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白话第一编年史-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齿,争讼之意)不可光禄勋是什么意思?
杨兴是倾巧之士,见皇上这样问,以为皇上是在怀疑周堪,因此顺意指证说:周堪不仅在朝中常常与人争讼,就是在州县亦是如此。臣见众人听说周堪与刘更生等谋毁骨肉,以为应当诛灭。臣之所以前日上书说周堪不可诛,主要是为了为国养恩。
皇上说:是的。但他又何罪当诛呢?如今该怎么办?
杨兴说:臣愚以为可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不再令他典领政事。如此明主不失师傅之恩。这是最上之策。皇上于是开始怀疑周堪了。
司隶校尉琅琊诸葛丰,开始以刚直特立闻名于朝。数侵犯贵戚。在位者多言其短,后来坐于春夏之间系治人,左迁城门校尉。诸葛丰于是上书告周堪张猛之罪。皇上不值诸葛丰的为人,于是就下制诏令御史,说:城门校尉诸葛丰,从前与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在朝时,多次称誉周堪张猛之美,丰前为司隶校尉时,不顺四时修法度,专作苛暴以获虚威。朕不忍将其下吏按治,左迁城门校尉。不知道从内心里反省自己,反而怨恨堪猛以求报举,告按无证之词,暴扬难验之罪,恣意毁短别人的声誉,并且不顾与以前的言论自相矛盾,如此行为,可是不信之大。但朕怜丰年老,不忍加刑,现将他免为庶人。又说:诸葛丰说周堪张猛贞信不立,朕闵怀而不治,又可惜其才能未有所效,可左迁周堪为河东太守。张猛为槐里令。
司马光评论说:诸葛丰对待周堪张猛,前誉而后毁,他的志向不是为朝廷进善而去奸,只是希望比周而求进罢了,另外郑鹏杨兴之流,又那里是行为刚直啊,为人君者,察美恶,辨是非,赏以劝善,罚以惩奸。这才是为治的正道。假使诸葛丰之言得实,则诸葛丰不应当黜退。若其言诬枉,则周堪张猛何罪之有?如今却两责而俱弃之,如此则美恶是非在哪里呢?
………………………………
卷二十八 汉纪二十(4)
贾捐之与杨兴相善。捐之经常毁短石显。因此不能得官,稀得觐见。杨兴新以才能得幸。贾捐之对杨兴说:京兆尹职缺。假使能使我得见君,向皇上推荐你,京兆尹可立得。
杨兴说:君房(贾捐之字)下笔,言语妙天下,若使君房为尚书令,将超过五鹿充宗(当时五鹿充宗相当于尚书令)太远了。
贾捐之说:令我得代充宗,君澜(杨兴字)为京兆尹,京兆为郡国首,尚书是百官之本。如此真能使天下大治了。
贾捐之再次毁短石显。杨兴说:石显正当贵幸,皇上信用他。如今你如果真的想要进用,就应该听我的计策。权且与他合意,就可以得入了。捐之即与杨兴共同写了举荐石显的奏折,称誉他的美德。以为他应当赐爵关内侯。又引荐其兄弟为诸曹,又共同书写举荐杨兴的奏折,以为可试守京兆尹。石显闻之,告诉了皇上。皇上大怒,就将杨兴贾捐之下狱。令石显按治。奏报杨兴与贾捐之心怀诈伪,更相荐誉,欲得大位。罔上不道,贾捐之竟坐弃市。杨兴髠鉗为城旦。司马光说:君子以正攻邪,犹惧不克,而贾捐之却是以邪攻邪,怎么能够免祸呢?
徙清河王刘竟为中山王。匈奴呼韩邪单于民众益盛。塞下禽兽已尽,单于足以自卫。不再畏惧郅支。其大臣多有劝其北归者,过了许久,单于竟北归单于庭。民众稍稍归附他。其国遂定。
二年春二月,赦天下。
丁酉,御史大夫韦玄成为丞相。右扶风郑弘为御史大夫。三月壬戌朔,有日食。
夏六月,赦天下。皇上问给事中匡衡地震日食之变的得失休咎。匡衡上疏说:陛下亲躬圣德,开太平之路。因为悯惜愚民触法抵禁,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这应该是因为引导的方法不对。今日天下风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却兴隆,苟合侥幸,以身设利,不改其原。虽每岁赦之,但却难使刑错而不用。臣愚以为应该旷然大变其俗,朝廷,是治理天下的桢干之具,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这是人性的根本。治理天下者,留意观察人们崇尚什么就可以了。教化的事,不能够做到家家皆到,人人劝说。贤者在位,能者布职,朝廷崇礼,百僚敬让。道德之行由内而外。从近处开始进行。然后百姓皆知所法。迁善日进而不自知。诗经说,商邑冀冀,四方之极。今长安是天子之都,亲承圣化,然其习俗,无异于远方,郡国来者无所法,甚至有人见侈靡而仿效,这里是教化之原本,风俗之枢机,是应该先矫正的地方。臣闻天人之际,精气有以相荡,善恶有以相推,事情是在地上做的,但象却表现在天上。阴变则静者动,阳蔽则明者暗。水旱之灾,随类而至。陛下只为天戒,哀悯元元之民是不行的。还应该省靡丽,考制度,近忠正,远巧佞。以崇至仁。匡失俗道德弘扬于京师,淑问传承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
皇上非常喜欢他的言论,迁匡衡为光禄大夫。
荀悦评论说:赦天下,不过是权宜之举,并不可以作为常典来执行,汉兴之后,承秦末兵革之后,大愚之世,比屋可刑。故设三章之法,大赦之令。荡涤秽流,与民更始。这是时执必然的事,后世承业,袭而不革,已经失去了时宜了。像惠文之世,无狱可赦。至孝景之世,七国皆乱,异心并起。奸诈非一。及武帝末年,赋役烦兴。群盗并起。再加上太子之事,巫蛊之祸,天下纷然,百姓无聊。及光武之际,拨乱之后,如此形势,是应该大赦的。
秋七月,陇西羌三姐旁种反。下诏令丞相韦玄成等入议。
是时,粮食连年减产,朝廷方以为忧,又遭羌变。韦玄成等漠然莫有所对。右将军冯奉世说:羌虏近在境内背畔,不赶快加以诛灭,将不能以威制远蛮了。臣愿挂帅讨伐他们。
皇上问用兵之数,冯奉世回答说:臣闻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因此师不久暴,天诛很快就可解决。以前因为兵员数量与敌人相差太大,故师至于折伤。再三发调,则旷日烦费,威武尽亏。如今反虏大概有三万人,法当备用六万人,然羌虏弓矛之兵,兵器并不犀利,可用四万人。一月足以决胜。
丞相御史及左将军许嘉车骑将军王接,都以为民方收敛,按时情不可多发。发万人屯守也就足够了。
奉世说:如今天下遭受饥馑,士马羸虚,守战之备,久废不简,夷狄皆有轻边吏之心。而羌首先发难,今以万人分屯数处,虏见兵少,一定不会畏惧。如此一来,战则挫兵伤师,守则百姓不救。如此怯弱之形立见,羌人乘此有利时机,诸种并合,相扇而起,臣恐中国之役,不止于四万了。这可不是财币多寡而能解决的。因此少发师而旷日,与一举而迅速解决,厉害相差不止万倍啊。
虽然奉世力争,但并不能得多数同意,有诏增加两千人。于是遣奉世将一万二千人,以将屯为名,典属国任立,护军都尉韩昌为偏裨,到陇西。分屯三处。韩昌先遣两校尉与羌众作战。羌众盛多,因此皆为所破。两校尉被杀。奉世奉上地形部众多少之计,愿增加至三万六千人,方足以与其决战。书奏,天子大为发兵六万余人。
八月,拜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以帮助冯奉世。
冬十月,大兵集结于陇西。十一月,数路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其余的都败走出塞。两军正在相持的时候,汉使又征发吏士万余人。拜定襄太守韩安国为建威将军。还未出发,听说羌虏兵破,引兵还。诏令军队解散,只留一部分人留下屯田,防备要害之处。
………………………………
卷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1)
永光三年春二月,冯奉世还京师。更为左将军。赐爵关内侯。
三月,立皇子刘康为济阳王。
夏四月,平昌考侯王接薨。
秋七月壬戌,以平恩侯许嘉为大司马车骑将军。
冬十一月巳丑,地震。雨水。恢复盐铁官。置博士弟子员千人。
四年春二月,赦天下。
三月,皇上行幸上雍。祠五畤。
夏六月甲戌,孝宣园陵东阙火灾。戊寅晦,有日食。皇上于是召前日说变在周堪张猛的人责问,这些人都稽首谢罪。因下诏称赞周堪张猛的美德。徵诣朝廷,拜周堪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领尚书事。张猛复为太中大夫,给事中。中书令石显主管尚书省,其余领尚书事五人皆石显同党。周堪难得见圣。只有经常通过石显奏事。凡事皆决于石显之口。正好周堪得了喉疾,因不能言而卒。石显诬陷张猛,令其自杀于公车府。
起初,贡禹上奏说孝惠孝景庙皆亲尽宜毁。并且各郡国所设庙皆不应尊古礼,当废。天子以为他的提法是对的,秋七月戊子,罢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陵园。皆不奉祠。只是设置吏卒守卫之。
冬十月乙丑,撤除在郡国中的祖宗庙。其余诸陵分属三辅。以渭城原上的寿陵为初陵。下诏令有司不要设置县邑及迁徙郡国民众。
五年春正月,皇上行幸甘泉宫。郊祭泰畤。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
秋,颍川大水,流杀人民。
冬,皇上幸长阳射熊馆。大猎。
十二月,乙酉,用韦玄成等之议,毁太上皇孝惠皇帝寝庙园。皇上好儒术文辞,颇改宣帝之政。言事者多得觐见。人人都以为得上意。又有傅昭仪及其子济阳王刘康得爱幸,超过皇后太子。太子少傅匡衡上疏说:臣闻治乱安危之机,在乎详审自己的用心,一般受命之王,大都务在创业垂统,以便后代传国无穷。继体之君,大都心存承宣先王之德,务在褒大其功,昔日成王嗣位,考虑遵循文武之道以养其心,美业盛美,却不敢专其功,归之于文武二君。归命于上天,鬼神都会保佑。陛下圣德天覆子爱海内,然而之所以阴阳未和,奸邪未禁,是因为议者未曾光大先帝的圣功,争着议论说是制度不好用,务必变更他。所更换的如果不可行,而后再恢复以前的,因此群下更相是非,至于吏民无所信。臣窃恨国家放弃乐成之业,而徒自在这里朝秦暮楚。愿陛下详览统业之事,留神于遵制杨功。以定群下之心。诗经大雅说: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这是至德之本。书传说审好恶,理情性。而王道毕矣。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勉其所不足。聪明疏通的人,戒于太察。寡闻少见的人,戒于壅蔽。勇猛刚强的人,戒于太暴。仁爱温良的人,戒于无断。湛静安舒的人,戒于后时。广心浩大的人,戒于遗忘。一定要首先考虑自己的短处,以义中和而化解这些短板,这样那些巧伪之徒就不敢比周而望进,希望陛下千万引以为戒,臣之所以如此说,是为了尊崇圣德。臣又闻家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故诗以国风为始,礼本来源于婚娶,以国风为始,还原人的性情以表明人伦之大。以人伦为本,就是要告诉人们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圣王在处理妃后之间的事情时一定要慎之又慎。特别是分别适长之位,更要慎重。礼对于内里而言,卑不逾尊。新不先故。只有这样才能统人情而理阴气。以礼应该是适尊而庶卑,适子加冠,礼用醴酒,众子不得与列。是用来贵正体而明白嫌疑的,不仅仅是虚加的礼文而已。乃是从骨子里分别与其他人的不同的。因此礼是亲情外显的形式。圣人动静游燕所亲,物得其序,则海内自修。百姓从化。如果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因时而动,以乱国家。因此圣人慎防其端,禁于未然。不以私恩害公义。书传说,正家而天下定矣。
当初,武帝既塞宣房口,黄河复决堤于馆陶。出现分支屯氏河,东北入海。广深与大河差不多,因此因其自然,不再加以堤防。是岁,黄河决于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流。
建昭元年春正月戊辰,梁国有陨石。
三月,皇上行幸上雍。祠五畤。
冬,河间王刘元,坐贼杀不辜,废迁房陵。罢孝文太后寝祠园陵。皇上幸虎圏斗兽。后宫皆坐于虎圈前,有熊逃出虎圏。攀栏杆欲上殿。左右贵人傅捷纾等皆惊走。冯婕纾挺身向前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皇上问冯婕纾,当时人情惊惧,为什么竟敢以身当熊?冯婕纾回答说:猛兽得人而止,妾恐熊至御座,所以才以身当之。皇上嗟叹,从此对她倍加敬重。傅捷纾羞惭,于是与冯婕纾就有了过节。冯婕纾,是左将军冯奉世之女。
二年春正月,皇上行幸甘泉宫。郊祭泰畤。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
夏四月,赦天下。六月,立皇子刘兴为信都王。
东郡京房,从梁人焦延寿学易。延寿常说:得我道以亡身者,就是京生啊。他的学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卦。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京房用之尤精。以孝廉为郎。上书言灾异屡有验。皇上大为喜欢,多次召见问事。京房说:古代的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末世以毁誉取人,故功业废而灾异至。宜令百官各试其功,则灾异可息。诏令京房作其事。京房就上奏考功课吏之法。皇上令公卿朝臣与京房在温室会议。大都以为京房言语烦碎,令上下互相伺察,不可许。皇上却有支持他的意思。是时分部刺史奏事京师。皇上召见诸刺史,令京房向他们宣布课吏之事,刺史复以为此事不可行。唯有御史大夫郑弘,光禄大夫周堪初言不可,后来又以为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是时中书令石显专权,石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二人用事。京房曾在闲宴时入见。问皇上说:幽厉之君因何而危?他所任用的都是什么人?皇上说:君不明而所用者是巧佞之人。京房说:是因为知道他们巧佞而用他们的吗?难道以为他们是贤明的?皇上说:当然是以为他们是贤明之人才用的啊。京房说:既然如此,今日又怎么知道他们是不贤的呢?皇上说:是因为其时世乱而君危,才知其不贤的。京房说:确实如此,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这是必然之道。幽厉为什么不能觉悟而更求贤人呢?以至于因为任用不肖而至如此?皇上说:临乱之君,各贤其臣。假如都觉悟的话,天下何来危亡之君?京房说:齐桓公秦二世也曾经因为听说这样的君主而非笑他们,但却任用竖刁赵高,以至于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为鉴而有所觉悟呢?皇上说:只有有道之人才能以往知来杜绝危亡。
京房因免冠顿首说:春秋记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以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水旱螟虫。民人饥疫,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看今日是治呢还是乱呢?皇上说:也是极乱了。还有什么办法呢?京房说:圣上如今所任用的人是谁呢?皇上说:是啊。但是灾变如此之大,我又以为不在所任之人。京房说:前世之君,也都是这样。臣恐怕后人看今世,就如同我们看前人一样啊。
皇上沉吟良久才说:今日为乱者是谁呢?京房说:明主应该自己知道。皇上说:真不知道。如果知道为什么还要用他?京房说:皇上最所信任的,与皇上一道在帷幄之中谋划天下事,进退天下之士的人。就是了。京房所指的是石显,皇上也知道了。对京房说:我已经明白了。京房罢出,后来皇上也不能罢退石显。
司马光评论说: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想要尽忠,又怎么能够有机会呢?看京房如此晓瑜汉元帝,可谓是明白切至了,但终究不能有所明悟。可悲啊。诗经说: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又说,诲尔谆谆,听我藐藐。这就是指的孝元之类啊。
………………………………
卷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2)
皇上令京房奏上知晓知晓考功课吏之事的弟子,想要试用他们。京房就举荐了中郎任良姚平为刺史试考功法。自己愿就中奏事,以防壅塞。石显,五鹿充宗都嫉恨京房,欲出之于外,使他远离皇上,就建议应该试以京房为郡守。皇上于是以京房为魏郡太守,得以考功法治郡。京房自请每年可以乘传奏事。皇上也就顺便答应了。
京房自知经常论议为大臣所非议,与石显等有嫌隙,不希望远离左右。于是就上封事说:臣出任之后,恐为用事者所蒙蔽,身死而功不成。因此希望能够每年岁末乘传奏事,希望陛下哀怜臣的心意而见许。臣辛巳蒙气再次卜卦,发现太阳侵色,这是上大夫覆阳而主上疑虑的卦象。巳卯庚辰之间,必有人欲隔绝臣。令臣不得乘传奏事。京房还未出发,皇上使阳平侯王凤承制诏令京房不要乘传奏事。京房心下更加恐惧,秋,京房至新丰,因邮亭上封事,说:臣前以六月中得屯卦不效,卦法说,有道之人始去,寒涌水为灾。至七月水涌出,臣弟子姚平对臣说:老师可谓知道,但不能说是信道。愚臣言灾异,未尝不中。涌水已出,有道之人当逐死。还有什么可说的?但臣以为,陛下至仁,对臣尤其厚爱。虽因为诤言而死,但臣还是要继续为陛下进忠言。姚平又说,师傅可谓小忠,不可称为大忠。、昔日秦用赵高用事,有一位名叫正先的朝臣,因为非议讽刺赵高而死,赵高的淫威自此而成。因此秦国之乱,是由正先引起。今臣得出为郡守,自己说是为陛下效功,恐功未效而死。愿陛下不要使臣塞涌水之异当正先之死,为姚平所笑。
京房至陕,再上封事说:臣前日愿出任良试考功,臣希望能够身居内庭。议者知道如此对自身不利,臣不可蔽,因此有人提议不如使弟子考试老师,臣为刺史又当奏事,因此又说为刺史恐太守不与同心,不如以为太守。这是他们用来隔绝臣的诡计。陛下更不反对他们的意见而听从了他们。这是蒙气所以不解的缘故。表现在卦象上就是太阳无色。臣去稍远,太阳侵色就越加明显。希望陛下不要以令臣还都为难,而以逆天意为易。邪说虽在人间可以安定,但是天气必变。因此说,人可欺,天不可欺。愿陛下明察。
京房离京数月,竟被徵下狱。
起初,淮阳宪王舅张博,倾巧无行。经常向淮阳王求取金钱。希望能为王求入朝。张博曾经从京房学灾异之术。并将女儿嫁给京房做妻子。京房每次朝见回来,都将进见时所说的话说给张博听,张博因记下了京房所说的密语。让京房为淮阳王作求朝奏的草章。然后拿去送给淮阳王,以为信验。石显知道了这件事,就告京房与张博同谋,诽谤政治,归恶天子。诖误诸侯王。京房与张博皆下狱弃市。妻子徙边。郑弘坐与京房交善,免为庶人。御史中丞陈咸数毁石显,不久,坐与槐里令朱云交善,泄露省中语,石显上奏,使与朱云皆下狱,髠为城旦。自此石显威权日盛,公卿以下畏惧石显,重足一迹。石显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为党友,凡附倚他的人皆得宠位。当时有流传的民歌说: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
石显内心自知专权,国事权柄在于掌握,恐怕天子一旦纳用左右耳目,疏远自己,就经常用计考验属下诸官的忠诚,有一次石显将要去京师外官衙公办,石显事先告诉皇上,恐怕回来晚了宫门已闭,请求预先告诉守门吏开门,皇上答应了。石显就故意夜深了才回来,称诏开门入城。后来果然有上书告石显专命矫诏开宫门。天子听说了,笑着将书信交给石显。石显因故意哭泣着说:陛下过于私爱小臣,将重要的事委任属下,群下无不嫉妒欲陷害小臣。像这样的事已经很多了。唯有明主知道小臣的心意。愚臣微贱,不能以一己之身承受万众之欺。任天下之怨。臣愿归枢机之职,从事后宫扫除之役。死无所恨。希望陛下能够哀怜小臣,以此全活小臣。
天子以为确实是这样而可怜他,多次劳勉他,并加厚赏赐,赏赐及贿遗资财一万万。
当初,石显听到众人匈匈,说是他杀了前将军萧望之。恐怕天下学士讪谤自己,因为谏大夫贡禹明经著节,于是使人致意,深自结纳。因将贡禹荐于天子,历位九卿。而石显礼事之甚是周全。议者于是有人称赞石显,以为并不是他因为嫉妒而害萧望之了。石显设变诈以求自我解免,取信于人主,大抵都是用的这些诡计。
荀悦说:佞臣迷惑君主,手段也实在是太多了。因此孔子说,要远佞人。非但不用而已,而且要远而绝之。隔塞其源。这是一定要戒之又戒的。孔子说,政者正也。要道之本,正己而已矣。平直真实的,才是正的主干。因此德必须核其真,然后才可授其位。才能必须核查真实,然后才能授其事。功劳必须核定真实,才能授其奖赏。罪过必须核定真实,然后才可授其刑罚。行为必须核其真实,才可以尊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