汉得水德,鲁人公孙臣以为汉当土德。其应黄龙见,应该改正朔,服色尚黄。张苍与他意见相反,因此罢其议。
十五年春,黄龙在成纪出现。皇上召见公孙臣,拜为博士,与诸生申明土德,起草修改历法服色事。张苍由此自我黜退。
夏四月,皇上始幸雍宫。郊见五帝。大赦天下。
九月,下诏令诸侯王公卿郡守推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皇上亲自策问。太子家令晁错对策高第,升为中大夫。晁错又上言宜削诸侯之权。及法令可更定者。皇上虽不能尽纳其言,但暗地里认定他的奇才 。
是岁,齐文王则,河间哀王福皆薨。无子国除。
赵人新垣平以望气之术见皇上,说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彩。于是作渭阳五帝庙。
十六年夏四月,皇上郊祀五帝于渭阳五帝庙。于是贵新垣平至上大夫 。累赐千金。使博士诸生根据六经记载 ,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又于长门道北立五帝坛。
徙淮南王喜复为城阳王。又分齐为六国,
丙寅 ,立齐悼惠王子在者六人,杨虚侯将闾为齐王 。安都侯志为济北王。武成侯贤为淄川王。白石侯熊渠为胶东王。平昌侯昂为胶西王。扐侯辟光为济南王。淮南厉王子在者三人,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赐为庐江王。
秋九月,新垣平使人持玉杯上书阙下,并准备献给皇上。
新垣平对皇上说:“ 阙下有宝玉气来,应该有人献宝。”
前去验看,果然有人献玉杯。杯上刻着人主延寿几个字。新垣平又说,臣请候日再中。
过了不久,太阳竟然退回去又往前,出现日再中的场面。于是始更十七年为元年,令天下人举家欢庆。
新垣平说:“周鼎曾经亡失在泗水,今黄河决口,与泗水通。臣望见东北汾阴似乎有金宝气,难道是周鼎将要出世吗?吉兆已现,不去迎接不会自己到来。”于是皇上派使者在汾阴南临水修庙。希望能祠出周鼎。
………………………………
卷十五 汉纪七(6)
后元年冬十月。有人上书告新垣平所说的都是诈言。下吏按治,诛夷新垣平。自此以后,皇上也厌倦了改正服鬼神之事,而渭阳,长门五帝,使祠官照管,按时致礼,自己就不亲往了。
春三月。孝惠皇后张氏薨。
皇上下诏说:“最近数年五谷不登,又有水旱之灾。朕深为忧虑。但是因为愚而不明,找不到症结所在。也许是朕的施政方针不对,言行多有过失,或者是天道有不顺,地利不能得,人事多失和?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呢?难道是因为百官的奉养废弛,无用之事太多的缘故吗?为什么百姓如此贫乏呢?考量土地也没有变少,百姓人口也没有太多的增加,以人口与土地的比例,人均土地比古人还要多,但粮食却甚是不足,这过失到底在哪里呢?是因为百姓从事末业,因此对农业多所损害吗?还是因为为了酿酒而浪费了大量的粮食?亦或是六畜之食多而浪费了粮食吗?这其中的一些微妙道理,我不得其要,请列卿议论,有可以佐百姓的计策,请尽管说出来。“
二年夏,皇上行幸雍宫。六月,代孝王刘参薨。
匈奴连岁入边。杀掠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为严重。每郡损失万余人。皇上引为心患,就是使者送书信给匈奴单于,单于也使人前来报谢。于是复与匈奴和亲。
八月戊戌,丞相张苍免。皇上以皇后弟窦广国有贤行,将要以他为相。很久以后又说:”恐天下人以为我是因为私爱广国才用他为相的。我想了很久以为不可。而高帝时的大臣,再没有合适的了,“
御史大夫申屠嘉曾以材官的身份跟从高帝,封关内侯。庚午,以申屠嘉为丞相,封故安侯。
申屠嘉为人廉直,家门不受私谒。当时太中大夫邓通方受爱幸,皇上曾经在邓通家宴饮,因此宠幸无比。曾有一次申屠嘉入朝,而邓通在皇上身边,有怠慢之礼,申屠嘉奏事毕,因对皇上说:”陛下幸爱群臣,就使他富贵。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严肃。“
皇上说:‘你不要说了,我私下里告诫他,以后注意就是。”
既罢朝,申屠嘉坐在丞相府中,为檄书召邓通至丞相府。如果不来,就要处斩他。邓通恐,入宫见皇上。
皇上说:“你先去,我随后使人招你出来。”
邓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向申屠嘉谢罪。申屠嘉安坐如故,责让他说:“朝廷,是高帝的朝廷,宵小之臣在殿上相戏,是大不敬,当斩。今当将你推出斩首。”
邓通顿首出血,丞相怒气不解。
皇上考虑此事丞相已经使邓通困顿,就使使持节召邓通。并拜谢丞相,说:’这是我的弄臣,请丞相放过他吧。“
邓通既至,哭着对皇上说:”丞相几乎杀了微臣。“
三年春二月。皇上行幸代。是岁匈奴老上单于死,子军臣单于立。
四年夏四月丙寅晦。日食。五月,赦天下。皇上行幸雍。
五年春正月。皇上行幸陇西。三月,行幸雍。秋七月,行幸代。
六年冬。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杀掠甚众。烽火通于甘泉长安。
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屯于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屯句注。将军张武屯北地。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屯于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屯霸上。祝兹侯徐历为将军,驻守棘门。以备胡兵。
皇上亲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接驰入,将以下骑马送迎。一会儿到了细柳军,军中军士皆背甲持锐,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说:”天子将至军门。“
都尉说:”将军下令说,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过了不久,皇上到了。又不得入。于是皇上使使持节诏将军我要入营劳军。
亚夫于是传言开壁门,壁门上守卫的士兵对车骑说:”将军有令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按辔徐行。至营,将军周亚夫持兵作揖,说;‘甲胄之士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