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白话第一编年史-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太后说:太子从小就是傅太后抱养的,今至太子家,只是以乳母之恩罢了,无妨碍。
于是令傅太后得至太子家,丁姬因为不养太子,独不得去。
卫尉侍中淳于长,有宠于皇上。大见信用。贵倾公卿。外交诸侯牧守贿遗赏赐累巨万,淫于声色。许后姐姐许孊,为龙雒思侯夫人。寡居。淳于长与她私通。因娶为小妻。许后当时住在长定宫通过姐姐贿遗淳于长,欲求复为婕妤。
淳于长接受许后金钱财物,前后千余万,诈许为她奏上皇上,立为左皇后。许孊每入长定宫,就让许孊带书信,戏侮许后,轻慢猥亵之言无所不包。如此交通书记,贿遗连年,当时曲阳侯王根辅政,久病,多次上书乞骸骨(请求辞职)。淳于长以外亲居九卿位,论次第当代王根。侍中骑都尉光禄大夫王莽心害淳于长之宠,私下听说了淳于长的所作所为,王莽为曲阳侯侍疾的时候,从容说起淳于长见将军久病,心里喜欢。自以为当代将军辅政。以致对着士大夫子弟议论设置官署的事。并详细说出了淳于长的所有恶行及过失。王根大怒说:既如此,何不早来告诉?
王莽说:不知将军的意思如何,因此未敢说出。王根说:赶快去告诉东宫王太后。
王莽求见王太后,具言淳于长骄逸情状,欲代曲阳侯,私与长定贵人姊私通,受取其衣物,等等。
太后闻言亦大怒说:想不到此儿竟至如此可恶。急忙前去告诉皇上。由王莽将事情经过向皇上讲明白。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免去淳于长的官职,不治其罪,遣他归属国(定陵侯国)。
初,红阳侯王立不得辅政,怀疑为淳于长所毁短,常怨毒淳于长。皇上知道这件事。及淳于长当就国,王立嗣子王融向淳于长请求将他的车骑送给他,淳于长通过王融将珍宝贿遗王立。王立因上封事,为淳于长求留。说:陛下既托以皇太后的缘故赦免了他,就不应该再遣他归国。
皇上既知王立与淳于长有旧怨,今又为他说情,不由起了疑心。下有司案验。
官吏追捕王融,王立令王融自杀以灭口。皇上更加怀疑其有大奸,遂逮捕淳于长,系洛阳诏狱。穷治。淳于长具服戏侮长定宫,谋立左皇后,罪至大逆。死于狱中。妻子当坐者徙合浦。其母归故郡。(其母,王太后姊。)
皇上使廷尉孔光持节赐废后药,自杀。丞相方进,复劾奏红阳侯王立狡猾不道,请下狱。
皇上说:红阳侯是朕的舅舅,不忍心致法。可遣他就国。
于是方进复奏王立党友,后将军朱博,钜鹿太守孙闳皆免官。与故光禄大夫陈咸皆归故郡。陈咸自知废锢,以忧死。方进智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以儒雅缘饰,号为通明相。天子器重他。他又善于发现皇上心意,奏事无不令皇上满意。正当淳于长用事,方进独与淳于长交往,称荐他。及淳于长坐大逆诛,皇上以方进大臣,为之隐讳。方进内惭,上书乞骸骨。(辞职)皇上说:定陵侯已伏诛,府君虽与之交通,书传不是说吗,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府君何必疑虑。你要专心养病,不要耽误了医药。
方进起视事。复条奏淳于长所厚京兆尹孙宝,右扶风萧育。二千石以上,免二十余人。
函谷都尉建平侯杜业,素与方进不平,方进奏杜业受红阳侯书,为淳于长开脱。免职就国。
皇上以王莽首发大奸,称其忠直。王根因荐王莽自代。丙寅,以王莽为大司马。时年三十八。
………………………………
卷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4)
王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其名誉超过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都拿来与明贤列士分享。而且愈为简约,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王莽妻出面迎接,衣不拽地。仅以布遮膝。见之者以为是僮使,问过才知是其夫人。其饰名如此。
丞相方进,大司空何武奏言,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为下大夫,而与二千石相邻,轻重不相准,臣请罢刺史,更置州牧,以应古制。
十二月,罢刺史,更置州牧。秩二千石。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盘十六枚,议者以为是善祥之兆,刘向因此说皇上应该兴建辟雍(即兴建官学)。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让之容,以风化天下。如此而国不能治,是没有的事。有人会说:不能具礼。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刑罚之过,或致死伤,今日之刑,非皋陶之法,而有司请定法,或削或增,以救时务。至于礼乐,则说不敢。是敢于杀人,不敢于养人。教化比于刑法,刑法轻。是舍所重而急所轻。教化是可以用来为治的,而刑法则只能助治。今废所恃而独立其所助,不是可致太平之道。自京师有悖逆不顺之子孙,至于陷大辟受刑戮者不绝,皆是因为不习五常之道的缘故,承千岁之衰周,继暴秦之余弊,百姓渐积恶俗,贪淫险恶,不知义理。不示以大化,而独殴以刑罚,终不能改。皇上以刘向的言论,下公卿议论。丞相大司空奏请立辟雍。按行长安城南营度地,以建辟雍,未作而罢。当时又有人说孔子布衣,却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岁余复如故。
刘向自见得信于皇上,故经常明显为宗室讼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皇上数次欲用刘向为九卿,但都不为王氏在位者及丞相御史所容,因此终不能迁官,只是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而卒。后十三年而王氏代汉。
绥和二年春正月,皇上行幸甘泉,郊祭泰畤。
二月壬子,丞相方进薨。当时荧惑守心,丞相府议曹平陵李寻,奏记方进,言灾异迫切,大责日加。又怎能保住不受斥逐之戮?阖府三百余人,希望君侯能选择其中一人尽节以保转凶为吉。
方进忧愁,不知所出。会有郎官賁丽善为星象,说是大臣应该承当这个灾变。皇上于是召见方进,,从宫里还归,还未来得及自裁,皇上所赐册书已到,责让以政事不治,灾害并臻。百姓穷困,并说,本欲退君位,尚未忍心,使尚书令赐君樽酒十石,养牛一头,君侯自己考虑一下该怎么办吧。
方进即日自杀。皇上秘之,遣九卿策赠印绶,赐乘舆秘器,少府供张,柱槛皆衣素。天子亲临,吊唁者数至,礼赐异于它相故事。
司马光议论说:晏婴有言,天命不慆,不贰其命。祸福之至,怎可转移他人?昔日楚昭王,宋景公,不忍移灾于卿佐,说,移腹心之疾,放在股肱之臣身上,又有何益呢?即令其灾可移,仁君犹不忍为,何况其实不可呢。假使方进罪不至死,而诛之以当大变,是在诬天。假如方进有罪当刑,隐其诛而厚其葬,是在诬人。孝成皇帝欲诬天人,可谓不知天命至极。
三月,皇上行幸河东,祠后土。
丙戍,皇上崩于未央宫。
皇上体质素强无疾病,是时,楚思王刘衍,梁王刘立来朝。明日当辞去。皇上使宿供张白虎殿。又欲拜左将军孔光为丞相,已刻好侯印书赞,天将亮时,命传衣服鞋袜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昼漏上十刻而崩。民间歡哗,都归罪于赵昭仪,皇太后诏大司马王莽与丞相御史廷尉,治问皇帝起居发病的情状,赵昭仪自杀。
班彪有赞说:臣姑充后宫为婕妤,父子昆弟侍帷幄,多次对臣说,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是穆穆天子之容。博览古今,容受直词。公卿奏议可述,遭世承平,上下和睦。可惜耽于酒色,赵氏乱内,外家擅朝,言之可为叹息。建始以来,王氏始执国命,哀平短祚,王莽遂篡位。他的威福是一步步渐渐形成的。
是日。孔光在大行(皇上的灵位)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绶。富平侯张放闻皇上崩,思慕哭泣而死。荀悦评论说:张放不是不爱皇上,只是不存在忠字,因此爱而不忠,乃是仁之贼。
皇太后下诏南北郊长安如故。
夏四月丙午,太子即皇帝位,谒高庙。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
哀帝初立,躬行简约,省俭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期望至治之世。
巳卯,葬孝成皇帝于延陵。
太皇太后令傅太后丁姬十日一至未央宫。有诏问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应该在哪里居住。丞相孔光素闻傅太后为人刚爆,长于权谋。自皇上在襁褓,就养长教导,至于成人。皇上之立又有力,孔光心恐傅太后参与政事,不希望她与皇上旦夕相近,就议以为定陶太后应该另外筑宫,大司空何武说:可使她住在北宫。皇上从何武之言,北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傅太后果然从复道朝夕至皇上住所,求欲称尊号,贵宠其亲属。使皇上不能直道而行。高昌侯董宏,希指上书,言秦庄襄王母亲本姓夏氏,而莊襄王为华阳夫人所子,及即位后,夏氏与华阳夫人并为太后。应该立定陶共王后为皇上太后。事下有司,大司马王莽 ,左将军关内侯领尚书事师丹,劾奏董宏明知皇太后是为至尊之号,如今天下一统,却妄称亡秦之事以为比喻,贻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
皇上新立,谦让。纳用王莽师丹之言,免董宏为庶人。
………………………………
卷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1)
傅太后闻知董宏因上言为其上封号而被免,大怒。因要挟皇上一定要称尊号。皇上无奈,因告诉太皇太后情状,太皇太后令下诏尊定陶恭王为恭皇。
五月丙戌,立皇后傅氏。傅氏是傅太后从弟傅晏之女。下诏说:春秋母以子贵,应该尊定陶太后为恭皇太后。丁姬为恭皇后。各置左右詹事官。食邑与长信宫中宫相同。追尊傅父为崇祖侯。丁父为襃德侯。封舅丁明为阳安侯,舅子丁满为平周侯。皇后父傅晏为孔乡侯。皇太后弟侍中光禄大夫赵钦为新城侯。太皇太后诏令大司马王莽就第,以避皇上的外家。王莽上书乞骸骨。皇上遣尚书令诏令王莽起复。又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去向太皇太后说:皇帝闻太后诏,甚是悲伤。大司马若不起复,皇上即不敢听政。
太后即令王莽复起视事。
成帝之世,郑声尤为盛行。黄门明倡丙强,景武之属,富显于世。以至于有贵戚与人主争女乐的事。皇上自为定陶王时就对这事特别痛恨。又天性不好音乐。六月,下诏说:孔子不是说过吗,应该放弃郑声,郑声是淫乐。现在罢去乐府官。郊祭乐及古兵法武乐,在经中非郑卫之乐者,别属于其他官署。总共所罢省的约有一半以上。然而百姓渐积日久,早已习惯了这些音乐,而朝廷又不能制作新的雅乐来适应人们的积习,因此豪富吏民依然沉浸在这些音乐里不能自拔。
王莽举荐中垒校尉刘歆有才行,为侍中,稍迁光禄大夫。贵幸,更名为刘秀。皇上复令刘秀典领五经,完成父亲的前业。刘秀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叙述诸子,分为九流,分别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以为九家皆起于王道既微之时,此时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各不相同。因此九家之术,同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有所不同,譬如水火,相灭亦相生。仁之于义,敬之于和,相反而皆相成。易经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各家虽各有短长,但若遇明主圣王得到其中的折中之意,取其所短,补其所长,可都是股肱之材,治国之大略。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如今去圣世久远,道术缺乏,再无处可以索取。此九家不正好如同在野外找寻的礼吗?若能修六艺之术,而遍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了。
河间惠王刘良能修献王之行,母太后薨。服丧如礼。诏益封万户。以为宗室仪表。
初,董仲舒说武帝,以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使百姓得以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古井田法虽难以很快实行,应该稍稍与古人相近,限定民众名下田产的数量,以赡助贫穷之家的不足。阻塞并兼之路。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以善治。
及皇上即位,师丹再次建言如此。并说,如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家资皆数巨亿。而贫弱愈困,应该稍作限制。天子下其议。
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自诸侯王列侯公主名下田产各有限。关内侯吏民名下田产皆不应该超过三十顷。奴婢,不超过三十人。三年期尽,有犯者家产入官。一时之间田产奴婢价格变贱,贵戚近习都感到不便,有诏书说且待以后再施行。此事遂寝不行。
又诏令供应官服的官员,就不要供应那些奇巧难成之物,有些难成未成之物一律停止作输。废除任子令。及诽谤诋欺法。掖庭宫人年三十以下,出宫嫁人。官奴婢五十以上,免为庶人。给以官吏三百石以下的俸禄。
皇上置酒未央宫。内者令为傅太后张幄,坐于太皇太后座旁。大司马王莽按行,责备内者令说:定陶太后是藩妾,为什么得与至尊并坐?撤去,另设座位。
傅太后闻之大怒,不肯至酒所,深深的怨恨王莽。王莽复乞骸骨。
秋七月丁卯,皇上赐王莽黄金五百斤,安车驷马,罢就第。公卿大夫多有称赞他的,皇上乃加恩宠,置中黄门为王莽家的给使。十日一赐餐,又下诏益封曲阳侯王根,安阳侯王舜,新都侯王莽,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邑户各有差。以王莽为特进给事中,朝朔望,礼如三公。又使红阳侯王立还京师。
傅太后从弟右将军傅喜,好学问,有志行。王莽既罢退,众庶归希望于傅喜。起初,皇上开始官爵外亲的时候,傅喜独自执谦称疾,傅太后开始参与政事,傅喜又多次谏止,于是傅太后不希望傅喜辅政。庚午,以左将军师丹为大司马,封高乡亭侯。赐傅喜黄金百斤,上右将军印绶,以光禄大夫养病。以光禄勋淮阳彭宣为右将军。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皆上书言傅喜行义修洁,忠诚忧国,是内辅之臣,今以寝病,一旦遣归,众庶失望,都说傅氏贤子,以议论不合于定陶太后,因此退位。百僚莫不为国痛恨。忠臣社稷之卫,鲁以季友治乱,楚国因为子玉重于诸侯。魏以无忌折冲。项以范增存亡。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离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远亚父。傅喜立于朝,是陛下之光辉,傅氏之废兴的根基。
皇上也很看重傅喜,因此过了不久就再次进用了。
建平侯杜业上书诋毁曲阳侯王根,高阳侯薛宣,安昌侯张禹而荐朱博。皇上年少时就听说王氏骄盛,心不能善。因为初立的缘故,权且优待他们,后来过了月余,司隶校尉解光,奏曲阳侯先帝山陵未成,公然聘取掖庭女乐五官殷严王飞君等置酒歌舞。及王根兄子成都侯王况,亦聘取故掖庭贵人以为妻,皆无人臣之礼。大不敬不道。于是天子说:先帝待王根王况父子至厚,如今乃背恩忘义,以王根尚建社稷之策,遣归国。免王况为庶人。归故郡。王根及王况父王商所荐举的官员,皆罢官。
………………………………
卷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2)
九月庚申,地震。自京师到北边,连及郡国三十余处,坏城郭,压杀四百余人。皇上以灾异故问待诏李寻。李寻回答说:日是众阳之长,人君之表。君不修道,则日失其度,暧昧无光。近日日犹不精,光明侵夺失色,邪气虹霓数作,小臣不知内事,窃以日的表象来观察陛下,志操已经衰于当初很多了,陛下只有执乾刚之德,强志守度,不要听从女流邪臣之辈,诸保阿乳母甘言卑辞之托,断而勿听,勉强大义,拒绝小不忍,若有不得已,可赐以货财。不可私以官位。这可是皇天禁止的事。臣听说月亮是众阴之长,这是妃后大臣诸侯之相,最近月亮数次为变,此为母后与政乱朝,阴阳俱伤。两不相便。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既如此,近臣已不足仰仗了。陛下只有亲求贤士,不要再使邪佞之人强大。才能崇显社稷,尊强本朝。臣闻五行以水为本,水为准平,王道公正修明,则百川理,脉络通。偏党失纲,则浦溢为败。如今汝颖(汝水颖水)漂涌,与雨水并为民害,此诗所谓百川沸腾,咎在皇甫卿士之属。希望陛下稍抑外亲大臣,臣闻地道柔静,是阴的常义。近日关东地数震,应该崇阳抑阴,以救其咎。固志建威。闭绝私路。拔进英贤,黜退不任职之臣,以强本朝。本强则精神折冲,本弱则招殃致凶。为邪谋者所欺凌。听说往年淮南王作谋之时,他所惧怕的,只有汲黯而已。以为公孙弘等不足言。公孙弘是汉之名相,与今人无法相比,尚见轻于人,何况朝中无公孙弘这样的人物呢?因此说,朝廷无人,则为贼乱所轻。这是自然之道。
骑都尉平当领河堤使。上奏说九河如今都已填灭,按照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河从魏郡以东多溢水,水迹难以分明,四海之众不可诬,应该博求能浚川疏河者。皇上从之。
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古时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定考虑川泽的分界线,水势所不及的地方。大川无防,小水得入。坡障卑下,以为湖泽。使秋水多得其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土之有川,犹如人之有口,治土而防其川,如同想止小儿啼哭却塞其口,当然马上止住,但很快也就会使他死去。因此说,善于治川的,都是决其河道,使它有道可流。善于治理百姓的,就放开了让他说,堤防之作,始于战国,壅防百川,各以为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界,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向泛滥赵魏。赵魏亦筑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百姓辟为耕田,或许很久都会无害。于是稍筑宫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然后就有人离开城郭,排水泽而居,被水冲溺自是其宜。如今堤防狭者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在故大堤之内,复有数重大堤,百姓就居住在此间,这都是前世所排之地,从河内,黎阳至魏郡昭阳,东西互有石堤,激水使还,百余里间,河道九曲回环,迫阨如此,不得安息。如今行上策,迁徙冀州之民当水道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水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河东薄金堤。再不能回头泛滥,数月后自定。发难的人会说,若如此,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昔日大禹治水,有山陵挡路者毁掉,因此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坠断天地之性,此乃人工所造何足言?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达到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补偿迁徙之民的生业,遵从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处其所而不*,况且大汉方制万里,岂是与水争那尺寸之地呢。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因此说是上策。如果多穿漕渠于冀州之地,使民众得以灌溉田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法,然而也是救败之术。可从淇口以东筑石堤,多张水门。恐议者怀疑河大,川难禁制。荥阳漕渠就是这样设计的。冀州渠的开端,就应该正面水门,冀州渠下诸渠,就如同树的分支一样,会同时将水流引向不同的方向。天旱则开东门下水门,可灌溉冀州。大水时开西方高门,通过诸渠分河流,如此民田得到改善,河堤也建造成功。这诚然是富国安民,兴利除害的善策,可支撑数百年,因此说是中策。如果只是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这是最下策。
孔光何武上奏,自贡禹建毁庙之议,历元成之世至今未定,应当及时地确定下来。请与群臣杂议。于是光禄勋彭宣等五十三人,皆以为孝武皇帝虽有功烈,但是亲尽宜毁。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上议说:礼讲天子七庙,七正是其正法之数,可以为常数(礼记说,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庙并称七庙)。宗不在此数中,宗,可变,只要有功德就可以宗之。不可预为设数。臣愚以为孝武皇帝功烈如彼,孝宣皇帝崇礼之如此,孝武庙不宜毁。
皇上通览其议,下制说: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可。
何武后母在蜀郡,遣吏归迎。会成帝崩,吏士恐怕道路有盗贼,就将其后母留止。左右有人讥讽何武事亲不笃。皇上也希望改易大臣。
冬十月,策免何武,以列侯归国。
癸酉,以师丹为大司空。师丹见皇上多所匡改成帝之政,就上书说:古人谅闇(指居丧期间)不言,听于冢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前大行尸枢在堂,而官爵臣等,以及亲属赫然皆贵宠,封舅为阳安侯,皇后尊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